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理论依据和历史渊源上看,将历史剧表演纳入教育渠道,是现代历史教育的趋势;从个人实践上看,让历史课活起来,让学生走进历史剧场,融德育、美育、创新教育、历史教育于一体,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历史剧; 学生; 表演; 历史课;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22-001
提到历史教育,许多人头脑闪现的第一个词就是——“背”(确实历史有大量的数字、年代、人物、事件要求学生记忆),然后就是“枯燥”。其实,这是对历史的误解。历史教育不是人名、地名、年代的大量背诵,也不只是抽象的概念理解,而是有血有肉,生动而又立体的,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可以生动再现的,是可以亲身体验的。
为了改变人们对历史教育的看法,为了培养同学们学习历史的情感,笔者多年来对初一年级学生作了大胆的尝试,在其他一些部门的老师的配合下,办了一个学生历史剧场,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几年下来,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开辟学生历史剧场,提倡学生表演历史剧和角色扮演,是拓展历史教育、美育、创新教育的天地,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让学生走进历史剧场,让学生与历史对话,首先必须有好的历史剧本,尤其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剧本的编写。而编写剧本需要素材,我国是历史悠久、历史典籍极为丰富的国家,不但每个朝代都有官修的正史,而且还有大量的野史、笔记、历史小说,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为历史剧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笔者所在的学校条件比较优越,学校所藏的历史书籍也比较多,要编剧本、找资料很方便。我们学校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广,也很活跃。因此,编排历史剧就很有条件。
素材的问题解决了,笔者便利用活动课的时间给学生讲历史剧的创作方法和要求,并邀请一些爱好戏剧表演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选题。主题选好后,再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翻阅、查找、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然后经过活动小组讨论、协商,决定素材的取舍、整合,最后由小组中作文程度较好的学生根据材料编写剧本。剧本编写完成后,由老师、学生共同讨论、修改。通过剧本的编写、讨论、修改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上相关历史知识的正确感知及深刻理解,让同学们深深地融入了历史中。笔者就曾经尝试着与学生一起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大禹治水》、《商鞅变法》、《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杯酒释兵权》等内容改编成历史短剧。同学们每每回忆起一起参与改编的日子,都还津津乐道。
剧本编好了,学生就要全方位地投入到排演历史短剧中去。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导演和演员,进行与历史的第二次对话。这时不仅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还要求他们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学生在排演时,十分积极主动,为弥补表演技巧的不足,他们还请来音乐老师做现场指导。学生的表演尽管十分稚嫩,但仍成功地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于舞台表演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在表演中发挥想象,感受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培植爱国主义情感。
让学生走进历史剧场,令人感兴趣的是还有主题鲜明、形式美观的道具与布景。演出时教室四周贴的是长城、秦兵马俑、布达拉宫、皇宫、古代皇帝像等与历史有关的历史代表性的图片,还有一些长江、黄河、泰山等风景画,达到内容丰富与形式美的统一。演员的服饰、头饰、道具,则是师生们根据图片,利用废弃饮料盒、硬纸板、报纸、床单等改制的,尽管比较粗糙,但却是师生心灵手巧的一个窗口。
初步排练成功以后,先在各个班级进行表演比赛,让同学们对自己班级同学的表演进行评比,现场打分,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评选出班级最佳表演。然后,根据存在问题,再改进,再排演,最后将各班的优胜者汇集在一起进行班级之间的演出评比,供全校师生一起观看。实践证明,这一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极大欢迎。
提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既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热点。而将历史知识改编为历史剧本,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剧本的改编,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从历史知识入手,见人所不见;强调艺术性,敢于合理想象,想人所未想;强调综合与重组历史信息,从具象中抽象出本质……这些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科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有的学生通过编排关于曹操的历史短剧,查阅了大量曹操的资料,对曹操有了较深的了解,从而将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相比较,写出了一些颇有质量的文章,丰富了历史课堂教学,提高了自身素质。
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同学们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绘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或口技的,就配音伴奏;作文程度较好的,就改编或写剧本;……各扬所长、相互配合,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学生历史剧场中,通过反复的排练,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耐受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磨练他们的意志,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不无裨益。
学生历史剧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它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得到全社会认可和支持。笔者希望自己的一点尝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人们对学生表演历史剧的重视。因为学生历史剧场是拓展历史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无论从历史的演变、时代的需求,还是从个人的实践看,创办学生历史剧场,提倡学生演剧,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
