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伏业的好日子依稀可见。
今年以来,一系列具体政策陆续出台,国内装机规模一日千里,向上狂涨,预计今年年底装机容量将达7-8吉瓦。按照规划,“十二五”后期每年新增10吉瓦,照此装机速度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
昔日领袖,尚德电力没能熬到这一天,正忙着清算变卖资产,合肥赛维已经悄然易主,英利、天合地位牢固,晶科能源不断推出产品获得国外市场认证,光伏产业巨头开始重新排列座次。光伏业上市公司的股价普遍上涨超过2倍,在国外上市的企业包括英利、天合等涨幅更大。
曾经的行业寒冬似乎已经被抛在脑后,政策支持形成的国内市场也吸引了来自业内外大大小小的投资者,在寒冬时期曾经“冬眠”的产量也开始复活,业界都在迎接光明的未来。
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提醒,在光伏产业真正的春天来临之前,企业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产能过剩,政策支持下的国内市场启动并不能立即解决这一难题。
新兴市场诱惑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很忙,作为行业内的明星人物,人们经常能在各种不同的光伏和能源论坛上见到他的身影,即使在整个产业最艰难的日子,他也是一个积极的乐天派,坚信光伏产业的未来一片光明。
在最近结束的“2013年光伏领袖论坛”上,他甚至预计,未来中国光伏装机将增长到100吉瓦的规模,光伏企业将迎来好日子。
支持他预计的最大依据,是光伏国际市场格局的变化。
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严重依赖欧美市场一直是国内光伏企业最大的软肋。欧洲国家是世界最大的传统光伏市场,中国所有大型光伏企业的出口市场中,欧洲一度占到90%的比例。
欧洲主要光伏大国从欧债危机开始,纷纷削减补贴,这造成国内光伏企业深陷泥沼。尤其是欧美先后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开展“双反”调查后,国内光伏产业整体进入寒冬。
彼时,国内光伏行业几乎全线亏损,80%的多晶硅生产线停产。世界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也因此陷入债务危机,最后不得不破产重组。
在饱尝“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的巨大风险后,更多的企业选择了走出去,开辟欧美以外的新市场。
同时,新兴市场,尤其是非洲及中东各国都有雄心勃勃的光伏发展计划,他们也欢迎中国企业前往。
因为核电站泄露事故,日本一度停止了核能发电,该国对光伏发电的需求激增。
从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看,中国对欧盟出口所占的份额,从过去的70%多降至不到30%,对美国出口从过去接近20%降到现在10%多一些。中国光伏产品更多地出口到新兴市场国家,累计占中国光伏出口总额的50%还要多。
“日本以及新兴市场需求的增加,是国内光伏产业回暧的主要原因。这也使得过去一味依赖欧美市场的格局得到改善,出口格局相对平衡。”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贵清表示。
内需强劲启动
欧美市场需求下降,中国光伏业进入冬天,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企业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相对不足。
为了刺激国内市场,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启动国内市场的政策。
《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去年7月发布,《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发电的装机目标是21吉瓦。到了年底,有关部门重新上调了装机目标,为每年新增10吉瓦,“十二五”末达到35吉瓦。这体现国家把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予以支持。
国家电网公司于去年10月26出台分布式光伏发电政策,随后不断细化,对报装流程作出详细规定,分布式光伏发电成为支持对象。
2013年7月24日,财政部出台光伏补贴发放原则,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出台支持融资的意见。
同在7月份,发改委公布分布式光伏电价补贴标准,随后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筹集到补贴所需的资金,一切准备就绪。
