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有朋友问我,你姓的这个“推陈出新”的“陈”字,为什么当“老”和“旧”讲,这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陈”字,小篆写作“ ”,本义是地名,古代陈州的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的淮阳县。
了解“陈”这个字,要把它拆开来分析,左边是通常俗称为“左耳刀旁”的部首,右边是个“东”字。
汉字部首中有两个“耳刀旁”,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左耳刀读“fǔ”,就是现在还在使用的“阜”字,右耳刀读“yì”,就是现在仍在使用的“邑”字。这两个部首就叫做“左阜右邑”,阜是山,邑是城,探究一个字多种含义的时候,往往离不开这个字诞生之初的原始义。
可以举一个稍微远一点的例子。杜甫有句诗,“无边落木萧萧下”,说的是诗人描述他所看到的夔州秋景,有人拿这句诗做了个字谜的谜面,打一个字,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高人把这个谜破解了,说这是个连环谜,共有两个谜底,最后的谜底是个“日”字。第一层的谜底在“萧萧下”之内,先要弄清楚“萧萧下”押的是什么谜底,才有可能最终破解最后的谜底。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长河中,连续两个王朝的皇帝是同一个姓氏,只在南北朝的“齐”“梁”二朝出现过一次,这两个朝代的皇帝都姓萧,字谜第一层谜面的“萧萧下”中的“萧萧”,指的就是“齐”“梁”二朝,而齐梁之下,即“萧萧下”,就是“宋齐梁陈”的“陈”。所以“萧萧下”的谜底,就是“陈”字。有了这个陈字,就可以对应前面的“无边落木”,将“陳”字去掉旁边的左耳刀偏旁,即“无边”,再将“東”字中的木字去掉,即“落木”,于是就得出了最后的谜底,“日”。
组成“陈”字的“东”,用的就是东字的本义。
那么,由“东”字组成的陈字的本义又是什么呢?
“东”字小篆写作“”,本义就是日出的方向,即东方。
《说文解字》说“从日在木中”,就是指太阳升起到了树干的中央,这是一个形象感非常强的会意字。
《淮南子·天文训》说,“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
《广雅·释天》说,“东君,日也。”
我们的祖先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水平,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悠远的古代,先民们没有可以凌空俯瞰大地的飞行工具,他们凭着一双脚,踏遍群山,涉过江河,凭着一双眼睛,不光观察到了山川大地的形貌变化,而且把他们了解到的那些存在,凝聚在了一个小小的汉字之中。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面是三个阶梯,一个比一个高,直到最高的青藏高原,而“陈”字的左边是“阜”,篆字的“阜”()就是三层山,“陈”字的右边是“东”,由山向东而去,越往东,地势越加平坦,直到中部的大平原。一个“陈”字,把我国最主要的地形地貌生动地凝聚起来。
“阜之东为陈”,“陈”即平,所以有“铺陈”、“陈列”、“排列”的本义。
《广雅》说,“陈,列也。”
《玉篇》说,“陈,布也。”
《论语·季氏》有“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左传·隐公五年》有“陈鱼而观之”。
因为有上述本义,所以又有了“陈述”、“陈情”、“陈诉”等引伸义。
《孟子·公孙丑下》有“吾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
《离骚》有“跪敷衽以陈辞兮”。
《古诗十九首》有“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后汉书·张稀衡传》有“衡因上疏陈事”。
而平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诞生和发祥之地,文明的发祥和发展要远远早于高原地区,早即久,所以“陈”字也代表着久远,因而就引申出了“老”和“旧”的意义。“推陈出新”的“陈”,用的就是这个引申义。
“陈”字,小篆写作“ ”,本义是地名,古代陈州的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的淮阳县。
了解“陈”这个字,要把它拆开来分析,左边是通常俗称为“左耳刀旁”的部首,右边是个“东”字。
汉字部首中有两个“耳刀旁”,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左耳刀读“fǔ”,就是现在还在使用的“阜”字,右耳刀读“yì”,就是现在仍在使用的“邑”字。这两个部首就叫做“左阜右邑”,阜是山,邑是城,探究一个字多种含义的时候,往往离不开这个字诞生之初的原始义。
可以举一个稍微远一点的例子。杜甫有句诗,“无边落木萧萧下”,说的是诗人描述他所看到的夔州秋景,有人拿这句诗做了个字谜的谜面,打一个字,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高人把这个谜破解了,说这是个连环谜,共有两个谜底,最后的谜底是个“日”字。第一层的谜底在“萧萧下”之内,先要弄清楚“萧萧下”押的是什么谜底,才有可能最终破解最后的谜底。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长河中,连续两个王朝的皇帝是同一个姓氏,只在南北朝的“齐”“梁”二朝出现过一次,这两个朝代的皇帝都姓萧,字谜第一层谜面的“萧萧下”中的“萧萧”,指的就是“齐”“梁”二朝,而齐梁之下,即“萧萧下”,就是“宋齐梁陈”的“陈”。所以“萧萧下”的谜底,就是“陈”字。有了这个陈字,就可以对应前面的“无边落木”,将“陳”字去掉旁边的左耳刀偏旁,即“无边”,再将“東”字中的木字去掉,即“落木”,于是就得出了最后的谜底,“日”。
组成“陈”字的“东”,用的就是东字的本义。
那么,由“东”字组成的陈字的本义又是什么呢?
“东”字小篆写作“”,本义就是日出的方向,即东方。
《说文解字》说“从日在木中”,就是指太阳升起到了树干的中央,这是一个形象感非常强的会意字。
《淮南子·天文训》说,“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
《广雅·释天》说,“东君,日也。”
我们的祖先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水平,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悠远的古代,先民们没有可以凌空俯瞰大地的飞行工具,他们凭着一双脚,踏遍群山,涉过江河,凭着一双眼睛,不光观察到了山川大地的形貌变化,而且把他们了解到的那些存在,凝聚在了一个小小的汉字之中。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面是三个阶梯,一个比一个高,直到最高的青藏高原,而“陈”字的左边是“阜”,篆字的“阜”()就是三层山,“陈”字的右边是“东”,由山向东而去,越往东,地势越加平坦,直到中部的大平原。一个“陈”字,把我国最主要的地形地貌生动地凝聚起来。
“阜之东为陈”,“陈”即平,所以有“铺陈”、“陈列”、“排列”的本义。
《广雅》说,“陈,列也。”
《玉篇》说,“陈,布也。”
《论语·季氏》有“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左传·隐公五年》有“陈鱼而观之”。
因为有上述本义,所以又有了“陈述”、“陈情”、“陈诉”等引伸义。
《孟子·公孙丑下》有“吾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
《离骚》有“跪敷衽以陈辞兮”。
《古诗十九首》有“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后汉书·张稀衡传》有“衡因上疏陈事”。
而平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诞生和发祥之地,文明的发祥和发展要远远早于高原地区,早即久,所以“陈”字也代表着久远,因而就引申出了“老”和“旧”的意义。“推陈出新”的“陈”,用的就是这个引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