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深入,中考试卷的基础性与灵活性也在逐步增强,对病句的考查也逐渐成为中考的重点,本文立足于中考语文试题内容,探索辨析与修改病句的原则与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中考语文能力。
关键词:2020年中考语文 辨析修改病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1.043
纵观北京、上海、陕西、山西、吉林等省市的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辨析与修改病句已成为中考语文考查的热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本应是中考考生的“囊中之物”,但笔者通过深入初中语文教育一线,发现病句修改是一个困扰诸多学生的难题。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需要从各省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中寻找答案,系统分析一下病句题到底应该如何解答。
一、病句题在中考试卷中的位置和分值
以笔者研究的四十套各省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为蓝本,共有24个省市的试卷中出现病句这一考点,涉及此考点的试题分为辨析和修改病句两大类型,辨析病句一般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修改病句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中的位置较为靠前,大部分省市都将其归到积累与运用这一类别,如北京市、广州市、长沙市、哈尔滨市等。题型以选择题居多。
二、中考试题中常见的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主要包括多项定语或状语的排列顺序不当、关联词语和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当。以广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为例,“羊城中学举办与策划的诗文诵读活动,对……有积极作用”, 属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不当,诵读活动应先策划再举办,因此“举办”与“策划”应互换位置。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分为主谓、动宾、主宾、修饰词与中心语、肯定与否定等成分搭配不当,这类问题在中考中十分常见。以天津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为例,“相关部门要……增强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能力和范围”,“增强……处理能力和范围”属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增强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能力、扩大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范围。”
(三)逻辑不清
逻辑不清主要指句子的意思在逻辑上讲不通,如自相矛盾、强加因果、范围不清等。云南省2020年中考题中涉及逻辑不清的考点,如“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属两面对一面,第一个分句包含两重含义,能搞好教育和不能搞好,第二个分句要一一对应,应在“提高”前加上“能否”。
(四)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主要指句子在表情达意上存在歧义或指代不明。以山东省潍坊市2020年中考试卷为例,第五小题中的C选项“三个欧洲国家通讯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中国5G网络的传输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三个欧洲国家通讯公司的技术人员”属指代不明,数量词“三个”既可以修饰“欧洲国家通讯公司”,也可以修饰“技术人员”。
(五)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主要包括句式杂糅和中途易辙,句式杂糅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句式放在一个句子之中,导致句子不符合语言规范。以江西省2020年中考试题为例,“《史记》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主要是因为它是研究……的重要史料的原因”,“因为”和“……的原因”属于句式杂糅,可删去“的原因”。中途易辙是指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或者把上句话的宾语当成下句话的主语。在二十四套2020年的中考试题中笔者没有发现这一问题,故举例“我生长在松花江边是一片富饶的土地”进行分析,应改为“我生长在松花江边,松花江边是一片富饶的土地”,也可将“在”改为“的”。
(六)赘余残缺
成分残缺或赘余是两个类型,残缺的语法成分可以是主语、谓语、宾语,也可以是附加的成分。同理,赘余的语法成分也可以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或虚词。以甘肃省2020年中考试题为例,“这场疫情成为……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属成分残缺中的宾语残缺,可在“最大”后添加“的公共卫生事件”。成分赘余问题可依据湖南省衡阳市2020年的中考试题进行阐释,“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都在吃饭睡觉、休闲娱乐”,“约”和“左右”语义重复,属成分贅余,应删去其中的一个。
三、中考试题中辨析病句的方法
(一)感知法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长期的汉语语言环境中,我们培养出了一定的语感,在审读句子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从感性上审视句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我们拿到病句题时可先读几遍,通过语感初步判断,再仔细分析、辨别各句中的异同,最后找出句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湖北省黄冈市2020年中考试题为例,“部编语文教材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选文突出经典性,注重文质兼美,兼顾时代性”,句子读起来很别扭,仔细分析可知,这个句子犯了句式杂糅的毛病,“围绕”和“以……为核心”应删去其中一个。
