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文龙先生
是澳门著名食肆美心亨利餐厅的现任掌门人,作为一名生於斯、长於斯的本地人,糅合葡萄牙及中华美食精髓的澳门本地佳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他到異乡发展,从事与餐饮无关的工作,但始终与家乡风味保持着长久的缘分。後来,当他接手父亲经营的餐厅,回归澳门餐饮界,餐厅的名气更伴随着本地美食的香味,飘向内地、香港、海外,吸引了各地的食客,为他们送去“美食之都”的风味与格调。
面向海内外 飨中葡共融佳肴
晚清年间曾到德国柏林大学讲学的广东籍学者潘飞声在1908年第二次拜访澳门时写了一组12首的《澳门杂诗》,其四有云:“白饭晨餐鼓与虾,乌龙犹胜架非茶。髮睛黑似吾华种,已见葡萄属汉家。”中西合璧的澳门饮食文化,经此诗巧妙地展现出来。
几个世纪以来,澳门以中华传统美食为基础,再结合葡萄牙风味,之後又融汇印度、东南亚乃至日本等地的特色,从而形成了“亦中亦西,非中非西”的饮食文化。许多到过澳门的人,因此会对当地独特的美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许多从澳门走向外界的人,也难忘那种独树一帜的家乡风味。其中就包括曾离家发展十多年的黄文龙先生。
“因为我的父亲经营餐厅,所以我小时候在澳门生活时,很早已开始接触餐饮行业。”黄文龙先生还记得在学生时代,放学之後常常会到餐厅帮忙,对外的楼面,对内的厨房,他几乎做过每一类工作,熟悉经营食肆每一个环节。年龄稍长,此时澳门的青少年之间流行利用业餘时间到社会上兼职,黄文龙先生便到外界找了别家食肆,继续与餐饮为伴。也许此时他也未曾预想到,自己与这个传统的行业会有如此深的缘分。
大学时,黄文龙先生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後进入了IT行业,並被公司派往内地工作。他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数座一线城市留下了生活的足跡,见识了各地方的风土民俗,品嚐了各种佳肴,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澳门的美食,那种熟悉的味道,总能让他想到澳门、想到家。
2003年,黄文龙先生听父亲说“自己幹了一辈子的餐饮,不免觉得疲惫,希望退休在家,颐养天年”。随後,他问儿子是否愿意接手那家经营多年的食肆,如若不肯就打算结束这份餐饮生意。不忍父亲多年的心血就此埋没,黄文龙先生遂接过餐厅,並结束了内地的工作,转行回自己熟悉的餐饮界。此後,他一直用心地打理餐饮事业,让家族食肆不僅得到传承,还被发扬光大,成为如今享誉濠江饮食界的美心亨利餐厅。
同时,黄文龙先生为求术业专攻,开始勤奋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厨艺,以便保证食肆出品的质量,亦能推陈出新,为顾客送上更多种类的美食。加以时间积累,目前他厨艺出众,曾在2018、2019年与其他两位澳门“葡国菜”名厨联手烹调充满本土特色的澳葡菜盛宴,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我和朋友还在澳门渔人码头开了一家名为‘龙哥大茶饭’的食肆,主要经营广府菜。”黄文龙先生以餐饮工作为主,开始着手开发细化市场。除了增开风格不同的食肆,他还为澳门引入健康味美的千岛鱼子酱。“我现在的工作,都是与餐饮业有关联的。”因此,黄文龙先生和许多同行一样,已感受到了目前普遍困扰行业的“用人难”“原料贵”“铺租高”等问题。对此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2003年内地推出自由行给港澳带来了大量的遊客和资金,但如今受各种因素影响,内地遊客的消费要比过去谨慎,若只拥有内地这单一的客户群,容易导致收入的减少。所以我们除了要服务好内地遊客,还要面向香港、东南亚等地,开拓新的客源,提高行业的收入以应对成本上涨等问题。”
如今,澳门是继成都和顺德之後、第三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全球创意“美食之都”的中国城市。这也意味着本地的美食在传承和发扬之餘,更要考虑如何走出澳门。对此,黄文龙先生已準备充分,他希望澳门的味道能引来更多食客,让世界各地的朋友们通过舌尖,感受本地独特的文化与魅力。
立足大湾区 塑本地餐饮品牌
自二十年前回归祖国以来,澳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整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令人回味的事物也正在渐渐消失,例如老城区那些遍佈街头巷尾的传统老店,因为经营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或者後继无人,都遭遇了关门结业的命运。虽然对店主而言,从此摆脱了营商的辛劳,只需收取铺租即可安享晚年,也是幸事;但对一座城市或一个社会而言,“故”的东西依然弥足珍贵。
“目前人力资源缺乏是摆在澳门很多企业和店铺面前的难题,因为劳动力的支持供给,才能保证企业和门店得以正常运营。”黄文龙先生回忆说,过去很多门店僱的是本地人,与客人交流起来亲切舒适,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得以加深,社会的人文色彩因此凸显。但是现在虽然有外来劳动者补充本地劳动力的缺口,但流动性太高,无法给予客人更好的照顾。“店员与客人彼此不熟,会减少社会上的人情味。但往往现实中客人除了到店里购买商品,更多的也是到店里感受自己熟悉的人情味,如今澳门传统老店正在逐渐消失,令人惋惜。”
