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舒伯特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的少女》是他弦乐四重奏作品里极具创造力的一首作品,它改编自舒伯特同名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神秘气氛和哲理性。本文主要通过调性布局、和弦材料、和声进行几个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一个和声动力性的研究。
【关键词】舒伯特;四重奏;和声研究;《死神与少女》
弗朗兹·舒伯特,奥地利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在西方音乐历史长河中,只要提到德国艺术歌曲,那首先想到的第一任便是舒伯特。他既传承了古典主义时期和声的特色,也大胆地为后人开拓了一条积极探索和声色彩的道路。
《死神与少女》采用舒伯特1817年创作的同名歌曲的主题和一组和声变奏而成,是舒伯特弦乐四重奏作品里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神秘气氛和哲理性。
一、调性布局
调性的确立以及发展能看出音乐作品的基本框架,调性的布局也能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在调性之间,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意义。
作为一首音乐作品整体设计的组成部分,它的变化程序和发展形态与乐思发展音乐情绪变化密切相关。在这首弦乐四重奏中,调性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乐章:d小调-F大调-a小调-D大调-d小调
第二乐章:g小调-G大调-g小调-G大调-g小调-G大调-?B大调-g小调
第三乐章:d小调-a小调-g小调-D大调-d小调
第四乐章:d小调-g小调-G大调-g小调-A大调-d小调-D大调-d小调
在这首作品的调性布局中,有些地方可以看出对称的特点,有的又具有不断发展的性质,有近关系调性的互转,有远关系调性的转换等。虽然这频繁的转换很多,但是结构整齐工整,终止式基本上都是完全终止的进行,说明舒伯特的这首作品结构的确立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这离不开舒伯特所处的时代,他既继承了古典时期传统和声的精髓,同时又展现了他在创作上的独特艺术个性。他的作品体现了從古典到浪漫时期的延续性。
二、和弦材料
舒伯特对于三和弦的应用依然是占主导位置的,对于七和弦的使用率提高,有些地方大胆的运用了九和弦。因为作品有很多调性游移的地方,中间的不协和性增加,紧张度提升,七和弦里很多导和弦。七和弦具有不协和性,其音响上突出的紧张感在音乐中尤为突出,还给音乐带来了一些丰富的并且与三和弦不同的新的色彩感。各种种类的七和弦由于它们的内部结构不同,在音响色彩上当然也就各具特色。
而九和弦,因为九和弦中有七度和九度这两个不协和音程,所以在九和弦中不协和性有所变化,所以九和弦在音响上也具有自己的紧张度与色彩感。
作品的动力性主要在于和弦材料,九和弦本身,它叠加了下属的功能,而属七和弦已经是副属和弦了,它同时兼备属和下属的特性。属九的功能并不比属七的强,相当于下属的根音和三音都存在,下属的特性就更强。
在同一首作品中,功能性与色彩性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功能性减弱那色彩性就强,反过来功能性强那色彩性就减弱了。舒伯特对这种和弦材料的个性化运用不同于典型的和声进行,他更偏向了色彩性的应用,当然了里面的强动力性也开始慢慢减弱。
三、和声进行
浪漫主义音乐打破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传统形式,音乐的风格、体裁自由多变,新奇奔放。作曲家们喜欢使用色彩性丰富的和声语言来描写和进行抒情,使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和声风格与审美概念也发生变化。舒伯特的这个作品,笔者对于和声进行的分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下面将会选取一些值得研究的内容来进行论述。
(一)同主音大小调交替
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是音乐作品里和声发展的常见手段,在此作品四个乐章里,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是运用得最多的。
虽然同主音大小调很有特点,也算是一种动力,但从动力性角度来说,比起属主的运动还是弱的,即使它可以达到调式的瞬间变化,也能提供一些动力,而相对于强功能进行就弱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存在于结构段落交接处,而是在结构内部不断的去大小调交替。这样的目的虽说还是去做一种动力,但是动力性弱,色彩性比动力性更强。这不属于强动力的运动,更多的是提供了色彩的变化。
(二)转调模进
如上述谱例所示,上下两行旋律里存在着转调模进,但这不仅仅是旋律之后马上接着模进,可以看出,第一行旋律进行后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有一节是自由的模进,然后才出来了转调模进,第一小提琴是旋律的严格模进,第一行的旋律是在?c小调上进行的,而转调后在其下属方向调?f小调上进行的。
(三)意外进行
