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新的校园文化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09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之魂、立校之本,是一张不着一字又分量十足的“名片”。从一所学校成立的那天起,文化建设就拉开了序幕,它的教育理念、办学目标、教育管理机制、整个理想与追求等,都融汇于学校的文化中。学校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清晰。
  2007年7月,遵照合肥市委、市政府决定,原合肥第四十六中学与合肥师范附属学校初中部合并,成立新的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整建迁入滨湖新区,成为合肥市第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公办初中。
  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指出,教育“如果要完成一场深刻的、更加持久的变革,最为重要的就是‘重塑’学校文化,否则变革就会肤浅和不持久”。下面笔者就“再造新的校园文化”,即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学校的做法。
  一、为什么要“再造新的校园文化”
  在两校合并、迁址滨湖和规模迅速扩大的形势下,校园地理空间的变化、校园建筑设施的变化、生源质量和结构的变化、教师队伍的新组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迁至滨湖办学,发生变化的只是地点、环境,不变的是合肥46中人“爱岗敬业、艰苦奋斗、追求卓越、永不停息”的精神,这种“不变的精神”正是合肥46中学校文化的传承。实际上,一成不变的传统是不存在的,传统只有在创新中才能焕发新的光辉。所以,自学校迁址滨湖以来,我们坚持业已形成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推进素质教育、高品位办学、特色化发展的探索中“再造新的校园文化”。
  二、如何“再造新的校园文化”
  相对于校长和制度管理,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更高境界。让文化管理学校,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响亮口号。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学校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校园文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应理解为“学校文化”,具有学校组织文化的内涵。再造新的校园文化,就是指再造新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致力于让文化管理学校,某种意义上说,其任务就在于建设学校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使个人的价值观和志向转化为组织的力量和成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学校领导最大的职责是帮助教师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为全体师生指明共同的愿景。这种价值观能够让全体教职工具有一种共同的精神追求,表现在具体行动上为自觉、勤奋、敬业。教师们是为了某种向往和追求而工作,而不是某个外在力量的驱使。校长的价值往往就体现在教师的发展上,教师的价值往往就体现在学生成长上,教师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我校在“再造新的校园文化”中的实践与创新
  1.进一步诠释“方正通达”
  “方正通达”是合肥46中的校训,是这所学校全部办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方正教育要求学校依法治校、通达育人,以制度为纲,结合人本管理与激励管理的弹性调控,追求“大方之治”;要求教师依法从教、以身立教、严于律己、勤思善学,追求“通达之教”;要求学生求真求实、体用结合、理术兼长、融会贯通,追求“大成之学”。
  在当前的课改时期,“方正教育”也被赋予了新意: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出发,学校重视基本素养、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道德规范的培养,力求每一位学生都具备面向21世纪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是教育“端正合规”的第一境界;从义务教育的素质培养角度考虑,学校对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期待,那就是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达到知识与品行的“通达之境”。
  2.建设文明雅致、温馨亲和的校园环境和学生生活环境
  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校园,使整个校园环境建设透射出宁静之调、和谐之美。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映衬着徽派建筑,师生们置身其中,美在心中,热爱学校的情感油然而生。
  学生宿舍是孩子温馨的家。我们重视学生寄宿生活管理,为寄宿生创造健康、安全、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开展“公寓楼文化长廊、靓丽宿舍”评比活动,举行七、八年级男生寄宿生“动感青春”篮球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活动中长大。重视生活教育,充分利用寄宿生在校时间充裕的有利条件,组织任课教师、生活教师对他们进行学习辅导、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挖掘寄宿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寄宿生的综合素质和自理能力。
  3.拓展“以人为本、制度优先、创新领路”的管理体制机制
  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制定了一整套的工作常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编印了《合肥46中管理制度汇编》,教职工人手一册,做到事事有人管,管事有实权,权责统一,利绩挂钩。
  实行网格化管理,将整个校园按照区域功能划分为四个区域:教学区、运动区、办公区、生活区;设立五个中心:艺术教育中心、体育活动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心理素质拓展中心和餐饮服务中心,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通过这些条条块块的分割,形成一个个“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校长管理基层的基本单元。消除学校管理死角,让管理“纵到底、横到边”,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
  实行“扁平化”管理,尝试级部主任负责制。各年级部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相对独立地运作,年级部依据校长办公会议和行政会议的决定,制定本年级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将学校管理的中心由“中层”迁移到“基层”,使问题发现更及时,措施实施更有效。
