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音乐可视化在非遗继承与发展中的应用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kuilov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5G时代的到来,数字音乐可视化技术愈发成熟。数字音乐可视化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它更多地关注音乐和图形、图像的关系,加强了音乐的可理解性,体现“视听结合”的展现方式。数字音乐可视化在非遗继承与发展中的应用,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从而使观众们能够更直观、更沉浸式地体验到文化的艺术魅力。本文以南京白局为例,分析音乐可视化手段如何对白局文化进行创新设计,增强其趣味性与互动性,使用户在听到南京白局音乐的同时又能通过画面感受白局文化的韵味,从而对非遗资源进行活态传承。
  关键词:音乐可视化  南京白局文化  数字媒体艺术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5-0180-03
   南京白局,又称“白局”,是南京地区唯一的地方曲艺,是一种地方特色浓郁的民间方言说唱艺术。其有着丰富的内容,主要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用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唱出南京的历史风貌、节庆民俗、风物特产、方言俚语等,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08年南京白局成功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如今了解和演唱白局的人却越来越稀少,白局传承人更是屈指可数。在越来越严峻的境况下,数字音乐可视化的出现为南京白局文化的活态展示与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这项技术让白局文化更加生动形象,让更多的人能够去理解南京白局文化的魅力。
   一、南京白局文化发展现状
   (一)白局文化的历史源流
   “白局”顾名思义,白唱一局,由于演唱时不收取报酬,所以被称之为“白局”。南京白局是一种用地道的城南老南京话进行念白的联曲体说唱艺术,其形式类似于相声,伴奏多采用二胡、琵琶、竹笛等江南丝竹乐器。其内容多描绘南京地区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及人文风俗,被称为南京民间文化百科全书。元朝末期的云锦工人,为了表达劳动的辛苦,宣泄情感、缓解压力,两人相互哼唱,白局由此而生。然而白局的发展几经波折。在清末时期,随着南京云锦的繁荣发展,白局也有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因此,白局发展到鼎盛时期。清朝灭亡后,锦织行业开始衰落,经历了战争的摧残,云锦业濒临灭亡,文革期间白局剧团遭受到强烈冲击被迫解散。建国后,南京政府开始抢救白局,成立了专业白局剧团——南京白局剧团。1960年成立了南京市工人白局实验曲剧团。20世纪70年代,我国音乐研究者开始了广泛的民间音乐调研工作,随着我国民间音乐“十大集成”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了解到白局文化,南京白局艺术进入到了专题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南京白局艺术团成立,南京白局随之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戏曲体系。2007年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京白局是南京文化的“活化石”,包含了从古至今的南京文化,为研究南京的语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相比于其他的戏曲文化艺术,南京白局文化更赋有地方特色,并且吸收了其他戏曲文化的特点。所以,白局的探索传承对其他的戏曲文化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白局文化的危机
   白局的传承发展面临着重重危机,最初,由于白局起源于劳动人民,加上白局表演者的文化水平有限,因此,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这大大加深了現在白局文化研究者的工作难度。更加严峻的问题是,目前白局的传承人仅有22位,老一辈的传承人都已是古稀之年,能登台演出的更是寥寥无几,年轻的接班人也是少之又少。虽然经过老艺人们的精心培育,尽力传承,收获了一些年轻的力量,但是还是业余的居多。想要真正的传承白局文化,还是需要更加专业的白局艺人。另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局的发展和传播还都是停留在南京本地。白局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力度还是比较薄弱,并没有在城市宣传推广工作中起到效果。关于南京白局的文化资源也是少见,导致年轻人对南京白局还很陌生,大部分知道白局的人对真正的白局文化内涵了解也不够深入,甚至很多南京当地人都没有听说过白局。其次,白局相关的艺术类产品,视觉再设计、多媒体推广等都不够丰富,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因此,南京白局文化仅仅依靠少量的传承人的说唱表演传播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文化的转型、创新、升级,使白局文化能够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
