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烟花以及蓝黑的夜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chen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处有星光,耳际是习习的潮汐之声,风忽南忽北,夜色中不见涛浪,大地正在发出轻微的颤抖。张嘴伸出舌头,能舔噬出空气中海水的苦咸之味。从洞庭以南,来到更加南方的广东江门,我对这块土地和空气中的气息还不适应。在夜色中定了定神,发现颤抖的并非大地,而是自己的身体。没想到临海的南方也这么冷,那一刻,又禁不住打了个寒战。
  哥哥告诉我,它们并不是星光,而是灯火辉煌的香港。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其实并不确定自己看到的光是否真来自香港,他仅仅是向我指出那个方向的所在而已。夜色浓稠,我看不清他的脸,而远处的星光(或者灯光),一直闪烁不定。他说,如果身体好,从小镇后的河湾,沿海岸线,张开双臂垂直游过去,便可抵达香港,过去,无数下南洋的江门人就是坐着木帆船如此离开故乡的。当他说到“身体好”时,我感觉嘴里的海风更加咸涩了。我们都不知道,他那条伤腿何时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或者,还有没有恢复的可能。我明白,其实他并不是在说香港,而是在说逃离。身后是空旷的校园,清寂无声,几盏路灯晦暗地亮着。岁末将近,放寒假后,学生早就走了,教师们也大多各自回家。我们的落寞与当时来自远处的金色火光形成鲜明对比。
  那是去乡以来,最为荒凉、最为空寂的时刻。荒凉来自内心深处,在那个全国人民合力抗击冰灾的冬天,它远比从北方而来的寒流还要冷。两个在夜色中眺望大海的人,并不能抵达对方,自然也无法互相取暖。
  我们俩并肩站在广东江门开平市的第三中学后大门的制高点上。那个学校还有一个名字,叫开平机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事实上,就是一个乡镇中学,大一点的乡镇而已。作为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哥哥原本有很多工作选择,为了尽快摆脱家庭经济困扰,还清助学贷款,以获得自由之身,他去了一个表面看工资还可以,其实位置偏僻,且危机四伏的中学教书。为了省路费,他连实地考察的手续都省了,签字画押,早早地把名字写在了合同之上。他不知道,那个想象中的南方华侨之乡、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正张网以待,设下了一个围困自己的陷阱。
  我记得那个镇子的模样,它的名字叫蚬冈。
  公交车从江门市区驶出,走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最开始还足够热闹繁华,很快,公路两旁就只剩下成片的香蕉林和各种菜地。因为始料不及的冰冻天气,没来得及收获的香蕉被冻得发黑、发紫,脖子全折断了,耷拉着脑袋挂树上。果农也懒于收拾,就让它们垂头丧气地立在那,司机开车开累了,在路边停下,径直跑进香蕉林,扭下一个充饥,乘客们也纷纷效仿。半生不熟的香蕉,已经没人再在乎它们了,路人的采摘行为其实是在做善事。宽大的公路边,始终长着一种高大瘦弱、姿态近似扶柳的植物,风一吹像随时都可能折断。那里的东西无不给我一种颓废之气,尽管它本来的景色其实挺不错的。当时已是寒冬,湘南正是草木零落、万物萧瑟之季,而这片南国,虽然也被寒流冲击,弥望却尽是绿野。扑面而来的,气势汹汹的绿,暗藏敌意。
  国道边上就是学校,而学校又建在一个宽敞的斜坡之上。站在校门口——那个斜坡的顶端,能将对面两万人的镇子尽收眼底。与国道相临的几条街,交相横陈,不算热闹,也不算寂寥,与一般镇子相比,多了些参差的厂房。
  哥哥已站在路边等候,他走过来时身形端正,表情松弛,看不出有什么不正常,只不过,不像往日那样大步流星。我知道,他的稳健是竭力控制着,装出来的。如果是以前,他一定会跑过来,在弟弟肩膀上猛拍一下。
