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永富 做品牌不能学 亚历山大大帝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王老吉凉茶火遍全中国,跟随者络绎不绝、此起彼伏,但对香港鸿福堂执行董事司徒永富来说,快速扩张市场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和大多数香港本土实业公司一样,在当地凉茶市场上排行老大的鸿福堂看起来步履缓慢,但却一直稳步增长。“做市场就像龟兔赛跑,我们就像那只锲而不舍的龟,最终我们将冲到终点。”让司徒永富自信的是鸿福堂找到了一种与人沟通的最佳方式,这是鸿福堂何以在短短数年间成为香港第一饮料品牌的原因。
  相比香港的许多老字号凉茶铺,鸿福堂是一个新秀,在它发展22年的历史里,鸿福堂几经波折。1986年创办之时,鸿福堂除了卖凉茶,还兼卖咖喱猪皮等小吃。后来鸿福堂下决心走连锁道路,对品牌形象进行了一次大的提升。改头换面后的鸿福堂迅速崛起,步入加盟连锁的快车道。1994年前后,鸿福堂的店铺数目一度高达70家,但其中80%是加盟店。1997年金融风暴过后,鸿福堂的生意一落千丈,加盟店为了提高营业额,不得不在店铺里出售面食等“违禁”品。由于无法完全掌控加盟店的经营行为,鸿福堂终于尝到了加盟店为其品牌形象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苦果。痛定思痛之后,鸿福堂从1999年开始收回加盟店,重整旗鼓以图东山再起。此后,鸿福堂陷入了短暂的低潮期。司徒永富加入后,鸿福堂逐渐有了起色。如今,鸿福堂的店铺数超过了70家,迎来了另一个巅峰。
  在司徒永富看来,鸿福堂能再度崛起,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凉茶铺的固有印象,赋予了凉茶这一“老气横秋”产品以清新的形象和活力。“传统凉茶铺的唯一优胜之处,是拥有上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司徒永富认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凉茶铺这一业态发生了改变。“传统凉茶铺环境较差,也不注重消费氛围,这样的凉茶铺显然对忙碌的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如果这些凉茶铺不进行革新,它们迟早会被淘汰。”看起来,鸿福堂像是一个凉茶铺的2.0版,它不是对传统凉茶文化的一种颠覆,而是一种升级。“我们不单单要开拓年轻一代的市场,同时要兼顾上一辈人对新式凉茶的接受程度,因此品牌形象和店铺装潢都要给人一种清新、清洁、雅致的感觉。”司徒永富认为,无论是新老凉茶铺,都不能丢失凉茶文化,过度商品化会导致品牌缺乏底蕴,很难建立品牌忠诚度。
  将文化依附到产品上,就可以产生一种高溢价,而且能赢得难能可贵的口碑。“为什么鸿福堂凉茶铺里的凉茶卖18元港币,而超市里只卖8元港币,是因为产品有很大的差异吗?”司徒永富认为,让消费者乐意多花10元港币去凉茶铺消费的原因在于,在那里他们能感受到一种凉茶文化,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体验在超市是感受不到的。”司徒永富说,“我们是通过人来服务的,所以很注重消费氛围的营造。为了让顾客感到温暖,所有的店铺用黄色灯光取替白色灯光,而且我们要求店员一定要保持亲切的微笑,让顾客有一种家的感觉。”他甚至要求员工戒烟戒酒,连看世界杯足球赛也要适可而止,不能因为熬夜影响精神。
  在凉茶的消费人群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年轻人,对于凉茶及凉茶文化,他们有着自己的理解。鸿福堂针对年轻一族传播品牌诉求,比如,聘请当红明星作为代言人;用“几乎像妈妈一样好”的感性诉求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在地铁沿线建立“健康快线”,主攻年轻工作型的外卖顾客。一些年轻人对凉茶的认知会产生偏差,认为凉茶苦得难以入口,对此,司徒永富开展了凉茶科普教育。“很多人认为凉茶苦,但事实并非如此,罗汉果、菊花茶都是甜的,所以我们要改变人们的认知。”在鸿福堂每年的销售额中,瓶装饮料的销售额占到了40%,在未来的一两年里有可能上升到60%,但司徒永富仍然对凉茶铺这一销售模式情有独钟,他说:“因为那才是完整的营销。”说到底,司徒永富不单单是一个健康产品的售卖者,更是一个凉茶文化的传播者。
  
  《新营销》:内地许多凉茶企业选择超市作为销售渠道,鸿福堂为什么仍旧坚持通过凉茶铺卖凉茶?
