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泉州,是要看看佛的,而看佛,一定要到不在名山深处、毗邻繁华闹市的古刹青莲寺。
古城东扩,丰泽区成为泉州向东发展的桥头堡,几年大刀阔斧,高楼林立,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物欲横冲直撞,往来车马喧嚣,那些漂泊在迷离都市的追梦人,在忙碌中充实,更在繁务中迷失。穿过钢筋水泥丛林,走出纷乱嘈杂街区,不经意拐进芳草葳蕤处,只听得蝉鸣鸟唱,梵音隐约,尘世喧阗霎时被隔离在外,退避千里。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大约是对青莲寺最好的注解。
青莲寺是千年古刹,始建于宋朝,原叫普济观音寺,清朝易名为美山青莲寺,经历朝代更迭,桑田沧海,素有“没洛阳桥就有青莲寺”之说。宋元时期,青蓮寺边上的普济桥是泉州港对外通商贸易的主要渡口之一。浩浩荡荡的船只扬帆驶上“丝瓷之路”前,青莲寺成为祈求平安的重要道场,祈佑商舶在海上往返无虞。
碧云天,黄叶地,我们一行十数人到青莲寺寻连波秋色。
已是深秋时节,秋凉却久盼不至,晨光攻城掠地,泼得寺院一地金黄。寺门大敞,一边拾阶而上,一边望牌坊红墙。典型闽南红砖墙,一个格子连着一个格子,沉静得不掺一丝烟火。沿着水泥道徐步向前,竹林森森,古榕苍苍,水流潺潺,石雕、莲池、观音殿、如愿阁……周遭安宁,让人不知不觉间,生出一颗柔软的禅心。
一扇一扇精雕细琢的木门洞开,踱步进去,红尘立时隔在门外。佛就立在大殿中,坐北朝南,稳重厚笃,目光平和,如慈母注视稚子。世上的佛,都像母亲,身上罩着母性光芒。世上的母亲,原都像佛。
佛前有虔诚的佛子,老翁两鬓雪白,清瘦如一片深秋里的枯叶;老妪有皱成一团腌菜似的脸,还有一双触目惊心的瘸腿。他们齐齐双手合十,目光低垂,五体伏地,如此反复几次,引得旁人侧目,为他们的全神贯注,也为那一双瘸腿。老妪的瘸腿使不上力,每一次伏地,总要把自己重重地摔下去,再爬起来,却要费尽了她和老翁的力气,两张枯瘦的脸涨成猪肝紫。有人不解地看他们,他们笑了笑,没说什么。后来到了如愿阁,又与老翁同行,才听老翁说起,他们是安溪的老茶农,唯一的儿子生了怪病,看了很多处医生,试了许多种药石,却效果甚微。人人都说南海观音灵验,奈何南海太远,两个耄耋老人去一趟南海,山高水远行路难如登蜀道。偶然听人说,洛江的青莲寺从前就与南海观音大有密切关系,此后他们寻了空,便要跋山涉水辗转来。老翁怕我不信,执意拉着我到后院,指给我看那一副楹联,“浔海潮通南海水,美山地接雪山春”。你看你看,楹联是岁月变迁的见证,历史是不会骗人的!
