为什么我们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anh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小时候不是这样子的,那个时候的我开朗活泼,敢做敢当,什么事情都不会往心里去。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就变成现在这样了,小气、敏感、一个小事情自己琢磨半天……”
  “我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想要像小时候那样,开心就大声笑,伤心了就大声哭,不是现在这样,哭也不敢哭,笑也不是开心的笑……”
  这样的心声在咨询中太过常见。很多当事人进入咨询的初始状态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觉得自己不好,自卑、拖延、不喜欢自己,把自己当做自己的敌人……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一句很经典的电影台词:我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为什么我们最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从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用自我概念来进行理解。
  知识链接:
  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理论体系是由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Rogers,1902-1987)发展起来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事实上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是指向与其他人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的。故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要顺从自己的本性去生存。在生物学方面指向一切生物共有的成长、成熟趋势;在心理方面,表现为人独有的自我实现趋向。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的核心是自我理论,自我不等于自我意识,而是自我知觉(或意识)与自我评价的统一体,主要包括:
  1 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及与之相关的评价。例如:“我是个坏男孩”,“男孩”是知觉认识,“坏”是评价。
  2 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评价。例如:“人们都小喜欢我”(知觉)。潜隐的评价可能是“我不好”、“这很令人伤心”,等等。
  3 个人对自己与环境关系的知觉和评价。例如,“这个公司能让我发挥自己的才干”。
  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概念的核心是一套评价标准,会产生满意与不满意,而这系列评价标准是来自于两个方面:内部的机体体验和外在的价值条件。
  在人最早期的婴儿阶段是没有“我”的概念的,自我是随着儿童与环境和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儿童初步具有自我概念后,人的实现倾向转变为自我实现趋向。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会产生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估价过程的自动作用,孩子会体验到有些经验是满足的、愉快的,对于这些经验赋予积极的评价;有些经验体验到不满足、不愉快,对于这些经验赋予消极的评价。孩子逐渐学会了根据自己的机体体验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倾向于寻找保持积极的经验,回避消极的经验,这样的发展是最理想的发展。比如小孩子在运动中发现自己力气大、体力好,对自己运动天赋保持积极评价,并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寻找与运动相关的实践,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发展自己。这种在体验中形成评价、和机体感觉保持一致的自我的部分是真实自我。
  另外一部分自我则来自于外界的价值条件。孩子反复从自己的行为后果体验这些价值条件,慢慢学会了什么是好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是坏孩子。这些价值观念不断地内化,成为自我结构的一部分。这部分自我就是价值条件的自我。
