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市和乡村是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两个子系统,它们之间应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我国城乡分割的历史和城乡相对封闭的现状阻碍了各自的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城乡差距 协调发展 对策建议
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是构成国民经济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未能建立起协调发展的关系,形成了明显的二元结构格局。城乡经济发展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在现阶段,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城乡经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内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城乡关系的二元结构不同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呈现双重二元结构的特征①。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后,学术界逐渐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城乡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城乡关系基本上是农业和农村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前通过农业剩余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改革开放后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大量农民工)、提供廉价土地资源这三种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60年来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短暂的缩小之后,开始逐渐拉大。世界银行2003年中国经济报告《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中指出,如果中国任由当前城乡差距和省际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继续不断扩大,到2020年基尼系数将会上升到0.474,如果这样,就违背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也将使建立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设想落空。
1.1收入差距。
城鄉二元经济结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从绝对量和相对量考察城乡收入的差异。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着收入的提高呈波浪式反复扩大的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特征逐步强化。自1978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2010年的19109.4元,约提高了55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33.6 元增加到5919元,增加了44倍。通过增长速度的比较发现,除个别年份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均大于农村。
本文利用城乡收入比作为相对量的指标。通过该指标的变化趋势反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过程。
城乡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即 R=IC/IR
其中:R代表城乡收入比,IC代表城镇居民人可支配收入,IR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般认为,当R≥2时,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当 1.25≤R≤2 时,处于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结构过渡时期;当 R≤1.25 时,基本上完成了城乡一体化。
如图所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自1978年经历了短暂的下降阶段后逐渐呈现扩大趋势,从2002年起城乡收入比变化趋势较缓慢,基本处于3.1-3.2之间。可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并有不断强化的趋势。
1.2消费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最终反映在生活水平上,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是衡量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 405元,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只有 138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 2.9 倍,此后几年城乡消费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到1990年,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又恢复到2.9倍的水平。从1991年开始,中国城乡消费差距逐年扩大,在出现短暂回落之后一直高位攀升,一直保持在3倍以上,2004年最高达3.8倍。
1.3教育文化方面的差距。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整理可知,农村人口中文盲率约为7%,城镇人口中文盲率只有2%。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50%,而城市为77%。2010年,城镇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文化程度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0倍、6.3倍、14.1倍、34.8倍。
1.4社会保障的差距。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是通过一定的社会保障度实现的。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城镇已经较全面地建立起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但与城镇相比仍然处于低级阶段。
2. 城乡差距的社会经济影响
日益突出的城乡差距问题势必会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公平和稳定产生巨大的威胁。
2.1城乡差距过大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将使储蓄率提高,储蓄率的提高意味着消费率的下降,减少有效需求,进而制约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我国有近7亿人口生活在农村,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对扩大内需将产生积极影响,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农村消费市场不活跃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城乡差距过大不利于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二元化的经济结构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但是反过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又加剧和固化了城乡经济之间的二元分割对立状态。这是因为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增加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形成城镇发展和农村发展的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又不利于城市生产的非农产品市场的扩大。
2.3城乡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安定和谐。世界银行研究表明,中国整体不平等“是所有有资料国家中恶化最快的”(Word Bank,1997)。伴随着改革与发展,不断恶化的收入差距情况使多数人无法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贫富差距将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政府的道义基础就会减弱,它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
3. 对策思路
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趋势,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传统发展战略和政治经济体制是造成中国城乡关系偏离协调发展的根源。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提出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对策思路。
首先,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衔接作用。小城镇可以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成为面向农村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交换中心,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素质。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注重对农民工技能的提高,关心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再次,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扩大保障范围。社会保障的扩大对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安居乐业提供重要支撑。
注释:
①城乡双重二元结构主要是指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社会结构的并存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焦伟侠,陈俚君.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4(1):37-40
[2] 胡乃武,叶裕民.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J].理论前沿,2004(6):16-18
[3] 郑国,叶裕.中国城乡关系的阶段性与统筹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6):87-92
[4] 刘社建,徐艳.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J]. 财经研究2004(5):93-103