   二、数字音乐可视化艺术
   (一)音乐可视化概念
   音乐可视化是一种以视觉呈现为核心力量,以音乐为载体,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诠释音乐内容,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满足大众更多需求的新型信息文化传播方式。简单地说,音乐可视化是一种新型的音乐表达、展现方式,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相互配合的呈现方式。音乐可视化是一个多种学科交叉的跨领域新艺术形态,它不仅包含了音乐学、图像学,还有心理学、数字音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动画技术等综合领域的结合。这种技术通过智能的理解、分析、比较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结合外部的视觉呈现,使音乐作品更加直观的展现,丰富了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观众对音乐艺术作品的理解层次得到提高。
   在音乐可视化的探索中,由迪士尼公司创作的《幻想曲》系列片是音乐可视化的开始,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开创性举措。这部作品运用了“可以听见动画”和“可以看见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成功的将动画与传统音乐相结合,真正实现了用动画诠释音乐,动画技术和音乐艺术的完美融合,开辟了一条新型的视听结合的音乐可视化道路。
   (二)音乐可视化分类
   音乐可视化从技术层面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五类:一是从交互性角度来分,可分为交互式可视化和非交互式可视化。其中大部分都是交互式可视化;二是从维数角度来分,主要分为二维可视化和三维可视化。早期主要是二维,渐渐地二维被三维淘汰。相比二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更加复杂逼真,给人更加震撼的效果;三是从实时性角度来分,可以分为软实时和硬实时,两者的区别在于对实时性的要求不同。软实时系统是在提供统计意义时的实时性可视化,而硬实时系统是保证在事件响应的截止期限之前必须完成;四是从音频数据类型来分,可以分为自然音频可视化和结构性音频可视化。其中,自然音频可视化包括一般音频和语音形态,例如一些数据压缩格式音频和mp3;结构性音频可视化主要是MIDI,包括多种不同指令和参数的结合。五是从体验感角度来分,可根据用户的沉浸指数来分析,分别有完全沉浸式、半沉浸式、非沉浸式三种,可从用户的沉浸体验感中研究用户对音乐可视化的体验感。    三、数字音乐可视化在南京白局文化继承与发展中的路径
   数字音乐可视化主要具备二维平面媒体、三维立体影像和交互式虚拟环境的视觉传达手段,下文分别介绍了南京白局文化在其中的应用策略。
   (一)二维平面媒体的应用
   早期艺术家们把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通过绘画作品表达出来,此时的绘画作品就是最早的音乐可视化形式之一,还包括了当时的音乐宣传画、海报、手册等纸质媒体。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音乐可视化开始用数字化手段呈现。从此,音乐不仅可以用来听,还可以看到音乐,看到的画面也开始由静态的纸质媒体向动态媒体转变。例如,上文提到的《幻想曲》。当然,除了动画作品以外,电影作品也在对音乐和画面相结合的艺术进行研究。
   南京白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这方面的应用体现在制作类似音乐mv的白局表演、动画宣传短片、短视频、微电影等等。
   其中,以短视频的传播为例。随着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短视频文化兴起,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抖音最受大众的欢迎。例如,抖音短视频平台启动的“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更加有利于非遗的传播发展,连接了传承人和普通大众之间的桥梁。另外,非遗传承人有了专业团队的技术和传播经验的帮助,使非遗的传播更加优秀高质。在南京白局文化的传播中,还可以利用抖音短视频平台,发起相关话题,让白局文化更加高质生动的展现在大众面前。
   另外,数字动画也是数字音乐可视化的视觉传达手段之一。运用数字化手段,将南京白局文化制作成数字动画,从而使白局非遗文化与青少年们热爱的二次元文化相融合,有效扩大了南京白局文化的传播群体。