对此,黄文龙先生尽量把这种情愫保存下来,他对员工进行培训,希望能照顾好客人的情感,並提倡店员增加与客人的互动,使食肆的味道和感情都能保持如初,在打造本土餐饮品牌的同时,也提升其无形的附加值。同时他也在工商联会等社团中,通过各种活动和联谊,助力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传达出互敬互助的理念,藉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澳门特有的人文风情。
“我认为本地的社会氛围和民俗是对外的一张很好的名片,无论是向世界宣传,还是向内地宣传相信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如今,有感於粤港澳大湾区火热的建设,黄文龙先生认为那是时代又一次赋予澳门的厚礼——珠三角各城市能融合为一体,内地、港澳间的隔阂逐渐消除,也正是本地餐饮文化及品牌走向内地的重要机会。黄文龙先生积极地与各部门进行沟通,並常常组织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到内地各市参观,希望能进一步熟悉粤港澳大湾区,知道日後自己将如何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
黄文龙先生表示,澳门与葡语系国家在联络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适合与巴西、非洲等地进行商贸往来。尤其是在当下英语系国家对华策略不稳,内地原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从葡语系国家引入原料将有助於中国长期的发展。而澳门则是其中重要的枢纽,现在正顺应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以及全球贸易自由化等营造的利好趋势,可在中外交流中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
回归到餐饮业,黄文龙先生亦满怀期待,他说:“澳门可通过品牌推广的方式打开内地市场,不仅能引入海外资源、本地商品,还可以推广教育理念,帮助内地打造更优越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餐饮将成为重要的一部分,传递出本土文化,打造为澳门的招牌,並随着中外交流走向世界。”
是澳门著名食肆美心亨利餐厅的现任掌门人,作为一名生於斯、长於斯的本地人,糅合葡萄牙及中华美食精髓的澳门本地佳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他到異乡发展,从事与餐饮无关的工作,但始终与家乡风味保持着长久的缘分。後来,当他接手父亲经营的餐厅,回归澳门餐饮界,餐厅的名气更伴随着本地美食的香味,飘向内地、香港、海外,吸引了各地的食客,为他们送去“美食之都”的风味与格调。
面向海内外 飨中葡共融佳肴
晚清年间曾到德国柏林大学讲学的广东籍学者潘飞声在1908年第二次拜访澳门时写了一组12首的《澳门杂诗》,其四有云:“白饭晨餐鼓与虾,乌龙犹胜架非茶。髮睛黑似吾华种,已见葡萄属汉家。”中西合璧的澳门饮食文化,经此诗巧妙地展现出来。
几个世纪以来,澳门以中华传统美食为基础,再结合葡萄牙风味,之後又融汇印度、东南亚乃至日本等地的特色,从而形成了“亦中亦西,非中非西”的饮食文化。许多到过澳门的人,因此会对当地独特的美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许多从澳门走向外界的人,也难忘那种独树一帜的家乡风味。其中就包括曾离家发展十多年的黄文龙先生。
“因为我的父亲经营餐厅,所以我小时候在澳门生活时,很早已开始接触餐饮行业。”黄文龙先生还记得在学生时代,放学之後常常会到餐厅帮忙,对外的楼面,对内的厨房,他几乎做过每一类工作,熟悉经营食肆每一个环节。年龄稍长,此时澳门的青少年之间流行利用业餘时间到社会上兼职,黄文龙先生便到外界找了别家食肆,继续与餐饮为伴。也许此时他也未曾预想到,自己与这个传统的行业会有如此深的缘分。
大学时,黄文龙先生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後进入了IT行业,並被公司派往内地工作。他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数座一线城市留下了生活的足跡,见识了各地方的风土民俗,品嚐了各种佳肴,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澳门的美食,那种熟悉的味道,总能让他想到澳门、想到家。
2003年,黄文龙先生听父亲说“自己幹了一辈子的餐饮,不免觉得疲惫,希望退休在家,颐养天年”。随後,他问儿子是否愿意接手那家经营多年的食肆,如若不肯就打算结束这份餐饮生意。不忍父亲多年的心血就此埋没,黄文龙先生遂接过餐厅,並结束了内地的工作,转行回自己熟悉的餐饮界。此後,他一直用心地打理餐饮事业,让家族食肆不僅得到传承,还被发扬光大,成为如今享誉濠江饮食界的美心亨利餐厅。