  司徒永富:我的事业动力来自于凉茶铺。我很愿意走进凉茶铺和我们的雇员交流,观察他们的服务,倾听顾客的心声,这样会让我觉得营销很完整。在超级市场,一个品牌很难有灵魂,它们的灵魂是通过广告做出来的,广告虽然是一个不错的营销手段,但是广告和人的距离很远。“7-11”在香港有800个便利店,鸿福堂在香港有70家凉茶铺,所以我幻想,如果我们店员的笑容能感染人的话,整个城市就会变得不一样。这是我的一个愿景。两三年前,很多人都不认同我们走的路,觉得这样做发展很慢,但是我始终认定,只要坚持下去,我们一定会赢。目前我们是通过瓶装饮料进入内地市场,但早晚会将凉茶铺导入进去。
  《新营销》:凉茶铺里的凉茶卖18元港币,超市里的售价为8元港币,为什么凉茶铺里售卖的凉茶价格与超市相差这么大?
  司徒永富:超市售卖的产品,与凉茶铺里卖的产品是不一样的。凉茶铺里的凉茶是新鲜的,每天早上6点,我们会将工厂里刚刚生产出来的凉茶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各个店铺里。而超市售卖的凉茶是保鲜的,保质期是一年。除了新鲜外,这两个地方所卖的凉茶在功能上差异并不大,它们最重要的差异在于文化。
  《新营销》:很多消费者认为“王老吉凉茶就是凉茶”、“王老吉的口味就是凉茶的标准口味”,对这种观点你怎么看?
  司徒永富:很多人说王老吉的饮料比较甜,也不太真材实料,但要改变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要花很多工夫,我们的资金实力还不够,也暂时承担不起这样的风险。
  其实,顾客并不知道凉茶本来是什么味道,他们也不关心。口味是会改变的,40岁的口味和60岁的口味是不一样的,随着城市外来人口的增加,人们的口味也会相应变化。王老吉太甜了,早晚它会调出一个不甜的口味出来。因此,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凉茶能够给顾客什么样的好处,同其他凉茶有什么差异。如果我们将品牌的差异性表现出来,我们的凉茶成为顾客心目中的首选,那么我们就成功了。
  《新营销》:在内地市场,凉茶市场上的跟风者很多,但它们很难和王老吉拉开差距。鸿福堂是如何进行差异化定位的?
  司徒永富:喝凉茶是广东人的生活习惯,而鸿福堂是香港品牌,做凉茶我们是专家,同时我们被国家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八个秘方,这就是我们的差异化。
  王老吉在内地市场非常成功了,我们可不可以在另一个市场取得成功呢?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美国市场,是唯一的拿到美国FDA认证的凉茶品牌。我们花了3年时间申请FDA认证,获得FDA之后,我们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呈两倍增长。这让我们受到了非常大的鼓舞,也坚定了我们开发美国市场的信心。
  我们在广州、深圳的生意很好,但怎么样向前走,现在还没有答案。很多人说进入内地市场一定要占领北京市场,然后再往南扩张,这种做法对我们来说是有风险的,因为跑到一个消费习惯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去大肆扩张,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太多的生意,而且还会对品牌带来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的策略是由南及北,慢慢扩张。我们做的是品牌,而不单单是生意。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停下来看远一点,暂时做不成的,我们慢慢做,总有一天我们会做成。我们是卖龟苓膏的,我们希望自己能像龟一样慢慢走。
  《新营销》:跟中国内地许多凉茶企业不一样,鸿福堂一直很专注,也很稳健。
  司徒永富:亚历山大大帝南征北战,战无不胜,但他不懂得管理,以为一直打下去世界就是他的,但最终的结果呢?一些凉茶企业认为台湾和香港的文化一样,而且市场潜力很大,又没有领导品牌,于是在台湾大肆扩张,结果是全线溃败。将市场铺得很大,在很大程度上是虚荣心在作祟。我们不是亚历山大大帝。
其他文献
2008年,绝大部分汽车厂家都没有完成既定的产销目标,中国汽车市场也没有如愿以偿地登上1000万辆的巅峰,许多业内人士觉得很失落。但我认为,对来日方长的中国汽车市场来说,短暂的调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由于前些年车市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之中,使得中国汽车营销界充满了浮夸、喧嚣的气氛,大家热衷于炒作、打价格战,真正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的营销工作反而做得很少,很显然,这样的营销之路是走不长的。   2008年
期刊
年关已近,本来以为,2008年,也就这样了。  经济危机,本来以为,大家都该拢拢被子,防寒过冬了。  没想到,新浪出手了,这个手笔,真不是小手笔,而是大约13亿美元(呵呵,当然不是自己掏腰包,而是增发4700万股票)的并购案,放眼全球,也是不小的案子。  不过,重点并不在于并购金额的大小,而在于─无论是经济寒冬下企业间的抱团取暖,还是资本市场上一部分人的巨额套现─并购案在客观上造就了一个真正意义上