  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过程:有个小男孩,在新装的房子的地板上墙壁上涂颜料,涂得特别开心。妈妈看到了特别生气,狠狠地训斥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知不知道装修墙壁、地板花了多少钱。你再这样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例子中“价值条件”是“孩子是否听话”。对于小男孩而言,自己涂颜料是积极的体验,很开心,“我喜欢涂颜料”是真实的自我。“妈妈的爱”也很重要,是小男孩非常需要的。但是两者发生了冲突,为了获得妈妈的爱,小男孩会否认涂颜料的愉快经验,不再涂颜料,做一个听话的孩子。而且“听话”这个价值条件会进入到自我概念中并内化,自己要求自己是“听话的孩子”,而不再是妈妈要求我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涂颜料”的行为可以变换成我们方方面面的行为举止,比如吃饭、穿衣、学习、工作、与人交往,等等。而“妈妈的爱”这一价值条件也可以是形形色色的社会标准,比如老师的表扬、朋友的接纳、领导的欣赏、社会的认可,等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无数的价值条件被内化,这就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当这种内化的价值标准形成之后,孩子们不再根据自己的机体评估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内化的社会标准来指导行为。也就是个体放弃了“真实自我”,成为“社会化的自我”。而这些价值条件往往是外来的,像父母的观念、社会的要求等等,这些有可能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但是有可能与个体本来的样子不符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最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即一部分自我(真实自我)讨厌另一部分自我(价值条件的自我)。
  那么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如何帮助我们回到最初想要成为的样子呢?仍然从以人为中心治疗的角度进行理解。
  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基本目标是“去伪存真”,“伪”是一个人身上的价值条件化的自我概念,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等。“真”是个体身上代表着本性的真实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方式。这一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为:
  ◎个体能够对任何经验较为开放;
  ◎个体的自我结构变得能与经验相协调,并能够不断变化以便同化新的经验;
  ◎变得更信任自己的机体,能够利用自己的机体评价过程来评价经验:
  ◎能够享受变化的过程,而不是追求达到一种理想的固定不变的状态。 如何能够实现这些目标呢?以人为中心疗法提出了三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心理咨询技术: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
  1 真诚指的是咨询师在咨询关系中“做真實的自己”,不特意取悦对方,不因自我防御而掩饰、修改自己的想法和态度,不回避自己的失误或短处。真诚能够导致信任和喜爱,拉近咨询师和当事人的距离。真诚还具有榜样作用,给当事人示范可以做真实的自己,进而鼓励当事人真实做他自己。咨询师可以通过走出咨询师的角色、多一点自发性的反应、较少的防御反应、咨询师通过表里一致、分享自我等方式来表达真诚。真诚是咨询关系建立的前提,也是最考验咨询师个人品质的技术。只有真正接纳自己的人才敢真诚,只有喜欢自己的人才敢透明。咨询师需要不断接受学习和个人体验,去体察自己的真实感受并接纳,才能更好地做好真诚。
  2 无条件积极关注指的是咨询师不以评价的态度对待当事人,不依据当事人行为的好坏来决定怎么对待当事人,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对方,允许当事人做他自己,有他自己的感受、想法、情绪和行为,即便这些感受和想法是咨询师不喜欢不赞成的。因为当事人的问题就是源于外在的价值条件进入自我概念,导致个体经验不一致,从而出现各种冲突。咨询中如果咨询师对于当事人有评判,会让当事人形成新的价值条件,这和现实生活中是一样的情景,仍然会让当事人依赖于外界的评价而不是内部的评价,使得当事人无法找到真实的自己。
  3 共情指的是咨询师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达到对当事人内心世界的心领神会。进一步来讲,共情包括对当事人、当事人意愿以及当事人自我探索、获得领悟并做出改变的勇气的高度尊重。比如我们体验到一项活动是满足的、自信的、有成就感的,可能就是适合自己自我实现的,如果感觉到一项活动是死气沉沉的毫无动力的,那么就有困难和自我实现的方向不一致。这就要求咨询师能够不断地同感理解当事人,只要有一点情绪线索就要反馈出来,就要像照镜子一样帮助他看到情绪感受(比如你看上去不高兴,你有点紧张,好像有点东西卡住了),然后不断放大、强化情感,当当事人能够清晰体会到内在的情绪感受并以此为评估依据时,当事人的机体评估被重新启动,能够开始根据内在的机体评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罗杰斯认为,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信任自己的机体感觉,是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的。
  可以看到,我们用真诚的态度来建立真实的关系,和当事人建立较好的情感联结,进而走进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无条件积极关注当事人,提供一个非评价的关系,帮助当事人去除价值条件,将评价点由外在的价值评价转向自己内在的机体评价。同感理解当事人,帮助当事人重启机体评估过程,找到真实自我从而走上自我实现之路,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其他文献