同时,黄文龙先生为求术业专攻,开始勤奋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厨艺,以便保证食肆出品的质量,亦能推陈出新,为顾客送上更多种类的美食。加以时间积累,目前他厨艺出众,曾在2018、2019年与其他两位澳门“葡国菜”名厨联手烹调充满本土特色的澳葡菜盛宴,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我和朋友还在澳门渔人码头开了一家名为‘龙哥大茶饭’的食肆,主要经营广府菜。”黄文龙先生以餐饮工作为主,开始着手开发细化市场。除了增开风格不同的食肆,他还为澳门引入健康味美的千岛鱼子酱。“我现在的工作,都是与餐饮业有关联的。”因此,黄文龙先生和许多同行一样,已感受到了目前普遍困扰行业的“用人难”“原料贵”“铺租高”等问题。对此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2003年内地推出自由行给港澳带来了大量的遊客和资金,但如今受各种因素影响,内地遊客的消费要比过去谨慎,若只拥有内地这单一的客户群,容易导致收入的减少。所以我们除了要服务好内地遊客,还要面向香港、东南亚等地,开拓新的客源,提高行业的收入以应对成本上涨等问题。”
如今,澳门是继成都和顺德之後、第三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全球创意“美食之都”的中国城市。这也意味着本地的美食在传承和发扬之餘,更要考虑如何走出澳门。对此,黄文龙先生已準备充分,他希望澳门的味道能引来更多食客,让世界各地的朋友们通过舌尖,感受本地独特的文化与魅力。
立足大湾区 塑本地餐饮品牌
自二十年前回归祖国以来,澳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整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令人回味的事物也正在渐渐消失,例如老城区那些遍佈街头巷尾的传统老店,因为经营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或者後继无人,都遭遇了关门结业的命运。虽然对店主而言,从此摆脱了营商的辛劳,只需收取铺租即可安享晚年,也是幸事;但对一座城市或一个社会而言,“故”的东西依然弥足珍贵。
“目前人力资源缺乏是摆在澳门很多企业和店铺面前的难题,因为劳动力的支持供给,才能保证企业和门店得以正常运营。”黄文龙先生回忆说,过去很多门店僱的是本地人,与客人交流起来亲切舒适,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得以加深,社会的人文色彩因此凸显。但是现在虽然有外来劳动者补充本地劳动力的缺口,但流动性太高,无法给予客人更好的照顾。“店员与客人彼此不熟,会减少社会上的人情味。但往往现实中客人除了到店里购买商品,更多的也是到店里感受自己熟悉的人情味,如今澳门传统老店正在逐渐消失,令人惋惜。”
对此,黄文龙先生尽量把这种情愫保存下来,他对员工进行培训,希望能照顾好客人的情感,並提倡店员增加与客人的互动,使食肆的味道和感情都能保持如初,在打造本土餐饮品牌的同时,也提升其无形的附加值。同时他也在工商联会等社团中,通过各种活动和联谊,助力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传达出互敬互助的理念,藉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澳门特有的人文风情。
“我认为本地的社会氛围和民俗是对外的一张很好的名片,无论是向世界宣传,还是向内地宣传相信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如今,有感於粤港澳大湾区火热的建设,黄文龙先生认为那是时代又一次赋予澳门的厚礼——珠三角各城市能融合为一体,内地、港澳间的隔阂逐渐消除,也正是本地餐饮文化及品牌走向内地的重要机会。黄文龙先生积极地与各部门进行沟通,並常常组织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到内地各市参观,希望能进一步熟悉粤港澳大湾区,知道日後自己将如何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
黄文龙先生表示,澳门与葡语系国家在联络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适合与巴西、非洲等地进行商贸往来。尤其是在当下英语系国家对华策略不稳,内地原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从葡语系国家引入原料将有助於中国长期的发展。而澳门则是其中重要的枢纽,现在正顺应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以及全球贸易自由化等营造的利好趋势,可在中外交流中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
回归到餐饮业,黄文龙先生亦满怀期待,他说:“澳门可通过品牌推广的方式打开内地市场,不仅能引入海外资源、本地商品,还可以推广教育理念,帮助内地打造更优越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餐饮将成为重要的一部分,传递出本土文化,打造为澳门的招牌,並随着中外交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