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叙事策略 耐人寻味的生活寓言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seh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代的小小说,从萌芽发轫到逐步繁荣,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朝气的文学新品种,许多优秀的篇目通过各种途径不断进入大众视野,同时也为中学生所喜爱与关注。无论从艺术性还是人文性,无论从视野的广度还是思想的深度,无论是写作模式的还是作品的数量,谢志强,这位出身于1954年,在新疆生活20年,从事小小说创作20年的小小说作家,在小小说作家群中都堪称一流。
  谢志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小小说应当对存在提出质问,也就是揭示人类的存在的根本境况。我们的小小说有种游离小说的探索之外的迹象。特别是拉丁美洲的‘爆炸文学’启示了我,它启发了我对自己小小说的警惕。这样我及时地调整了自己,开始了评论界冠以我写的‘魔幻小小说’了。”
  正是他在这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可研究性。看完这个短篇的人,一定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个有意味的故事,也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
  “他”的《墓中手稿》几次遭到拒绝,不被人理解。“他”认为这是自己倾注一生心血写成的传世奇作,但是无人理会。
  “他”开始心灰意冷,因为这是“他”“视文学如生命”。在完成手稿之后,留给妻子一封信,然后自己销声匿迹。
  妻子在朋友的帮助下,完成“他”的遗愿,发行《墓中手稿》,召开研讨会。
  “他”以一个局外人身份看到《墓中手稿》取得巨大成功,好评如潮。《墓中手稿》成为艾城最成功的作品,自己成为艾城伟大的作家,将被载入史册。
  “他”想跳出来,公开自己的身份,但迅速就发现,如果这样做,一切将不复存在。此时,自己真的被排除在艾城之外,如同幽灵一般徘徊在艾城街道。
  这样的故事就如同一个闹剧一样可笑,但是往往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知道到底哪一种情况才是真实的,是作品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成就,还是那些鼓吹者不需要支付任何代价的应景之举,抑或是艾城人本就缺少理性的思维而习惯于人云亦云?为什么一直不断遭到拒绝的作品,突然之间就成为了公认的永恒经典之作?
  有一个有意味的细节:妻子在墓中拿到那个手稿的时候想起了一件事,“他”上街买菜,付钱之后就自己走了,以为菜会自己跟着回家。“他”其实一直以别人无法理解的思维方式生活着,正因为这样,才会有那些反常的举动。这样的细节描写,是为了让这个荒诞的故事显得很真实。
  还有一个有意味的细节:“他”的妻子已经重新过着正常的生活,“而且,很幸福”。“他”不但被社会排斥在外,也同时被家庭所抛弃。就因为实现了那个文学梦想,“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之后又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其实,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虚妄。
  于是,“他”开始写作第二部:《遗忘》。此时,作品开始转换叙述视角,改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讲述了一个梦境。梦中,三年前去世的父亲讲述了自己冥界的寂寞。这个情节的寓意其实是很明显的,“我”看到了父亲在冥界墓群中的孤独,也同时感到了“我”在现世人群中的孤独。父亲的结局就是“我”的未来。人的孤独之感永远无法消解。“我”想遗忘《墓中手稿》取得的成功,然后,平静地接受真正的死亡。
  在离开墓地时,“我”居然在陵园门口看见了书摊,书摊历来被“我”认为是一个“城市的隐秘或核心”,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与文化内质的象征,但是,今天,“我”发现,“大概市区没法设摊吧”,在繁华的街市中,居然没有摆放一个书摊的地方。更为奇怪的是,“我”居然在书摊中发现了没有署名的叫《遗忘》的绝版书籍。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写过一部长篇小说也叫《遗忘》,“我怀疑另一个人以我的名义抛出了《遗忘》,我曾透露过梗概,但是,像书名一样,我遗忘了”。这里的寓意是显见的。那种剽窃抄袭的现象实在太普遍了。甚至原创者的声誉还没有抄袭者来的大。许多抄袭者在原创者快要忘掉自己曾经的作品的时候,发现有机可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文字铺天盖地的社会,已经没有人想精心写出一部好的作品,就比如《红楼梦》,就比如《三国演义》。一生写一部作品就够了。但总是有人想成为多产作家,没有才华多产的时候,就开始剽窃。不断的复制与粘贴之后,自然就会有许多看似原创的雷同作品。
