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及其关系研究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s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同时也赋予“健康”以新的内涵。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对健康做了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无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显然,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已有很多。例如:1985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城乡2961名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发现13.76%的初中生、18.79%的高中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1987年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1095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检出率为16.53%;1991年华东师大的郑静、曹家正等人对上海近871名幼儿进行了行为问题的调查测定,用Conners父母问卷测得有164人被认为有问题行为,占总数的18.8%。众多的调查表明,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主观的和社会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的两大类,同时也发现许多心理障碍的根源和隐患可以追溯到童年的经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长远的。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家长教育,即家庭教育方式的教育。教育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反映了亲子关系的实质。20世纪2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广泛研究了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认为不良的父母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采取了吕勤、陈会昌、陈欣银等人研究“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在2—4岁期间的问题行为”实验研究范式,通过对儿童父母的教养行为与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境的调查和实验,用发展的、动态的方法分析了其中的某些关系,以期为优化父母教养行为,增进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教育的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从长春市东北师大附属实验幼儿园小四、小五、学1班,吉林省政府第三幼儿园小五班、学前2班中随机抽取160名幼儿家长做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卷141份,删除无效问卷11份,可供统计分析的问卷130份。
  2.方法:以《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研究》协作组于1992年8月编制的一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BSP)家长卷和台湾学者陈英三推荐使用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两个问卷合订在一起做为测查工具,并按年级施测。两套问卷被广泛应用于西方和其他文化中,并已在对中国内地和北美华裔儿童的研究中建立了可用的信度和效度。 MHRSP心理健康量表由80个项目组成,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此次研究限于3—6岁儿童这一特定群体,故只取其中的50个项目施测,施测中要求被试根据孩子的日常表现,按照“经常”、“偶尔”、“没有”进行三级评定。分量表以罗马数字为序,各分量表的定义及其所属项目序号是:Ⅰ.情绪障碍,Ⅱ.性格缺陷,Ⅲ.社会适应障碍,Ⅳ.品德缺陷,Ⅴ.行为缺陷。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由30个问题组成,每5个问题组成一个分量表。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是”、“否”进行二级评定,答“是”记1分,某项的得分最高,就表示着被试的教养方式倾向于哪一种类型。分量表以阿拉伯数字为序,各分量表的定义及所属项目序号是:l干涉型(1—5题),2.溺爱型(6—10题),3.严格型(11—15题),4.民主型(16—20题),5.矛盾型(21—25题),6.专制型(26—30题)。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一: 父母自然情况一览表
  从表二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呈多样化趋势。其中严格型最多(约占39%):其次是民主型(约占22%),而溺爱型父母较少(约占3%左右),这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例如:汪慧对851名城乡独生子女的研究中,父母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的百分比为23.7%),出现这种反差主要是因为本次测验的儿童家长是一群文化素质较高的特定人群,其中大学学历占80%左右。从父母职业来看,干部最多,占44.2%,其次是知识分子占36.6%,较少的是工人、个体。这些父母刘·孩子能够严格要求又不失理解尊重,既爱又严,爱严相济,而不是一‘味地溺爱孩子。他们对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同时也能给予孩子以较好的指导。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社会对幼儿的教育十分重视,有关部门通过报纸、刊物、电视等传播媒体广泛宣传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民主的教养方式,这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然而,既使是在这样一个素质较高的家长层中,教子观和成才观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表现为严格要求,专制地管教孩子,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时而民主,时而严格,时而矛盾,表现为矛盾型的教养方式。这主要是儿童教育的特殊性所致。,
  (二)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根据MHRSP量表对测验结果的解释,我们把单因子分在≥10才算有意义,即视为儿童在这一因子上存在问题,因此,我们将儿童在每个单因子总分≥10以上分别作出检出,结果如下表:
  表三: 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特点
  由表三可知,幼儿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检出率依次为:Ⅱ性格障碍,V行为障碍,.I情绪障碍,Ⅲ社会适应障碍,Ⅳ品德障碍,可见,幼儿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且心理障碍很广泛,几乎每个类别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问题幼儿。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容易造成儿童出现问题行为:
