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如何教习作,如何写习作,一直困扰着众多的老师和学生。我认为,要走出当前习作教学的困境,提高學生的习作水平,应该树立新型的习作教学理念和科学的习作训练观,实施自主合作式的习作教学。如何提高三年级孩子的习作水平,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情况谈一谈。
一、走进生活,注意观察
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感悟道理的诱导方法。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真情实感。可以说,不吃梨子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哪个不想到奔腾不息的河流中去飘流一番,体验那种惊心动魄的感受?有了这样一次飘流,有了这样一种体验,就会有创作的素材,就会有写作的激情,文章也就会有真情实感。写作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譬如让学生捡个石子带来学校,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敲敲它,听听它的声音,粉碎它,分析它的质地,再通过看、摸、听、敲加以联想,挖掘出它更深层的含意。做些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写作起来是一定会感兴趣的。诸如此类的活动,我们可以多搞一些,如让学生捡一片树叶,摘一朵小花,捧一抔泥土等,观看它的形状和颜色,尝一尝它的味道……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的东西,印象一定是深刻的,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他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
二、积累材料,注重运用
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很多学生写起作文来感到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论,原因就是知识匮乏,缺少阅历。所以,只有多读书,才能积累知识和经验,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应用,并运用到习作中去。习作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三、以说促写,放胆习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习作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还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习作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让学生放胆习作是很重要的,学生往往写不好和不敢写,就是怕老师指责批评,思维受到了限制,他们写起习作来很受约束。让学生大胆的写是关键的,鼓励他们说错了也没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习作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习作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我在指导学生《洗衣服》时,出示了一组动词:“泡”、“浸”、“捞”、“挤”、“打”、“搓”、“揉”、“漂”、“洗”、“拧”,要求学生把洗衣服的过程先说一说,然后写下来。由于学生对洗衣服这件事有的亲自做过,有的看父母做过,又通过教师的具体辅导,克服了害怕习作的心理,有了写作的愿望和冲动,所以大家都写得不错。
四、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运用声像媒体,创设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紧张的智力劳动。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习作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习作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写作为乐事。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种功效,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习作产生“爱写”的兴趣。总之,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诸熟门径,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比如,在写《家乡的美景》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夏、秋、冬四季绵阳的景色以及各个景点人山人海的图片,通过再现周围的事物,引导孩子学会从哪些方面去观察、体会,激发了学生赞美家乡的欲望。
五、演示操作,自我展示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都是很强烈的,我们就应该善于运用他们这一特点,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绝招——小发明、小制作等,可激发学生的交流学习的兴趣。如今年科技节,学校向各班征集小发明、小制作还有会标,孩子们一听可来劲了,动手操作时他们的强项。我觉得这是一个训练作文的契机。于是,我让学生边演示边介绍,制作所需材料,方法步骤,自己的体会等,再把介绍的内容写下来,让更多的人也学一招,从而激发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创设情景,巧妙设趣
教师如果能根据习作教学的实际,巧妙设计游戏和表演,就能增强学生观察和想象的兴趣。如:在班上我就进行了一次“掰手腕比赛”,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猜测哪一方会赢。刚开始他们把“怎么准备、开始、结果”都说了,非常详细还用了很多好词、好句。但没有人谈到了心理描写,于是,我让他们尝试和同桌“掰手腕”。再让他们谈,效果一下就出来了。写身边的事情,发现身边的美,用学过的语言,活化为自己的思想,说自己的所见所感,就是好习作。多鼓励,少批评。
三年级属于学生写作的初级阶段,教师不可急切地渴望学生写出什么精彩的习作,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考虑,怎么引导学生习作的知识规律。我想,多给学生提供写作的范例,促使学生通过阅读后仿写。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易于引导学生寻找知识规律。另外,让学生经历什么写什么,获得什么写什么。使学生在生活中处处是习作的状态,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乐于表达的快乐和成功。写出第一篇之后,不要指责他写的不行,如果这样,他哪里还敢再继续写下去呀?这时恰恰需要您大力夸奖他的好,或字体美观,或书面干净,或标点正确,或观察仔细,或用词恰切,或句子通顺,或描写形象,或叙述生动,如此等等。孩子迈出了第一步,有了经验,自然就会再迈第二步,接下来就会有第三步第四步……哪怕是他第一步没走好摔倒了,也还是要耐心细致地引导他鼓励他,使他能够坚定信心继续走下去。学生得到了鼓励,必然信心大增,写下去的兴趣和愿望不知不觉地就油然而生了。写得多了,悟性自然增加:怎样写得好,怎样写得不好,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不好,经验教训就会越积越多,这样再反过来指导自己的习作,怎么不会进步呢?
