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晦”之争,使人想起周恩来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ish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证明,把“韬光养晦”等说成是我们的外交方针、外交政策,效果是不好的。尽力表白和辩解也是不可能有什么效果的。
  外交方面的言行经得起历史检验
  这一两年,国外国内对中国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展开了讨论和争论,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把这两点作为外交方针政策广为宣传而引起的。
  一涉及外交领域的什么事,我总会想起周恩来,因为像周恩来这样的政治家成为世界级的外交大师,恐怕确实是太难得了。他离开我们整整36年了,但我们检验一下他生前在外交方面办过的事、说过的话,不能不佩服他的高超智慧、深邃思考、远见卓识和缜密严谨。他那一句“外事无小事”让所有外事工作者刻骨铭心、永志不忘。他自己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身体力行者。他本来在外交方面就有深厚的功底,再加如此的工作作风,所以他在外交方面的言行经得起历史检验。毛泽东第一次访苏请周恩来前往谈判签订《中苏友好互助条约》时,周恩来就号召代表团和大使馆的同志参加讨论,要大家一字一句地认真斟酌,他自己尤其认真精细,说我们搞的这个条约要经得起子孙后代检验。再如,1950年10月3日凌晨一时,他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就朝鲜战争再次郑重表明中国政府的立场,说:“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这是我们有意通过印度向美国传话。这里的“管”字对中国人来说好懂得很,可是,如果翻译成英文如何,应该怎么翻译才能把我们的真实意思准确地传达给美国人?周恩来事先同翻译浦寿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请看,对这么看似一个具体的技术事项,身为总理的他要同翻译共同研究,处事是多么严谨周密。所以我常想我们这些后人,特别是搞外交的人,应该时时事事向周恩来学习,继承他为我们留下的好传统好作风。
  邓小平从没有把它们当做外交方针或政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把“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说成了是我们的外交方针政策,而且把它说成这是邓小平的意思。结果引起了很多争议,不但我们中国人与外国人有争论,说外国人歪曲了我们的本意,特别是在翻译成外文时故意往坏里说,把我们中国人说成是现在先把野心藏起来,等力量强大了再给世界以颜色看。我们中国人自己内部也是争论不休,有的说这是国策,有的说是战略,有的说是方略,有的说是策略,有的说是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有的说是外交战略方针,有的说是外交方针,有的说是外交政策,有的说是外交思想,有的说“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互相矛盾,有的说二者是辩证统一,有的说“韬光养晦”使我们胆小软弱、现在该“有所作为”大显身手了,有的说我们还要坚持“韬光养晦”100年,等等,热闹得很,说什么的都有,媒体、网上有不少这类文章。
  笔者查了一下《邓小平文选》,发现邓小平本人从没有说过“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外交方针或外交政策。仅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里,就有几十处谈到国际形势和外交问题,而但凡讲到外交政策和国际形势时,他都有明确的说法,如“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要争取和平的环境,就必须同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合作”;“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解决南北问题,还应该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今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准则”;“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等等。
  的确,1989年“六·四风波”后,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说过这样的话:“总之,对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1990年12月24日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说过:“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的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1992年4月28日他同身边人员说:“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但邓小平说这些话时并没有说这是我们的外交方针或外交政策。
  效果不好就不宜再到处公开讲
  既然邓小平对我们的外交政策有明确说法,而又没有把“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以及“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等说成是外交方针、政策,为什么我们不按他的说法,而要另作引申?现在证明,把“韬光养晦”等说成是我们的外交方针、外交政策,效果是不好的,连经过几十年努力争取过来的友好国家都对我们产生了新的疑虑和不信任,以至于它们想通过向美国靠拢、拉美国参与南海和亚洲事务而平衡甚至抗衡我们。现在我们在尽力地表白和辩解“韬光养晦”是好意,而不是他们理解的那样,指出是外国人翻译错了,但这是不可能有什么效果的,因为就按我们自己的解释和翻译,同样会引起人家的疑心。当然,引起其他国家对我国的担忧有很多因素,不仅仅是这两句话,但将这两句话作为我们的外交方针政策,无疑加剧了他国的疑心。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所提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舍弃一些内容,例如,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说过:我们要看得远些广些,有利于我们与外国的合作,“这种合作不是只对一方有利,而是对双方、对两国、对两国人民都有利”。按照这一思想,我们现在强调与其他国家双赢共赢就是很好的,外国提不出反对的理由。邓小平提出的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现在就不怎么提了,而仅仅偶尔说促使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因为尽管当时邓小平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但仍然容易引起别国误会,以为我们要把原来的旧秩序全都推翻,而重新再建一套我们主张的新秩序。旧秩序肯定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建立新秩序,但只能在世界各国同意的情况下逐步来,渐变而不是骤变。这些是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的,我们现在干脆一般不再讲建立新秩序了,这是正确的。包括邓小平内部说过的“韬光养晦”这些话,如果证明讲出去效果不好,以后就不宜再到处公开讲。特别是把它作为外交方针政策,这是不符合邓小平原意的,不宜再继续向外宣扬。
  宝贵财富和遗产不能丢
  外交一直是有台前与幕后之分,有公开与幕后之分,有坦率与含蓄之分,有坚持原则与灵活应变之分,有时候心照不宣,有时候是只做不说,有时候虚与委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千变万化、花样无穷。我们现在的很多说法科学、得体、周密,既符合我们的一贯原则,又能体现当今时代的特点,并且符合外交的规律与惯例,受到外国的欢迎,或者使之没有异议或者不好反对,为什么非要重复那些容易使人起疑心的一二十年以前内部说的老话呢?