老翁浑浊的眼睛里,全是坚韧。转回头,又见他抵达佛殿,搀着老妪跪伏佛前。人群再没有打扰他们,默默绕开去。那一刻,我的心里湿漉漉的,仿佛下过一场春雨;那一刻,我终于相信了,原来世上所有的父母,真的是佛。
寺院东边有报恩堂。从前报恩堂是民居,左边是街,右边是巷,蜿蜒的青石板路坑坑洼洼,却有乡音和乡情萦绕起伏。后来城市化脚步如快马加鞭,外面精彩的世界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精力蓬勃的年轻人统统吸引了去。留下来的,都是走不动,或者不想走的老年人。青莲寺的宗勤法师几经奔波,想方设法把闲置的拆迁房盘下来。宗勤法师自幼出家修禅,一心向善,谁家有难处,她总要不遗余力地相帮。她对盘下来的东厢房动土,改造,修缮,用来安置暮年的空巢老人。再后来,政府兴建了养老院,老人们有了更好的去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报恩堂闲置了出来,临时用来供奉青莲寺的祖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青莲寺几毁几兴,及至当前配套日臻完善,鸠聚历代丘尼及十方护法居士智慧心血。驻足报恩堂,静,清,明!佛乐叮叮咚咚响,我的心仿佛化作一泓泉水流过去,化作一缕清风吹过去,化作一朵白云飘过去。
中国那么多活色生香的汉字里,我最喜“报恩”二字。如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感恩文化是中华沿袭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汩汩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盘根错节深植在我们的筋骨里。这一份坚守,越过红尘万丈,氤氲在青莲古寺上方。人来,或者不来,它就在那里。大音希声、大爱无言,这是佛的力量,也是爱的力量。
青莲寺沿街一侧,是修葺中的法堂。登到高处,穿堂风呼啸,吹远了满街喧哗。不久的将来,法堂用来讲学、传经、布道,播撒洞悉人世后的明智与平和,教人用超然的心态看待苦乐荣光,告诫人只管奋斗,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可以想见,古寺里禅音悠扬,如隔夜的雨滴,滴滴答答滴落在屋檐,滚落在俗男俗女身上。
倚在纷乱的施工现场,我的心境突然清明起来。极目远眺,一眼望得见来时路,一眼数得清那些苍天古榕。秋风那一双多变手摩挲过古榕,榕叶纷纷扬扬落下,是逝水年华,年华似水流……
抬头看天,天朗云淡气清,让人没来由想起佛家禅语,“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在青天,卷舒自如;水在瓶中,随器显形。人生最难得,就是葆有“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样自由自在的清明。饮食男女,欲念时不时像一棵枝繁叶茂的树,轻易旁逸斜出。我没有告诉旁人,在拜谒青莲寺之前,俗务一度像一捆杂草,密不透风地裹挟着我,得失是厚厚一层青苔,睁眼闭眼都是湿漉漉的惆怅。那一刻,我恍然惊觉,原来我要做的,不必是与年龄不相宜的淡薄,而是安心,是佛昭示的,“云在青天水在心”的率性、自然和宽心。
回程时,我对着佛躬身跪拜。既谢佛予我禅悟,让我参透世情明澈;也谢佛谅我离去,扑入红尘。凡俗如我,仍要守着一颗清明心,在纷纷扰扰岁月中,拥抱琐碎的幸福庸常。
古城东扩,丰泽区成为泉州向东发展的桥头堡,几年大刀阔斧,高楼林立,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物欲横冲直撞,往来车马喧嚣,那些漂泊在迷离都市的追梦人,在忙碌中充实,更在繁务中迷失。穿过钢筋水泥丛林,走出纷乱嘈杂街区,不经意拐进芳草葳蕤处,只听得蝉鸣鸟唱,梵音隐约,尘世喧阗霎时被隔离在外,退避千里。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大约是对青莲寺最好的注解。
青莲寺是千年古刹,始建于宋朝,原叫普济观音寺,清朝易名为美山青莲寺,经历朝代更迭,桑田沧海,素有“没洛阳桥就有青莲寺”之说。宋元时期,青蓮寺边上的普济桥是泉州港对外通商贸易的主要渡口之一。浩浩荡荡的船只扬帆驶上“丝瓷之路”前,青莲寺成为祈求平安的重要道场,祈佑商舶在海上往返无虞。
碧云天,黄叶地,我们一行十数人到青莲寺寻连波秋色。
已是深秋时节,秋凉却久盼不至,晨光攻城掠地,泼得寺院一地金黄。寺门大敞,一边拾阶而上,一边望牌坊红墙。典型闽南红砖墙,一个格子连着一个格子,沉静得不掺一丝烟火。沿着水泥道徐步向前,竹林森森,古榕苍苍,水流潺潺,石雕、莲池、观音殿、如愿阁……周遭安宁,让人不知不觉间,生出一颗柔软的禅心。
一扇一扇精雕细琢的木门洞开,踱步进去,红尘立时隔在门外。佛就立在大殿中,坐北朝南,稳重厚笃,目光平和,如慈母注视稚子。世上的佛,都像母亲,身上罩着母性光芒。世上的母亲,原都像佛。
佛前有虔诚的佛子,老翁两鬓雪白,清瘦如一片深秋里的枯叶;老妪有皱成一团腌菜似的脸,还有一双触目惊心的瘸腿。他们齐齐双手合十,目光低垂,五体伏地,如此反复几次,引得旁人侧目,为他们的全神贯注,也为那一双瘸腿。老妪的瘸腿使不上力,每一次伏地,总要把自己重重地摔下去,再爬起来,却要费尽了她和老翁的力气,两张枯瘦的脸涨成猪肝紫。有人不解地看他们,他们笑了笑,没说什么。后来到了如愿阁,又与老翁同行,才听老翁说起,他们是安溪的老茶农,唯一的儿子生了怪病,看了很多处医生,试了许多种药石,却效果甚微。人人都说南海观音灵验,奈何南海太远,两个耄耋老人去一趟南海,山高水远行路难如登蜀道。偶然听人说,洛江的青莲寺从前就与南海观音大有密切关系,此后他们寻了空,便要跋山涉水辗转来。老翁怕我不信,执意拉着我到后院,指给我看那一副楹联,“浔海潮通南海水,美山地接雪山春”。你看你看,楹联是岁月变迁的见证,历史是不会骗人的!
