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目标 积极实践 提升素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rong99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编写,准确把握了年段特征,突出体现了尝试用多种阅读方式提升阅读能力的目标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就要从阅读目标入手,引导学生采取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明显提升。
  第一学段的阅读是由启蒙状态向初步掌握阅读技能逐步过渡的阶段;第二学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与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初步体验精读、默读、略读等不同形式的阅读时期,在这个学习阶段,学生具有了初步的阅读方法,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因此,第二学段的阅读在学生的整个阅读阶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提升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目标的制订要明确“这一课”
  关于教学目标如何确定,虽然统编本教材已从多方面给出了一定的提示,各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还要把教学目标聚焦到“这一课”上,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从而使教师的导读更具有针对性与指导性。
  1.基于语文要素,系统目标定位
  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为例,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关注新鲜词句的学习经验,但是比较浮浅,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教材才真正以相对集中的知识点的形式出现。因此,在中年级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教师要把语文元素与阅读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把帮助学生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追求,以使阅读教学的指向性更为明确。
  2.解读课文特点,细化目标定位
  《花的学校》一文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了甜美的儿童世界,在语言表达上主要是以儿童的口吻描写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充满了儿童情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语言、积累新鲜的词句放在重要位置。如,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这句话中的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湿润),从“走过”“吹着口笛”中感悟到了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等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感悟,积累语言,以把课堂中需要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精简与细化,使得学生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二、丰厚初读教学,坚持书不读熟不开讲
  相对于第一学段来说,虽然第二学段课文比低年级稍长,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因此,教师需要重视精读前的初读,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这样一来,虽然教前的进度慢了,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后面的阅读将会越来越顺利。
  1.质疑问难,边读边思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鼓励他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以让学生从小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如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时,在教师板书课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先说说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大多数学生会对“金色巴掌”产生质疑,不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带着问题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找出“金色巴掌”到底指的是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想想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美在什么地方。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所描写的秋天之美,还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嗅觉,有利于提升学生独立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思考分析的能力。
  2.分享交流,把握大意
  中年级的阅读目标主要包括“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就要通过恰当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使学生能够在分享交流的时候独立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提升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以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司马光与其他小朋友相比有哪些让人佩服的地方?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再鼓励他们继续去文本中搜集信息,提取信息,并说说看到孩子掉进缸里以后,其他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司马光是怎样做的,是否还有其他救孩子的方法等。这样教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交流,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3.创设情境,整体感受
  对于中年级教学来说,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是一个重要的阅读目標。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构建恰当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读出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教学效果。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以优美的语言、清新活泼的笔调描述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动物们的声音……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倾听风、雨等各种声音,然后,再让学生想象一下自然界还有哪些声音,它们是什么样的。如此教学,有了具体的情境作为基础,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也都随之得到了发展。
  三、设计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自主阅读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单纯地指导学生朗读,课堂应是一个边读边思、鼓励学生倾听、学习交流的场所。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等方面出发,设计出恰当的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1.把握重点难点,贴近学生
  在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出发来设计实践活动,以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如对于一些内涵丰富深刻的课文,学生一时难以理解与把握,教师就可以设计“我是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自主提取信息,提升能力。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一文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的要求:“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2)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3)父亲很善于观察。(4)父亲热爱自然。(5)父亲曾经是个猎人。”教师就可以以“我是小老师”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判断题的引导下反复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句子,以培养学生分析阅读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判断的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的阅读支架:“我觉得这句话(
其他文献
老舍先生的《草原》教学结束之后,有学生在课间嘀咕:“课文是大作家写的,所有人都说好,如果我们也像文章后面一样,写得这么简单,老师一定会批评我们的。”这句话不禁让我回想起上课时的情景。老舍先生用生动而充满灵性的语言为读者分别展现了草原风光图、欢迎远客图、主宾联欢图。在课堂中,教师主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作者表达情感的三重方法上:首先,是直抒胸臆,主要见于描写草原风光的语段中;其次,是精细描写,主要见于作
《花的学校》是统编本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中的一篇散文诗。作者主要以儿童的口吻,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向母亲叙述了自己的发现。在作者的笔下,一个个奇思妙想充满了童真童趣,令人无限回味,倍感美好。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何谓“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如何“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不仅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也是这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因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其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将群文阅读教学应用于古诗词教学,有助于改变传统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升教学效率。  一、群文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1.有助于扩大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  若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让他们阅读,再阅读。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而
《爬山虎的脚》是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叶圣陶。文章语言朴实,通俗易懂,生动具体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这个单元是以观察为主题的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要想使语文要素在课堂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就离不开对文本的细细解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生动、具体、形象的。  一、动静结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常见的文体之一,是指读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的感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写作能力之后,便会接触读后感。但对于这类习作,学生普遍存在写读后感中心不明确、感受不深刻等问题,甚至有学生对写读后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读后感讲评课上教师应该努力做到“长善”,挖掘学生已有的习作素材,发现学生的习作亮点,采用“正面引导、以评促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一、“题好文一半”——
阅读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有教学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因此,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就取决于教学主线是否清晰,是否能够在环环相扣中突出重点,确保课堂教学的良好效益。  一、紧扣文本题目,在强化以点带面中设计主线  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文本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更是主题核心的价值所在,可以说是文本的灵魂和眼睛。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进行教学主线的设计,紧扣课文的核心内容和主题价值,抓住课文的关键之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古诗词具有高度凝练的语言,隽秀深远的意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张最具特色的名片。一花一世界,一诗一乾坤。每一首古典诗歌都蕴着情、含着趣,浓浓的诗味让人回味无穷。然而,纵观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轻诵读,重笔记,试卷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很
现代教学理念快速更新,各种教学模式不断被尝试和探索,其中“问题教学”一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与“问”紧密相连,“学”赋予“问”深刻的意义,同样“问”使“学”得以更好地展现。因此,在课堂中,为顺应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教师应当深刻思考如何合理设计问题,同时增加问题的创意设计,提升教学水平。  一、创意地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智和思维十分简单,喜欢有趣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在传统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模式通常较为单一。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无法对阅读产生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阅读的热情,进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整合文本进行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议题展开阅读,以实现整体阅读目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整合文本的阅读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紧扣文本语用点,突显阅读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寓言故事,这对弘扬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宣扬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寓言故事以小见大,具有很强的讽喻性,能够对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都习惯性地把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直接告诉学生,却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不能真正发挥寓言故事的价值。对此,教师应做出改变。以下将介绍几种寓言故事的教学方法,希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