在这首作品里开始出现反功能进行,DS的出现就是意味着弱化DT的直接运动,所谓的意外进行。意外进行可以说就是和弦不按照预定的方向形成了一种期待感落空的效果。浪漫主义时期里作曲家们大量的使用意外进行,因此产生了很多新的手法。
如图所示,第一行的第四小节的进行为a小调的导二和弦到属二和弦,然后转到降a小调的主和弦,再到属和弦,接下来的调性更加不稳定,在?C大调上徘徊,接着出现一个导和弦之后慢慢的进入a小调,经过一系列的导和弦之后终于站稳脚步,出现终止式的进行从而确定调性。
这样的进行对不同性格的音乐形象的刻画,产生融合或者对比的效果。在描写音乐中,不表示明确的调性,加强协和与不协和的对比,赋予音乐新的表现力,推动音乐的发展,使得作品的和声色彩更加的丰富。
(四)半音化
浪漫乐派的和声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量出现色彩性和弦半音化和声,造成了调式和弦与调外和弦关系的不平衡。
在这部作品里,舒伯特也对和弦性半音和声进行了探索,例如下面这个例子,旋律从a小调的六级音开始半音下行,和声上经过了一级六和弦、属和弦、四级导五六和弦解决到g小调主和弦在经过d小调的三级导七和弦到F大调的导七和弦到主和弦构成了半音和声进行。
浪漫派音乐引入大量的变化音,所产生的半音化和声部进行不仅是为了调性的巩固,还为了听觉上的,例如增加作品的抒情性、更好地营造作品的神秘意境等。但是这也导致了一些功能性的弱化,因为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增强色彩性上的变化,动力性上就理所当然的削弱。离调性变音和声大大丰富了和声语言,还强调了功能进行的规律,在浪漫主义时期,这种手法也开始普遍应用。
四、结语
浪漫派以后,动力性就不是靠这种属主进行的强功能运动来支撑了。这个时期属和弦的地位开始削弱,更多的走向了下属方向的一些变化,下属功能组的和弦地位慢慢提高。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从舒伯特的作品里可以看出,强功能的运动已经开始被弱化了。
舒伯特的这首弦乐四重奏和声与旋律的构思上极大地凸显了浪漫主义的特征,从每一乐章里面,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品所流露出的连贯统一性。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舒伯特的音乐作品很好的继承了古典乐派的精华,同时在浪漫主义时期开辟了属于他独特艺术个性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徐平力.欧洲浪漫主义和声的技法特征与风格模拟写作[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1).
[3]郑英烈.序列音乐写作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段雯心(1991—),女,羌族,四川绵阳人,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和声学。
【关键词】舒伯特;四重奏;和声研究;《死神与少女》
弗朗兹·舒伯特,奥地利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在西方音乐历史长河中,只要提到德国艺术歌曲,那首先想到的第一任便是舒伯特。他既传承了古典主义时期和声的特色,也大胆地为后人开拓了一条积极探索和声色彩的道路。
《死神与少女》采用舒伯特1817年创作的同名歌曲的主题和一组和声变奏而成,是舒伯特弦乐四重奏作品里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神秘气氛和哲理性。
一、调性布局
调性的确立以及发展能看出音乐作品的基本框架,调性的布局也能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在调性之间,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意义。
作为一首音乐作品整体设计的组成部分,它的变化程序和发展形态与乐思发展音乐情绪变化密切相关。在这首弦乐四重奏中,调性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乐章:d小调-F大调-a小调-D大调-d小调
第二乐章:g小调-G大调-g小调-G大调-g小调-G大调-?B大调-g小调
第三乐章:d小调-a小调-g小调-D大调-d小调
第四乐章:d小调-g小调-G大调-g小调-A大调-d小调-D大调-d小调
在这首作品的调性布局中,有些地方可以看出对称的特点,有的又具有不断发展的性质,有近关系调性的互转,有远关系调性的转换等。虽然这频繁的转换很多,但是结构整齐工整,终止式基本上都是完全终止的进行,说明舒伯特的这首作品结构的确立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这离不开舒伯特所处的时代,他既继承了古典时期传统和声的精髓,同时又展现了他在创作上的独特艺术个性。他的作品体现了從古典到浪漫时期的延续性。
二、和弦材料
舒伯特对于三和弦的应用依然是占主导位置的,对于七和弦的使用率提高,有些地方大胆的运用了九和弦。因为作品有很多调性游移的地方,中间的不协和性增加,紧张度提升,七和弦里很多导和弦。七和弦具有不协和性,其音响上突出的紧张感在音乐中尤为突出,还给音乐带来了一些丰富的并且与三和弦不同的新的色彩感。各种种类的七和弦由于它们的内部结构不同,在音响色彩上当然也就各具特色。
而九和弦,因为九和弦中有七度和九度这两个不协和音程,所以在九和弦中不协和性有所变化,所以九和弦在音响上也具有自己的紧张度与色彩感。