  4.搭建促进教师发展的活动舞台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脊梁,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只有教师不断地向前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才会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为此,学校每年为每位教师订阅与其专业相关的一报一刊,购买2—3本教育专著,建设教师书吧,努力使读书成为教师的心灵需求。
  积极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努力培养青年教师,使其一年能教、两年会教、三年善教,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实现从初任教师向成熟教师的跨越;实施“名师工程”,立足本校,挖掘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教学骨干教师和教育名师的引导和辐射作用,形成“老教师当模范、中年教师作示范、青年教师上规范”的梯形发展模式。抓住一切机会,创造最好条件帮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我们动员组织教职工积极参与制定学校近期和长远发展目标,形成了对新校办学前景的共识:第一年稳步探路,第二年规范有序,第三年优化提升;三年初显成效,五年铸造辉煌,进而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名牌特色初中。用目标和任务引领学校发展,凝聚人心。
  5.营造浓厚的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氛围
  学校成立校本研修工作室,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骨干教师组成,形成了以“实践 反思 实践”为主要方式的校本研修制度。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师资培训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我们曾多次邀请省、市区等近百位专家来作报告,2010年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先生莅临我校讲学并上了两节示范课,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题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
  每学期开展“教学月”活动,教师全员全程参加。围绕拟定的主题,关注课堂实效,用研究的视角梳理课堂,探索和实践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学生学习小组建设,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努力让课堂成为一次又一次师生心灵交融的幸福之旅。
  开展“五课一条龙”活动,即把学课、听课、说课、评课、跟课融为一体。听课者要做到“三个一点”:找出一个“亮点”,指出一个“缺点”,提出一个“金点子”,由此,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
  强化课程资源意识。自编教材《发明就在你身边》,开设科技活动辅导课。坚持课堂教学活动化、实践活动教学化的教研思路,将“校园科技文化体育艺术节”“军营体验”等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地理、生物等课程组织学生参观市科技馆、气象局、省地质馆,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如:参加全国“长江水学校”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南淝河水样调查分析”社会实践活动。
  6.构建序列化、系列化的德育教育和德育活动体系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责任教育、感恩教育、纪律教育和养成教育是我们不变的主题,从行为规范入手,强化言行、礼仪和学生自主管理,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
  德育工作坚持“突出重点、细处着手、注重实效”的十二字原则,坚持实施“三个一”工程:一日一次常规检查,一周一个行为规范教育,一月一个主题教育活动,让德育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
  创建和形成了校内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每周一升旗仪式及国旗下演讲,履行庄严承诺;每年举办一次学校田径运动会和乒乓球比赛,展示不懈追求;每年举办一次校园科技文化体育艺术节,彰显生命智慧……
  四、“再造新的校园文化”的下一步设想
  1.营造健康优美的学校文化环境
  (1)校园道路和主要建筑命名
  校园道路、主要建筑、广场有一套层次性、系统性、格调高雅、寓意深远、风格统一的名称结构体系,是学校重要的形象标识,是学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
  (2)校园雕塑和景观小品设计
  以“方正通达”四字校训解读为内容,设计、建成学校标志性雕塑,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全面阐释这四个字隐含的深邃意义。以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为主题,设计、建成若干景观小品,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凸显学校环境的高品位和艺术化,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3)办公场所环境设计
  对办公楼进行以新课程理念为主要内容的美化装饰,用版面或心语形式将新课程理念和有关制度进行展示,让每个教师时时处处感受新课程的理念,创设学习气氛浓厚、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
  (4)建设个性班级文化
  每个班根据自身的实际建设班级文化,创设不同风格的黑板报、壁报等,通过班风、学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文化,鼓励有创意的班级自己制定班歌、班训、班徽等,让班级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
  (5)完善学校文化设施
  创设利用好各种文化设施,充分利用阅报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及时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及优秀作文,开辟外语角,办好学校校园广播站和电视台,及时播报校园新闻和优秀稿件,继续办好校刊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6)办好文明校园网
  我校拥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及技术过硬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精心设计网页,经常更新网站内容,丰富信息流量,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搭建一个网络互动平台。
  2.组织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生活
