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常态”下,我国商业不良贷款率正不断提高,利润增速正在下降。从16家上市银行看,上半年普遍经历了利润增速放缓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的双升的考验。
首先是贷款风险增大,不良贷款开始急剧暴露。大投资、货币大放水时期催生的一个经济现象是,整个经济体特别是企业高负债经营。一旦经济增速下降回归常态,风险立马就暴露了。而这些负债中银行贷款占绝大比例。归根结底是银行贷款风险开始大幅度增加。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对银行业带来直接冲击。
前不久,多家上市银行相继公布2014年“成绩单”。在已公布的7家银行年报包括业绩快报中,除平安银行30%的净利润增速令人眼前一亮外,其余6家银行在净利润增速方面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银行告别躺着赚钱的时代。招商、浦发、中信这三家银行均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净利润增速出现明显下滑,仅浦发保持了双位数的增长,招行和中信净利润增速都跌入个位,中信银行则低至3.87%。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银行躺着吃息差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在上述三家银行中,唯有浦发银行去年息差没有下降。在告别躺着赚钱的时代后,银行的盈利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成了招行的盈利突破口,首次占比突破30%。
不容忽视的是,国有企业是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主要的贷款客户,国有企业盈利能力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放贷质量。国有企业的利润额越大,偿还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就越大,银行形成坏账的可能性就越小,不良贷款率就越低。因此,国有企业利润是一环重要的解释变量。另外,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企業融资渠道在拓宽,不少优秀的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融得资金,有的甚至远赴海外上市,比如,在国内市场有重要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百度(Baidu),腾讯(QQ),阿里巴巴
(Alibaba),搜狐(sohu)等。近几年来,“PE”基金的风行也说明了企业融资渠道在走向多元化。中国的金融结构正走向“托媒时期”。这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的总量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日益活跃的直接融资将加速分流银行存款,迫使银行提高存款利率,使得银行在存款总量下降的同时,增大支出成本。第二,直接融资还将加速分流银行的贷款客户,迫使银行降低贷款利率,使得银行在贷款总量减少的同时,利息收入总量和利息收入水平都将下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努力提高盈利能力,拓展业务结构,降低不良贷款的商业银行才能存活下来,银行业总的不良贷款率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针对新常态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建立并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内部控制制度: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业的冲击证明了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在进行银行信贷管理时,应严格遵循信贷风险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三个过程。事前防范主要是减少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在贷款程序履行之前,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包括借款人的经济状况,历史履约情况,偿还能力、有无抵押资产等逐一审查,这也就是所谓的“5C”条件审查。这是不良贷款控制的重要一环。发现有异常情况,应及时终止对其贷款;事中控制是指贷款发放以后对信贷风险进行跟踪监测的程序。如在这期间,发现借款人虚报借款用途或隐瞒了重要事实,严重影响贷款的收回,应及时停止对其发放贷款,终止借款合同。这样能有效的减少银行损失。事后补救是最后一环,在合同到期后,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银行对借款人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可能地挽回经济损失。这三个过程对减少银行不良贷款具有重要意义。
2.加大信贷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信贷队伍素质: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信贷人员培训力度,使信贷队伍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一是要加强信贷人员的交流,互相学习,积累经验;二是可以实行轮岗制。对信贷人员加强流动性,让他们意识到危机感,增强责任意识,加强自身的学习;三是要进行深度培训,特别是对现代财务管理知识和现代化的信贷管理手段的培训,以此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3.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特别是公司治理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要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要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公司治理改革包括很多方面,比较重要的是产权制度和经理制度的改革,要完善银行内部激励约束与竞争机制。要把银行经理的收益与银行业绩联系在一起,使银行经理有积极性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也就是把银行的效益最大化,个人目标与工作目标一致。当然,这种激励是与一定的约束机制联系在一起的,包括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审计制度。通过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能更好的实现银行目标,减少不良贷款。
4.完善和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法律法规机制,加强执法力度: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拥有健全的银行信贷风险法律控制机制,那么它抵御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安全的力量就非常大。我国需要不断完善的银行信贷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在完善银行法律体系的同时,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打击金融犯罪,从源头上治理。
5.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长期建立监测机制:银监会对银行业的引导监管作用意义十分重大,监管部门要运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对银行进行全面监督,引导其健康发展。政府部门还要长期建立监测机制,防微杜渐,以帮助银行最大限度的降低信贷资产风险。