总之,任何能力的增长都需要遵循量变引起质变的唯物主义原则。只有积累,方有提升。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孩子的作文水平一定可以得到进步。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写作也会越来越重要,这将激励我们在这个领域中不断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一、走进生活,注意观察
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感悟道理的诱导方法。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真情实感。可以说,不吃梨子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哪个不想到奔腾不息的河流中去飘流一番,体验那种惊心动魄的感受?有了这样一次飘流,有了这样一种体验,就会有创作的素材,就会有写作的激情,文章也就会有真情实感。写作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譬如让学生捡个石子带来学校,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敲敲它,听听它的声音,粉碎它,分析它的质地,再通过看、摸、听、敲加以联想,挖掘出它更深层的含意。做些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写作起来是一定会感兴趣的。诸如此类的活动,我们可以多搞一些,如让学生捡一片树叶,摘一朵小花,捧一抔泥土等,观看它的形状和颜色,尝一尝它的味道……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的东西,印象一定是深刻的,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他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
二、积累材料,注重运用
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很多学生写起作文来感到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论,原因就是知识匮乏,缺少阅历。所以,只有多读书,才能积累知识和经验,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应用,并运用到习作中去。习作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三、以说促写,放胆习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习作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还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习作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让学生放胆习作是很重要的,学生往往写不好和不敢写,就是怕老师指责批评,思维受到了限制,他们写起习作来很受约束。让学生大胆的写是关键的,鼓励他们说错了也没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习作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习作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我在指导学生《洗衣服》时,出示了一组动词:“泡”、“浸”、“捞”、“挤”、“打”、“搓”、“揉”、“漂”、“洗”、“拧”,要求学生把洗衣服的过程先说一说,然后写下来。由于学生对洗衣服这件事有的亲自做过,有的看父母做过,又通过教师的具体辅导,克服了害怕习作的心理,有了写作的愿望和冲动,所以大家都写得不错。
四、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运用声像媒体,创设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紧张的智力劳动。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习作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习作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写作为乐事。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种功效,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习作产生“爱写”的兴趣。总之,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诸熟门径,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比如,在写《家乡的美景》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夏、秋、冬四季绵阳的景色以及各个景点人山人海的图片,通过再现周围的事物,引导孩子学会从哪些方面去观察、体会,激发了学生赞美家乡的欲望。
五、演示操作,自我展示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都是很强烈的,我们就应该善于运用他们这一特点,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绝招——小发明、小制作等,可激发学生的交流学习的兴趣。如今年科技节,学校向各班征集小发明、小制作还有会标,孩子们一听可来劲了,动手操作时他们的强项。我觉得这是一个训练作文的契机。于是,我让学生边演示边介绍,制作所需材料,方法步骤,自己的体会等,再把介绍的内容写下来,让更多的人也学一招,从而激发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创设情景,巧妙设趣
教师如果能根据习作教学的实际,巧妙设计游戏和表演,就能增强学生观察和想象的兴趣。如:在班上我就进行了一次“掰手腕比赛”,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猜测哪一方会赢。刚开始他们把“怎么准备、开始、结果”都说了,非常详细还用了很多好词、好句。但没有人谈到了心理描写,于是,我让他们尝试和同桌“掰手腕”。再让他们谈,效果一下就出来了。写身边的事情,发现身边的美,用学过的语言,活化为自己的思想,说自己的所见所感,就是好习作。多鼓励,少批评。
三年级属于学生写作的初级阶段,教师不可急切地渴望学生写出什么精彩的习作,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考虑,怎么引导学生习作的知识规律。我想,多给学生提供写作的范例,促使学生通过阅读后仿写。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易于引导学生寻找知识规律。另外,让学生经历什么写什么,获得什么写什么。使学生在生活中处处是习作的状态,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乐于表达的快乐和成功。写出第一篇之后,不要指责他写的不行,如果这样,他哪里还敢再继续写下去呀?这时恰恰需要您大力夸奖他的好,或字体美观,或书面干净,或标点正确,或观察仔细,或用词恰切,或句子通顺,或描写形象,或叙述生动,如此等等。孩子迈出了第一步,有了经验,自然就会再迈第二步,接下来就会有第三步第四步……哪怕是他第一步没走好摔倒了,也还是要耐心细致地引导他鼓励他,使他能够坚定信心继续走下去。学生得到了鼓励,必然信心大增,写下去的兴趣和愿望不知不觉地就油然而生了。写得多了,悟性自然增加:怎样写得好,怎样写得不好,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不好,经验教训就会越积越多,这样再反过来指导自己的习作,怎么不会进步呢?
总之,任何能力的增长都需要遵循量变引起质变的唯物主义原则。只有积累,方有提升。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孩子的作文水平一定可以得到进步。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写作也会越来越重要,这将激励我们在这个领域中不断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