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村体育沿革综述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iliangze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8亿多,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要把农村放在重要位置。由于体育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繁荣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农村和谐社会的创建离不开农村体育的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体育(1949—1956)
  
  (一)社会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但国家仍然面临着社会的动荡。国内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但一些国民党特务仍然潜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土匪盘踞,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整个社会依然充满不确定的因素。
  (二)农村体育开展情况和形式
  1、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
  1949年提出:“提倡国民体育。”“为劳动生产与国防服务是体育的两个最基本的任务。”1952毛泽东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4年,党中央指出:“人民体育运动是国家的一项新的事业,各级党委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发展群众体育在建国初期得到确立,并且明确提出“增强人民体质”为我国体育发展的目标。
  2、建立中国农村体育的组织体系。
  1952年6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正式成立,11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规定农村体育工作主要是由青年团军体部组织负责。1956年,首次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建立县级体委,配备专职干部。
  3、建立了群众体育的有关制度。
   《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关于推行广播体操活动的联合通知》、《基层体育协会示范章程》的颁布,为我国农村体育提供了法律保护。
  这一时期的农村体育制度和机构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开始建立起来。由于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着内忧外患,朱德副主席的题词:“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彰显了体育政治功能。在农村广泛开展民兵体育训练,军事体育成了农村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体育(1957—1977)
  
  农村以人民公社的形式发展公有制经济在此背景下,农村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此起彼伏的发展。
  (一)农村体育的“大跃进”
  1、社会背景。
  为了摆脱落后的局面,国家把工业、国防摆到首位。在家底薄、缺少外援的情况下,并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指导下,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大跃进中,高指标、浮夸风盛行,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2、农村体育开展情况和形式。
  “高指标和浮夸风”也吹进了体育界,许多地方大搞“千人表演,万人誓师”,出现了“白天千军万马,晚上灯笼火把”等突击锻炼形式。这种形式能够短期内改变农村体育面貌,但是影响了生产,而且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并没有产生这种内在需求和动力,反而使过去喜爱体育的人出现了“五怕”:怕开现场会、比赛、修体育场、劳卫制、跑马拉松。同时竞技体育的成功使人们发现其影响更大。所以国家明确表示把工作重点放到竞技体育。农村体育迅速转入低潮。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基本不搞体育,有些县甚至撤消了体委,完全停止了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二)轰轰烈烈的“革命”体育
  1、社会背景。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公社体制,由于其权力高度集中,很难适应乡村千变万化的需求,难以实现对农村的有效治理。权力高度集中窒息了农村经济活力,造成农业发展停滞,使农民生活普遍处于贫困状态。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于是不遗余力地向农民灌输空洞的政治思想。
  2、农村体育开展情况和形式。
  在文化大革命中,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作为“为工农兵服务” 、“突出无产阶级政治” 、“占领业余文化阵地”的具体体现。农村体育的政治作用被明显提高,甚至成为了阶级斗争的工具。“用大寨精神办社会主义体育”,通过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全面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并声称农村出现了“支持体育活动形成舆论,观看体育活动形成风气,参加体育活动形成习惯”。传统和民俗体育均被列为“四旧”活动而遭限制,导致社会文化生活的枯燥。单调的文化生活空间,很难培植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下乡知识青年在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农村,为填补精神和文化生活的空缺,排遣烦忧,表现出对体育活动的偏爱,带动了农村青年。农村体育活动出现了短暂的热潮。
  “文化大革命”瓦解了多年来营建起来的社会体育组织的结构。“文革”前,我国社会体育组织已成规模,且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文革”时这些组织全部瘫痪,完全依靠政府发号施令,通过行政干预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这对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农村体制改革后农村体育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一)政治经济背景
  1978年8月,党中央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等地的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创造了惊人的成绩。不久,在中国所有的农村都开始推行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党中央正式决定终结人民公社体制。80年代初的农村体制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又回归到户营经济。中国的改革和放宽粮油市场管理,使得农村经济逐渐好转。
  (二)农村体育开展情况和形式
  农村体育也逐步回归正轨。《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开展业余文艺体育活动,活跃社员的文化生活。”这为农民开展文体活动提供了政策支持。我国迅速恢复并完善了各级各类社会体育组织,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体育的发展。由于《少林寺》的热播,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成为深受农民喜爱的娱乐活动。农村涌现出一批批武术之乡。广东出现了许多“足球世家”和“几代球迷”。1986年中国农民体育协会的成立;“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的评选,对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政策扶持下全国农村体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媒体影响下使一些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得到恢复,农民的体育生活出现了一线生机。
  