(二)梳理法
句子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语法单位,我们可以运用主干分开的梳理方法,先通过缩句等方式找到句子的主干部分,审视句子主干是否存在问题,若主干部分无误,再继续判断局部,看看中心语的修饰部分、中心语之间是否有错误。
以广西桂林2020年中考试题为例,“通过桂林市民积极参与创城的活动,使我深受感动”,先找到句子的主干部分,发现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再看内蒙古包头市2020年中考试题,“近年来我国研制、运行和发射了多颗卫星”,我们先查看句子主干部分,没有成分残缺或赘余,那么我们再将目光对准局部,发现“运行”和“发射”的使用顺序不当,应该进行调换。
(三)类比法
类比法就是我们常说的造句法,我们在看某些句子时会拿不准它是否有语病,那么这时我们就需要按照原句的格式自己造一个语意明确的新句子,经过反复比较,找到问题。 如广州市2020年中考试卷中的第四小题的B选项,“‘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受到中小学生喜爱的原因,是因为其形式新颖、内涵丰富”,我们用类比法來检查这个句子是否有语病,先仿造一个句子“我之所以爱上语文课的原因,是因为语文课很有趣”,我们读起来会发现它很别扭,可以说明原句存在语病,属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
(四)辨析法
辨析法主要用来检查句子中前后呼应的部分,对复句中关联词语的分析尤为适用。上文已举了海南省中考试题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例子,这里再举一例进行说明,如“只有不断学习积累,就能提升语文学习素养”,这里关联词“只有”和“就”搭配不恰当,应把“就”改为“才”。再来说说关联词使用时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关联词语和主语的位置是否颠倒,其次考虑分句内容是否符合逻辑,最后要注意关联词语的配套使用,比如“只有”和“才”一起使用,和“就”不能搭配。
四、中考试题中修改病句的原则与方法
(一)修改的原则
1.真实性
在修改病句时,应尽量保持其原意,切忌另起炉灶。
2.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在句意通顺且符合语法规范的基础上,尽量少地修改,能调换位置的就不删改,能改一处的绝不改两处。
3.整体性
纵观各省市2020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很多题目不是给出一个孤立的句子让我们修改,通常是给一段有语境的文字,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上下文,立足于文字的内外语境。
(二)修改的方法
1.增补
增补主要针对成分残缺这一语法问题,缺什么成分就补充什么语法成分。
2.删简
删简法包括删除和精简病句,根据语法规范删去赘余的成分或对句式杂糅、结构混乱的病句进行精简。
3.调换
调换法一般适用于存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问题的句子。
辨析与修改病句几乎是各地中考的必考点,笔者想借此文引起大家对病句这一考点的重视,使得学生在做病句题时有思路有想法。我们要在遵循辨析与修改病句原则的基础上,多练多改,培养一定的语感,提高中考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李长青、刘胜军《中考常见病句问题和修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年第11期。
关键词:2020年中考语文 辨析修改病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1.043
纵观北京、上海、陕西、山西、吉林等省市的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辨析与修改病句已成为中考语文考查的热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本应是中考考生的“囊中之物”,但笔者通过深入初中语文教育一线,发现病句修改是一个困扰诸多学生的难题。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需要从各省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中寻找答案,系统分析一下病句题到底应该如何解答。
一、病句题在中考试卷中的位置和分值
以笔者研究的四十套各省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为蓝本,共有24个省市的试卷中出现病句这一考点,涉及此考点的试题分为辨析和修改病句两大类型,辨析病句一般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修改病句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中的位置较为靠前,大部分省市都将其归到积累与运用这一类别,如北京市、广州市、长沙市、哈尔滨市等。题型以选择题居多。
二、中考试题中常见的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主要包括多项定语或状语的排列顺序不当、关联词语和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当。以广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为例,“羊城中学举办与策划的诗文诵读活动,对……有积极作用”, 属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不当,诵读活动应先策划再举办,因此“举办”与“策划”应互换位置。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分为主谓、动宾、主宾、修饰词与中心语、肯定与否定等成分搭配不当,这类问题在中考中十分常见。以天津市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为例,“相关部门要……增强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能力和范围”,“增强……处理能力和范围”属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增强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能力、扩大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范围。”
(三)逻辑不清
逻辑不清主要指句子的意思在逻辑上讲不通,如自相矛盾、强加因果、范围不清等。云南省2020年中考题中涉及逻辑不清的考点,如“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属两面对一面,第一个分句包含两重含义,能搞好教育和不能搞好,第二个分句要一一对应,应在“提高”前加上“能否”。
