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10岁

来源 :财经界·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1983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技术驱动和公司战略而非个人因素决定一个企业高度的时候,张朝阳也努力克服掉几乎伴随一生的诚惶诚恐和事必躬亲,轻松管理。他说,“我已经回到10岁,还得再回到3岁。”
  
  如果将搜狐的十年拍摄成一部电影,张朝阳已经为此取好了名字—《搜狐的长征》,基调是战略反攻。反攻的对象不仅仅是新浪,而是中国互联网最重大的问题—10年之后,当中国网民达到5亿或者更多的时候,全国人民在用谁家的产品、技术和内容。谁能坚持到最后,谁能活得更好?
  “互联网公司竞争的焦点仍然是时间。”在他看来,无论是内容,还是参与交流、写博客,都没有太本质的区别,都是时间贡献的一个矩阵。“所有的互联网站都是竞争关系,都在争夺用户的时间。搜狐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畅通无阻的大观园,把网民在搜狐矩阵里留住。”
  这已经不是张朝阳第一次提“网络矩阵”这个概念,张朝阳提了至少四年。四年前,从他收购Chinaren、收购17173、收购go2map起,这个概念就已然存在。只是,那时候,搜狐各业务之间还是一盘散沙,网络矩阵欠缺一根主线,一个捆绑业务的工具。
  现在,这个工具有了,那就是博客,也是搜狐战略反攻的第一场战役。
  相比新浪“看多用少”的明星博客和呆板的界面,搜狐博客在创意和实用性方面都可圈可点,而且刷新了博客的原有定义。对于2007搜狐博客声色版而言,即便用户不喜欢写字,也仍然可以在这里听音乐,定制自己的空间、交流和分享。“博客就是未来互联网的一个入口。”可以满足所有主流上网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写点东西给别人看。
  为了吸引视线,张朝阳此次甚至搬出了搜狐3.0,以代替网络矩阵这个概念。搜狐3.0的全部要义是:以博客—个人门户作为网络入口,通过搜狐通行证整合旗下网络矩阵的所有产品,包括邮箱、博客、校友录、相册、音乐盒、搜狗等,并通过小纸条(基于WEB的即时和延时聊天系统)实现随时随地的互动沟通。博客将是人们未来网络生活的核心,每个用户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和入口,从登陆博客到使用全套网络服务。“矩阵还是老矩阵,但到了今年,博客将会成为非常重要的亮点。”
  不仅如此,搜狐还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输入法—搜狗输入法。张朝阳说,搜狗输入法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技术,一旦搜狗输入法与通行证绑定,用户过去的行为习惯(输入的词、写过的博客、写过的邮件)将会被记录,形成个人词库。日后,无论用户在何种机器上,只要输入通行证号码,个人的习惯都在里面。这是一款真正属于用户自己的输入法,为用户量身打造,个性化到每一个人。目前,搜狗输入法已经嵌入到搜狐自主研发的游戏《天龙八部》中,已经个性化到行业和产业,今后将会个性化到个人。
  搜狗输入法和博客是搜狐“上天(博客)下地(搜狗输入法)”的两张王牌。搜狐将借助这两个产品捆绑业务,建立竞争壁垒。
  以前,搜狐给外界的感觉好像是什么都做,什么都没有做到极致,亮点较少。现在,在张朝阳看来,至少搜狐博客是一大亮点。“当我们反思和重新确立技术路线的时候,未来可能走得更好,更介入主流。”
  张朝阳这样描述转型后的搜狐:门户资讯是中心,搜狗搜索是站内站外打通的桥梁,而搜狗输入法则占领用户客户端,博客则吸引大批用户提高粘性。对了,还有,通过奥运战略提高知名度。
  
  技术驱动
  张朝阳不是没有犯过错误,搜狐也不是没有走过弯路。尽管张朝阳以眼光独到而著称。
  熟悉互联网的人会知道,张朝阳是中国互联网的点火人,他第一个在中国建立了网站,1996年就将风险投资的概念引入到中国,其后又打造了“注意力经济”的标准模板,在品牌和门户内容方面站住了脚跟,甚至,搜狐的搜索引擎,在国内也是开创者。只是,正如人们诟病的那样,当张朝阳太会作秀、太爱作秀,搜狐的技术也就剩下空皮囊。搜狐的电子邮箱和聊天工具虽然在业界启动较早,但由于没有认真在技术上有所作为,而是采用了合作的方式,到现在几乎被人遗忘。这也给了张朝阳一个阴影和教训。所以,当腾讯和新浪为了对付百度的一家独大而纳入Google阵营,张朝阳还在执拗地推行着自己的搜索引擎—搜狗。