首先是贷款风险增大,不良贷款开始急剧暴露。大投资、货币大放水时期催生的一个经济现象是,整个经济体特别是企业高负债经营。一旦经济增速下降回归常态,风险立马就暴露了。而这些负债中银行贷款占绝大比例。归根结底是银行贷款风险开始大幅度增加。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对银行业带来直接冲击。
前不久,多家上市银行相继公布2014年“成绩单”。在已公布的7家银行年报包括业绩快报中,除平安银行30%的净利润增速令人眼前一亮外,其余6家银行在净利润增速方面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银行告别躺着赚钱的时代。招商、浦发、中信这三家银行均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净利润增速出现明显下滑,仅浦发保持了双位数的增长,招行和中信净利润增速都跌入个位,中信银行则低至3.87%。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银行躺着吃息差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在上述三家银行中,唯有浦发银行去年息差没有下降。在告别躺着赚钱的时代后,银行的盈利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成了招行的盈利突破口,首次占比突破30%。
不容忽视的是,国有企业是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主要的贷款客户,国有企业盈利能力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放贷质量。国有企业的利润额越大,偿还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就越大,银行形成坏账的可能性就越小,不良贷款率就越低。因此,国有企业利润是一环重要的解释变量。另外,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企業融资渠道在拓宽,不少优秀的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融得资金,有的甚至远赴海外上市,比如,在国内市场有重要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百度(Baidu),腾讯(QQ),阿里巴巴
(Alibaba),搜狐(sohu)等。近几年来,“PE”基金的风行也说明了企业融资渠道在走向多元化。中国的金融结构正走向“托媒时期”。这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的总量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日益活跃的直接融资将加速分流银行存款,迫使银行提高存款利率,使得银行在存款总量下降的同时,增大支出成本。第二,直接融资还将加速分流银行的贷款客户,迫使银行降低贷款利率,使得银行在贷款总量减少的同时,利息收入总量和利息收入水平都将下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努力提高盈利能力,拓展业务结构,降低不良贷款的商业银行才能存活下来,银行业总的不良贷款率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针对新常态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建立并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内部控制制度: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业的冲击证明了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在进行银行信贷管理时,应严格遵循信贷风险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三个过程。事前防范主要是减少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在贷款程序履行之前,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包括借款人的经济状况,历史履约情况,偿还能力、有无抵押资产等逐一审查,这也就是所谓的“5C”条件审查。这是不良贷款控制的重要一环。发现有异常情况,应及时终止对其贷款;事中控制是指贷款发放以后对信贷风险进行跟踪监测的程序。如在这期间,发现借款人虚报借款用途或隐瞒了重要事实,严重影响贷款的收回,应及时停止对其发放贷款,终止借款合同。这样能有效的减少银行损失。事后补救是最后一环,在合同到期后,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银行对借款人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可能地挽回经济损失。这三个过程对减少银行不良贷款具有重要意义。
2.加大信贷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信贷队伍素质: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信贷人员培训力度,使信贷队伍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一是要加强信贷人员的交流,互相学习,积累经验;二是可以实行轮岗制。对信贷人员加强流动性,让他们意识到危机感,增强责任意识,加强自身的学习;三是要进行深度培训,特别是对现代财务管理知识和现代化的信贷管理手段的培训,以此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3.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特别是公司治理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要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要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公司治理改革包括很多方面,比较重要的是产权制度和经理制度的改革,要完善银行内部激励约束与竞争机制。要把银行经理的收益与银行业绩联系在一起,使银行经理有积极性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也就是把银行的效益最大化,个人目标与工作目标一致。当然,这种激励是与一定的约束机制联系在一起的,包括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审计制度。通过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能更好的实现银行目标,减少不良贷款。
4.完善和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法律法规机制,加强执法力度: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拥有健全的银行信贷风险法律控制机制,那么它抵御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安全的力量就非常大。我国需要不断完善的银行信贷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在完善银行法律体系的同时,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打击金融犯罪,从源头上治理。
5.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长期建立监测机制:银监会对银行业的引导监管作用意义十分重大,监管部门要运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对银行进行全面监督,引导其健康发展。政府部门还要长期建立监测机制,防微杜渐,以帮助银行最大限度的降低信贷资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