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的班规建设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jin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近日,笔者因课题研究需要到一所重点小学调研,在对样本班级进行现场情境记录时,发现了一则张贴在教室显要位置的班规,读来令人瞠目结舌、哭笑不得。特将内容实录如下:
  六(二)班法律条例
  奖:老师表扬5次记红花一朵,期末前3名参加快乐游一天。
  罚:
  1.早读迟到,中午补读20分钟,做起蹲50个;
  2.值日迟到,罚起蹲100个,没参加罚一周,做起蹲150个,值日打闹罚起蹲100个;
  3.违犯一节课堂纪律2次,起蹲200个(任何一门课);
  4.乱写乱画黑板,赔粉笔2盒;损坏公物按价赔偿;
  5.课间违犯追逐、打闹,罚起蹲150个,或做俯卧撑25个;
  6.令班流动红旗失分,做150个起蹲,隔离2天;
  7.午间吵闹,停止在校吃饭;
  8.两操不认真,提醒2次,罚起蹲150个,体育课迟到罚蛙跳50个;
  9.乱丢垃圾,座位有纸屑,提醒1次后,罚捡全校垃圾;
  10.讲不文明语言,不礼貌语言,罚洗五楼男女厕所;
  11.不交作业须及时补交,否则罚起蹲150个;
  12.乱涂乱画他人物品,照价赔偿,并罚起蹲150个。
  【分析】
  何为班规?李镇西认为,“班规是指班主任引导、学生参与,根据相关守则、规范和本班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则言,班规是本校学生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共同约定的行为规范。可见,班规是一种行为规范,是学校制度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班规会因各地、各校实际情况不一样而在内容上显示出差别。然而,从班规的约束对象、政策依据、内容区分度等方面来说,好的班规应体现出尊重儿童、倡导自由等等方面的合规范和统一性。班规中不是不能有惩罚的要素,但一定要体现出教育性和和针对性,不能伤害学生自尊和身体,更不能成为控制儿童的“笞杖”。
  从这些方面来说,上述班规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形式上看,上述“班规”不是班规,且被冠以“法律条例”的名头,一看即让人心惊。尽管小学班规是依据《小学生守则》来制定,有一定的契约性和强制性,但还远谈不上具有法律效力。也许班规制定者用“法律条例”四字来指代班规,只是为了适度夸张,以增强其震慑效果。对此,我们自然不必过于较真,但其中折射出的强力控制思想,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其次,从内容上看,上述“班规”有几个重点:一是指标量化做得“绝”。对每一种犯错模式的干预和纠正都量化到具体的数字,包括时限、频次、数量等,数字清晰明确,极富操作性。二是“长记性”和“长身体”结合得紧。先有人性化的提醒,再有标准化的惩戒,动辄100多个的起蹲,绝对是一种高强度的训练和高难度的任务。长此以往,何愁学生不引以为戒,乃至绝不再犯?三是充分发挥了经济杠杆的作用。“赔粉笔”“照价赔偿”“停止在校吃饭”,这都是经济制裁。尽管现在的孩子大都不差钱,但对于天生好动好奇、喜欢随手涂鸦的小学生来讲,动不动就挨罚恐怕也是难以消受得起的。
  最后再来看看整体。通篇规定除了开头一句涉及“奖”之外,全是“罚”,完全是一种负面清单式的以罚代管模式。众所周知,小学生自控力弱,行为习惯多有反复,如此规定,一天下来难免要犯几次“法”,服上几百个起蹲的“刑”。长此以往,身体哪吃得消呢?没办法,只好当个乖乖仔:上课时,睁着大眼看黑板,目不斜视正襟危坐;下课后,轻手轻脚软言软语“不逾矩”;作业即便拼死也做不完,那也要请父母代劳高质量准时完成;参加劳动卯足劲洒扫抹擦挥汗如雨脏活累活抢着干,只要能有“表现”的机会就绝不落下,誓死拿到那五朵小红花!如此状态下,孩子们的脑袋除了“法律条例”恐怕也装不进别的东西了,孩子天性中应有的无畏试错、勇于创造的精灵再也找不回来了。只是,最后那些能有幸参加快乐游的“守法班民”,怕也是已经身心俱疲了。
  【反思】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其管理方式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班规作为班级管理的显性条文,有助于班级管理正规化、简易化,可以促使班级管理走上“法治”的轨道。班规的指向是班级建设愿景,不仅要展现出制度的刚性,也要体现出管理的人性;它不应是冰冷的禁令,而应是温暖的引导。新时代的班规,应该体现出“德治”和“法治”的统一。
  首先,在制定目的上,班规要实现规范学生行为、实现班级愿景、营造班级文化、涵养学生品德的统一。班规不应成为套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而应是激励学生齐心奋斗的“大同书”。上述案例中的班规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班级愿景,只有功利化的服从补偿;没有对学生心灵、品德的关注,只有对行为的限定和身体的惩罚。这种班规体现的是一种奴役性的禁锢文化,而不是一种发展性的自由文化。当学生在全班面前接受体罚时,学生的自尊心也受到了摧残。而一旦学生对这种体罚方式感到麻木了,恐怕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已被抹杀殆尽了。
  其次,在制定流程上,班规要进一步提升民主化程度。班规不应完全是教师意志的体现,而应更多地照顾到学生的诉求。在班规的制定过程中,老师可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以保证班规的指向性;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派出小组代表的形式参与;最后通过全班商议和表决的形式通过班规。这样的班规才能真正实现民意最大化。学生只有亲身参与班规制定,才能真正对班规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行为自觉。这种自下而上的班规制定形式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再次,在班规内容上,要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们不能将问题简单化和粗暴化,总是以运用负强化刺激来约束学生行为,否则,就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为小学生具有天然的“破坏性”,那种寄望于火苗效应“痛了就记住了”的管理模式,在小学生“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心智发展阶段下,是难以奏效的。因此,班规不仅要告诉学生不能做什么,更要说明应该做什么,要以激励为主,以惩戒为辅。如不仅要求“不能乱扔垃圾”,违者要进行惩罚,也要引导学生“看到垃圾随手捡起”,遵守者要给予奖励;不仅指明做操不认真会受到惩戒,更要指出什么才是“认真”,如要排队去操场、做操时要跟上节奏、精神饱满等。