  “(合作)短期会对收入有贡献……而长期来看,搜索是未来互联网的CPU,是又一个入口,”这一成败关系到搜狐在互联网的地位。所以,尽管搜狐在搜索引擎的道路上历尽艰难,几进几出,张朝阳仍然坚定地要将这一互联网的入口掌握在自己手里。新浪毕竟不是哪一个人的公司,得失任由市场,腾讯有QQ,是又一个入口,不惧怕搜索引擎的冲击,而搜狐,则是张朝阳的梦想。
  现在,虽然搜狗为搜狐的收入贡献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但张朝阳对于这个产品很是爱惜,因为它是搜狐“技术驱动”战略的头号阵地,“这关系到一条通路的打开,一个企业家思维的转变,和一个企业经营战略的转变。”业界人士如是评述。
  为了进一步讲清楚搜狗在搜狐整个门户矩阵的位置和作用,张朝阳拿文章最终页做了说明。他说,在每篇文章的最终页,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事发地点,搜狗就会在搜狐矩阵里,抓取与文章相适配的内容,进而连接到搜狗地图。可以说,搜狗打通了搜狐矩阵里的任督二脉,使血脉流通。
  搜狗的来历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当2004年,搜狐确定“技术驱动”战略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个突破口,于是重拾多年前的搜索。这从“搜狐”的名字可见一斑。所谓“搜狐”,就是要做一只搜索的狐狸。另外,Google的进入和Baidu的势头也让搜狐后悔莫及,于是在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秘密地在中关村的青云山庄的五楼布点,设立搜索研发中心,当时搜狐还在建国门的长安街上办公。每次张朝阳过去,都要压低帽沿,生怕被人看见,搜狐的员工在电梯与走廊都不说话,而且办公室也不设置门牌号,异常诡秘。
  有这样的决心和姿态追赶搜索技术,可见技术棋在搜狐转型后的倚重程度。搜索研发中心的主要目标是搜索,搜索是一项关于信息的抓取和匹配、用户文字行为的研究,这项研究可以运用在整个搜狐矩阵。在研发中心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一些其他的技术,比如P2P视频。P2P视频目前已经运用到搜狐V娱乐播报和S体育播报,博客声色版也运动到了P2P加速技术,可以说,研发中心的技术已经辐射到搜狐整个平台。
  搜狐的技术转型战略也不仅仅局限在研发中心,比如博客就不是在研发中心出来的,“研发中心是以技术为导向的,但也生产产品,比如搜狗就是研发中心的产品。其他部门也有相当重要的技术,但以产品导向为主,比如博客。”
  而且,技术驱动,不仅仅是以技术为核心这么简单。包括搜狐的管理团队理念的转变,在未来资源投入的方向等等方面都要倾斜于技术。
  张朝阳说,“以前,搜狐的技术不行,导致产品不行,执行力不行。前瞻性还是好的。”现在,用张朝阳的话说,搜狗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内搜索第一,但“一个好的技术要变成产品让用户接受,还需要在产品上更加贴消费者的心。”
  
  修正管理
  如果不算爱特信那段时间,搜狐从1998年成立到现在,整整10年,然而在2007年之前,搜狐一直没有一个特别“利”的团队。张朝阳缺少左膀右臂,搜狐是张朝阳一个人的搜狐。
  张朝阳主抓哪一快业务,哪一块业务就上去,张朝阳一不抓,那块业务立刻就掉下来。即便这样,张朝阳也没有三头六臂,不可能照顾到方方面面。所以,在门户内容,搜狐一直紧随新浪其后,但永远无法超越已经取得摘抄优势的新浪。甚至在2006年底的一次Alexa排名中,搜狐被甩出门户三甲之列。
  所谓人至察则无徒,2002年到2004年这几年间,张朝阳还深谙权术、“借势打势”,在搜狐内部各单项业务部门之间形成了一种制约与均衡的守成式的管理文化。张朝阳借Chinaren的周云帆、杨宁等人,将李文谦等董事会任命的高层排挤出去;转而借用李善友等搜狐少壮派人物牵制周云帆。在这种氛围下,搜狐内部不会有任何一方势力挑战张朝阳权威,张作为解决搜狐所有问题的最高协调者,成为这套管理模式的核心。
