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我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认识归纳起来是三句话: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破难关。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过去的语文老师只看重卷面成绩,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我感到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为了确保“产品”的合格,我制定了一个教学原则:上每节课前一定根据教材特点和单元重点明确: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及怎样训练。我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路子是:教师引导,揭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同学们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具体辅导。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出所学生字)。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学生养成习惯,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完全掌握,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也主动学习掌握。学生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下面我仅就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阅读能力谈谈做法。
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在阅读中经常遇见,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有教育意义的事,需要记叙下来。因此,我在备课时不仅确定在字、词、句、章方面要传授哪些知识,而且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作为教学和重点。正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说:“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和作文。”
那么怎样培养呢?我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简略归纳为两点:一是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明白。二是在记叙过程时,要把重要的场面、中心话语写具体生动。教学时,揭示以上规律,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两点自学,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只用了一堂课,学生就既清楚、明白、深刻地懂得了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又初步培养了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接着,我又用了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老师归纳的两条规律,试分析“习作选”上的同类文章。由于学生手中有了“工具”,独立实践很快就把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搞清楚了。我又设计了短文练习进一步培养和检查学生的能力提高如何,短文的题目是:“记一次自己深受教育的事”。作业效果较好。
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同任何事件一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勤于实践,能力必强。所以,语文老师不要总是“抱”着学生走,生怕学生摔倒了;也不要把课文“嚼”得太烂,尽让学生吃米糊,久而久之消化能力就会逐步退化了。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教学原则:给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必须抓好作文教学,突破这一难关,培养写作能力。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教师感到难,学生更感到难,只有突破这一难关,才能增强语文教学效果。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定了“两紧”、“两多”、“一改”的教学原则。“两紧”是:紧密联系阅读联系阅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两多”是多读、写写。“一改”是改革指导和批改的方法。
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多读多写,这是有效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们应为同学创造多读多写的条件,促进其能力的提高。
过去的语文老师只看重卷面成绩,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我感到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为了确保“产品”的合格,我制定了一个教学原则:上每节课前一定根据教材特点和单元重点明确: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及怎样训练。我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路子是:教师引导,揭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同学们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具体辅导。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出所学生字)。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学生养成习惯,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完全掌握,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也主动学习掌握。学生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下面我仅就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阅读能力谈谈做法。
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在阅读中经常遇见,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有教育意义的事,需要记叙下来。因此,我在备课时不仅确定在字、词、句、章方面要传授哪些知识,而且把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作为教学和重点。正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说:“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和作文。”
那么怎样培养呢?我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简略归纳为两点:一是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明白。二是在记叙过程时,要把重要的场面、中心话语写具体生动。教学时,揭示以上规律,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两点自学,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只用了一堂课,学生就既清楚、明白、深刻地懂得了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又初步培养了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接着,我又用了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老师归纳的两条规律,试分析“习作选”上的同类文章。由于学生手中有了“工具”,独立实践很快就把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搞清楚了。我又设计了短文练习进一步培养和检查学生的能力提高如何,短文的题目是:“记一次自己深受教育的事”。作业效果较好。
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同任何事件一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勤于实践,能力必强。所以,语文老师不要总是“抱”着学生走,生怕学生摔倒了;也不要把课文“嚼”得太烂,尽让学生吃米糊,久而久之消化能力就会逐步退化了。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教学原则:给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必须抓好作文教学,突破这一难关,培养写作能力。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教师感到难,学生更感到难,只有突破这一难关,才能增强语文教学效果。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定了“两紧”、“两多”、“一改”的教学原则。“两紧”是:紧密联系阅读联系阅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两多”是多读、写写。“一改”是改革指导和批改的方法。
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多读多写,这是有效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们应为同学创造多读多写的条件,促进其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