  总之,我们应该推行开放式的班级管理理念,宜疏不宜堵,宽严结合、奖惩结合、内外结合,既注重修身,也重视立德,打造人性化的班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六一儿童节上的讲话中所说,要利用班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科研处 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 广东广州 510631)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摘 要 副版绘本(简称“微绘本”)作为教材主体的补充,其形虽“微”,德育价值却不“微”。把握微绘本的叙事要点和目标指向,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意图,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不断磨练自身的教学思维,让绘本故事成为连接学生生活与内心体验的桥梁,服务于学生的精神成长。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绘本式教材;教材理解;教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 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互衔接、综合实践育人的新途径,对于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一些先行试点地区在积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中已取得不少经验,但问题与挑战也非常突出。为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有关政策文件的基本
多年来坚守在小学教育第一线的樊健老师新著《班级家庭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以下简称“教育共同体”)是一本教育创新著作。该书不仅在教育实践内容方面有创新,在教育思想理论方面也多有创新之处。  一、实施整体融合性心育  作者所在东洲小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参与了中小学心理教育读本的编写,后由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在不少人还在质疑心理是否可以教育的情况下,东洲小学就已开设了心理教育校本课程。  近几年,学
当下,“内卷”一词,突然火了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教育热点话题不断,教育惩戒权问题、教师与学生减负问题、手机管理问题、作业管理问题、多子背景下的学校托管问题……你方唱罢我登场,长期在热搜上霸榜。  面對社会的巨大压力,系列文件不断推出,创新实践屡见媒体。但繁华过后、阑珊灯火下,问题赫然还在那里。  此情此景下,“内卷”不约而同地成了业内人士的无奈叹息。  不可否认,新时期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
摘 要 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凸显了德育课程加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它在本质上是一门为初中生人文素养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社会文化课程,属于大德育的范畴。这一课程应以认知发展为主导,促进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中外显为道德行为。活动是这一课程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它搭建起了沟通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这一课程的评价方式正向多元化发展,情境化测评应是考试
作为一所奉行“德育为本”的百年老校,宁波市镇安小学将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体系构建、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镇安特色的国学教育之路。  一、建构国学教育的环境文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以国学精神为内涵改造整个校园环境,从浩瀚的国学文化中甄选精粹,赋予校园丰富的国学韵味,让学生眼观、耳闻、身处之所皆有国学因素,让学生浸润在国学氛围中,欣赏传统文化之美,体味国学的魅力。  传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以“共有与共享,為公共生活奠基”为核心教育主题,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聚焦这一核心主题,准确把握“德性”落点,循着儿童不断扩展的生活空间建构“生活事件”,我们才能走出偏离德性等教学误区,以生活的“反刍”落实规则意识教育,帮助儿童养成公共意识,实现更好地成长。  希望我们编选的文章能带给老师们一些启示,并引发更多的思考。
摘 要  统编《道德与法治》初中教材凸显生命教育,并在七年级上册设置了专题内容。从研究教材和学生入手,把握学生生命认知的起点、盲点和困惑,才能助其建立“生命”与生活的逻辑联系;进而引领学生聚焦“生命现场”,展开探究与反思,才能不断完善学生的生命认知,出发其生命行为;并借助榜样激发学生的生命追求与向往,不断提升生命境界。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摘 要基于证据的循证教学,以发现“问题”为教学流程的逻辑出发点,依托“学习合同”签订责任契约;依托思维可视化促进“问题”表征;从质疑与提问、释义与澄清、概括与总结、猜想与预言等环节实施互惠教学,进行知识实证;实施循证推演以达成证据传播,提升个体学习力与教学生产力。  关 键 词循证教学;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5
摘 要 写评语常常是班主任的心头之难,难在如何不落窠臼,避免浮于表面,流于俗套;难在如何“因材施语”,做到独一无二,真情动人。如何写好学生评语,结合实践经验和具体案例,从求真、致善、创美三个着力点进行总结,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 键 词 班主任;评语;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7-00-03  人生漫长,但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