  张朝阳不是不知道舞台中心这把权力魔椅的弊端,如果不是在用人制度上来一个彻底的突破,搜狐就不可能会有突破。于是,在2007年2月5日,搜狐高调地宣布了几项重要的人事任命。此前负责品牌广告销售的高级副总裁王昕晋升为联席总裁和首席营销官,首席财务官余楚垣被任命为联席总裁,负责房地产和无线业务的高级副总裁龚宇被晋升为首席运营官。这次晋升非常高调,张朝阳把他放在一个十年的尺度上来看的。“我们确实晋升比较晚,因为好的人才寥若星辰,对人的认知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不管怎么说,十年搜狐的第一个阶段完成了。”张朝阳在新闻发布会上兴奋地表示。
  “管理就是知人善任,将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同时双向选择,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和尊重。”他说。
  张朝阳已经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力下移给其他人,不再过多的盯住某个产品,甚至是某条新闻的标题。他说,无论是管理搜狐,还是管理自己,他都更加地举重若轻,在状态好的时候,自己可以决定什么时候见什么人,因为“自己说的话很重要,别人都在听。”
  他说,管理实际上就是一种建立企业文化的过程。让员工知道在这个公司里,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团队的时间都花在了什么地方。“以前可能会做一些市场活动,跟产品没关系,或者正在推广某个产品,产品本身也没有做好。现在,更多的是对产品的追求,让产品能够让主流用户感到更贴心的追求。”
  在他看来,如果有一个非常正确的产品战略,如果产品有更多人使用,员工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工作也会变的非常有乐趣。“员工的工作动力与成就感就是最好的激励。当员工为了获得上级与老板的更好评价,就会忘情地、充满激情地工作,就会有兴趣与兴奋点,当这种兴趣与兴奋点,又没有在一个繁文缛节的层层汇报的制度里面被破坏掉的话,就会有好的创意,和源源不断的创新。”
  搜狐里面没有那么多规矩,而是像海洋生物那样,根据不同地形的变化,有机地成长。“看似无形,实则自有神韵。”
  “当公司形成一种技术驱动的文化,同时,又有一个相对优秀的管理团队在的时候,自己投入的精力并不多。”他说,这就是管理。
  当然,张朝阳也并不是克服掉了所有的缺陷。比如,张朝阳的决策模式。张朝阳的决策模式跟他的物理学博士专业背景紧密关联。当年,张朝阳很有预见性地看到了搜索,但他没有想清楚支撑搜索背后的、人类需求的原动力,于是他放弃了。直到Google和Baidu的作为,才让他想明白搜索是有前途的,于是重新拾起,只是世易时移,换了人间。搜狐的搜索引擎永远失去了独霸一方的机会。
  张朝阳内心深处隐藏着西北人一种特有的执拗,或许因为童年的关系,隐隐约约还有点自卑。所以,尽管他有敏锐的商业触觉,但他做战略的时候,还是不太能够相信自己,放手一搏,而是亦步亦趋。“搜狐战略其实是无战略。”这是很多人对搜狐的评价。搜狐的门户战略是如此,“搜狐3.0”博客战略也是如此。博客并不是搜狐的首创,甚至落后于新浪半年。只有当他看到博客能够满足主流人群的上网需求时,他才狠狠地跟进了一把,并且弄出了点声色。如此而已。
  张朝阳也正在努力克服自己身上太洋的毛病,将董事会改造成全然中式的,也不喜欢在他的团队中任命那些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士,而是主张从内部提拔。他对时下的“蓝海战略”、“红海战略”、“供应链管理”兴趣不大,甚至嗤之以鼻。他说,华尔街不懂中国。可是,他又说,搜狐最终还是会获得华尔街的认可。他说,他希望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努力做好公司业绩,而不是一个季度一个季度满足投资者对报表的要求。
  他希望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更多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自组织能力。 “中国铁路的春运,能够将四五亿人大规模迁徙而不产生任何问题,这是任何西方MBA教材都没办法做到的。中国的佛教对于心智、头脑、身体的整个处理方面都是比较接近真理的。”一个人,越是接近真理,就越是能够独立思考,就越接近人的智慧,也就越不容易走弯路。
  
  远离焦虑
  以前,张朝阳想得最多的是隐患。所以,他诚惶诚恐。1999年,他的能力被董事会质疑,毫无还手之力,2001年,搜狐股价暴跌,自己“差点被干掉”。他自称被董事会长期精神强暴,言听计从。
