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近日,笔者因课题研究需要到一所重点小学调研,在对样本班级进行现场情境记录时,发现了一则张贴在教室显要位置的班规,读来令人瞠目结舌、哭笑不得。特将内容实录如下:
六(二)班法律条例
奖:老师表扬5次记红花一朵,期末前3名参加快乐游一天。
罚:
1.早读迟到,中午补读20分钟,做起蹲50个;
2.值日迟到,罚起蹲100个,没参加罚一周,做起蹲150个,值日打闹罚起蹲100个;
3.违犯一节课堂纪律2次,起蹲200个(任何一门课);
4.乱写乱画黑板,赔粉笔2盒;损坏公物按价赔偿;
5.课间违犯追逐、打闹,罚起蹲150个,或做俯卧撑25个;
6.令班流动红旗失分,做150个起蹲,隔离2天;
7.午间吵闹,停止在校吃饭;
8.两操不认真,提醒2次,罚起蹲150个,体育课迟到罚蛙跳50个;
9.乱丢垃圾,座位有纸屑,提醒1次后,罚捡全校垃圾;
10.讲不文明语言,不礼貌语言,罚洗五楼男女厕所;
11.不交作业须及时补交,否则罚起蹲150个;
12.乱涂乱画他人物品,照价赔偿,并罚起蹲150个。
【分析】
何为班规?李镇西认为,“班规是指班主任引导、学生参与,根据相关守则、规范和本班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则言,班规是本校学生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共同约定的行为规范。可见,班规是一种行为规范,是学校制度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班规会因各地、各校实际情况不一样而在内容上显示出差别。然而,从班规的约束对象、政策依据、内容区分度等方面来说,好的班规应体现出尊重儿童、倡导自由等等方面的合规范和统一性。班规中不是不能有惩罚的要素,但一定要体现出教育性和和针对性,不能伤害学生自尊和身体,更不能成为控制儿童的“笞杖”。
从这些方面来说,上述班规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形式上看,上述“班规”不是班规,且被冠以“法律条例”的名头,一看即让人心惊。尽管小学班规是依据《小学生守则》来制定,有一定的契约性和强制性,但还远谈不上具有法律效力。也许班规制定者用“法律条例”四字来指代班规,只是为了适度夸张,以增强其震慑效果。对此,我们自然不必过于较真,但其中折射出的强力控制思想,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其次,从内容上看,上述“班规”有几个重点:一是指标量化做得“绝”。对每一种犯错模式的干预和纠正都量化到具体的数字,包括时限、频次、数量等,数字清晰明确,极富操作性。二是“长记性”和“长身体”结合得紧。先有人性化的提醒,再有标准化的惩戒,动辄100多个的起蹲,绝对是一种高强度的训练和高难度的任务。长此以往,何愁学生不引以为戒,乃至绝不再犯?三是充分发挥了经济杠杆的作用。“赔粉笔”“照价赔偿”“停止在校吃饭”,这都是经济制裁。尽管现在的孩子大都不差钱,但对于天生好动好奇、喜欢随手涂鸦的小学生来讲,动不动就挨罚恐怕也是难以消受得起的。
最后再来看看整体。通篇规定除了开头一句涉及“奖”之外,全是“罚”,完全是一种负面清单式的以罚代管模式。众所周知,小学生自控力弱,行为习惯多有反复,如此规定,一天下来难免要犯几次“法”,服上几百个起蹲的“刑”。长此以往,身体哪吃得消呢?没办法,只好当个乖乖仔:上课时,睁着大眼看黑板,目不斜视正襟危坐;下课后,轻手轻脚软言软语“不逾矩”;作业即便拼死也做不完,那也要请父母代劳高质量准时完成;参加劳动卯足劲洒扫抹擦挥汗如雨脏活累活抢着干,只要能有“表现”的机会就绝不落下,誓死拿到那五朵小红花!如此状态下,孩子们的脑袋除了“法律条例”恐怕也装不进别的东西了,孩子天性中应有的无畏试错、勇于创造的精灵再也找不回来了。只是,最后那些能有幸参加快乐游的“守法班民”,怕也是已经身心俱疲了。
【反思】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其管理方式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班规作为班级管理的显性条文,有助于班级管理正规化、简易化,可以促使班级管理走上“法治”的轨道。班规的指向是班级建设愿景,不仅要展现出制度的刚性,也要体现出管理的人性;它不应是冰冷的禁令,而应是温暖的引导。新时代的班规,应该体现出“德治”和“法治”的统一。
首先,在制定目的上,班规要实现规范学生行为、实现班级愿景、营造班级文化、涵养学生品德的统一。班规不应成为套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而应是激励学生齐心奋斗的“大同书”。上述案例中的班规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班级愿景,只有功利化的服从补偿;没有对学生心灵、品德的关注,只有对行为的限定和身体的惩罚。这种班规体现的是一种奴役性的禁锢文化,而不是一种发展性的自由文化。当学生在全班面前接受体罚时,学生的自尊心也受到了摧残。而一旦学生对这种体罚方式感到麻木了,恐怕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已被抹杀殆尽了。
