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毕河畔的森林城市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dero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西伯利亚,去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这是我少年时代的梦想。记得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图文并茂的前苏联画报一次又一次把我带到遥远的森林湖泊和西伯利亚苍茫的草原,让我久梦不已。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前苏联分崩离析了,但是,深深的贝加尔湖不会因此而干涸,涛涛的叶尼塞河不会因此而南流,人民依然要生活下去,大草原依旧春盛秋衰,只是如今的俄罗斯更充满了未知数与神秘感,让已知天命的我对它更加向往。
  这一天终于来了,且第一站即前往位于鄂毕河畔的森林城市——新西伯利亚。
  
  一、飞机上下
  
  当我们一行鱼贯进入图154飞机机舱后,一股俄罗斯的气息扑面而来,150座位的机舱很快就挤满了在京打货回府的俄罗斯的“倒爷”、“倒姐”们,塑料包、尼龙包、帆布包、手提包等各色大大小小的包裹塞满了座舱。这些民间“经济使者”以年轻人为主,他(她)们不辞辛苦,不修边幅,衣着随便,看上去是这条航线上的常客。
  落座后,再打量这架“老图”,多少有些“惨不忍睹”,作为一个大国国际航线上的空中使者,如此简陋的我还是第一次领略。机舱天花板上竟打着“补丁”,座椅的布套上充满了大洞小孔,小餐桌粗粗拉拉,全无精致而言。座位前没有一本杂志,没有纸口袋,这些本应服务于乘客的小物件,全省了。俄罗斯空姐们不紧不慢的,只是在起飞前做了一次安全示范动作便很少露面了。
  晚点一个小时后,“老图”终于上天了,从北京到新西伯利亚大约需要4个小时,临窗下眺,越往北飞,大地上的景象越遥远也越苍凉,蒙古高原的荒漠无边无垠的展开,老图好像是一只总也飞不过去的鸟,飘浮在单调的风景中。
  半小时后,空姐开始给客人上小食品。一路飞去,先后五道:第一道,俄罗斯塘块。那种类似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单层纸包装的发酸头的水果糖,真有久违的感觉。第二道:啤酒一听、报纸一份;第三道:餐饭一份、苹果一只,个头与大杏相似;第四道:苏达水一杯;最后一道:仍旧是俄罗斯糖块。
  含着俄罗斯糖块,飞机降落在空旷的机场上,飞机停稳后,同行的伙伴们开始打开行李舱,收拾东西。此时,令人纳闷的情形出现了:舱内的俄罗斯“倒爷”、“倒姐”们居然一动不动,全然没有了在北京上飞机时的噪动,好象飞机还在天空上飞行,只有我们和另外几个中国人在做着下飞机的准备。真是令人莫名其妙的“俄式”沉着与镇定。从飞机落稳到停机待下,足足有5分多钟,同机的俄罗斯人也静坐了5分多钟,看上去,来自异乡的我们好像在忙着回家,而俄国人却还没有到达目的地。
  这种“俄式”沉着,我们很快就再次领教了,这是真正的领教。从走下飞机,到证件检查完毕,整整1个半小时!(够我们在国内机场检查二十次的了)且本次航班的全部中国人(十几人)无一例外的都被审留。在一间贴着墙纸,铺着薄薄“地板革”的办公室内,一位俄罗斯老头,大概是个“头”吧,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认真审理着我们的证件。这不,一位中国老妇人的护照出了“毛病”,明明本人是一头浓密的灰白发,而护照上的同一人竟是黑发,为什么头发的颜色出了差别?这是个问题。就为头发颜色,老妇人被查问了半个钟头……
  好不容易过了证件审查关,又开始过物品检查关。这架飞机一共乘150多人,还有一些俄罗斯“倒爷”、“倒姐”不出关,转机飞往莫斯科,实际出关人数在100人左右。而这一关又过了一个半小时。四个出关口上的俄罗斯工作人员慢吞吞地检查着旅客的行李,一个人的行李在同一节奏下可以检查半小时,反复的打开箱包,逐一的检查、问讯。中间,这些检查人员还会离开岗位办别的事,半天不见人影。效率之慢,简直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程度。然而,更让人称奇的是等待出关的俄罗斯人,他们排着长队,安安静静,稳稳当当,不拥不挤,不急不恼,不哼不哈,出关口安静得像无人的旷野,我真怀疑他们是否在血液中就蠕动着缓慢的基因。俄罗斯人怎么这么沉得住气呀?我暗暗的想:幸亏是飞来一架班机,若是再来一架,再来两架,旅客们何时才能出关呢?
  