  思考这一问题使我再一次想起了周恩来,他既在宏观上具有雄才大略,又在微观上明察秋毫,所以说话做事十分周密,尤其在外交上,简直是滴水不漏,以至于连毛泽东都说在国际问题上他不如周恩来。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周恩来为我们创造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在外交方面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不能丢。如果用周恩来那种思考和处理外交问题的周密精细来看待我们今天,我想我们不应该把邓小平说过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轻易加以引申,造成不良影响。
  我早已建议不要再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作为我们的外交方针政策挂在嘴上到处去讲。我发现有学者持与我同样的观点。纪念周恩来诞辰104周年之际,我再重复一下这个建议。
其他文献
法国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法国青少年近年吸食大麻的比例显著增加,17岁的青少年几乎半数抽过大麻,每个月至少抽十次的人,也有将近1/10。  据报道,法国毒品及毒瘾监测中心针对22000名少男少女制作匿名问卷调查,发现17岁这一年龄段的大麻吸食量显著增加。这项调查自2000年起定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7岁少男少女抽过大麻的比例自2003年达到最高点的50.3%后就逐渐减少,但2011年到2014年又
七国集团(G7)外长会议4月15日在德国结束,会议首次发表了有关海洋安全的声明,即“吕贝克海洋安全声明”。声明虽然没有点中国的名,但对“单方面行动”表示出“关切”。这被不少日本媒体解读为“反映了日本的主张”,意在制衡中国。  这份声明只是此次G7外长会发表的声明之一。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评论说, G7发表海洋声明可能令人吃惊,但德国作为世界五大海运国家之一有自己的利益。目前,全球3/4的海洋贸易线
历史女神克利欧在希腊神话中是作为记忆神的长女,居于灵感与艺术之神缪斯等九大女神之首,表明了古代欧洲文化传统中对历史的重视。在东亚文化传统中,历史的意义则首先在于对现实乃至未来的借鉴意义,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构成历史的客观要素,首先是一系列的历史事件。2014年恰好是作为近代中日第一场战争的甲午战争120周年、20世纪第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日俄战争110周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规模战争的第
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一句话适用于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无论是中美洲还是中亚,无论是加勒比还是加沙地带,无论是南美洲还是南亚次大陆,都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着各自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  但是,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国家的外交战略版图中的重要性是不尽相同的。以中美洲和加勒比为例,美国将其视为实实在在的“后院”;而其他国家可能会认为:该地区的国家疆域狭小,资源不多,经济发展水平
【法】《青年非洲》2015年10月25日~31日  第三届印度非洲论坛峰会于10月26日~29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雄心勃勃的印度总理莫迪放眼全非洲,有40余个国家受邀参加。印度与非洲的传统关系以外交为主,如冷战期间的不结盟运动。自2000年开始,印度的私人企业开始涉足非洲,尤其是在原材料、能源等领域,印非关系迅速走近。  崛起的非洲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了众多印度企业进入非洲的服务、医药和汽车行业
洛雷斯坦,位于伊朗西部,意为鲁尔人生活的地方(Land of Lurs)。鲁尔人与库尔德人是最先迁往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曾建立了米底王朝。该族居于群山环抱之中,易守难攻,加之骁勇善战,故能在伊朗这个众族群迁徙的十字路口,面对阿拉伯人、突厥人及蒙古人此起彼伏的侵袭,从容拒敌,免遭跨族通婚之劫,成为今日伊朗领土上雅利安基因保存最完整的族群——身材高大、肤色洁白、头发棕里透红、鹰钩鼻下双眼细长深邃,走在
投射焦躁感的公报  2015年8月6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东盟外长会发表了联合公报,其中七个自然段的文字阐述了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新近立场。十国外长们就事关南中国海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对近期局势的持续发展“仍感严重关切”, 认为发生在南中国海的筑岛行为“削弱了信任,增加了紧张,破坏了和平、安全与稳定”。公报重申在南中国海地区保持和平、安全、稳定和航行飞越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全面、有效
经过12年的艰苦谈判,7月14日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达成了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历史性协议,即《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几天之后,德国经济部长兼副总理加布里尔就率领一个高级经济代表团赴伊朗访问,由此成为伊朗核协议达成后访问伊朗的首位西方高官,这也是德国内阁成员13年来首次访问伊朗。  除了战略上的考量,长久以来德国与伊朗之间相对紧密的政治经济关系,也让德国成为伊核谈判后第一个接触伊朗的西方国家。尤其在世界
美洲国家组织峰会(简称美洲峰会)向来是观察美国与拉美关系走向的“最佳窗口”。4月10日,第七届美洲国家峰会在巴拿马开幕。从1994年首届峰会克林顿意气风发地提出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一宏大的“西半球一体化设想”,到2005年小布什在阿根廷举行的第四届峰会遭到拉美左翼国家的冷遇,再到2009年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第五届峰会上奥巴马首次亮相、欲以“柔性外交”缓和与拉美国家尤其是反美强人查韦斯的敌意,以及在此
太平洋地区正呈现出紧张局势,这不仅体现在关键的中美关系上,而且也体现在中国与其东部和南中国海周边国家的关系上。正如白宫、美国外交部和五角大楼在2012年初正式宣布且具体实施的那样,美国注意力、行动和军力分配向太平洋地区的“再平衡”战略转移,及此战略背后的真实意图,都引起北京方面的关注。中国担心,美国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整体“战略转移”,主要意图是为了阻碍中国在太平洋地区拥有进一步的优势。因为,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