  四、中国农村体育的体制改革(1992)
  
  (一)政治经济背景
  90年代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举国上下,闻风而动。许多地方开始搞开发、上项目、大搞建筑和从1998年开始的、目前仍在进行中的中国式的城市化,使主要的富余劳力都外出做生意或打工,成了农村经济收入的主体。
  (二)农村体育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大背景的持续发展,“中山会议”后我国体育的改革不再是对原有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修补,而是进行根本的变革。
  国家体委发布的《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提出体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改变原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赖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
  
  五、小结
  
  (一)发展农村体育要“以人为本”
  过去的“为生产和国防服务”、“大跃进”体育、“革命”体育,把群众体育的“政治功能”发挥到极致。体育活动被当作工具,只追求体育活动的形式,忽视了“以人的本”的和谐理念。现阶段我国体育归入文化领域,改变了体育和卫生联结的体制。同时农民对体育活动健身功能还不太认同,相反对一些文化娱乐活动非常地喜爱。因此现阶段不能把开展农村体育只放在健身层面。
  (二)完善组织机构,加快农村体育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居民刚进入温饱型社会,用于体育消费的能力相当低。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发展社会体育,其困难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罕见的,这就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土地革命的胜利一方面和广大人民的呼声分不开,另外一方面和我国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农村分不开。目前我国农村体育的领导机构还不健全,一些欠发达地区甚至还没有体育组织机构,因此应当完善组织结构,促进农村体育快速发展。
   (三)利用体育三下乡时机,提高农民体育意识
  农民体育需求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农村体育要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的体育意识。农民的体育意识和农民的文化素质是紧密相连的。但是我国农民是我国文化基础最为薄弱的群体,文革时期农村知识青年下乡带来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意识使农村出现短期的回升。现阶段农村体育的下乡活动要广泛开展提高农民的健身意识的活动,从根源上提高农民参与体育的内驱力。
  (四)发展农村体育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是以社会环境为依托,并受社会环境制约。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平衡性,一些沿海地区正在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许多欠发达地区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这就造成社会环境的千差万别。现阶段应当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农村的特色体育,和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体育来丰富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使农村体育和谐发展。
  (五)利用媒体推广体育科普知识
  体育科普知识的推广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现代社会广播电视在农村已经非常发达,电影《少林寺》的播出给人民带来的思想冲击和“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色的媒体力量或许可以为现阶段提高农民体育意识带来极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编委会.中国体育年鉴1949—1962[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
   [2]郝克强.体育为劳动生产服务[J].新体育,1950,(5):13.
   [3]丁屹.中国体育百年日记[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4]推广广播体操,大家都来做广播体操[N].人民日报,1951-11-25.
   [5]通讯员.坚持正确路线,办好农村体育[N].山西日报,1975-08-02(1).的局面。
   [6]田雨普.中国群众体育探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7]裴立新.我国农村体育发展问题的思考[N].中国体育报,2004-06-24(7).
   (作者简介:吴生海(1977—)男,汉族,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县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罗湘林(1967—)男,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导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其他文献
我国院校美术教育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表现在社会中科学、政治、经济三种因素对艺术教育的冲击;美术教育体制各个环节脱节现象严重以及西方经验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排挤。面对问题,当今院校美术教育的路该何去何从?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在量的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质的提高,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美术教育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长期以来,由于