   (二)三维立体影像的应用
   三维立体影像在南京白局文化继承与发展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白局的表演舞台设计中。随着艺术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南京白局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新的创造,其中,表演舞台的创新设计为南京白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有效方式。数字音乐可视化的构思与搭建为白局表演舞台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音乐可视化在各领域中的不断渗透,其在表演舞台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中,大家都比较了解的3D投影技术就是音乐可视化的体现。我们可以在白局表演舞台中借助3D技术,让观众通过对白局的音乐感知和情绪感受,产生联想,从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人们的艺术文化审美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期待逼真的表演舞台设计,意境成为了舞台设计中感染观众情绪的重要方向。舞台设计人员要追求逼真的虚拟影像,因此,在白局的表演舞台中可以运用这些虚拟影像技术,虚实交融,实现真实演员表演无法达到的效果。例如在白局表演舞台中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将已经离开我们的白局表演艺术家再次带到观众面前,既能引起白局爱好者们对老艺术家的怀念,又能引发新的观众对白局艺术的兴趣,同时,还带来了更加专业地道的白局表演。这种视听结合的音乐可视化方式,将会为白局表演舞台增添更多的色彩。
   (三)交互式虛拟环境的应用
   交互式虚拟环境在南京白局文化继承与发展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白局在非遗博物馆中的影像互动装置应用。人机交互技术为数字音乐可视化的影像互动装置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博物馆中的人机互动技术大致可分为直接互动技术和间接互动技术,其中,直接用鼠标或者用手指操作对象来互动的装置为直接互动装置。比如,在白局展馆中设置一些鼠标或者其他指点设备,交互设计师设计一些与南京白局相关的音乐类游戏,让参观者能在听到白局音乐的同时与屏幕产生视觉互动,给参观者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另外,需要间接依靠别的技术来实现互动的为间接互动。例如,利用VR眼镜、体感装置、数据手套等特定的交互设备,实现听觉和视觉的结合,使体验者身临其境。南京白局在博物馆中也可以应用这项技术,比如,将白局的历史源流及表演实景通过VR技术与参观者产生互动,更加生动有趣的带到用户体验者的面前。这种音乐可视化的演绎方式,将视觉与听觉融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互动空间,以逼真有趣的互动方式把濒临失传的白局文化呈现出来,更加有利于白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南京白局文化极具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是南京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文化,更加需要加强对它的保护与传承。而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的传播方式需要跟随时代脚步而创新。运用音乐可视化技术,将白局艺术文化与图像处理相融合,构建交互式传播空间,结合视听技术,更深层次的研究白局文化内涵和风格特色,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来了解白局文化,推动白局文化多样化及生动化的传播,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文化得以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颜祥阳,薛雷.南京白局的现状与传承[J].剧影月报,2011(02):46-47.
  [2]陈晗.南京白局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
  [3]房婷,蒋达.音乐可视化研究[J].电影评介,2013(05).
  [4]屈天喜,黄东军,童卡娜.音乐可视化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7(09):16-22.
  [5]朱丽莎.数字影像在大型舞台艺术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32):60-62.
  [6]常慧娟.可视化技术对音乐视觉表现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6(34):490-491.
  [7]童卡娜,黄东军,徐鸣.音乐可视化及其研究进展[J].计算机仿真,2008(01):216-220.