  “这么多年,我得出一个大结论。就是关于管理的反思。首先要掌控住局势,用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改革和思考,而不是像很多互联网公司所做的,融资、兼并,最后将自己都弄没了。如果自己都不能保……”
  他坦承,早期的他一直处在危机当中,每天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走下去,如何解决最棘手的问题,生存下来,就“像冲过一个火阵、要高速行驶,而不是被烧着”。现在,他就没有这些问题了。他已经证实了自己是成功的,是可以做成一番事业的。他是可以为股东、员工带来利益的。因此,他可以在从容不迫中想一些比较基本的道理,而且坚信这些道理,沿着这些道理来主动出击。成就和财富给了他这个空间,让他来探索这些事情。
  “一个人还在爬坡时,是很难保持心态平衡的。因为你周围的人和事情,会拉着你去追逐世俗的名利。那时,我拼命地工作,更多的是想获得成功,成为父母期待的人,就像现在的职场人,努力奋斗了一个月,最终完成项目时,会很快乐。但为了这瞬间的快乐,你要忍受一个月的痛苦。”
  他顺势大谈特谈他的“焦虑”说。“所谓焦虑,就是一丝一毫的不安全感,就是这个世界对你的肯定和不肯定,对你的接受和不接受。小时候,父母和老师就教给我们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因此,我们总是在和周围人比较,正是这种比较,让我们不安,让我们衰老。” “我们要锻炼自己一种忽略的能力,就是不让你的大脑想事情,让生命最少程度地受到打扰,这样就不会衰老,转一圈又回到三岁孩童。”
  “所谓空性,就是克服焦虑。空性让我们快乐,但效率,又让我们不快乐。这是一对矛盾。”
  张朝阳对佛教、中医、弗洛伊德、瑜伽都非常有兴趣。“我的生活就是我自己的瑜伽,我走路,蹦迪、我的生活节奏、饮食,这些东西,就是我自己的瑜伽。”
  “我从来不会去回避我该负的责任,但绝对不是那种鞠躬尽瘁式的,因为现在的我更懂得健康地生活,我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正变得顺畅起来,成熟不是变老,而是越来越轻松。”
  “追求成功不是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有空间追求快乐。”他说。
  曾经有这样一个镜头,里面有很多互联网早期的人,张朝阳穿着一件厚重的风衣,带着一顶很绅士的帽子,似乎是在国贸附近。一阵风将他的帽子吹走了,他去追那个帽子。看着他风中的背景,也许你会觉得,他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酷,或许还有点沉重。
其他文献
人们总是太容易感知到矛盾的一面,比如,战略转型过程中,新、旧业务之间的“冲突”和“替代”问题。也正因为如此,空中网将那个默默地为未来做准备的无线3.0搜索部门干脆放到了清华科技园的一个小角落,让它做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掌上灵通自打来到北京(当然,总部还在上海),就分两个地点办公,一个名为“上海掌上灵通咨询有限公司”,一个名为“青海卫视北京制作中心”,前者在朝阳区霄云路6号鹏润大厦,后者在北京永
期刊
没有最好的,没有永恒的,只有最合适的。如何挖掘和发挥自身资源和能力优势?如何避让或者解决在转型存在的问题?  空中网依然在前行的道路上摸索、徘徊。每年夏秋之际,他们都有一个内部讨论会,去分析与总结过去的这一年,哪些地方做得对,哪些地方做的不对,还需要不需要再修改。2005年,他们讨论的主题是无线互联网与无线搜索要不要做,怎么做?2006年这个主题就变为要不要跟进客户端。  因为这一年,他们接受到了
期刊
“我们是在做战略升级?还是在做战略转型?”  在我看来,这是个伪问题。战略是个动态的东西,是一家企业随时都在思考的东西。即使有了既定的战略,也从来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外部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所以,企业总是在不断评估自己的战略,企业的战略也时常会发生变化,有时是微调,有时是相对大一些的变化。至于把这种变化称作是“升级”,还是“转型”,也许更是出于宣传和稳定人心的需要,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探讨。
期刊