8月29日,《光伏电站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对大型地面电站,即装机超过6兆瓦的发电站进行规范,以填补原来按项目补贴结束后的政策空白。
《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随后也发布,国家能源局在12月还召开光伏电站说明会,向企业解释光伏政策,打消企业在投资、融资上的顾虑。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王斯成研究员介绍,为了合理分配各地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通过两个步骤予以确定。首先,各地向能源局上报当地可预期的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然后能源局结合各地的资源情况进行协调,确定各省规模。企业申请将按照这个程序进行,这也是分布式光伏发电从概念到落实的关键一步。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颖评价说,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看起来已经十分完美,具体操作流程涉及电网公司、财政部、能源局和发改委。相比国外直接和电网公司结算的方式,中国多了政府部门核准这一环节。
每一次政府的利好政策都让企业的预期有所提高。在陆续出台的政策的激励下,国内光伏市场一日千里。前三季度,中国清洁能源投资略微下滑,从138亿美元减少到130亿美元,而光伏能源的投入却在大幅增加。
过剩矛盾未解
新兴市场的兴起和国内不断的利好政策,让光伏业的未来一片光明。
和高纪凡一如既往的乐观不同,河北晶龙集团副董事长任丙彦显得更为谨慎。他认为,光明的前景并不能代替冷酷的现实,当前光伏业最大的矛盾还是过剩。
“今年以来全行业陆续回暖,国务院文件及配套的7个文件的推出,使光伏产品的价格有所提高。但产能过快增长也很明显,到2013年春节前,产能超过60吉瓦,而市场容量只有30吉瓦。”任丙彦说。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非常认同任丙彦的观点。他认为,今年以来部分企业开始扭亏,但到目前为止,真正实现扭亏的没有几家,无论是上游的多晶硅环节,还是中游的电池和组件都存在问题。国内市场启动了,一些闲置的产能又开始启动了,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全行业复苏仍待时日。 这些闲置产能是前期光伏产业火热时进入的,一般就安装一条生产线,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环保和能效要求也不一定达标。行业不景气时,这部分产能停摆闲置,市场回暖就会启动。
太阳能电池组件,国内产量从2008年的2.5吉瓦增长到2012年21吉瓦,占全球23%。今年1-9月份,组件产量17吉瓦,占全球份额超过60%。
多晶硅企业也是如此,我国每年需要的多晶硅量为20万吨,其中12万吨为进口,8万吨左右为国内自产。今年的1-9月总产量为5.2万吨,随着价格的回升,部分闲置产能开始重新启动。生产企业从低谷的四、五家增至现在的15家左右。
“产量的过快增长,主要是一些业外企业看到政府的利好政策后盲目跟风而引起的。过去一年,各类非光伏企业包括房地产企业、投资公司等蜂拥而入,到宁夏等西部地区寻找项目,其首先考虑的是圈地,对光伏发电的基础知识基本一无所知。”龙源光伏公司总经理王垚公说。
利益格局的调整
无锡尚德的窘境,让英利集团成为国内光伏业的排头兵。行业回暖的先机也明显被英利这些大企业们占领,英利集团今年的全球客户年会都开到了美国。
从事光伏产品检测的一位销售人员对《民生周刊》记者称,国内市场基本被大企业蚕食,开发商对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大企业往往占有优势,而小企业很难获得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前十大光伏制造企业,占据国内市场51%的份额,剩余份额由其他企业瓜分。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需要推进产业兼并整合,实现优胜劣汰。
高纪凡认为,国内只需要3到5家光伏制造企业,但兼并重组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实行起来很难,这造成国内光伏业依然无法走出低价竞争的循环。
总体而言,在市场需求带动下,未来几年全球光伏产业将仍然处在产能过剩的阴影里,以消耗库存和过剩产能为主。
任丙彦认为,真正的好日子还没有到来。制造企业在产业回暖中得到的订单在增加,但收益并不明显。新政策规定的各项补贴,如电价大多流入电站开发商的腰包,上游制造企业受益有限,政策传导机制不够有效。光伏电站本身的商业模式还不够完整,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制造企业进入电站开发的主要障碍。
在新一轮光伏电站圈地潮中,进入的企业来自各个行业,一窝蜂地在西部圈地。“这是一种明显的虚热,如果这样盲目,将会遇到并网难等风电曾经面临的问题。”王斯成说。