[6]《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中国和平出版社
关键词:历史剧; 学生; 表演; 历史课;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22-001
提到历史教育,许多人头脑闪现的第一个词就是——“背”(确实历史有大量的数字、年代、人物、事件要求学生记忆),然后就是“枯燥”。其实,这是对历史的误解。历史教育不是人名、地名、年代的大量背诵,也不只是抽象的概念理解,而是有血有肉,生动而又立体的,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可以生动再现的,是可以亲身体验的。
为了改变人们对历史教育的看法,为了培养同学们学习历史的情感,笔者多年来对初一年级学生作了大胆的尝试,在其他一些部门的老师的配合下,办了一个学生历史剧场,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几年下来,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开辟学生历史剧场,提倡学生表演历史剧和角色扮演,是拓展历史教育、美育、创新教育的天地,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让学生走进历史剧场,让学生与历史对话,首先必须有好的历史剧本,尤其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剧本的编写。而编写剧本需要素材,我国是历史悠久、历史典籍极为丰富的国家,不但每个朝代都有官修的正史,而且还有大量的野史、笔记、历史小说,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为历史剧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笔者所在的学校条件比较优越,学校所藏的历史书籍也比较多,要编剧本、找资料很方便。我们学校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广,也很活跃。因此,编排历史剧就很有条件。
素材的问题解决了,笔者便利用活动课的时间给学生讲历史剧的创作方法和要求,并邀请一些爱好戏剧表演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选题。主题选好后,再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翻阅、查找、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然后经过活动小组讨论、协商,决定素材的取舍、整合,最后由小组中作文程度较好的学生根据材料编写剧本。剧本编写完成后,由老师、学生共同讨论、修改。通过剧本的编写、讨论、修改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上相关历史知识的正确感知及深刻理解,让同学们深深地融入了历史中。笔者就曾经尝试着与学生一起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大禹治水》、《商鞅变法》、《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杯酒释兵权》等内容改编成历史短剧。同学们每每回忆起一起参与改编的日子,都还津津乐道。
剧本编好了,学生就要全方位地投入到排演历史短剧中去。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导演和演员,进行与历史的第二次对话。这时不仅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还要求他们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学生在排演时,十分积极主动,为弥补表演技巧的不足,他们还请来音乐老师做现场指导。学生的表演尽管十分稚嫩,但仍成功地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于舞台表演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在表演中发挥想象,感受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培植爱国主义情感。
让学生走进历史剧场,令人感兴趣的是还有主题鲜明、形式美观的道具与布景。演出时教室四周贴的是长城、秦兵马俑、布达拉宫、皇宫、古代皇帝像等与历史有关的历史代表性的图片,还有一些长江、黄河、泰山等风景画,达到内容丰富与形式美的统一。演员的服饰、头饰、道具,则是师生们根据图片,利用废弃饮料盒、硬纸板、报纸、床单等改制的,尽管比较粗糙,但却是师生心灵手巧的一个窗口。
初步排练成功以后,先在各个班级进行表演比赛,让同学们对自己班级同学的表演进行评比,现场打分,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评选出班级最佳表演。然后,根据存在问题,再改进,再排演,最后将各班的优胜者汇集在一起进行班级之间的演出评比,供全校师生一起观看。实践证明,这一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极大欢迎。
提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既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热点。而将历史知识改编为历史剧本,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剧本的改编,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从历史知识入手,见人所不见;强调艺术性,敢于合理想象,想人所未想;强调综合与重组历史信息,从具象中抽象出本质……这些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科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有的学生通过编排关于曹操的历史短剧,查阅了大量曹操的资料,对曹操有了较深的了解,从而将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相比较,写出了一些颇有质量的文章,丰富了历史课堂教学,提高了自身素质。
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同学们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绘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或口技的,就配音伴奏;作文程度较好的,就改编或写剧本;……各扬所长、相互配合,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学生历史剧场中,通过反复的排练,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耐受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磨练他们的意志,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不无裨益。
学生历史剧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它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得到全社会认可和支持。笔者希望自己的一点尝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人们对学生表演历史剧的重视。因为学生历史剧场是拓展历史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无论从历史的演变、时代的需求,还是从个人的实践看,创办学生历史剧场,提倡学生演剧,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
[6]《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中国和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