期刊
在品牌传播实践中,大众传媒和分众传媒并不是“天敌”,二者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当今媒体领域,使用频率最高两个词,可能是“大众”、“分众”了。  随着中国经济近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个只有一个模样和一个大脑的刻板国家,中国取得了其他国家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取得的进步,一个丰富且多元的现代社会正在形成,不单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收入差异,
期刊
就像南柯一梦,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了。   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让美国华尔街风雨飘摇,但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独善其身、全身而退,香港更无法例外。这个有着“亚洲金融中心”之称的中国城市经历了1998年的金融风暴,然而这一次风浪比10年前更猛烈、更持久。危机已经波及消费层面,人们对经济萧条的恐惧转化为消费恐慌,他们宁可缩在家里,也不愿意上街消费。消费者的悲观迅速转化为企业不断下滑的
期刊
哈佛商学院曾针对15个国家做了一项调查,发现很多消费者表示愿意多付钱购买国际品牌的产品,他们认为这些产品有更高的技术含金量,而且国际品牌让他们觉得自己更接近全球村,更接近某一个群体。调查结果显示,有10%~15%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付钱购买国际品牌产品是因为对该品牌的企业社会责任有更大的期望,它们会成为一个模范,让许多本土品牌跟随效仿。  国际品牌能提供一种价值,同时还能提供某种情感体验。哈佛商学院
期刊
袁杰说话时声音特别洪亮,他自己稍微不注意,就仿佛是在演讲一样,激情澎湃。或许,这与他多年来一直在快速消费品一线市场上工作的经历有关。虽然上大学时学的是经济法,但是现在从袁杰身上,人们一点儿也看不出法律的严肃,而是一个营销经理人特有的亲和力。  从快速消费品领域的一个基层促销员到现在担任维他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掌管维他奶在中国市场上的运营,袁杰说自己是身经百战。袁杰非常爽朗,他开自己的
期刊
目前企业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产品创意,虽然新产品层出不穷,但只有20%~25%的产品能够获得成功;另一个挑战是由于消费者日趋强烈的个人主义所引发的激烈市场竞争,每个细分市场都充满了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这给企业的品牌创新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为了研究情感背后的驱动力,欧洲知名广告公司INNOA创始人Roland van Kralingen率领相关人员研究了150多个成功的品牌。他们集中研究的问题是:
期刊
走进慕诗店内,你会发现全是品位高贵、用料独特的套装、衬衫、宴会晚装和宴会用小手袋、刺绣披肩等,一看便知它瞄准的是时尚名媛和高级白领。在香港的时装品牌中,走中高档路线的慕诗一枝独秀,它不仅用动辄上万元的售价与其他本土品牌拉开了差距,更重要的是其高端品牌形象颠覆了国际时装界对港产品牌的印象。   在1997年以前,慕诗的业务主要来自OEM及批发业务,没过多久,创办人陈钦杰发现不少山寨厂涉足零售业,不过
期刊
2008年12月25日,这一天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一个圣诞节,名流会总裁沈大卫刚好在福州考察。他发现,福州与北京、上海相比,似乎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困扰,整个城市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氛。“福州素有侨乡之称,在国外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华侨开始返乡。而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因为其经济体多半来自境外,所以在金融危机下显得有些萧条,圣诞大餐几乎无人问津。”沈大卫说。  这一反差,让一向乐观
期刊
和仇英华聊天,他那明晰的逻辑和沉静的心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腾朗(TARATE) 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朗)执行董事,曾任毕博(BearingPoint)海外咨询顾问,在美国为知名的互动媒体网站提供顾问咨询和相关技术培训。  正由于在美国的从业经历,让仇英华看到了美国在互动营销方面所运用的营销理念和技术手段是国内企业无法企及的。“我浏览美国企业网站的时候,曾经点击过什么,人家打电话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