今年以来,一系列具体政策陆续出台,国内装机规模一日千里,向上狂涨,预计今年年底装机容量将达7-8吉瓦。按照规划,“十二五”后期每年新增10吉瓦,照此装机速度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
昔日领袖,尚德电力没能熬到这一天,正忙着清算变卖资产,合肥赛维已经悄然易主,英利、天合地位牢固,晶科能源不断推出产品获得国外市场认证,光伏产业巨头开始重新排列座次。光伏业上市公司的股价普遍上涨超过2倍,在国外上市的企业包括英利、天合等涨幅更大。
曾经的行业寒冬似乎已经被抛在脑后,政策支持形成的国内市场也吸引了来自业内外大大小小的投资者,在寒冬时期曾经“冬眠”的产量也开始复活,业界都在迎接光明的未来。
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提醒,在光伏产业真正的春天来临之前,企业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产能过剩,政策支持下的国内市场启动并不能立即解决这一难题。
新兴市场诱惑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很忙,作为行业内的明星人物,人们经常能在各种不同的光伏和能源论坛上见到他的身影,即使在整个产业最艰难的日子,他也是一个积极的乐天派,坚信光伏产业的未来一片光明。
在最近结束的“2013年光伏领袖论坛”上,他甚至预计,未来中国光伏装机将增长到100吉瓦的规模,光伏企业将迎来好日子。
支持他预计的最大依据,是光伏国际市场格局的变化。
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严重依赖欧美市场一直是国内光伏企业最大的软肋。欧洲国家是世界最大的传统光伏市场,中国所有大型光伏企业的出口市场中,欧洲一度占到90%的比例。
欧洲主要光伏大国从欧债危机开始,纷纷削减补贴,这造成国内光伏企业深陷泥沼。尤其是欧美先后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开展“双反”调查后,国内光伏产业整体进入寒冬。
彼时,国内光伏行业几乎全线亏损,80%的多晶硅生产线停产。世界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也因此陷入债务危机,最后不得不破产重组。
在饱尝“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的巨大风险后,更多的企业选择了走出去,开辟欧美以外的新市场。
同时,新兴市场,尤其是非洲及中东各国都有雄心勃勃的光伏发展计划,他们也欢迎中国企业前往。
因为核电站泄露事故,日本一度停止了核能发电,该国对光伏发电的需求激增。
从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看,中国对欧盟出口所占的份额,从过去的70%多降至不到30%,对美国出口从过去接近20%降到现在10%多一些。中国光伏产品更多地出口到新兴市场国家,累计占中国光伏出口总额的50%还要多。
“日本以及新兴市场需求的增加,是国内光伏产业回暧的主要原因。这也使得过去一味依赖欧美市场的格局得到改善,出口格局相对平衡。”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贵清表示。
内需强劲启动
欧美市场需求下降,中国光伏业进入冬天,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企业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相对不足。
为了刺激国内市场,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启动国内市场的政策。
《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去年7月发布,《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发电的装机目标是21吉瓦。到了年底,有关部门重新上调了装机目标,为每年新增10吉瓦,“十二五”末达到35吉瓦。这体现国家把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予以支持。
国家电网公司于去年10月26出台分布式光伏发电政策,随后不断细化,对报装流程作出详细规定,分布式光伏发电成为支持对象。
2013年7月24日,财政部出台光伏补贴发放原则,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出台支持融资的意见。
同在7月份,发改委公布分布式光伏电价补贴标准,随后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筹集到补贴所需的资金,一切准备就绪。
8月29日,《光伏电站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对大型地面电站,即装机超过6兆瓦的发电站进行规范,以填补原来按项目补贴结束后的政策空白。