  二、从机场到旅馆
  
  终于从机场出来了,接待单位的俄罗斯朋友安德烈等人在机场外等候我们已经三个多小时了,尽管他们早已熟知机场内出关时有一套繁琐程序和慢吞吞的效率,但对我们在机场内耽误三个多小时也感到费解。一辆熟悉的“伏尔加”轿车接上我们,向城市开去……
  一路上拂着西伯利亚草原的秋风,汽车时而卷起阵阵的灰尘,车轮下的道路竟坑坑洼洼,颠颠簸簸,一副年久失修的样子,看不出是什么等级的公路,甚至看不出是水泥路、柏油路还是沙土路。路边时而稀疏时而茂密的林木都无一幸免地披满了尘衣,根本看不出“秋装”的美丽。路上的车辆很多,但多是旧车、脏车甚至破车,其中又以老式车辆为主,在中国已经淘汰的拉达、伏尔加,是这里的主流车型。不时,我还能惊诧的发现汽车“老大陆”,上世纪50-60年代在我们国家奔跑的老式“伏尔加”和“嘎斯69”吉普,仍旧挺着腰板在公路上行驶。还有“莫斯科人”、“华沙”、“吉尔”之类的老车从眼前驶过,更有许多车身撞碰得坑坑凹凹叫不上名字的车辆,挂着彩在大道疾行。新西伯利亚——俄罗斯第三大城市的迎宾路,竟以如此灰头土脸的形象映入我们的眼帘,我被惊讶了。
  一个小时后,我们进入了新西伯利亚市区,一个充满苏俄时代气息的城市。新西伯利亚的城市历史并不长,它原是沙俄时代的囚犯流放地,宽阔而水量丰沛的鄂毕河穿城而过。1898年,沙俄兴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是催生这座城市最初的动力,而当年它还是一个无名的村落。随着大铁路的建成,一个新城镇也在兴起,但真正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却是战争。在“二战”期间,西伯利亚作为苏联的战略大后方,大批工厂迁建于此。到了上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又在新西伯利亚市搞起世界级水平的科学城,当年在这里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就建起了315所,这些都为新西伯利亚市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驶向市中心,俄式风格的建筑多起来,道路都很宽阔,老式的红绿灯立在路口旁,行人很少,多是小汽车疾驰而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很少,主要是前苏联时代留下的五六层高的灰色建筑,一个个体量很大,厚厚墩墩,与莫斯科、圣彼得堡的式样典雅、气派豪华的建筑相比较,简约了许多。使人联想起上世纪50-60年代北京建起的楼房,有许多前苏联建筑的色彩。城中许多公共建筑上还雕刻有镰刀、斧头和麦穗的图案,留着那个红色时代的深深印迹。有些“十月革命”前的建筑,还挂着刻有建筑师铜像的铜牌,绿色的铜锈透出时代的沧桑,特别是一座座十六、十七世纪以原木搭建的教堂、钟楼和各式各样的住宅,仿佛把人们带入时光隧道,带向那些久远的年代。
  新西伯利亚市的建筑布局似乎很松散,像是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除去老的中心市区道路横平竖直以外,其他皆伴林而筑,依坡而建,一片又一片原始次生林聚落在城市中,而一座又一座楼房又散见在树林中,这种林中有楼、楼中有林的模式,与西伯利亚的辽远开阔倒十分相配,好像这样的土地就生长这样的城市和这样的城市气息。
  