作品的动力性主要在于和弦材料,九和弦本身,它叠加了下属的功能,而属七和弦已经是副属和弦了,它同时兼备属和下属的特性。属九的功能并不比属七的强,相当于下属的根音和三音都存在,下属的特性就更强。
在同一首作品中,功能性与色彩性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功能性减弱那色彩性就强,反过来功能性强那色彩性就减弱了。舒伯特对这种和弦材料的个性化运用不同于典型的和声进行,他更偏向了色彩性的应用,当然了里面的强动力性也开始慢慢减弱。
三、和声进行
浪漫主义音乐打破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传统形式,音乐的风格、体裁自由多变,新奇奔放。作曲家们喜欢使用色彩性丰富的和声语言来描写和进行抒情,使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和声风格与审美概念也发生变化。舒伯特的这个作品,笔者对于和声进行的分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下面将会选取一些值得研究的内容来进行论述。
(一)同主音大小调交替
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是音乐作品里和声发展的常见手段,在此作品四个乐章里,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是运用得最多的。
虽然同主音大小调很有特点,也算是一种动力,但从动力性角度来说,比起属主的运动还是弱的,即使它可以达到调式的瞬间变化,也能提供一些动力,而相对于强功能进行就弱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存在于结构段落交接处,而是在结构内部不断的去大小调交替。这样的目的虽说还是去做一种动力,但是动力性弱,色彩性比动力性更强。这不属于强动力的运动,更多的是提供了色彩的变化。
(二)转调模进
如上述谱例所示,上下两行旋律里存在着转调模进,但这不仅仅是旋律之后马上接着模进,可以看出,第一行旋律进行后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有一节是自由的模进,然后才出来了转调模进,第一小提琴是旋律的严格模进,第一行的旋律是在?c小调上进行的,而转调后在其下属方向调?f小调上进行的。
(三)意外进行
在这首作品里开始出现反功能进行,DS的出现就是意味着弱化DT的直接运动,所谓的意外进行。意外进行可以说就是和弦不按照预定的方向形成了一种期待感落空的效果。浪漫主义时期里作曲家们大量的使用意外进行,因此产生了很多新的手法。
如图所示,第一行的第四小节的进行为a小调的导二和弦到属二和弦,然后转到降a小调的主和弦,再到属和弦,接下来的调性更加不稳定,在?C大调上徘徊,接着出现一个导和弦之后慢慢的进入a小调,经过一系列的导和弦之后终于站稳脚步,出现终止式的进行从而确定调性。
这样的进行对不同性格的音乐形象的刻画,产生融合或者对比的效果。在描写音乐中,不表示明确的调性,加强协和与不协和的对比,赋予音乐新的表现力,推动音乐的发展,使得作品的和声色彩更加的丰富。
(四)半音化
浪漫乐派的和声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量出现色彩性和弦半音化和声,造成了调式和弦与调外和弦关系的不平衡。
在这部作品里,舒伯特也对和弦性半音和声进行了探索,例如下面这个例子,旋律从a小调的六级音开始半音下行,和声上经过了一级六和弦、属和弦、四级导五六和弦解决到g小调主和弦在经过d小调的三级导七和弦到F大调的导七和弦到主和弦构成了半音和声进行。
浪漫派音乐引入大量的变化音,所产生的半音化和声部进行不仅是为了调性的巩固,还为了听觉上的,例如增加作品的抒情性、更好地营造作品的神秘意境等。但是这也导致了一些功能性的弱化,因为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增强色彩性上的变化,动力性上就理所当然的削弱。离调性变音和声大大丰富了和声语言,还强调了功能进行的规律,在浪漫主义时期,这种手法也开始普遍应用。
四、结语
浪漫派以后,动力性就不是靠这种属主进行的强功能运动来支撑了。这个时期属和弦的地位开始削弱,更多的走向了下属方向的一些变化,下属功能组的和弦地位慢慢提高。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从舒伯特的作品里可以看出,强功能的运动已经开始被弱化了。
舒伯特的这首弦乐四重奏和声与旋律的构思上极大地凸显了浪漫主义的特征,从每一乐章里面,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品所流露出的连贯统一性。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舒伯特的音乐作品很好的继承了古典乐派的精华,同时在浪漫主义时期开辟了属于他独特艺术个性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徐平力.欧洲浪漫主义和声的技法特征与风格模拟写作[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1).
[3]郑英烈.序列音乐写作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段雯心(1991—),女,羌族,四川绵阳人,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和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