  “哥特式小说,后现代小说,新魔幻主义小说,艾城的《变形记》,艾城的《百年孤独》,艾城的《铁皮鼓》。”艾城人对这本书名为《墓中手稿》的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部生前屡遭拒绝的作品,死后却得到了无限哀荣。作者精心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游戏。
  所谓哥特式小说,它的基本元素是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幽灵、癫狂、诅咒等。《墓中手稿》中的主人公“他”如同幽灵一般飞扬在艾城上空,如同全知全觉者一般审视着艾城人的生活。
  所谓后现代小说,它打破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墓中手稿》并没有一个集中的情节,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连贯的情节结构。没有明确集中的主题,也没有塑造传统意义上的人物形象,人物只是变成叙述的符号。文章显得散漫,在漫不经心的叙述中,带给读者多元思维空间。
  所谓魔幻主义小说,它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迷离恍惚的幻觉结合在一起,通过极端夸张和虚实交错的艺术笔触来网罗人事、编织情节,以图描绘和反映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政治现象。而这些,也正是我们阅读这篇《墓中手稿》的感觉。《墓中手稿》,真实是心理的真实、变形的真实和少数人眼中的真实。
  这篇小说的耐读就在于作者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构思,以故事套故事的方式,以两种叙述视角,以荒诞不经的情节元素,让读者沉醉在两种文本的叙述之中。作者的巧妙就在于,《墓中手稿》既是我们现在正在阅读的文本,又是构成小说情节的那部在“他”死后得到广泛好评的“倾其一生写的传世奇作”,从而形成了文本的张力。而更大的张力在于后半部分关于遗忘的写作,丰满了小说内蕴。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之中,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涵,实在得益于作者独到的叙事策略。
  作家虚构的艾城,它似乎不存在,因为它充满怪异和荒诞;又似乎存在,因为折射出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形,是以怪异荒诞来揭示和隐喻现实世界。这种“超常体验”,既是现代文明秩序中真切的生存悖论,又是作家深入生活背后的独特发现。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中学]
  
  [附]
  墓中手稿
  谢志强
  他悄悄地葬埋了自己。并且,模仿朋友之笔迹,给妻子发了一封信。信中,他假借朋友之口,评介了《墓中手稿》,说是他倾其一生写的传世奇作,认为这部作品被埋没了被忽视了,那是一部未来之书。
  信里,还附了他的遗嘱。这样写道:亲爱的妻子,您知道,我酷爱文学,那部陪葬我的《墓中手稿》屡遭拒绝,我已心灰意懒。一个人的作品,不被别人理解,是最大的悲哀。我视文学如生命,这部书,现在不被接受,我自信,它将是未来考古的一项重大发现,由此,它能进入文学史,这是我留给您以及吾儿的唯一遗产了。
  三天后,他在陵园,远远地望见妻子在他的墓前焚烧冥纸。妻子哭了,他很欣慰:一个人死去,还有人哭,说明他并不孤独,还有人爱他,念他。
  妻子当初爱他,就是因为他酷爱文学。尽管他“生前”未曾发表一个字,但是,妻子相信他。妻子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他注视着妻子的行踪。妻子去了他的朋友那儿,打听他的死去的情况。朋友说:见鬼了,我没写过这封信呀。妻子说:你们是朋友,现在他已去世了,我打算叫我丈夫的作品问世。朋友一脸疑惑,说:他活得好好的,咋就死了呢?好死不如歹活呀。
  朋友还是陪他的妻子去了陵园。雇了陵园的两名小工,掘开了坟墓,抽出了棺材。那部厚厚的书稿躺在棺中,封面是毛笔字:墓中手稿。好像是在墓中写完了稿,大概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自己消失了。朋友只能这么猜测。不过,这是神话里才能发生的事儿。
  妻子捧着《墓中手稿》,仿佛抱着他的身体。一路流泪,下了山。妻子向他的朋友讲了他生前的一个细节:一次,他去菜场买菜,付了钱,却没拿菜。他以为付了钱就等于得到了菜,还说我已经付了钱呀。他大概以为菜属于他了,会跟他回来。
  妻子说:我担心他写着写着把自己写没了,现在,果然发生了。