其次,在制定流程上,班规要进一步提升民主化程度。班规不应完全是教师意志的体现,而应更多地照顾到学生的诉求。在班规的制定过程中,老师可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以保证班规的指向性;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派出小组代表的形式参与;最后通过全班商议和表决的形式通过班规。这样的班规才能真正实现民意最大化。学生只有亲身参与班规制定,才能真正对班规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行为自觉。这种自下而上的班规制定形式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再次,在班规内容上,要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们不能将问题简单化和粗暴化,总是以运用负强化刺激来约束学生行为,否则,就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为小学生具有天然的“破坏性”,那种寄望于火苗效应“痛了就记住了”的管理模式,在小学生“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心智发展阶段下,是难以奏效的。因此,班规不仅要告诉学生不能做什么,更要说明应该做什么,要以激励为主,以惩戒为辅。如不仅要求“不能乱扔垃圾”,违者要进行惩罚,也要引导学生“看到垃圾随手捡起”,遵守者要给予奖励;不仅指明做操不认真会受到惩戒,更要指出什么才是“认真”,如要排队去操场、做操时要跟上节奏、精神饱满等。
总之,我们应该推行开放式的班级管理理念,宜疏不宜堵,宽严结合、奖惩结合、内外结合,既注重修身,也重视立德,打造人性化的班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六一儿童节上的讲话中所说,要利用班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科研处 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 广东广州 510631)
责任编辑 余志权
近日,笔者因课题研究需要到一所重点小学调研,在对样本班级进行现场情境记录时,发现了一则张贴在教室显要位置的班规,读来令人瞠目结舌、哭笑不得。特将内容实录如下:
六(二)班法律条例
奖:老师表扬5次记红花一朵,期末前3名参加快乐游一天。
罚:
1.早读迟到,中午补读20分钟,做起蹲50个;
2.值日迟到,罚起蹲100个,没参加罚一周,做起蹲150个,值日打闹罚起蹲100个;
3.违犯一节课堂纪律2次,起蹲200个(任何一门课);
4.乱写乱画黑板,赔粉笔2盒;损坏公物按价赔偿;
5.课间违犯追逐、打闹,罚起蹲150个,或做俯卧撑25个;
6.令班流动红旗失分,做150个起蹲,隔离2天;
7.午间吵闹,停止在校吃饭;
8.两操不认真,提醒2次,罚起蹲150个,体育课迟到罚蛙跳50个;
9.乱丢垃圾,座位有纸屑,提醒1次后,罚捡全校垃圾;
10.讲不文明语言,不礼貌语言,罚洗五楼男女厕所;
11.不交作业须及时补交,否则罚起蹲150个;
12.乱涂乱画他人物品,照价赔偿,并罚起蹲150个。
【分析】
何为班规?李镇西认为,“班规是指班主任引导、学生参与,根据相关守则、规范和本班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则言,班规是本校学生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共同约定的行为规范。可见,班规是一种行为规范,是学校制度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班规会因各地、各校实际情况不一样而在内容上显示出差别。然而,从班规的约束对象、政策依据、内容区分度等方面来说,好的班规应体现出尊重儿童、倡导自由等等方面的合规范和统一性。班规中不是不能有惩罚的要素,但一定要体现出教育性和和针对性,不能伤害学生自尊和身体,更不能成为控制儿童的“笞杖”。
从这些方面来说,上述班规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形式上看,上述“班规”不是班规,且被冠以“法律条例”的名头,一看即让人心惊。尽管小学班规是依据《小学生守则》来制定,有一定的契约性和强制性,但还远谈不上具有法律效力。也许班规制定者用“法律条例”四字来指代班规,只是为了适度夸张,以增强其震慑效果。对此,我们自然不必过于较真,但其中折射出的强力控制思想,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其次,从内容上看,上述“班规”有几个重点:一是指标量化做得“绝”。对每一种犯错模式的干预和纠正都量化到具体的数字,包括时限、频次、数量等,数字清晰明确,极富操作性。二是“长记性”和“长身体”结合得紧。先有人性化的提醒,再有标准化的惩戒,动辄100多个的起蹲,绝对是一种高强度的训练和高难度的任务。长此以往,何愁学生不引以为戒,乃至绝不再犯?三是充分发挥了经济杠杆的作用。“赔粉笔”“照价赔偿”“停止在校吃饭”,这都是经济制裁。尽管现在的孩子大都不差钱,但对于天生好动好奇、喜欢随手涂鸦的小学生来讲,动不动就挨罚恐怕也是难以消受得起的。
