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营养盐”要不要吃?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UNGKWOKK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在缺碘地区的食盐中加碘,在低硒地区的食盐中加硒,以及在健康人群中推广低钠盐,是有科学证据支持的做法。通过“营养盐”来补充其他的微量元素是否必要则很难说。
   一场食盐加碘的争论,并没有实质解决碘盐的争端,但是它让许多人明白了一个科学常识:任何的“营养成分”,都是在一定的使用量下发生有益作用,但是可能在另一个使用量下危害健康。在吃不吃加碘盐让许多人纠结不已的时候,人们悄然发现,许多所谓的“营养盐”又摆上了货架:低钠盐、加硒盐、加钙盐、加锌盐、加铁盐……令人眼花缭乱。固然我们有着“选择权”,可是,怎么选呢?
  目前中国人群的食谱中,高盐可能是最大的不健康因素。盐中的钠是身体必须的元素,但是过多的钠会升高血压。一些研究显示高盐饮食与某些癌症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权威机构推荐每天的钠摄入量低于2.3克,这个量大致相当于6克食盐。而且,这个2.3克其实还应该包括饮食中其它来源的钠,比如酱油、味精、咸菜等。中国人每天食用的食盐达到10克左右。因此,降低食盐摄入量是中国社会“健康用盐”的当务之急。低钠盐的出现号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目前生产的低钠盐中含有25%的氯化钾10%的硫酸镁,从而把氯化钠的含量降到了65%。如果用低钠盐来代替同样重量的普通盐,那么降低钠摄入量的作用就会是明显的。不过,我们所需要的“咸味”是要由钠来产生的,所以同样重量的低钠盐产生的咸度将会不如普通盐。如果通过加大低钠盐的用量来获得同样的“咸味”,那么“低钠”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好在,钾和钠的化学性质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氯化钾也能产生一定的咸味。总的来说,在实现相同咸度的前提下,低钠盐可能会对降低钠的摄入有一定帮助。至于其中的钾,总的来说是对健康有利的。钠过多会升高血压,而钾则有助于降低血压。很多食物中天然就含有相当多的钾,而人体到底需要多少钾、多少钾会危害健康,都没有充分的科学数据。目前,能够找到的每天推荐量有3克、3.5克还有4.7克等不同的数字,而安全上限则还“缺乏制定依据”。就健康人而言,饮食中的钾加上低钠盐中的钾,可以认为对健康是有利的,而且不用担心“钾过量”的问题。不过,肾脏、心脏有障碍的人和糖尿病患者,钾的代谢不完善,太多的钾也可能导致“高血钾”。国外的低钠盐品牌LoSalt就明确提醒这些病人需要咨询医生来确定是否食用低钠盐。
   食盐加硒跟加碘的情况有很大的类似之处。硒是硒蛋白的组成元素,能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攻击,对心脏健康和免疫力增加有重要意义。除此以外,一些研究还发现补充硒能够降低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不过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没有效果。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正式结论是通过补充硒来防治癌症“证据有限不足以做出结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硒缺乏与克山病密切相关,而补充硒可以降低克山病的发生率。食物中的硒主要跟土壤和水源有关,我国许多地区的饮食中硒含量比较低。比如某些克山病高发地区的每日平均摄入量只有19微克,而美国推荐的成人每日摄入量是55微克。许多食物中天然含有硒,非“低硒地区”的人能够从正常饮食中获得足够的量。硒过量会导致“硒中毒”,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结果制定的安全上限是每天400微克。而每克加硒盐中含有15微克亚硒酸钠,相当于6.8微克硒,按照中国人每天吃盐6~10克计算,加硒盐可以提供40~70微克的硒。对于低硒地区,食用这样的加硒盐是有必要,而且安全的。
  加钙盐基本上只是一个炒作噱头。人体对钙的需求量比较高,美国的推荐标准是成人每天1000毫克。而根据加钙盐中的含钙量(0.25~0.55%),人们从加钙盐中获得的钙只有几十毫克。这对于满足人体的钙需求来说,基本上可以忽略。
   而加锌和加铁是否必要,更不好一概而论。许多关于这些产品的宣传只是强调铁和锌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就得出在食盐中加铁加锌有益健康的结论。锌和铁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事实,但是过多的铁和锌同样有害健康。许多食物中天然含有锌和铁,还有一些配方食品中已经加了锌和铁。所以,人体需不需要额外补充,跟每个人的具体食谱有关。是否缺铁缺锌是很难简单地进行“自我诊断”的,不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就盲目地补充未必有益健康,甚至还可能有害。
   在缺碘地区的食盐中加碘,在低硒地区的食盐中加硒,以及在健康人群中推广低钠盐,是有科学证据支持的做法。通过“营养盐”来补充其他的微量元素是否必要则很难说。引用《美国膳食指南》的推荐:“营养需求应该主要由食物来满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强化食物或者膳食补充剂或许是一种或几种从常规饮食中不能充分摄取的成分的有用来源。但是,膳食补充剂,尽管在某些情况下被推荐,不能代替健康食谱。”在食盐中补充“营养”,就是所说的“强化”或者“膳食补充”。