  (1)强化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打造优秀社团组织以及活动品牌。
  (2)设立了四大传统校园节日:科技节(5月份)、读书演讲节(10月份)、体育节(11月份)、文化艺术节(12月份)。发挥学校科技、艺体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展示其风采。
  (3)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提高教师的创新水平;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塑造良好校风,引导学生养成守纪、文明、勤学、上进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5)在学生中掀起诵读古诗词、名人名言和经典文章的热潮。
  3.建设学校长廊文化
  学校长廊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特色文化长廊十大主题: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训解读、校徽解读、校歌、教育心得、校风解读、教风解读、学风解读;现代教育长廊十大主题;中国传统教育长廊十大经典故事;科学技术长廊十个精彩记事。
  总之,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努力建设全校师生共同的幸福美好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
  (责任编辑:马赞)
其他文献
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兴高采烈地带给我们一个好消息:手工制作第一轮比赛,他赢了一位最重要的对手徐营小朋友,获得参加晋级赛的资格,而徐营小朋友只能通过复活赛晋级了。  那个叫徐营的小朋友,与儿子同在一个兴趣班学习手工制作,也是做手工的高手。同样的爱好和技能,让儿子和徐营成为要好的朋友。虽然在第一轮比赛中败给了儿子,但徐营肯定能在复活赛中获得晋级机会,因为他的实力我是知道的,并不弱。  仅过了一天,儿子比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经熟知诗句的基础上,引导细读,并理解诗句的意思,正确掌握“吟”与“晖”的写法与含义。  2.通过捕捉诗句中隐含的画面,引导学会观察细节,揣摩人物内心,借助“慈母”、“游子”的形象,把握诗句的情感内涵并尝试表达。  3.通过阅读迁移,引导学生反观自己的生活,发现细微之处的温暖,认识到母爱无处不在与悄无声息的特点,并初步了解这首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捕捉
一、趣味赏读,感受日记之魅力    在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材中,学生通过范例《日记二则》,初步接触了日记。日记中写的故事感人至深,但是它无法吸引孩子对日记这种题材本身发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主动走进日记王国呢?我的秘诀是:读珍藏,走近日记。我从教以来有一个习惯,喜欢收集每一届学生的日记,把它们装订成册珍藏。学写日记前,我总是精心挑选其中的几篇,不亦乐乎地朗读给学生听。鲁叶平的《洗澡》,金丽丽的
编者按:2012年5月,受浙江省教育厅派遣,一支由19名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组成的浙江教育培训团赴美国进行了高中课程改革专题研修。该团深入印第安纳州与弗吉尼亚州8所不同类型的高中和5所高校,以及3家提供课程资源的社会机构,调查获取了较为翔实的资料,总结和探讨了美国高中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展开了建设性的思考。本栏目将陆续刊发他们在美国高中课程建设与实施、高中生
2018年11月12日,我们敬爱的孙喜亭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痛失学术的引路人和治学榜样,痛失人生的引路人和做人楷模,痛失生活的引路人和良师挚爱。但他的教育思想、人格力量和给我们的关爱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一、本科毕业论文使我与老师结下不解之缘  在北师大读本科时,我们上过许多老师的课,孙老师给学前教育专业讲授马列论教育的课,没有给我们上课。但通过同学们的交流,也初步了解孙老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立人”。要“立人”先“立课”。教师在课堂中“立”下的是什么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中被“立”成怎样的人。换句简单的话说,教师在课堂中播下的是什么种,在学生身上就会结出什么果。因此,教师要用思想来立课,立下有灵魂、有深远影响的课,学生才能被“立”成有灵魂、有思想的一代新人。  那么,怎样上出有灵魂的课?    一、在课的教学设计上,追求主题鲜明    在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
林觉民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887年生于福州三坊七巷的杨桥巷17号,后来因世事变动,冰心的祖父——当时的单人谢銮恩买下这间老屋。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  13岁的少年,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卷上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7个大字便拂袖而去,何等潇洒,又是何等离经叛道!至此,便已不难看出这将足个不凡的男子。  15岁的少年在新式大学堂如饥似渴地接受各种“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与学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共有11套试卷、12道试题涉及文学类文本的探究题,比去年的7道题有所增加。纵观这些探究题,无论外在考查形式,还是内在本质特点,都渐趋稳定、成熟,概括地说,表现为以下特点:    1、鼓励个性化解读,关注“你”的看法    近一两年来,探究题不再只是要求考生简单地分析文章在某一方面的特点,而是更加强了考查“你”(考生)的思考。考查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类题目考查“对作品
一、题型分类    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共18套题,呈现多元格局,就作文题而言,可谓花样迭出、异彩纷呈。现在对18道作文题作一番回顾,分其类,撮其要,指其优劣,评其得失,并以此为基础展望未来作文题的发展趋向。下面给18道作文题进行大体分类。  人生话题类。这类作文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对社会、人生、心灵的体验和思考,在2007年作文题中占了多数。主题有关爱(全国卷II有感于丛飞帮助他人
一、老师的怀疑与感叹    儿子刚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在习作课上出了一道“第一次  ”的半命题作文让学生做。短短的两节课。除去老师的作文指导时间,在不到一个小时内,儿子一气呵成写了三页多纸。下课交作文时,老师左看右瞧产生疑问:“别的孩子写的都是‘豆腐干’,他怎么出现三个多页?是不是抄的?仿的?”   课后,老师把他叫到讲台前,让他说说作文内容,儿子从头到尾说了一遍;老师让他说说作文是怎么写的,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