期刊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思想史上都居重要地位。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先驱。在反复读他的作品时,我们会深深地被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他不论是政治上得意,还是失意、被放逐,都表现了对国家、对人民、对君主的极大关心。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已为古今一绝,那么,他的这种爱国思想和最终的悲剧结局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通过以下方面作一分析。    一、在具体的历史
期刊
从古希腊人发问“人是什么”以来,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和思想家们所热衷的理论话题,许多人将揭示人的本质作为哲学思考的课题目标。在漫长的认识史上,人类对自己本质的认识,先后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视角转换。“一次是从神本体向人本体的视角转换;另一次是从人的自在本质向人的社会本质的视角转换。这两次视角转换的历程,是与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分不开的。”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期刊
教学方法是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和现实需求来确定的。就我院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法律人才,国际经济法内容庞杂且相对独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决定了国际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应该是适时适当地将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简单讲,就是维持讲授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穿插案例教学法,进一步完善考试环节,以改促教,以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建设
期刊
[按]2007年12月22日,“花儿”宗师朱仲禄先生在西宁逝世。朱仲禄老师的关门弟子唐祥惊闻恩师仙逝,悲痛万分,立即前往吊唁,作诗三首,并和王洛宾“花儿”《六盘山令》一首,以表达感念之情。    之一  去年六月菜花黄,  花斋拜见“花儿”王,  言谈字字“花儿”语,  歌声句句少年腔,  铁骨铮铮底气足,  容光焕发人慈祥,  欢喜前辈身体好,  花坛常青有保障!    今岁又见“花儿”王,  
期刊
面对民族和时代的书写  ——论格桑多杰的诗歌创作    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在这一片繁衍卵育出卷帙浩繁的英雄史诗、产生了众多神话传说的高大陆上,顽强地生活着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英雄格萨尔的后裔——藏族。他们以能歌善舞、剽悍旷达以及几千年来创造的建筑、音乐、雕塑、壁画、戏剧、文学、医药、天文、哲学、宗教等而被世人瞩目,吸引着无数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心灵。他们在高山草地上放牧着生活
期刊
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浩瀚的夜空,耀眼的辉煌过后,是永久的沉寂与惆怅。朱仲禄先生走了,从此,乡村小道上,再也听不到那清脆的铜铃声,再也看不到骑在小毛驴上哼着山歌的那位历经沧桑却依然精神矍烁的老人的身影。先生走了,从此,山野不再青绿,溪流不再清澈,当代少年们的心境也不再平实。生活富裕了,面色红润了,西装革履、底气十足的农家少年们却再也吟唱不出当年那股子野气与豪放。不知是由于少了苦难的磨练而缺了几分执
期刊
一代“花儿”王朱仲禄先生在“花儿”世界里修成正果后,别“花”而去。我们在惋惜这位“花儿”天才的同时,也为其留下丰厚的艺术遗产而自豪、自慰。  朱仲禄“花儿”演唱艺术的内核可归结为:继承而不拘泥,创新而不离本。  朱仲禄的“花儿”,来自传统,而且传统味十足,尤其乡间野味十足。聆听其演唱,总给人一种回归感;回归乡村,回归田野,回归自然,使人心灵濯然,情感朴真。但他的“花儿”并非原始“花儿”的克隆,而是
期刊
沉默权又称反对自我归罪特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司法人员的询问享有保持沉默、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真正享有辩护权的基础之所在。是否确认该权利及是否建立了保障其实现的程序机制,不仅体现出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对实体真实与程序正当、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等相冲突的诉讼价值的选择态度,而且也反映出一国刑事程序中犯罪嫌疑人、
期刊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极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中央政府执政重点逐步转向建设“和谐社会”,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无疑是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自1978年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缩小—持续扩大”的增长路线①: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仅为209.8元,到1980年增长到261.46元;1980—1985年这一数字下降到24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