  1、从家庭环境来看,一方面由于城市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幼儿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学习和休息,同时也缩小了儿童生活和交往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从事室内外活动的机会,而且也影响了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不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易于造成幼儿的社会适应障碍。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简单化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电视机的普及,使电视已成为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伙伴,儿童对电视节目不加选择,缺少指导,往往会形成“电视儿童”,电视节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从父母教养的文化素养来看,尽管此次调查的家长是文化素养较高的特定群体,但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知识。据统计,其中69.5%的父母没学过儿重生理发展方面的知识;45.5%的父母没学过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79.2%的父母没学过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他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教育策略,不能及时发现、根除幼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患,容易导致教养方式的偏差。
  3、从幼儿自身方面来看,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导致心理障碍。
  表四: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年级差异
  由表四可知,在对每个因子分别进行检验后发现,有心理症状的儿童个数,学前班比小班多,学前班在I、Ⅱ、Ⅲ、Ⅳ、V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小班的幼儿,只有在V因子上得分低于小班幼儿,学前班儿童与小班儿童在社会适应性这个因子上做t检验P<0.05,差异显著。
  结果显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年级差异,特别在社会适应性这个因子上差异显著。为什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没有随着年龄增加而提高呢?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家长尚未足够重视儿童的心理保健工作,一些家长忙于工作,疏忽对儿童的心理疏导,年龄较小儿童的心理疾患未得到及时、积极、有效矫正,升到大班、学前班,新的心理疾患又可能出现,因此心理疾患随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这提示家长和儿童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要及早帮助和矫治儿童不良的心理疾患,这有利于儿童一生的健康。
  (四)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
  表五: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
  由表五可知,男女幼儿MHRSP量表各因子检验,结果表明,在因子Ⅳ品德缺陷上男女儿童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在其它因子上差异不显著。这说明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总的看来,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着性别差异,而且男孩高于女孩。为什么幼儿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性别差异呢?调查显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幅度于儿童的性别特征和学习方式决定的。儿童通过观察进行学习,即通过对他人或同伴行为的模仿及对行为结果所产生的强化作用的观察而习得某种社会行为规范,因此父母的态度、言语、行为方式都成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儿童也通过电视、报纸等其它一些媒介进行模仿学习。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女孩的自我控制水平整体高于男孩,也就是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比男孩更加成熟,更能抗拒社会的不良影响(诸如社会暴力、社会阴暗面等),更容易采取较为理智的策略解决心理问题。
  (五)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的MHRSP各因子均为心理障碍的表现。相关系数为正值,则表示某一教养方式得分愈高,心理健康水平则愈低;相关分数为负值,含义与上相反。
  1、我们把父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与MHRSP各因子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由表六可见,父亲采取干涉的教养方式除与MHRSP中的Ⅳ品德因子缺陷呈现负相关外,与其他各因子呈正相关,并在V行为缺陷因子上的相关分数达到了显著水平;父亲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与MHRSP中的Ⅲ社会适应障碍,V行为障碍呈正相关,与其他因子呈不显著的负相关;父亲采取严格的教养方式与I情绪障碍和Ⅱ性格缺陷呈负相关,与其它因子呈不显著的正相关;父亲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与I情绪障碍、Ⅱ性格缺陷呈负相关,与其它因子呈不显著的正相关;父亲采取矛盾的教养方式与MHRSP中各因子呈正相关,并在Ⅲ社会适应性因子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父亲采取专制的教养方式与MHRSP中各因子呈正相关,并在Ⅲ社会适应性因子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父亲的教养方式中严厉型、干涉型、专制型的较多(约占60%)。而相对母亲来说,这些父亲较少地使用民主的教养方式,较少地参与养儿育女,他们较多的只是提供物质保证,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特别是干涉型、矛盾型的父亲,往往采取高压、惩罚的方法。正像霍夫曼关于“惩罚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研究结果一样,强制方式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强制会引发敌意,同时又提供一个表达敌意的方式,父母的惩罚方式无意中向儿童提供了如何扪‘人的模式。
  2、我们把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与MHRSP各因子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如下结