理想的团队需要具有不同技能和承担不同角色的人,而且最好是适应不同工作的“多能工”。下面我借鉴“精益生产”的管理思想谈谈项目团队管理问题。  笔者前几年的具体管理实践,也常常出现与上述案例类似的问题,一方面,销售额与产量提高很快,另一方面,员工与资源浪费得也相对严重,俗话说:“旺丁不旺财”。  我们可以借鉴那些在制造企业内部推行的“精益生产”进行项目管理。打个比方,项目实施就好比那些产品线复杂的产品
期刊
出于种种需要,一些SP显然不太愿意用“战略转型”这样敏感的字眼来否定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及昨天的选择。  TOM在线主管SP业务的执行副总裁刘炳海说:“TOM在线不存在转型的问题,无线业务未来仍将是TOM在线的主营发展业务之一。”  上海掌上灵通咨询有限公司的执行副总裁苏佩瑜女士也不认可他们会出走SP业务,她说:“战略转型这个词语太敏感。只能这么说,我们要多开辟几条可能的路,拓展新的业务方向,
期刊
在本案例中,作为团队的最高领导者,为整个团队构建起了完善的组织平台,同时为项目运作设计出一整套的控制流程,在项目的运作中过程中,建立起约束与监督的力量(助理Amy),从表面来看,团队应该可以顺畅的运作了,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管理不是“救火”  任何目标的完成都有其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明确各成员的“位、责、权、利”。让每个成员都明白自己的岗位是什么,他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同时也让他知道自己
期刊
似乎又是一桩西方管理与中国本土实践冲突的案例。西方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当组织规模发展壮大时,我们要建立更为清晰和专业的组织架构。亚当?斯密告诉我们要进行专业化分工。因此,胡总建立了专业化的平台。但运行的结果是效率太低,完成工作的同时,人员和费用大量增长。那么,搭建平台这个决策本身错了吗?    平台本身没有错  回答异常肯定,搭建平台本身没有错。因为,如果不搭建平台,公司的业绩可能无法取得目前一倍以
期刊
2002年,美国出了个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在中国,2006年,国资委、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分别推出了对所管辖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中国的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怎么理解这些要求?在我看来,在众多理论分析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一切都要制度化。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一切都制度化,会很僵化,很死板,做事情会没有效率的。
期刊
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行业整顿,在各方的压力下,整个移动增值SP行业纷纷跳水,赚了一笔的老板们逐个隐藏于幕后,未赶上好时机的那些后来者们则铤而走险放手一搏后彻底放弃,当然,还有一些大型SP和纯技术性SP们还在等待着3G曙光的到来,在这个时候,应该是谁能坚守住一方土地,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纵观中国SP市场,从2001年到现在,在整体市场持续增长的同时,作为增值业务产业价值链中重要的一环,SP大致经历了摸
期刊
栏目主编 刘文瑞教授  本期主要撰稿人 杨柯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由来已久。自从贝塔朗菲创立“一般系统论”后,不少学者试图运用系统论来破解管理学的种种难题。在这一方面,卡斯特堪称代表,他是迄今把系统论用于管理研究的最为体系化的学者。卡斯特从系统论的整体观念出发,把组织分为目标与价值、技术、结构、社会心理、管理五个子系统,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探讨管理问题。后来,他又在系统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