  [8]郭晓韩,何雨津.动画互动媒体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近些年我国音乐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投入到音乐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中,各大高校也纷纷设立了很多音乐的交叉学科,如民族音乐学、音乐治疗学等等,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也随之有了更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而文学修养对于音乐创作的重要作用一直都是存在的,但音乐工作者及学习者对其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于期望在音乐创作中有长足发展的音乐工作者来说,需要的是更加全方位的知识积累,同时还包括丰富
期刊
摘要:中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逐渐多样化。这一时期产生了教会圣咏和世俗音乐两种音乐体裁,其中教会音乐占主要地位。单声部的格里高利圣咏、复调形式的经文歌都成为了礼拜仪式当中不可或缺的音乐。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究西方教会礼仪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中世纪 西方教会音乐 礼拜仪式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5-0044-03   一、礼仪音乐的起源  
期刊
摘要:绘画是一种视觉造型艺术,和艺术家视觉观看有着内在的联系。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不同的透视手段就会体现出中西方各自的文化形式以及他们的审美意识。在中西方民族和传统的绘画中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一些表达透视的方式,中国画在漫长历史和文化中进行演变后所形成的主体就是“散点透视”,西方画则是形成了“焦点透视”。本文主要从这两种透视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们对概念的定义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从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对
期刊
摘要:衬词衬腔是土家族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词中并无实意,但它们对于土家族歌曲的情感表达、结构构造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类型的衬词衬腔对乐曲的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功用也有所不同。本文以田野调查综合法、文献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县所流行的土家族山歌进行整理收集,主要选取当地人所认可的代表曲目进行具体分析,力图客观地透过音乐形式对土家族山歌中衬词衬腔的结构功用以及表
期刊
摘要: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抽象艺术。从音乐本身来说,音乐是声音和时间的艺术,我们很难用具体、直观的形式将音乐如实地呈现出来,但是音乐却又可以利用乐音塑造出来的情景韵使听众产生一些共鸣。柳琴音乐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也愈加丰富,柳琴协奏曲《天地星空》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柳琴作品,其在题材与技法上极具新意。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乐曲的各种要素以及在《天地星空》中的具体体现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此分析一首乐曲
期刊
摘要:改编创作是20世纪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需要当代作曲家运用全新的作曲技法对传统曲目进行移植,在移植中创作。在尊重原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作品内在音乐表现的可能性,传承作品的人文精神。本文通过对高为杰教授改编古琴曲《潇湘水云》的分析,探讨传统乐曲的改编与传统音乐素材在创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改编 创作 《潇湘水云》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传统典型组合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编创、表演的基础实践课程,从20世纪编创组合之初,直至舞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仍有着不可磨灭的身体训练以及传承学科文化的价值。进入当代社会,“传统典型组合课”仍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本科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真正目的是在原有的风格基础训练课上提升对民间文化内涵的感知力、共情力,探寻动作符号背后的艺术内理。本文主要以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田露所教授的汉族传统典型组合
期刊
摘要:2002年12月,张艺谋导演的武侠电影作品《英雄》上映。本片以战国末期七雄争霸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刺客无名与秦王殿上对峙的故事。其打破以时间线作为线索的常规叙事结构,独特的色彩设计、中国传统元素使用、玄妙的中国式概念等成为本片的最大看点。《英雄》的美学特征总结概括为“充满禅意和诗化的美”,这是一部“诗化”的电影作品,从色彩到音乐、从叙事到观念,在这里我们如同读一首诗一般感受一个故事,梦幻空灵,
期刊
摘要:德化是我国著名的瓷都,瓷雕作为陶瓷工艺当中的重要部分,其工艺水平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瓷器的艺术品质与价值。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在本文中以德化瓷雕为例,对瓷雕发展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德化;瓷雕;艺术特色  瓷雕是制瓷当中的重要工艺手段,其工艺手法的好坏、工艺水平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到陶瓷的艺术价值。德化是我国著名的瓷都,因其所生产出的白瓷而闻名天下。德化在陶瓷业界之所以有如此高
期刊
摘要:德化窑的炉火延续千年而从未中断,这种有序的文化传承使得德化陶瓷保留了许多我国古代绘画、民俗等的资料,形成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享誉古今中外。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德化陶瓷雕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及发展传承历程,并对现代社会中德化瓷的发展做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德化陶瓷;艺术传承;陶瓷雕塑  1德化陶瓷的发展历程  贞元年间,福建省德化县开始建窑生产瓷器,到了宋代,德化陶瓷产业已臻于成熟,出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