其他文献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读者打开报纸,要看什么,先看什么,取决于标题。旧中国的老报人们对标题制作非常重视,有不少神来之笔,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辛辣有力。  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   上世纪30年代,何应钦任湖南省代省长时,有一年清明节曾去岳麓山扫墓。当时据官方要求,各报必须及时配发新闻,指令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不料,翌日某报却把标题改为《何省长昨
期刊
因为工作关系和个人原因,上周去了趟东北。虽然留下了一些遗憾,却也收获了很多意外和喜悦。  出发前一天,好心的导游把我们的身份证都收去,因为第二天的飞机很早,导游可以拿身份证提前换登机牌。想到要坐几个小时的飞机,并且天气预报长春的天气很冷,可能有暴风雪,气温零下二十多度,我和大家一样早早回家准备寒衣,养精蓄锐。  然而,九点多却接到导游的电话,她很抱歉地通知把我们的身份证都弄丢了,希望我们用护照或旧
期刊
平时我们在写东西或者与人交谈的时候,常常会用到“俗话说得好”这样的话来说服别人。那这俗话到底好在哪呢?大家看完下面的这些俗话就明白了……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折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伸能屈!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可俗话又说:
期刊
在快餐与速冻食品几乎同化了我们的味觉之后,感觉春节已经不像物资匮乏年代那样令人期盼,倒更像是一年中惯例的一个长假。春节带给我的不再是新鲜和激动,只剩下那种淡淡的怀旧感和温馨感。  此时,我突然怀念起那已经有些模糊的关于过年的甜蜜与快乐。不自觉地,在精心挑选酒店预定年夜饭的同时,静静地寻觅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过年的味道。  那时我家在农村。过年,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就是快乐的同义词。孩子们过春节没有太
期刊
从“甲醛离儿童白血病到底有多远”专题研讨会上获悉,室内甲醛浓度在超标10倍的情况下,可能会诱发儿童白血病。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杨旭教授在会上表示,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的甲醛污染(≥1.0mg/m3),也就是超标10倍左右才可能引起细胞突变和癌症发生,如果家庭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没有超过这个水平(≥1.0mg/m3),一般没有致癌危险。   据悉,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并没有发现导致儿童白血病的明
期刊
每天清晨,当您还在睡梦中时,福苑社区健身广场上一群精神矍铄的老人已经手舞太极剑,伴随着悠扬婉转的音乐,一丝不苟地做着每一个动作。在这个社区健身站里,锻炼身体已成为老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享受健康追求快乐,已成为她们生活的主旋律。  健身站的组织者王景春阿姨,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多年来,她始终以开朗豁达的心胸,带领福苑健身站的队员们健身娱乐。说起健身站成立的初衷,还要追溯到1997年,刚刚退休
期刊
核心提示: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幽默的国度,从《史记滑稽列传》到《笑林广记》,无一不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幽默。毛泽东是一位幽默高手,早在1929年为红四军干部制定《教授法》时就规定:“说话要有趣味。”凡是与毛泽东交谈过的人,都为他那幽默风趣的语言所折服。   “小心打你的土豪啊”幽默是睿智和机敏的表现,毛泽东平易近人,喜欢同身边的工作人员开玩笑,调节气氛。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曾在瑞金东华山养病。一天,他
期刊
报纸天天在我们手中—翻而过,像每天撕去的一页台历。假如现在有人告诉你,报纸也是一种热门收藏品,你会对平平常常的报纸另眼相待吗?又有人告诉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集报近年已成为仅次于集邮的第二大收藏,你是不是该对司空见惯的报纸刮目相看了?  热心收藏报纸这种“散装的百科全书”的人,值得世人尊敬。集报与五花八门的某些收藏不同,它超越了个人小圈子,全方位地包容世界,奉献自我,造福大家,有着取
期刊
聪明孩子和笨孩子  文/阿志  一个聪明的孩子和一个笨孩子去考口试。   老师问聪明的孩子:“谁发明了电灯?”,“爱迪生”   “谁发现了镭?”,“居里夫人”   “谁发现了地球有引力?”,“牛顿”,100分。  聪明的孩子为了帮笨孩子把答案告诉了他。  老师问:“你爸是谁?”,“爱迪生”   “你妈是谁?”,“居里夫人”   “谁告诉你的”,“牛顿”     五个字  文/小明  一王子被施魔法
期刊
每一盏老油灯都默默地记录了使用者的生活岁月。夜幕时分,点着灯芯,光影摇曳,我一边喝茶,一边赏灯,猜想着每一盏灯特有的故事,这样想着,就算是在灯前枯坐,整晚也自得其乐。   白发无情侵老境 青灯黄卷似儿时   油灯属于过去的岁月。也许,现在的孩子、以后的少年都不知油灯为何物了。而我,对其情有独钟,它也成为我的收藏中独特的一个门类。陶瓷豆形灯、青铜灯、青瓷灯、铁灯、19世纪传入我国的煤油灯,以及后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