  当天,朋友阅读了他的手稿。魔幻手法写的一个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在写一本书,书名就叫《墓中手稿》,等他写完,他的身体“像雾一样散去了”。写作的过程,他的身体在萎缩,如同一块方糖置入杯中那样。他转化成了那部手稿。结尾,主人公留下遗嘱,将书稿葬入刻有他的姓名的坟墓中。
  朋友说: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宿命。
  妻子说:他走火入魔了。
  妻子倾其所有的储蓄,加上他几位朋友的慷慨解囊,两个月后,《墓中手稿》出版发行。朋友张罗了有关媒体、专家召开了首发式暨作品的研讨会。
  他化了妆,剃了平头、刮了胡须,还戴了有色眼镜,以一个远道而来的他“粉丝”的身份参加了会议。他差点克制不住要去书上签名。
  艾城有个规矩:对逝者宽容。主要体现在对死者的评价,往往拔高,尽可能溢美,但绝对省略死者的不足。所以,研讨会上,好评如潮。而且,他曾投书稿的出版社、求指教的作家、吝啬吹捧的评论家纷纷造出光环、桂冠,给他——不,是《墓中手稿》,好似坟墓平空长出了花环。
  哥特式小说,后现代小说,新魔幻主义小说,艾城的《变形记》,艾城的《百年孤独》,艾城的《铁皮鼓》。接轨,对话,品位。这一系列定论,使他几乎坐不住,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随后,研讨会还表示了对他的追悼:艾城失却了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生前默默无闻,但是,他的作品将进入史册,进入永恒。他沉不住气了,简直要宣告自己就是书著者。
  可是,理智毕竟占了上风。他不敢去冒这个风险,他知道,一旦公开身份,他的名声便一落千丈,艾城对这类恶作剧绝对毫不留情。这涉及到他的人格形象——艾城已塑造出一个他的伟大形象,他不得不替它着想,毕竟它创造出了他梦寐以求的荣誉。
  他感到,自己这回真的死了,活着如同死,不得不死去,仅仅以另一种方式活着。《墓中手稿》创造出的形象已离他而去。他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有一回,他冒充一个推销员,上自家去送广告。室内的一切,都显示,妻子已经走上了没有他的生活,而且,很幸福。他倒是期望妻子认出他,可是,妻子说:讨厌,我们不需要。
  他已不是“我们”中的一部分了。他像一个幽灵在艾城的街道行走。他打算起未来的生活。得活下去。他着手写“死去”后的这段遭遇,一旦成稿,他真的就死去,死而无憾了。题目已选定:《墓中手稿》第二部——《遗忘》。
  我起了个早,叫了辆出租车,径直去圣归山陵园,给父亲扫墓。我临时发兴,是因为昨晚我梦见了父亲,他不停地叩门。我打开门,他保持着三年前的模样,甚至更加硬朗,他说你怎么好久不来看我了。他很寂寞,他叮嘱我带点食品,像是有什么急事。我醒来的时候,仿佛叩门的余音还在响,打开防盗门,门外是一片空白。
  我找到了父亲的坟墓,清除了墓前的杂草,供上果品,还有两瓶酒,点了一炷香。我对父亲说了一阵话,当然还有抱歉。我发现他在墓群中,其实很孤独。
  香燃尽了,我下山,默默地走,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在陵园出口处,我看见一个书摊。我对书有感情,特别是出差,到了一个城市,去书店就不再对城市其他东西兴趣了,我以书店来衡量一座城市,似乎那是城市的隐秘或核心。但是,书摊摆到了陵园,我进来的时候还没有察觉。一个人执著一件事的时候,会对另一件事视而不见。
  我停下脚步。摊主挺面熟,哪儿见过?艾城这个街区的居民,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况与书有关。不过,我还真的没见过他,大概市区没法设摊吧。死者不可能阅读。书都摊开来摆着,佛教、八卦,还有生死主题的书籍。好像人倒过来,需要这类书解惑。
  他的口音也似曾听到过。我讨厌别人推销,我自有主张,他怎么知道我感兴趣的书?可是,他还是拿起一本书,说:这本已经绝版。
  我应酬式地接过,不愿扫他的兴。打算敷衍一下再摆回原处,奇怪的是,没有署名著作者,书名叫《遗忘》。
  我这些年一直创作小小说,许多人都期待我抛出大部头的长篇。其实,我也暗暗使劲,以此证明我在长篇小说领域也能行。我确实写了,书名也叫《遗忘》。只是,我冷处理了,将他放在书房最顶层的框子里,锁了锁。
  我怀疑另一个人以我的名义抛出了《遗忘》,我曾透露过梗概,但是,像书名一样,我遗忘了。我总是尽力在大脑中删除我已写的东西,我写的时候激情满怀,脱稿了却不以为然。遗忘的方式是往脑袋塞入更多的东西或是从脑袋搬出更多的东西。这两种方式我觉得都很有效。
其他文献
我喜欢窗。  它可以把我引往有花鸟树木的地方,有蓝天白云的地方,有繁星明月的地方。  它带来风的舒畅,光的明亮。它更是生活的一首诗,一幅画,一段遐想;一片心境,一点安慰,或一些希望。  透过那方方的窗格,你也许看到对面人家围墙上有早起的牵牛花,那闲雅紫色的花瓣,带着被露水滋润过的清新。你也许看到电线那儿有一两只麻雀跳上跳下,也许三只四只,恰像一小串轻盈俏皮的音符;你也许看见一株芭蕉,舒展着它肥大的
期刊