  哥哥的腿是打籃球受伤的。课余时间聚在一起玩球,对教师这个职业而言再正常不过。没想会出这事。一次激烈的篮板冲抢之后,他落身下来,脚踩在了另一个人的脚背上。哥哥的脚踝扭伤了,膝盖软组织几乎完全撕裂。事后,有知情者告诉他,那是一次有计划、有预谋的谋陷,伏击早已埋下。我的兄长,一名刚被校方从外地高校引进来的青年人才,才华横溢,锋芒毕露,除了本职教学外,还具有过人的书法才能,为了在学校立住脚跟,他比旁人努力数倍。他的性格是那样大大咧咧,毫无心机,丝毫没察觉自己的出色表现已经侵犯了本地教师的尊严,他们产生了妒忌之心。那是一记黑脚,玩过篮球的人都知道,抢篮板时,垫黑脚是最危险的,在NBA联盟会被禁赛。可是,在民间野球场,就连追究责任都无从谈起。因为,理论上讲只要上了场,那种意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他们只是嘴巴不停抱歉,表面上给予一点同情,真是不幸啊,仅此而已。背地里,可能还在偷笑。
  我的哥哥,作为大山的子民,从小只跟朴实良善的事物打交道,踏出校门初入社会的他,对世界的凶险一无所知,对人性中的恶自然也提防不足。加上性格刚烈,待人豪爽,从未对本地同事的性格特征进行把脉,因而,对某些事情常常容易失察。
  他告诉我,到镇上学生家里去做家访,镇里人对男女的态度完全不同,女孩成绩再差,家里都不会在意。镇上有个生意人,身价颇重,据说,家产已有数亿,因为生了四个女儿,没生儿子,每次开家族大会研究问题的时候,他连发言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坐在边上旁听,按照其他人商量好的办法行事。当地人野蛮,排外,满脑子封建思想,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把他们推到最前沿,八十年代初,这里比湘南还要落后,还要贫穷。如今,虽然有了钱,骨子里还是穷的。江门,这个走出了司徒美登、红线女、甄子丹、梅艳芳等众多名人的侨乡,只是不断走出,去往世界各地,从未对外人真正放开过怀抱,它的输出是单方面的,就像它的聚财也是单方面的一样。过去的大户人家,那些住在碉楼里的人,大多远走南洋,留下来的空虚村落和建筑,被当作申请文化遗产之用,而留下来的人,也多是思想保守的落伍者。现在,住在镇上的人多是近二十年陆续从山里搬出来的,更多的则是外来的打工者。
  关于那个难忘的春节,我几乎全忘了。
  这并不是一个病句,因为的确想忘,只是某些细节,就如同电影或梦镜中的特写,不时从脑海中跳出来,无从回避地闪现。当时的心理状态极其紊乱。当我置身于那个南方小镇,就像搬了一块沉重的巨石,想放,却不知道该放在哪里。我希望那个冬日和春节快点过去,同时又希望时间能走慢一点,以便让我可以多陪陪兄长,陪他度过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   记不清了,好像父亲当时还在,也可能不在了;哥哥的腿受了伤,我还没参加工作,也可能刚参加工作——文章写到此处,去问哥哥,他提醒我说,那时候父亲还在,而我,并没有参加工作,剩一个学期毕业。是的,事情就是这样,我终于理清了头绪,找准了记忆的脉络。我混乱的源头在于,那时候父亲也病着,而且病了好几年,他要么快点好起来,要么干脆死掉——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你说我不孝也罢,残忍也好,我们那个家已经经不起他拖了,尤其是母亲。她比病人还要可怜,让人心生怜悯。那个人健康的时候并没给她带去多少幸福,临了,却让她跟着遭罪。
  说是到南方走走,长点见识,好为即将到来的职场做准备,其实,就是去看哥哥的,陪他过年。腿部受此重伤,他没办法回湘南老家了,只能留在当地观察养伤。《新闻联播》说,湘南正值冰灾,永州和郴州的情况最为严重,一连十几天气温都在零度以下,高压电线冻得比人的胳膊还粗,电线杆倒了不少,打电话回去,村里已经停电三天。这么冷的天,在冰天雪地的永州,哥哥的腿根本吃不消。按理,我们应该回去陪母亲过年,因为父亲一直躺在床上,母亲一个人没日没夜地照顾他,她比谁都需要一个团圆的年,需要儿子给她以力量的支撑。幸福喜欢扎堆,常接二连三地到来,不幸之事也是如此,所谓祸不单行,那几年,我们头顶不断有灾祸降临。母亲没想到哥哥会遭此劫难,忍受内心的巨大煎熬,决定跟父亲两个人相依为命,在老家过年,把我打发到遥远的广东。其实,我什么也做不了。我不是医生,无法给他康复的信心,就连精神上的支撑也难提供——面临毕业,我自己都是个迷途羔羊。一年多来,我是靠哥哥每个月打来的生活费在学校过日子的,而现在,他才是那个更需要接济的人,除了跑来看看,我能为他做些什么呢?
