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們身處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伴隨著網絡無國界的巨大影響力與傳播力,各國都在現有的資源基礎上,不斷深度挖掘,推出新的產品來製造新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文創就是新世紀這一股浪潮中最典型的例證。
今天我們在兩岸四地大多認可台灣文創先行者且成功者的地位,其實早在台灣的成功之前,他們也更多地關注到了英國文創的成功經驗。英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由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任內在1997年設立的“創意產業籌備小組”大力推動,隔年就提出了第一份的“英國創意產業報告”。這二十年來英國在創意產業的成就有目共睹,英國設計也在國際舞台上屢屢獲得大獎。英國自身選中的十三個創意產業中,產值就高達1,125億英磅,並創造超過100萬以上的直接就業人口。我們所熟悉的莎士比亞,其著作以多樣的形式:書籍、歌劇、藝術作品暢銷全球,如同他的文學作品般經久不衰,歷久彌新。英國善用西方最先進的科技,將大英帝國數百年來的文化積澱,積極尋求新的包裝形式,結合時代新的內涵需要,成功打造出了英式文創的品牌。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的“英式紅茶”為例,一個本土不產茶的國家,靠著亞洲包含大陸、台灣、印度等地的提供的茶葉原料,竟能打造出流行全球的紅茶品牌,包裝設計的彩色鐵盒、鐵罐一度吸引消費者收集與收藏,這是一個品牌打造的故事,但是其背後各種文化創意元素確實古中有新,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都能接受,這自然值得今天兩岸四地,特別是澳門這個本土資源有限的地區多多學習。
當然澳洲、歐洲其他政府也陸續投入大量的精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亞洲的新加坡在1998年制訂《創意新加坡計劃》以後,2002年明確提出要把新加坡建設成全球的文化中心、設計中心、媒體中心。這十五年來,新加坡的成就舉世矚目,一度蟬聯亞洲最國際化的城市與國家,包含中華文化、馬來文化、歐美文化於一體的新加坡更是成功推出多個文創品牌,營銷多元文化。而亞洲的文創重地,韓國,近年來在影視(韓劇、電影)、數位內容、遊戲、影視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上的成就更是不勝枚舉,單單十年前的《大長今》到去年的《太陽的後裔》,在亞洲掀起的韓流旋風就足以說明其成功之處。
同樣,台灣在這一波潮流中,成為我們中華文化或者華人文化的驕傲,從過去的“文化復興”到政府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列為重點發展計劃,政策上臺灣向來不斷推陳出新,故而類似松山文創園區、華山1914文創園區都能引領文創風潮,更不斷將文創融入民眾生活之中,成為新時代的生活美學。在此之中,文創不僅僅是一種產業發展形態,更作為軟實力、新文明成為台灣鮮明的標誌。
當看完其他國家、地區的大步快行,再看看澳門“潤物無聲”的動靜,不少帶有“經濟效益”思維的人士都按捺不住,不斷出來批評給予了文創這麼多資金支持,卻遲遲不見效果。其實,其他地區的文創都走過20、30年的積澱,甚至有長達半世紀的文化創意鋪陳,澳門只是回歸後這十多年來經濟飛速發展,回歸前的百業凋敝、社會不安仍歷歷在目,我們沒有一個好的鋪陳和積澱,又何來累累碩果。硬體建設上,我們的城市結構仍舊是以“老化”為主,所以不用像其他地區刻意去找舊的廠房、工業大廈來標新立異做“文創”,澳門的文創大都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只能委身於某條街道或者巷弄的大廈中;從軟體上看,我們的人才不少在設計、創意學成之後留在了外地、外國更大的發揮空間與市場里。留在本土的人才,考慮到一日三餐與高昂的樓價,很多時候夢想、興趣都沒有那麼大的勇氣來轉化成事業,加上高昂的生產成本與人工,又何來快步前行的動能。
因此對於澳門文創而言,要想破繭成蝶,不能僅僅靠這些文創者自己的努力,政府與社會都要多加扶持,未來我們不僅要多多開發內容產業,比如扶持原創動漫產品、鼓勵原創影視產品、培育原創舞臺演出劇、鼓勵原創出版精品、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開發等等,更要在現有的遊客與城市定位優勢下,更多地用心去“宣傳”與“品味”,畢竟文創其實可以是你我的生活,也必然成為我們最終的“澳門驕傲”。