1856年,他生于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的斯米里昂小村。在母亲的眼里,他是一位乖巧、听话、懂事,从不犯错误的孩子。他非常聪明,看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在众多孩子中,最受母亲喜爱。  在格拉茨工艺学校学习时,他可以飞快地完成复杂的计算,这常常令老师吃惊甚至不理解。  在一次测试中,他顺利完成微积分运算。老师迪卡尔认为他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单独完成运算,就把他留下来,让他交待“作弊”的经过。他说,他每当思考问题
期刊
一瓣瓣梨花在我的记忆中飘摇了很多年。平原上的积雪似乎还没融化,忽然而来的一阵雨水之后,你能在悠扬的唢呐声中想象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情景么?  童年的日子里,似乎没有那种纯粹审美意义上的花。我在故乡见过的花大都与人类得以生存的植物有关。相比之下,梨花,应该说是从我童年的最深处绽开得更像花的花了。  多少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一条河绕着梨园缓缓流去。这是淮河的一个支流,每到夏日便涨得满满的。砀山梨便从这条河
期刊
一、热点概述  近年来,福建、江苏、湖南等高考语文试卷相继出现了“时文评说”新题型,这道新题型旨在“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针对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作简要阐述”。一般选取为考生熟悉且具备社会热点的话题作为阅读材料,这是“在文章(资料)上做文章”的写作方式,为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并从事简要的评说做有益的探索。可以说,它将成为今后语文学习和语文考试体现语文能力目标效度的重
期刊
我是一条小河  冯 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片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期刊
午后,难得闲暇,在电脑前读读帖子,踩踩博客。抬眼望望窗外,初春的阳光洒在对面楼房,一户人家的晾衣绳上有艳丽的色彩在曼舞。再往远处看,锅炉房的大烟囱不再吞云吐雾。天色晴朗得让人受宠若惊,一种倦怠和慵懒的惬意油然而生。  刚才打开的这个博客页面有音乐自动播放,舒缓的旋律和那女中音一起从音箱里面流淌出来,竟然一下子击溃了我,使我在猝不及防中感觉仿佛有一场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思绪覆盖了我的灵魂,我听见流年在
期刊
老人临窗端坐,环着雪白披肩,在读《庄子》。那只唤做“咪咪”的大白猫跳上书桌,依偎在她身旁,守望着她,仿佛是与她形影相随的亲人。  她没有起身,由于腿脚不灵便。她将一天的时光分成了两部分:坐的和躺的。前者比后者多,一直到永远。即使是坐,她也在读和思,就像现在。  我最先迎到了她的眼睛。从我放轻脚步进门,这双眼睛就从书上收回,缓缓地抬起,柔柔地注视着我。我读懂了它的歉意、关切、爱护……  我尽量放轻脚
期刊
日子是什么  梅绍静    日子是散落着泥土的小蒜和野葱儿  是一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    日子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  是驴驮上木桶中撞击的水声    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  忽明忽暗地转动我疲惫的梦境    日子是一个含在嘴里止渴的青杏儿  是山塬上烈日下背麦人的剪影    日子是那密密的像把伞似的树阴  正从我酸痛的胳膊上爬向地垅    日子是储存清甜思绪的水罐儿  正倒出汗水和泪水来哽
期刊
五、成功要素之五:大题小做,重锤敲击  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在题材、内容上虽有一定的限制,不过写作空间仍可拓开。“大题小做”,就是要从相对宽泛的题意中精选一隅、聚焦一角,从小处着眼,进而专击一点,重锤敲击,这样文章就容易胜人一筹。  【例文】  绿色生活  江苏一考生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譬如雪。  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富有诗意和诗性的覆盖物。它可以使人隐约想到“圣诞、人类、福祉、命运
期刊
白鹭,别走  初二(3)班 杨蔡缘  太阳斜斜地落下,化作半个光环挂在田野那头。远处的农舍,映着暖暖阳光,升起了袅袅炊烟。家人开始做饭了,便不再管我们,奶奶手一挥,示意我出去玩,我便高兴地迈开双腿向田野跑去。男孩女孩们都躺在干稻田里,谁也顾不上脏了衣服被骂的事儿,个个快活地嚷嚷起来。是时候白鹭该来了,不远处的凤凰山瞬间热闹起来,一两只白鹭俯冲下来,在我们头顶盘旋了会儿,在身旁伫足,慢慢啄起稻来。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