  在我看来,那个学校并没有他在电话里说的那么糟糕。校园空间很大,校道宽敞,乔木绿阴如盖,角落里长满了各种毛茸茸的不知名的南方矮小植物,如此环境比我见过的绝大多数湖南中学条件都要好,只是位置有点偏僻,所谓糟糕,主要是他的心境和遭遇。
  学校的红墙和操场跑道上,隔那么远就刷了一排宣传大字。我认得那些笔迹,颜筋柳骨兼具,它们出自哥哥之手。学校的领导其实对他不错,很器重,一度想把亲戚的女儿介绍给他,以安慰并且拴住哥哥的心。但哥哥看不上,大约是长得太不匹配了,他曾吐露过半句。不过,我知道根本原因在于,哥哥不愿把自己轻易交付给这个偏僻的广东小镇,他现在更多的是痛恨。如果可以,他会狠劲抽它几个嘴巴子,然后扬长而去。对他而言,此地不可久留,这一点人人都看得出来。水土不服,除了人情世故,饮食上更见端倪。去市场买菜,做出来的肉制品难以下咽,因为年复一年的工业污染,露地表面水没有一滴是干净的,鲫鱼汤里能喝出满嘴的煤油味。
  年前的几天,我们一直在镇里游荡,仿佛只有游荡,才能安置体内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医生嘱咐哥哥,手术后要多做康复运动,低强度的骑行最好不过。两个人骑着从他同事那里借来的自行车,携带干粮和矿泉水,将那个叫蚬冈的小镇转了个遍。临近除夕,镇中心比刚来时热闹了很多,巷子里装扮得喜气洋洋,炮仗也响个不停,不时有锣鼓狮队敲敲打打走过,沿街游行。广东人讲究认祖归宗,过年或者清明,要尽量回老家看看。开平是华侨之乡,海外游子如燕雀归巢,纷纷回来给祖宗请安,去祠堂烧高香。我们不愿去凑别人的热闹,更不想去欣赏别人家是如何团聚、欢度佳节的,那只会使两个离家的孩子心绪更加落寞,难以自持。骑着车,远离人群和喧嚣,朝野外走去,走向那些年歲古老却依然保存周全、模样完整的村庄。
  常常把一条单薄的水泥小路骑到尽头,下车推几步,很快会发现新的途径可以前往,那里阡陌相连,村村有路可通。哥哥来此三年,很多地方以前从未去过。为了照顾他,两个人骑得很慢,没跳过任何细枝末节。
  镇子外缘村落稀散,人也很少。碉楼以庄园的形式间隔出现,它们砌得非常漂亮,在平地上气势非凡,不久前刚评上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些房子基本上没住人,像动画片里的无人城堡,置身其中,站久了,空无之心有些禁受不住。到处是成抱的竹林,地表衣冠楚楚,干净整洁,不像老家,塑料垃圾随手乱扔。我们骑着车从无人的小路和村庄穿过,看起来像两个虚无的影子,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如同从陈旧往事中复活出的人物,而那些寂寥的村野,又让人觉得像是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山村。不管身在何处,面对泥土和村庄,我们总能生出天然的好感。那时候,我们年纪尚小,日子清贫,却过得无忧无虑,面对阳光雨或者雪皆可撒泼,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为了生计寄人篱下,作他乡客……我们长大了,无意回避来自各个维度的伤害,面对必将到来的成熟,少年弟子终究老于江湖。
  有两个老人带着个孩子在地里劳作。从他们手里的动作看,像在播撒什么蔬菜的种子,双手摊开,机器一样抖动着。孩子坐在一块毡子上四处张望,看见我们时,呜哩哇啦地喊。没想到广东这样的富庶之地也有留守老人跟儿童。老人同时直起腰,睁大眼睛打量身前的不速之客。他们不说话,也不作任何动作表情,就是直愣愣地看着,两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让他们觉得反常。现在不是旅游旺季,大过年的,谁会来荒郊野岭看老旧的碉楼?我记得那两个老人的眼神,陌生,冷硬,意志强大,透着深深的戒备感,似乎我们是突然闯入的强盗。我觉得哥哥很难融入到这样的群体之中,待多久都只是个借居的局外人。老人的长时间打量,使我们无从心安,落荒而逃。
  去市里办年货,同时添置新衣物,这是湘南老家过年的一贯规矩。即便出门在外,也要有过年的样子,如果连这点仪式感都不去营造,真的不知该如何自处,如何度过眼前的年关。
  从小镇到开平市要经过一个站,名字叫长沙,与湖南长沙同名。那个小镇是海货和家禽牲畜的中转站,一个小型陆地码头。从那里上车的人,个个身上散发着鱼腥味,怪臭难闻,跟我心目中岳麓山脚下的省城长沙形象有天壤之别。