(四)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主要指句子在表情达意上存在歧义或指代不明。以山东省潍坊市2020年中考试卷为例,第五小题中的C选项“三个欧洲国家通讯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中国5G网络的传输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三个欧洲国家通讯公司的技术人员”属指代不明,数量词“三个”既可以修饰“欧洲国家通讯公司”,也可以修饰“技术人员”。
(五)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主要包括句式杂糅和中途易辙,句式杂糅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句式放在一个句子之中,导致句子不符合语言规范。以江西省2020年中考试题为例,“《史记》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主要是因为它是研究……的重要史料的原因”,“因为”和“……的原因”属于句式杂糅,可删去“的原因”。中途易辙是指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或者把上句话的宾语当成下句话的主语。在二十四套2020年的中考试题中笔者没有发现这一问题,故举例“我生长在松花江边是一片富饶的土地”进行分析,应改为“我生长在松花江边,松花江边是一片富饶的土地”,也可将“在”改为“的”。
(六)赘余残缺
成分残缺或赘余是两个类型,残缺的语法成分可以是主语、谓语、宾语,也可以是附加的成分。同理,赘余的语法成分也可以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或虚词。以甘肃省2020年中考试题为例,“这场疫情成为……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属成分残缺中的宾语残缺,可在“最大”后添加“的公共卫生事件”。成分赘余问题可依据湖南省衡阳市2020年的中考试题进行阐释,“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都在吃饭睡觉、休闲娱乐”,“约”和“左右”语义重复,属成分贅余,应删去其中的一个。
三、中考试题中辨析病句的方法
(一)感知法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长期的汉语语言环境中,我们培养出了一定的语感,在审读句子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从感性上审视句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我们拿到病句题时可先读几遍,通过语感初步判断,再仔细分析、辨别各句中的异同,最后找出句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湖北省黄冈市2020年中考试题为例,“部编语文教材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选文突出经典性,注重文质兼美,兼顾时代性”,句子读起来很别扭,仔细分析可知,这个句子犯了句式杂糅的毛病,“围绕”和“以……为核心”应删去其中一个。
(二)梳理法
句子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语法单位,我们可以运用主干分开的梳理方法,先通过缩句等方式找到句子的主干部分,审视句子主干是否存在问题,若主干部分无误,再继续判断局部,看看中心语的修饰部分、中心语之间是否有错误。
以广西桂林2020年中考试题为例,“通过桂林市民积极参与创城的活动,使我深受感动”,先找到句子的主干部分,发现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再看内蒙古包头市2020年中考试题,“近年来我国研制、运行和发射了多颗卫星”,我们先查看句子主干部分,没有成分残缺或赘余,那么我们再将目光对准局部,发现“运行”和“发射”的使用顺序不当,应该进行调换。
(三)类比法
类比法就是我们常说的造句法,我们在看某些句子时会拿不准它是否有语病,那么这时我们就需要按照原句的格式自己造一个语意明确的新句子,经过反复比较,找到问题。 如广州市2020年中考试卷中的第四小题的B选项,“‘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受到中小学生喜爱的原因,是因为其形式新颖、内涵丰富”,我们用类比法來检查这个句子是否有语病,先仿造一个句子“我之所以爱上语文课的原因,是因为语文课很有趣”,我们读起来会发现它很别扭,可以说明原句存在语病,属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
(四)辨析法
辨析法主要用来检查句子中前后呼应的部分,对复句中关联词语的分析尤为适用。上文已举了海南省中考试题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例子,这里再举一例进行说明,如“只有不断学习积累,就能提升语文学习素养”,这里关联词“只有”和“就”搭配不恰当,应把“就”改为“才”。再来说说关联词使用时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关联词语和主语的位置是否颠倒,其次考虑分句内容是否符合逻辑,最后要注意关联词语的配套使用,比如“只有”和“才”一起使用,和“就”不能搭配。
四、中考试题中修改病句的原则与方法
(一)修改的原则
1.真实性
在修改病句时,应尽量保持其原意,切忌另起炉灶。
2.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在句意通顺且符合语法规范的基础上,尽量少地修改,能调换位置的就不删改,能改一处的绝不改两处。
3.整体性
纵观各省市2020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很多题目不是给出一个孤立的句子让我们修改,通常是给一段有语境的文字,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上下文,立足于文字的内外语境。
(二)修改的方法
1.增补
增补主要针对成分残缺这一语法问题,缺什么成分就补充什么语法成分。
2.删简
删简法包括删除和精简病句,根据语法规范删去赘余的成分或对句式杂糅、结构混乱的病句进行精简。
3.调换
调换法一般适用于存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问题的句子。
辨析与修改病句几乎是各地中考的必考点,笔者想借此文引起大家对病句这一考点的重视,使得学生在做病句题时有思路有想法。我们要在遵循辨析与修改病句原则的基础上,多练多改,培养一定的语感,提高中考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李长青、刘胜军《中考常见病句问题和修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