最后再来看看整体。通篇规定除了开头一句涉及“奖”之外,全是“罚”,完全是一种负面清单式的以罚代管模式。众所周知,小学生自控力弱,行为习惯多有反复,如此规定,一天下来难免要犯几次“法”,服上几百个起蹲的“刑”。长此以往,身体哪吃得消呢?没办法,只好当个乖乖仔:上课时,睁着大眼看黑板,目不斜视正襟危坐;下课后,轻手轻脚软言软语“不逾矩”;作业即便拼死也做不完,那也要请父母代劳高质量准时完成;参加劳动卯足劲洒扫抹擦挥汗如雨脏活累活抢着干,只要能有“表现”的机会就绝不落下,誓死拿到那五朵小红花!如此状态下,孩子们的脑袋除了“法律条例”恐怕也装不进别的东西了,孩子天性中应有的无畏试错、勇于创造的精灵再也找不回来了。只是,最后那些能有幸参加快乐游的“守法班民”,怕也是已经身心俱疲了。
【反思】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其管理方式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班规作为班级管理的显性条文,有助于班级管理正规化、简易化,可以促使班级管理走上“法治”的轨道。班规的指向是班级建设愿景,不仅要展现出制度的刚性,也要体现出管理的人性;它不应是冰冷的禁令,而应是温暖的引导。新时代的班规,应该体现出“德治”和“法治”的统一。
首先,在制定目的上,班规要实现规范学生行为、实现班级愿景、营造班级文化、涵养学生品德的统一。班规不应成为套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而应是激励学生齐心奋斗的“大同书”。上述案例中的班规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班级愿景,只有功利化的服从补偿;没有对学生心灵、品德的关注,只有对行为的限定和身体的惩罚。这种班规体现的是一种奴役性的禁锢文化,而不是一种发展性的自由文化。当学生在全班面前接受体罚时,学生的自尊心也受到了摧残。而一旦学生对这种体罚方式感到麻木了,恐怕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已被抹杀殆尽了。
其次,在制定流程上,班规要进一步提升民主化程度。班规不应完全是教师意志的体现,而应更多地照顾到学生的诉求。在班规的制定过程中,老师可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以保证班规的指向性;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派出小组代表的形式参与;最后通过全班商议和表决的形式通过班规。这样的班规才能真正实现民意最大化。学生只有亲身参与班规制定,才能真正对班规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行为自觉。这种自下而上的班规制定形式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再次,在班规内容上,要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们不能将问题简单化和粗暴化,总是以运用负强化刺激来约束学生行为,否则,就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为小学生具有天然的“破坏性”,那种寄望于火苗效应“痛了就记住了”的管理模式,在小学生“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心智发展阶段下,是难以奏效的。因此,班规不仅要告诉学生不能做什么,更要说明应该做什么,要以激励为主,以惩戒为辅。如不仅要求“不能乱扔垃圾”,违者要进行惩罚,也要引导学生“看到垃圾随手捡起”,遵守者要给予奖励;不仅指明做操不认真会受到惩戒,更要指出什么才是“认真”,如要排队去操场、做操时要跟上节奏、精神饱满等。
总之,我们应该推行开放式的班级管理理念,宜疏不宜堵,宽严结合、奖惩结合、内外结合,既注重修身,也重视立德,打造人性化的班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六一儿童节上的讲话中所说,要利用班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科研处 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 广东广州 510631)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