  哥哥的工资几乎全用作了手术费,他从有限的余额中,抠出一笔,为我买了一件改良的休闲唐装,还有李宁的鞋,外加少许烟花和炮仗。休闲唐装是为我即将到来的春季招聘会准备的。除此,再没买其它的了,节日的菜肴简单至极,我不忍心列出它们的名字,它们的名字跟当时的我一样,寒酸和无法示人。   哥哥说,找工作千万别像他这样,跑这么远,要是这样的话,母亲就等于白养了两个儿子,得掂量好,看准了再签约。他是在作批评和自我批评。他很后悔当初来此教书,等身体好了,有了路费,赶紧跑路走人。
  年三十晚上,两个人放了一长挂鞭炮。偌大的校园,就两个人在,刚来时见到的几个留校教师都回去过年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响过之后是更加厚实的寂静,它像一层坚冰将我们牢牢包裹。在操场点烟花,我们谁也不提起故乡,不提起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和母亲,像两个没心没肺的孩子,痴痴地假装抬头往天上看,看那鲜花一样不断盛开又凋零的光亮。可我知道,在烟花腾空、爆裂四射的瞬间,我们的内心早已泪流满面。
  小时候,上屋场的邻居很喜欢放烟花。他们家是村里唯一舍得给小孩买烟花放的人,因为小孩的父亲长期在外打工。那是一种奢侈而令人眼馋的举动,为了让儿子高兴,他们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我们的痛苦之上。父亲没本事挣钱,我们家跟村里其他人一样,从来只买炮仗,不买烟花。那一年,我站在屋檐下,朝从邻居家晒谷坪上升起来的煙花偷望,心里无比羡慕。父亲见了,大声呵斥,骂我没出息,如此眼红别人,简直是丢人现眼。我恼怒,当即反驳,没勇气正视别人幸福的人才叫没出息,他根本无法面对自己的无能,只晓得软弱地逃避。年三十晚上,我们就此争执起来,一发不可收拾。那是我们父子决裂、分道扬镳的开始,从那天起,我们就永远成了敌人。
  我不愿站在操场中央放烟花。火花一升天,第二天镇上人人都会知道,学校里有两个无人收留、无处可去的傻瓜。可我们又不能省去这个仪式。这是年,是一个无法绕行的节日和不得不跨过去的坎。我和哥哥都知道,我们不能再逃离了。在南方以南、大陆的最边缘,我们必须勇敢面对这个世界,不管它是寒冷还是温热,是甜蜜还是苦涩,对眼前的苦难,除了无从挑剔不分巨细地吞下去、咀嚼入胃,别无其它选择。我们不是风化后流质发软的糖果,不能让困厄之蚁肆意啃咬,更不允许命运随意摆弄和嘲讽。
  一明一暗,烟花寂灭间,无数念想在心头滋生。
  想着这些,手机响了起来。是母亲,她在跟父亲吃年夜饭了。她说,已经祭祀了祖先,并且代我们向祖先递话过去,新的一年灾难会走远的,全家人的运气都会好起来的。我说,是,一定会好起来的。怎么可能不好起来呢?情况已经不可能再糟糕了啊。说这话的时候,小镇的天幕被烟花射满,可我们四周却是环环夜色,看不见双脚的立足之地。因为烟花的存在,远处那团疑似来自香港的梦幻之光消失不见了,好像从未出现过。
  黑洞洞的世界,伸手在眼前一晃,只能略见掌形。没有光亮,火花和它的色彩映在蓝黑的夜空,似乎伸手可触,又似乎遥不可及。
其他文献
不只一次,陈小水无聊地盯着活动板房房顶的蜘蛛网发怔,那里,有时候会有一只细脚伶仃、肚皮上有着花斑纹的蜘蛛出现,看它急速地在网上爬动,似乎在收拾什么战利品,有时候,那里则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只有微风轻轻吹拂着蛛网……他希望那只蜘蛛出现,它一出现,会帮他带走无边无际的寂寞,是的,他真的有些厌烦这样的生活了,这样憋屈的生活何时能有个了断呢?  你不要走来走去,你老是走来走去,老板会以为你身体没多大的问
期刊
1  十八年前,手机还不普及,更没有微信。那时候我们还年轻,荷尔蒙挂在裤腰带上,像疯狗一样到处找女人。由于通讯不发达,全他妈靠腿!  小丁是我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他比我小六岁,是北邮的学生,在我们报社实习,是在二零零零年。长期以来我习惯和比我年纪小的人交往,小丁是唯一生于八十年代的朋友。在刚交往之前我把他看成一个小孩,现在不了,现在他在我眼里是个撩妹高手,他与女孩套近乎的熟练手段让我自叹弗如。在某
期刊
路易丝·格吕克(Louise Glück, 1943-),20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美国国会图书馆任命的美国第十二任桂冠诗人(2003-2004),生于纽约市的一个匈牙利移民家庭,早年在长岛长大,先后在萨拉劳伦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迄今已出版诗集十多部,主要有《初生者》(1968)、《沼地上的房子》(1975)、《花园》(1976)、《降临的身影》(1980)、《阿喀琉斯的凯旋》(1985)、《