  由表七可知,采取干涉的教育方式除与MHRSP中的V行为障碍呈正相关外,与其它因子呈不显著的负相关;母亲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除与11
  陛格障碍呈负相关外,与其它因子呈正相关,母亲在因子V——行为障碍呈正相关;母亲采取严格的教养方式除与V——行为障碍呈正相关外,与其它因子呈负相关,特别在因子n——性格障碍呈显著负相关;母亲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除与II——性格障碍呈不显著负相关外,与其它因子呈不显著的正相关;母亲采取矛盾的教养方式与MHRSP中所有因子呈正相关,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家长教育观念(简称“家教观”),是指家长教育子女的基本的、整体的看法。其具体内容,国外一研究者认为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什么是儿童发展”的理解,二是对“儿童应如何发展的”概念。我国学者陈帼眉教授将其具体划分为家长的儿童观、人才观、教育观和亲子观等几个方面。“儿童观”,指家长对家庭中未成年子女(儿童)的权利、地位以及发展规律的看法; “教育观”,指对家长的教育作用、其所应扮演的
期刊
适应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从二十年前开始,我国许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进修院校、工青妇院校、民办高校纷纷开设了家庭教育课程,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家庭教育学课程的开设,对于传播、普及家庭教育理论,培养家庭教育工作骨干,推动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因此,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幼稚的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巨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途的一个学科。为了总结;交流二十年来
期刊
深圳市宝安家长学校成立于1998年10月。几年来,在区教育局和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的直接领导进,对全区家长教育工作进行了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形成了宏、宠大的办学规模和具有宝安特色的办学模式,使宝安家长教育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  成功创立宝字模式。为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教育体系,宝安区在“九·五”家庭教育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2001-2005年家庭教育工程发展规划》。在实施“工程”的探
期刊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次理事会的决定,“家庭教育管理体制研究”课题由本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谭虎研究员负责牵头组织。该项课题采用公布子课题进行招标的方式进行。凡有志于该课题研究的同仁,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含需求、兴趣、优势、研究基础和条件等),先行提出申报意向,待归总协调力量后再下达课题任务,并组织各子课题制定实施方案。  现将拟定的子课题告知如下:  1.家教管理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为了维持生命和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必须从外界摄人各种食物以供需要,营养素是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幼儿正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维持身体各项生理活动,增长新组织及修补旧组织以及对各种营养性疾病的预防均需要合理的膳食。合理的膳食就是各种饮食营养供给量均衡。本幼儿园地处锡山农村偏僻地区,通过调查发现家长缺乏有关幼儿饮食方面的正确知识,不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幼儿饮食问题上
期刊
谈中美家长参与教育的差异  家长参与教育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教育工作更加责任化,社会及家长对教育的过程担起积极的监督作用;另方面,这也是对家长的再教育,家长可以从中获取科学的教育。  一、家长参与教育在美国社会  以下几种模型大致可以概括美国家长参与教育的现状:1.家庭的基本职能。如家长照顾子女的身体健康并提供好的环境。2.学校的基本职能。如学校提供安全和舒适的学习环境,通知家长学生在校的情况
期刊
问题的提出  我国五岁以下儿童占世界同龄儿童总数的四分之一,儿童时期是视觉功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弱视、斜视、眼外伤等眼科疾病都会影响儿童眼睛的正常发育,会给成长中的儿童及家庭带来生理与心理上的创伤。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约有视觉残疾者1.1亿。国外报道3—5岁儿童视力异常率为5%—10%,我国盲与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全国约有低视力儿童数十万,发病率为18%。黑龙江省一项最近资料报道
期刊
课题的产生  儿童时期是人的许多良好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引起高度重视。但目前多数幼儿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在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上不适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也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荣怀幼儿园有来自全省各地全托的幼儿,对他们进行社会性培养尤为重要。在一次新生家长会调查反馈中,有62%的家长在“目前家庭教育的困难和问题”中均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问题。  
期刊
众所周知,人的身心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影响。在一所学校里,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品学兼优的学生(姑且称之为“优秀生”),也有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都比较落后的学生,即人们常说的“后进生“。我们知道,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所处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几乎完全相同,为什么他们在思想表现、学业成绩、个性发展等方面却千差万别呢?“后进生”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有多大的关系?如何对“后进生“进行
期刊
随着香港社会不断进步,香港的家长亦追求吸收新知识和新方法去教养子女,而家庭生活教育及家长教育自1980年开始服务以来,服务质量之增加、出席人数之持续增长,亦肯定了家长教育的重要性。踏人21世纪,一般资助团体及服务使用者都对服务的成效及成本效益有更高要求,实证为本的服务越来越受重视,沿用的服务意见调查未必能够提供足够的数据去评审服务成效。有鉴于此,本文作者近期在香港家长教育迈向实证为本服务的工作上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