老翁浑浊的眼睛里,全是坚韧。转回头,又见他抵达佛殿,搀着老妪跪伏佛前。人群再没有打扰他们,默默绕开去。那一刻,我的心里湿漉漉的,仿佛下过一场春雨;那一刻,我终于相信了,原来世上所有的父母,真的是佛。
寺院东边有报恩堂。从前报恩堂是民居,左边是街,右边是巷,蜿蜒的青石板路坑坑洼洼,却有乡音和乡情萦绕起伏。后来城市化脚步如快马加鞭,外面精彩的世界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精力蓬勃的年轻人统统吸引了去。留下来的,都是走不动,或者不想走的老年人。青莲寺的宗勤法师几经奔波,想方设法把闲置的拆迁房盘下来。宗勤法师自幼出家修禅,一心向善,谁家有难处,她总要不遗余力地相帮。她对盘下来的东厢房动土,改造,修缮,用来安置暮年的空巢老人。再后来,政府兴建了养老院,老人们有了更好的去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报恩堂闲置了出来,临时用来供奉青莲寺的祖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青莲寺几毁几兴,及至当前配套日臻完善,鸠聚历代丘尼及十方护法居士智慧心血。驻足报恩堂,静,清,明!佛乐叮叮咚咚响,我的心仿佛化作一泓泉水流过去,化作一缕清风吹过去,化作一朵白云飘过去。
中国那么多活色生香的汉字里,我最喜“报恩”二字。如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感恩文化是中华沿袭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汩汩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盘根错节深植在我们的筋骨里。这一份坚守,越过红尘万丈,氤氲在青莲古寺上方。人来,或者不来,它就在那里。大音希声、大爱无言,这是佛的力量,也是爱的力量。
青莲寺沿街一侧,是修葺中的法堂。登到高处,穿堂风呼啸,吹远了满街喧哗。不久的将来,法堂用来讲学、传经、布道,播撒洞悉人世后的明智与平和,教人用超然的心态看待苦乐荣光,告诫人只管奋斗,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可以想见,古寺里禅音悠扬,如隔夜的雨滴,滴滴答答滴落在屋檐,滚落在俗男俗女身上。
倚在纷乱的施工现场,我的心境突然清明起来。极目远眺,一眼望得见来时路,一眼数得清那些苍天古榕。秋风那一双多变手摩挲过古榕,榕叶纷纷扬扬落下,是逝水年华,年华似水流……
抬头看天,天朗云淡气清,让人没来由想起佛家禅语,“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在青天,卷舒自如;水在瓶中,随器显形。人生最难得,就是葆有“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样自由自在的清明。饮食男女,欲念时不时像一棵枝繁叶茂的树,轻易旁逸斜出。我没有告诉旁人,在拜谒青莲寺之前,俗务一度像一捆杂草,密不透风地裹挟着我,得失是厚厚一层青苔,睁眼闭眼都是湿漉漉的惆怅。那一刻,我恍然惊觉,原来我要做的,不必是与年龄不相宜的淡薄,而是安心,是佛昭示的,“云在青天水在心”的率性、自然和宽心。
回程时,我对着佛躬身跪拜。既谢佛予我禅悟,让我参透世情明澈;也谢佛谅我离去,扑入红尘。凡俗如我,仍要守着一颗清明心,在纷纷扰扰岁月中,拥抱琐碎的幸福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