《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随后也发布,国家能源局在12月还召开光伏电站说明会,向企业解释光伏政策,打消企业在投资、融资上的顾虑。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王斯成研究员介绍,为了合理分配各地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通过两个步骤予以确定。首先,各地向能源局上报当地可预期的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然后能源局结合各地的资源情况进行协调,确定各省规模。企业申请将按照这个程序进行,这也是分布式光伏发电从概念到落实的关键一步。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颖评价说,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看起来已经十分完美,具体操作流程涉及电网公司、财政部、能源局和发改委。相比国外直接和电网公司结算的方式,中国多了政府部门核准这一环节。
每一次政府的利好政策都让企业的预期有所提高。在陆续出台的政策的激励下,国内光伏市场一日千里。前三季度,中国清洁能源投资略微下滑,从138亿美元减少到130亿美元,而光伏能源的投入却在大幅增加。
过剩矛盾未解
新兴市场的兴起和国内不断的利好政策,让光伏业的未来一片光明。
和高纪凡一如既往的乐观不同,河北晶龙集团副董事长任丙彦显得更为谨慎。他认为,光明的前景并不能代替冷酷的现实,当前光伏业最大的矛盾还是过剩。
“今年以来全行业陆续回暖,国务院文件及配套的7个文件的推出,使光伏产品的价格有所提高。但产能过快增长也很明显,到2013年春节前,产能超过60吉瓦,而市场容量只有30吉瓦。”任丙彦说。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非常认同任丙彦的观点。他认为,今年以来部分企业开始扭亏,但到目前为止,真正实现扭亏的没有几家,无论是上游的多晶硅环节,还是中游的电池和组件都存在问题。国内市场启动了,一些闲置的产能又开始启动了,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全行业复苏仍待时日。 这些闲置产能是前期光伏产业火热时进入的,一般就安装一条生产线,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环保和能效要求也不一定达标。行业不景气时,这部分产能停摆闲置,市场回暖就会启动。
太阳能电池组件,国内产量从2008年的2.5吉瓦增长到2012年21吉瓦,占全球23%。今年1-9月份,组件产量17吉瓦,占全球份额超过60%。
多晶硅企业也是如此,我国每年需要的多晶硅量为20万吨,其中12万吨为进口,8万吨左右为国内自产。今年的1-9月总产量为5.2万吨,随着价格的回升,部分闲置产能开始重新启动。生产企业从低谷的四、五家增至现在的15家左右。
“产量的过快增长,主要是一些业外企业看到政府的利好政策后盲目跟风而引起的。过去一年,各类非光伏企业包括房地产企业、投资公司等蜂拥而入,到宁夏等西部地区寻找项目,其首先考虑的是圈地,对光伏发电的基础知识基本一无所知。”龙源光伏公司总经理王垚公说。
利益格局的调整
无锡尚德的窘境,让英利集团成为国内光伏业的排头兵。行业回暖的先机也明显被英利这些大企业们占领,英利集团今年的全球客户年会都开到了美国。
从事光伏产品检测的一位销售人员对《民生周刊》记者称,国内市场基本被大企业蚕食,开发商对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大企业往往占有优势,而小企业很难获得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前十大光伏制造企业,占据国内市场51%的份额,剩余份额由其他企业瓜分。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需要推进产业兼并整合,实现优胜劣汰。
高纪凡认为,国内只需要3到5家光伏制造企业,但兼并重组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实行起来很难,这造成国内光伏业依然无法走出低价竞争的循环。
总体而言,在市场需求带动下,未来几年全球光伏产业将仍然处在产能过剩的阴影里,以消耗库存和过剩产能为主。
任丙彦认为,真正的好日子还没有到来。制造企业在产业回暖中得到的订单在增加,但收益并不明显。新政策规定的各项补贴,如电价大多流入电站开发商的腰包,上游制造企业受益有限,政策传导机制不够有效。光伏电站本身的商业模式还不够完整,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制造企业进入电站开发的主要障碍。
在新一轮光伏电站圈地潮中,进入的企业来自各个行业,一窝蜂地在西部圈地。“这是一种明显的虚热,如果这样盲目,将会遇到并网难等风电曾经面临的问题。”王斯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