一模”成绩出来了,教室里,复读生张强将头深深地埋在课桌上,压住了那张写着“总分352”的成绩单。虽然对这个分数早有预料,但拿到成绩单的那一刻,张强还是崩溃了,感觉自己仿佛坠落了悬崖,悬崖下面漆黑一片,深不见底,而随着下坠,头顶的光亮越来越小,越来越暗……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一年前的张强,高考成绩几乎是现在的两倍,现在的他,之所以会得到这样的分数,不是因为题目不会做,而是做不完—张强给自己设置了太多莫
期刊
小吴最近半年来发觉自己越来越摸不透父亲的脾性了,因为她的父亲会每隔一段时间来个彻底的大转变。比如,刚开始他可以连续几个月表现得心情很好、爱说爱笑、讲话幽默风趣、主动搭讪陌生人,不管跟谁都有说不完的话,还没聊上几句就与人称兄道弟。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不愿待在家中、整日忙忙叨叨、总往外跑、张罗着要赚大钱或是给家里添置一些没太大实际用途的东西,花钱很是大方。有时他还会管一些根本和他不沾边的闲事,对周围的一
期刊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必须依靠群体生存。虽然每个人出生后都需要水、食物和安全的环境,但是仅仅保障这些物质需要而没有他人的照顾和抚育,人很快就会死去。因此,在人的一生中,社会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  流行病学研究对大量样本做过十年以上的追踪研究,探究社会联系是否可以预测死亡率。结果发现,社会关系、社会联系频率、家庭关系都是有利于生存的保护性因素;相反,孤独、社会隔离、离婚、单身、独居都是不利于生存的
期刊
我是一名有22年精神分裂症病龄的患者。  第一次发病时,我刚满18岁,正在读高二,当时学业压力大,又值青春期。从小到大我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一直是父母的骄傲,所以,发病后,我的父亲一下子接受不了我得病的事实,也导致他一度精神状态不太好。  那时,父母把我送进了省会城市的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那是1997年,医院使用的还是传统的药物。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很大,我的父母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在医治不到两个月时,
期刊
小Z是主动求助的来访学生,之前曾经多次尝试与自己的辅导员沟通,但每次都是不了了之。据辅导员介绍说,看着小Z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可总是对着他憋得脸红脖子粗,而后来一句“老师你帮不了我,算了吧”,转身就走。隔段时间又来了,重复前面的步骤后又走了。折腾得辅导员火气见长,可也无可奈何。就在辅导员思量着是否劝他做下心理辅导时,小Z自己提出来,让辅导员帮他预约一下,他说他的问题辅导员“不够专业”。  小Z的辅
期刊
提起春节,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一家老小阖家欢乐的场景,但此刻对于杨平和林晓这对新婚犬妻来说,却只有烦闷相伴。  原来临近春节,杨平夫妻二人打算汇些钱给双方家中老人补贴过年家用,林晓提前跟杨平商量,说今年的春节费两家各汇两千元好了,杨平也应了下来。但是当汇钱的时候,杨平却给自己父母汇了四千元,林晓知道后非常生气。跟杨平大吵了一架。杨平解释道:“我觉得爸妈在老家过得不太宽裕,现在又是在盖房子期间,肯定需
期刊
与父母和解之路,每个人都走得辛苦而漫长,于我而言,也不例外。但其中有一个关键点,是我自己在若干年前的一次春节家庭聚会上体悟到的。  那年的我,满怀着期待和激动在春节与家人团聚。中国人的家庭,体会爱的地方就是饭桌,推杯换盏间,爱的记忆被唤起时,与成长相关的其它记忆也被一并唤起。边吃边聊中,妈妈因为一个话题,半嗔怪地拿食指戳了一下我的脑门。在她有力的手指触到我皮肤的那一瞬间,与这个接触的所有的相关感受
期刊
那是一个很平常的下午,上完初二年级四班的心理课,我待在教室里,准备和一拥而上的同学们谈谈他们愿意和我分享的新鲜事,这已经是习惯,我很享受这样的课间状态。可是,当我还在同学问应答的时候,一个女同学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陪着她向走廊走去。  第一次谈话只有短短五分钟,她个头中等,清瘦,戴着一副金属框的眼镜,整齐的刘海,背后是一个干爽的马尾。她说自己已经在网上查了资料,担心自己是不是有精神病?我问她具体是什
期刊
每到新春佳节,我们最常说的祝福语便是“新春幸福,阖家欢乐”。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提升幸福感最显著的方法之一就是拥有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而“阖家欢乐”,囊括了我们的亲密关系和原生家庭,也是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部分。  同时,由于春节是家人团聚,走亲访友的集中时段,更易产生一些人际摩擦和矛盾。有的时候,感觉身处春节的旋涡中,不但没得到很好的休息,反而比工作时更累了。  在这一期的“本期策划”栏目,我
期刊
为什么我们会保持这样一种看似走心却实则尬聊的友谊呢?也许与人们对关系和安全感的渴望有关。  窗外鞭炮声声,烟花绽放,又是一年春节到。伴随着屋里电视中春节联欢晚会的喧闹和家人团聚的阵阵欢笑,不知从何时开始,此起彼伏的短信提示音也成了节日里必不可少的伴奏。是的,总有这样一些“朋友”,平日里安静地躺在彼此的通信录里,唯有春节才会“苏醒”,挖空心思地收集各种或炫酷或有趣的问候短信群发祝福,然后又相忘于江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