作者简介:张思思 女 1985.09 河北省石家庄人, 兰州商学院经济学院 。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
【关键词】 城乡差距 协调发展 对策建议
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是构成国民经济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未能建立起协调发展的关系,形成了明显的二元结构格局。城乡经济发展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在现阶段,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城乡经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内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城乡关系的二元结构不同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呈现双重二元结构的特征①。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后,学术界逐渐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城乡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城乡关系基本上是农业和农村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前通过农业剩余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改革开放后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大量农民工)、提供廉价土地资源这三种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60年来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短暂的缩小之后,开始逐渐拉大。世界银行2003年中国经济报告《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中指出,如果中国任由当前城乡差距和省际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继续不断扩大,到2020年基尼系数将会上升到0.474,如果这样,就违背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也将使建立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设想落空。
1.1收入差距。
城鄉二元经济结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从绝对量和相对量考察城乡收入的差异。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着收入的提高呈波浪式反复扩大的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特征逐步强化。自1978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2010年的19109.4元,约提高了55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33.6 元增加到5919元,增加了44倍。通过增长速度的比较发现,除个别年份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均大于农村。
本文利用城乡收入比作为相对量的指标。通过该指标的变化趋势反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过程。
城乡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即 R=IC/IR
其中:R代表城乡收入比,IC代表城镇居民人可支配收入,IR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般认为,当R≥2时,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当 1.25≤R≤2 时,处于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结构过渡时期;当 R≤1.25 时,基本上完成了城乡一体化。
如图所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自1978年经历了短暂的下降阶段后逐渐呈现扩大趋势,从2002年起城乡收入比变化趋势较缓慢,基本处于3.1-3.2之间。可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并有不断强化的趋势。
1.2消费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最终反映在生活水平上,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是衡量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 405元,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只有 138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 2.9 倍,此后几年城乡消费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到1990年,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又恢复到2.9倍的水平。从1991年开始,中国城乡消费差距逐年扩大,在出现短暂回落之后一直高位攀升,一直保持在3倍以上,2004年最高达3.8倍。
1.3教育文化方面的差距。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整理可知,农村人口中文盲率约为7%,城镇人口中文盲率只有2%。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50%,而城市为77%。2010年,城镇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文化程度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0倍、6.3倍、14.1倍、34.8倍。
1.4社会保障的差距。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是通过一定的社会保障度实现的。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城镇已经较全面地建立起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但与城镇相比仍然处于低级阶段。
2. 城乡差距的社会经济影响
日益突出的城乡差距问题势必会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公平和稳定产生巨大的威胁。
2.1城乡差距过大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将使储蓄率提高,储蓄率的提高意味着消费率的下降,减少有效需求,进而制约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我国有近7亿人口生活在农村,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对扩大内需将产生积极影响,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农村消费市场不活跃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城乡差距过大不利于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二元化的经济结构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但是反过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又加剧和固化了城乡经济之间的二元分割对立状态。这是因为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增加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形成城镇发展和农村发展的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又不利于城市生产的非农产品市场的扩大。
2.3城乡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安定和谐。世界银行研究表明,中国整体不平等“是所有有资料国家中恶化最快的”(Word Bank,1997)。伴随着改革与发展,不断恶化的收入差距情况使多数人无法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贫富差距将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政府的道义基础就会减弱,它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
3. 对策思路
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趋势,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传统发展战略和政治经济体制是造成中国城乡关系偏离协调发展的根源。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提出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对策思路。
首先,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衔接作用。小城镇可以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成为面向农村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交换中心,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素质。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注重对农民工技能的提高,关心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再次,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扩大保障范围。社会保障的扩大对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安居乐业提供重要支撑。
注释:
①城乡双重二元结构主要是指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社会结构的并存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焦伟侠,陈俚君.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4(1):37-40
[2] 胡乃武,叶裕民.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J].理论前沿,2004(6):16-18
[3] 郑国,叶裕.中国城乡关系的阶段性与统筹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6):87-92
[4] 刘社建,徐艳.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J]. 财经研究2004(5):93-103
作者简介:张思思 女 1985.09 河北省石家庄人, 兰州商学院经济学院 。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