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西方,小说与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故事等一起被称为虚构作品(fiction),就传统意义上说,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用散文的形式讲述故事。小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它包含了诗歌的真挚和抒情,散文的洒脱和自由,戏剧的凝练和冲突……而它自身又具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的审美特色,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小说具有了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学理分析
一、小说阅读教学的学理基础
小说是写人的,而这个人的经历、情感、性格和命运都是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连的。那小说又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呢?是借助于情节和描写。我们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各种描写的手法,品味小说的语言,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而认识了小说中的一个人,实际上就是认识了生活中的一类人;读懂了小说中的一个情节,就是看懂了社会的一个侧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各版本的教材编写者在小说单元的概说中纷纷通过文字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种理念:小说教学应该以人物为中心,借助人物形去了解生活,探寻生活的本质。
初中阶段的小说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时,能够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领悟作品的内涵。强调在小说教学中通过积极的审美活动以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从而构建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因此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情感的熏陶,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所决定的。语文教育的过程就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及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都有赖于情感这个动力因素。斯卡特金说: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被遗忘。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能,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小说阅读教学和情感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小说是文学作品,它反映着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我们必须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小说中所写的人和事,不能把小说里的人和事作“传记”或“新闻报道”式的分析。既然小说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那么:
首先,从认知的角度来讲,其内容是反映生活,其叙事方式易于接受,其语言平实而生活化,但是这并不是说小说缺少美。
其次,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因素主要有趣味因素、情感因素、思维因素、实用因素等,小说富含这些因子,这就为下一步审美需求提供了可能性。
再次,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艺术典型更具有审美价值,它所展现的生活画卷更具有生活特色和魅力。
所以,小说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审美,这与情感教育的特征有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之處。我们说,小说阅读教学和情感教育有着内在契合性。
三、小说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诉求
新课程标准阅读要求第八条明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决定了我们不但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也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角度来实施课堂教学目标。让涵养情感成为小说阅读教学的必然诉求。
1.抓住学生的期待视野,引导他们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由兴趣引发学习热情“期待视野”这个概念是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的姚斯提出的,即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和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需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经先有了各种生活经验,而这种经验在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被唤醒,学生以此为基础对以后的阅读产生期待,并且希望文本能够满足他的期待。如果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就牢牢抓住他们的这种期待视野,生成一种迫切渴望阅读文本的需求,那么,就会对阅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基于学生审美观的差异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审美反应,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审美评价。因生在阅读文本之前,他以往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都会对他即将进行的阅读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如果我们重视了学生审美观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就文本阐述自己的见解,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必然会高涨,他们也可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3.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创造阅读,完成对文本的升级诠释
这里所谓的“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写出或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们是文本中已写出部分向读者暗示或揭示的东西,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通过想象再现文本所描绘的形象,如人物、景物、场面、生活环境等,对于文本所未描绘而仅仅作了提示、暗示的内容,会在自己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于创造性想象去填补与充实,使形象更加丰富、更加完整。但由于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性,他们改造过的形象也大不相同,甚至可能与作者心目中的形象大相径庭。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因如此,我们才应鼓励学生对“空白”进行个人的创造性阅读,使作品更趋于完整。总之,在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基础上,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最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才能完全体现。
综上所述,不论是“期待视野”“审美差异”还是“空白创造”,都是通过情感因素去实施对于文本或者说对于小说的教学,从这个角度进行切入,或许之于教学更为有效。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学理分析
一、小说阅读教学的学理基础
小说是写人的,而这个人的经历、情感、性格和命运都是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连的。那小说又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呢?是借助于情节和描写。我们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各种描写的手法,品味小说的语言,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而认识了小说中的一个人,实际上就是认识了生活中的一类人;读懂了小说中的一个情节,就是看懂了社会的一个侧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各版本的教材编写者在小说单元的概说中纷纷通过文字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种理念:小说教学应该以人物为中心,借助人物形去了解生活,探寻生活的本质。
初中阶段的小说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时,能够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领悟作品的内涵。强调在小说教学中通过积极的审美活动以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从而构建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因此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情感的熏陶,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所决定的。语文教育的过程就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及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都有赖于情感这个动力因素。斯卡特金说: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被遗忘。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能,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小说阅读教学和情感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小说是文学作品,它反映着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我们必须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小说中所写的人和事,不能把小说里的人和事作“传记”或“新闻报道”式的分析。既然小说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那么:
首先,从认知的角度来讲,其内容是反映生活,其叙事方式易于接受,其语言平实而生活化,但是这并不是说小说缺少美。
其次,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因素主要有趣味因素、情感因素、思维因素、实用因素等,小说富含这些因子,这就为下一步审美需求提供了可能性。
再次,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艺术典型更具有审美价值,它所展现的生活画卷更具有生活特色和魅力。
所以,小说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审美,这与情感教育的特征有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之處。我们说,小说阅读教学和情感教育有着内在契合性。
三、小说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诉求
新课程标准阅读要求第八条明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决定了我们不但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也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角度来实施课堂教学目标。让涵养情感成为小说阅读教学的必然诉求。
1.抓住学生的期待视野,引导他们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由兴趣引发学习热情“期待视野”这个概念是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的姚斯提出的,即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和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需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经先有了各种生活经验,而这种经验在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被唤醒,学生以此为基础对以后的阅读产生期待,并且希望文本能够满足他的期待。如果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就牢牢抓住他们的这种期待视野,生成一种迫切渴望阅读文本的需求,那么,就会对阅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基于学生审美观的差异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审美反应,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审美评价。因生在阅读文本之前,他以往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都会对他即将进行的阅读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如果我们重视了学生审美观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就文本阐述自己的见解,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必然会高涨,他们也可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3.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创造阅读,完成对文本的升级诠释
这里所谓的“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写出或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们是文本中已写出部分向读者暗示或揭示的东西,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通过想象再现文本所描绘的形象,如人物、景物、场面、生活环境等,对于文本所未描绘而仅仅作了提示、暗示的内容,会在自己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于创造性想象去填补与充实,使形象更加丰富、更加完整。但由于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性,他们改造过的形象也大不相同,甚至可能与作者心目中的形象大相径庭。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因如此,我们才应鼓励学生对“空白”进行个人的创造性阅读,使作品更趋于完整。总之,在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基础上,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最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才能完全体现。
综上所述,不论是“期待视野”“审美差异”还是“空白创造”,都是通过情感因素去实施对于文本或者说对于小说的教学,从这个角度进行切入,或许之于教学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