期刊
一  一条路。一条河边的路。  它并不见得有多特别,只是多有特色而已。因为傍河。因为傍河的那些树和草的丰盛。因为傍河而比其它地方略显得幽静。还因为,它是一条单行道。  我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进入那条路。通常是出家门直接向南。或者,向北一段,折向东,再折向南,到一处十字路口再向西,最终呈逆时针方向到达那里。  那是条南北铺成的狭长的路。  我在那儿健走或跑步。在夜晚。晚饭后。  这样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四年
期刊
《诗经》与《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在华夏文化中有无可比拟的地位,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文学的范畴,而具有更宽广的社会价值。孔夫子讲“不读诗,无以言”,足以说明《诗经》对人的情操、趣味、礼仪、知识、语言等诸多方面的有益教化,以及对国人情操的潜移默化。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诗经》与《楚辞》是我们了解早期中国社会风貌的两把钥匙。余姚诗人方其军先生的诗集《一个人的诗经》,自觉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中
期刊
一  门是丁蔚岵打开的。钟九代手中的钥匙刚刚插进锁孔,眼前这扇厚重高宽的门就从里面扯开了,由于动作过快,带起的细风扑得钟九代额前的碎发飘飞。  她抿嘴笑笑,换上丁蔚岵为她准备的拖鞋,包包还没放下,丁蔚岵就抱住了她。墙上的钟敲了两响,丁蔚岵说:“两点整,你真准时。”  丁蔚岵的皮肤温热,比一般人体温略高,穿好衣服的丁蔚岵看上去很瘦,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根竹竿,想不到,他衣服下的身体竟然比微胖的钟九代还温
期刊
知了,知了  知了即蝉,一种靠吸食树汁长大的小昆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苏北这一带,几乎人人爱吃知了。那时的知了,多得数也数不清,吃也吃不绝。一整个夏天,都是在知了大军的干嚎声中度过的,铺天盖地,震耳欲聋。  那时,对夏至这个词,特别敏感,一经从大人嘴里说出来“今天夏至哦”,我们就高兴了。要知道,从这一天开始,那些知了就会陆陆续续从地缝里钻出来,一直持续到暑假开学。对于逢年过节才能吃到肉的我
期刊
《壮游》的开篇是长达三百多字的环境描写,从天空写起,暮色,积雨云,然后是街巷,树,一个老人斜跨着一把竹椅子。镜头突然又跳跃起来,汽车开过,惊起麻雀和乌鸦,杂乱地飞起,然后又回到远处,和开始一样,闷热、暮色和天空混为一体。这一段描写特别能显出项静的写作谱系,她显然熟稔文学史上各种经典,在巴尔扎克的小说中,以铺陈的方式来描写环境已经是文学系学生的必修手册,而在更经典的莎士比亚的剧作中,通过压抑的铺陈来
期刊
椒江有一座山叫枫山。相传,山顶有一棵数人合抱的枫树,形似鸵鸟,叶却是白色的,故又名白枫山。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这棵极具标志性的古树毁于雷击。白枫山不知何时,便易名为枫山了。  同在枫山之巅,却有一座千年古刹依旧伫立,寂静地守在那些茂林修竹之中,像一个入定的老僧,既植根在俗世,又超脱于红尘。  站在椒江某楼顶远眺清修寺,在霞光云彩和树林之间,清修寺显目但不张扬,在朝暮晴雨之世俗情调中,他显得安详、清幽
期刊
开门后,李慎一头撞进客厅的灰暗里,他愣了一下,刚刚回来路上,街灯已经亮了好一会,家里的灯怎么还没开?家里人都……李慎的念头顿住,他看见客厅里那群人影,像有硬度的黑色物质雕成的,僵直而沉默。不知为什么,李慎伸去按电灯开关的手缩了回来,他试探着喊了妻子的名字,试探着喊了孩子的名字,试探着喊了父亲母亲,没有任何回应,那群影子就那么默默着。  是我。李慎清了清嗓子,尽量自然地招呼一声,像终于记起什么,把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