  三、在中心旅馆
  
  我们下榻的中心旅馆到了。这个旅馆在国内出版的旅游书籍中有所介绍,尽管文字十分简单。这是一幢六层的老式建筑,处在市中心街区一个十字路口处,在这个路口的四角,是四座类似中心旅馆的灰色建筑。推门而进,首先见到的不是旅馆的服务员,而是一位身高体壮的保安人员,他神态威严,身着灰色保安装,扎着宽皮带,腰间竟然还别着一只手枪。不会是玩具枪吧?旅馆里居然出现“带枪的人”,这着实让我吃惊非小,莫非新西伯利亚的社会治安状况糟糕的很?左右环顾,满眼陈旧,这幢典型的“筒子楼”,除每层中部有一个小厅外,左右两排房间相对而列,楼道内没有任何装饰,较大的先进设施是只能装四个人的小电梯。把我们带到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位俄罗斯大娘,而且是那种典型的胖胖的老大妈,在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就没有见到年轻一点儿的服务员,一律大娘级水平。
  打开房门,房间似曾相识:面积14-15平米,天花板较高,门厅很窄,卫生间也很小,从窗到门,都是全木的,厚重粗大,一律涂着黄色油漆。墙上是过时的墙纸,内置两张陈旧木庆,一桌两椅,一台小而老旧的俄制黑白电视。有意思的是挂在床头的一个有线小喇叭,一按钮,居然还在播音,这种信息载体,一下子让我想起中国农村中的“广播站”和“小喇叭”,这在中国大中城市早已绝迹的“古物”,在这里仍然恪守着职责。走进洗浴间,除去一条已经“飞边”的旧毛巾,一应俱无。没有洗漱用具,没有牙膏,没有洗发液,没有浴帽,只有一块不香的香皂。这就是俄罗斯远东大城市涉外宾馆的服务水平?我真是慨叹了。这使我想起了那年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偏远的布尔津和哈巴河那无声无息的小县城,县城里的宾馆硬件设施、服务水平比沿海大城市一点儿都不差。西伯利亚,你的生活真的落后了。(下期待续)
其他文献
如同吴华的自述,对于一个与物理现实无法脱清纠葛的人而言,这是她的心灵日记,它从灰暗的日常中萌芽、生长、缠绕、愈合,在现实中“挣扎求生”而“释放重生”。  “生”的图画日记会是什么样的面貌?它可以“构成”(construct),它是有关建构的;可以“作图”(draft),它是一丝不苟的经营;可以“描绘”(draw),它是关于物质形态的呈现的;可以“渲染”(render),它是关于事物无限弥漫的表象和
期刊
韩国有九个道、一个特别市和五个直辖市,面积9.9万平方公里,面积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45%;人口约4800万,人口密度居世界前列。而韩国首都汉城仅有600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的1/30),但人口却有1200万(与北京相同),是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之一。汉城始建于公元前18年,位于朝鲜半岛中西部,临近西朝鲜海的汉江下游右岸。公元1394年,朝鲜王朝在此建都,时称汉阳。汉城目前共有22个区,是一个高度现代
期刊
土山湾是上海近代工艺和海派文化的渊源,创造了中国工艺史上多项第一,更是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大家。天主教会创办孤儿院目的是传教,却带入了西方新的文化形式和技艺。无论从外来文明(传教士)的介入,还是西方文艺的流入和繁衍,上海地区总是率先接纳,并受其影响,而后在中国进一步的本土化。土山湾作为中西文化合璧的聚合点,凝聚了很多的画科、工艺和五金等技术,散播了工艺技术和美术教育的模式。它与
期刊
世:赵浥老师您好!在由雅昌艺术网和北京太和艺术空间联合主办的“自由的尺度—中国当代水墨走向巴赛尔”的参展艺术家中,我们注意到,您是其中极少的以装置作品参展的艺术家。您从事装置艺术多少年了?  赵:嗯,应该说有18年了。我在1997年辞去税务公职开始学习做艺术的时候,就是用材料做立体的东西。但那时候没听说装置这个词语,只是感觉平面绘画比较局限,画画的人也太多,想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对我的作品界定是软雕
期刊
作为当今十分活跃的女性艺术家,罗敏身上的性格特征与风格特征十分突出,“巴蜀文化”包容、灵性与悠闲的基因,“川妹子”泼辣个性中能干、智慧与幽默的元素,当它们与艺术交会并发生反应后,就给人以十分显著的优雅与豪放的印象。品读罗敏的油画艺术,人们不难发现,这种优雅显然源于她内心的强大和自信,而豪放则源自她个性的张扬和心灵的释放。她在拓展现实主义当代性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创作和实践,观念前卫,题材开放,语言生
期刊
根据诺贝尔把文学奖授予“具有理想主义的优秀作品”的遗嘱,按照 “授予文学上的先驱者和创新者”、“授予不太知名的优秀作家”、“授予名气很大,同时也颇有成就的大作家”的三大评审原则,200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把他们的世界文学大奖颁发给“不太知名的优秀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以奖励其“小说和戏剧用激情的语言揭露社会陈腐及其压抑力量的荒诞性,并具有正声和反调音乐效果”的文学成就。  耶利内克是奥地利
期刊
老张和老王是大学同学,关系甚好。毕业后俩人分别到了两家不同的单位,俩人境遇基本相同,工作平常,无甚起色。一日喝酒,老张老王咳声叹气,同病相怜。俩人说,如此下去,怎么是好?得想点法子。二人灵机一动,主意有了。  第二天,老张向单位领导打了辞职报告,领导二话没说,同意。  同一天,老王也向单位领导打了辞职报告,领导也是二话没说,同意。  俩人在时,几乎没人注意他们,尽管他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尽管也有一些
期刊
肩背雪鞋,我走在明媚的晨光中,只觉周身寒气阵阵,凛凛袭人。不过,此处小住数日,会让人为之渐生敬意,因为这寒冷中透着几分清爽。你瞧,空气如此干爽舒适,清新宜人,每吸一口气,湿润的鼻孔就如净化过一般惬意。我迎着空中簌簌飞舞的雪花,走在一条清扫过的白色小道上。那是五天前用盐融化过的,而残雪已结成了冰。只听见脚下轧轧作响,如同踩在干爽的玉米屑上。寒风刮起,犹如磨刀一般霍霍直响,伴随着那山谷深处传来的阵阵狗
期刊
北美地区全国性院校:  1.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  University of Michigan(Ross)  2.卡耐基-梅隆大学(泰珀商学院)  Carnegie Mellon(Tepper)  3.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  Dartmouth(Tuck)  4.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Wharton)  5.芝加哥大学(商
期刊
公元8世纪基督教会将每年的11月1日定为“万圣节”,以纪念那些圣徒。万圣节的前夜即10月31日,在英语中最初被称为“All Hallows Eve”,随后演变成“Halloween”,也就是人们俗语所说的“鬼节”。基督教信仰流传至中世纪时,传说10月31日这一晚阴阳两界之门是最易被冲破穿越的。亡者之灵会光顾生者之家。活着的人们届时备下食物以招待祖先及故人,否则会因不敬而遭不测。另有一种说法认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