今天我們在兩岸四地大多認可台灣文創先行者且成功者的地位,其實早在台灣的成功之前,他們也更多地關注到了英國文創的成功經驗。英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由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任內在1997年設立的“創意產業籌備小組”大力推動,隔年就提出了第一份的“英國創意產業報告”。這二十年來英國在創意產業的成就有目共睹,英國設計也在國際舞台上屢屢獲得大獎。英國自身選中的十三個創意產業中,產值就高達1,125億英磅,並創造超過100萬以上的直接就業人口。我們所熟悉的莎士比亞,其著作以多樣的形式:書籍、歌劇、藝術作品暢銷全球,如同他的文學作品般經久不衰,歷久彌新。英國善用西方最先進的科技,將大英帝國數百年來的文化積澱,積極尋求新的包裝形式,結合時代新的內涵需要,成功打造出了英式文創的品牌。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的“英式紅茶”為例,一個本土不產茶的國家,靠著亞洲包含大陸、台灣、印度等地的提供的茶葉原料,竟能打造出流行全球的紅茶品牌,包裝設計的彩色鐵盒、鐵罐一度吸引消費者收集與收藏,這是一個品牌打造的故事,但是其背後各種文化創意元素確實古中有新,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都能接受,這自然值得今天兩岸四地,特別是澳門這個本土資源有限的地區多多學習。
當然澳洲、歐洲其他政府也陸續投入大量的精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亞洲的新加坡在1998年制訂《創意新加坡計劃》以後,2002年明確提出要把新加坡建設成全球的文化中心、設計中心、媒體中心。這十五年來,新加坡的成就舉世矚目,一度蟬聯亞洲最國際化的城市與國家,包含中華文化、馬來文化、歐美文化於一體的新加坡更是成功推出多個文創品牌,營銷多元文化。而亞洲的文創重地,韓國,近年來在影視(韓劇、電影)、數位內容、遊戲、影視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上的成就更是不勝枚舉,單單十年前的《大長今》到去年的《太陽的後裔》,在亞洲掀起的韓流旋風就足以說明其成功之處。
同樣,台灣在這一波潮流中,成為我們中華文化或者華人文化的驕傲,從過去的“文化復興”到政府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列為重點發展計劃,政策上臺灣向來不斷推陳出新,故而類似松山文創園區、華山1914文創園區都能引領文創風潮,更不斷將文創融入民眾生活之中,成為新時代的生活美學。在此之中,文創不僅僅是一種產業發展形態,更作為軟實力、新文明成為台灣鮮明的標誌。
當看完其他國家、地區的大步快行,再看看澳門“潤物無聲”的動靜,不少帶有“經濟效益”思維的人士都按捺不住,不斷出來批評給予了文創這麼多資金支持,卻遲遲不見效果。其實,其他地區的文創都走過20、30年的積澱,甚至有長達半世紀的文化創意鋪陳,澳門只是回歸後這十多年來經濟飛速發展,回歸前的百業凋敝、社會不安仍歷歷在目,我們沒有一個好的鋪陳和積澱,又何來累累碩果。硬體建設上,我們的城市結構仍舊是以“老化”為主,所以不用像其他地區刻意去找舊的廠房、工業大廈來標新立異做“文創”,澳門的文創大都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只能委身於某條街道或者巷弄的大廈中;從軟體上看,我們的人才不少在設計、創意學成之後留在了外地、外國更大的發揮空間與市場里。留在本土的人才,考慮到一日三餐與高昂的樓價,很多時候夢想、興趣都沒有那麼大的勇氣來轉化成事業,加上高昂的生產成本與人工,又何來快步前行的動能。
因此對於澳門文創而言,要想破繭成蝶,不能僅僅靠這些文創者自己的努力,政府與社會都要多加扶持,未來我們不僅要多多開發內容產業,比如扶持原創動漫產品、鼓勵原創影視產品、培育原創舞臺演出劇、鼓勵原創出版精品、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開發等等,更要在現有的遊客與城市定位優勢下,更多地用心去“宣傳”與“品味”,畢竟文創其實可以是你我的生活,也必然成為我們最終的“澳門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