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变化分析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e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变化情况。方法:抽取2010年12月-2013年12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4例作为A组,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20例作为B组,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者18例作为C组,分析三组患者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变化情况。结果:B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分别为(19.62±3.36)μmol/L、(3.36±0.61)mg/L较A、C组高,其中C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临床可将其作为预测患者是否出现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141-01
  受到不良是生活习惯、饮食不当、肥胖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随着疾病的严重化发展,可能诱发下肢血管病变,会提高疾病的致残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1]。因此,临床必须早期对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干预治疗,避免疾病的呈成严重化发展。有学者指出,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在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预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糖尿病及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0年12月-2013年12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24例作为A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为41岁至76岁,平均(56.32±2.94)岁,病程2年至11年,平均(6.03±1.06)年。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20例作为B组,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为43岁至75岁,平均(54.62±2.66)岁,病程3年至13年,平均(6.84±2.86)年。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者18例作为C组,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39岁至75岁,平均(55.16±2.51)岁。
  1.2方法
  三组患者入院治疗期间均行空腹静脉采血,血液采集标本为5毫升,取2毫升血液标本行空腹血糖检测,另3毫升血液标本置于离心机中行离心处理,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以及相关试剂,测量血清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
  1.3临床观察指标
  ①分析三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②记录三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文中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并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空腹血糖值
  A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6.30±1.30)mmol/L,B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8.61±1.53)mmol/L,C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4.53±2.06)mmol/L,B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较A、C组高,其中C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0,P<0.05)。
  2.2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
  A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分别为(11.06±2.96)μmol/L、(1.53±0.31)mg/L,B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分别为(19.62±3.36)μmol/L、(3.36±0.61)mg/L,,C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值分别为(7.432±3.11)μmol/L、(0.83±0.654)mg/L,B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较A、C组高,其中C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1,P<0.05)。
  3讨论
  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若血糖未得有效控制,不仅会增加血液粘稠度,还可能诱发机体代谢紊乱。下肢静脉血栓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的并发症,易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功能,降低其预后生活质量。有学者指出,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能够直接参与至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糖尿糖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诱发因素[2]。
  临床研究表明,胱抑素C能够降低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活性,能够通过抑制该蛋白酶分解,达到降低其对血管损伤的目的[3]。有文献指出,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管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血管损伤越严重,机体同型半胱氨酸越高。目前,同型半胱氨酸对心血管疾病预测作用已在临床得到证实。本组研究中,B组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较A、C组高,其中C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血管病变症状后,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会呈明显上升趋势。有学者指出,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与下肢血管病变具有直接关系,对血管受损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易造成患者出现下肢血管病变[4],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符。
  综上所述,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作为临床监测糖尿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疾病的临床诊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邰文静,芮星,杨义伟等.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变化及其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11(19):46-47+50.
  [2]黄大雄,徐桂华.同型半胱氨酸与胱抑素C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2(03):41-43.
  [3]陈兰英.血清胱抑素C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D].浙江大学,2013.
  [4]罗卓章,吴沛锵,刘红霞.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胱抑素C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意义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02):46-4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对于胸外科开行手术后发生心率失常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09月-2014年06月接受过开胸手术患者60例,按照挂号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为未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对照组30例,为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监测情况。结果:经分析,观察组患者经过淋巴结清扫的例数为20例,吸烟例数为2例,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
摘要:目的:采用日本橙皮书溶出度测定法对国产格列本脲片进行溶出度测定,制备溶出曲线,探求产品内在质量。方法:以日本橙皮书中格列本脲片溶出度测定法,测定溶出度,制备溶出曲线。结果:以pH7.8磷酸氢二钠-枸橼酸缓冲液900ml为溶出介质,8个企业24批次产品在5min溶出限度均符合规定,60min溶出限度有6个企业符合规定,但其溶出曲线与标准溶出曲线相比较,相似因子  瘙楋2均小于50,为不相似。结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我区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方式,建立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全社会参与的妇女宫颈癌防治模式和协作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提高我区妇女子宫颈癌的早诊早治率,提高患病妇女五年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提高广大农村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2011年参与宫颈癌筛查单位上报的各类妇女检查登记表及汇总表进行分析。结果:项目完成106%,目标人群宫颈癌防
期刊
摘要:目的:对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临床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治疗的1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是82.0%和98.0%,两者差异显著(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退热实践、疱疹消失时间以及口腔愈
期刊
摘要:目的:建立埃索美拉唑钠的有关物质检测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WatersC18柱,乙腈-磷酸盐缓冲液(27:73)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l;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30℃。结论:该法可用于埃索美拉唑钠中有关物质的检查。  关键词:埃索美拉唑钠;有关物质;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图分类号】R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138-01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西瓜霜喷剂与西地碘含片治疗口腔溃疡的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82例口腔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41例;观察组采用西瓜霜喷剂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地碘含片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干扰素治疗非淋菌性宫颈炎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阿奇霉素和干扰素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86.7%VS76.7%),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3.3%VS16.7%),且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Bangerter压抑膜在儿童单眼弱视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应用Bangerter压抑膜治疗儿童单眼弱视85例。结果:分析各年龄段的治愈率,4-6岁年龄组,治愈率80%;7-9岁年龄组,治愈率79%;10-12岁年龄组,治愈率73%;>13岁年龄组,治愈率58%;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分析不同程度弱视的治愈率,轻度弱视组治愈率86%;中度弱视组治治愈率92%;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脑肽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脑肽胶囊每次4粒,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茴拉西坦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疗程为6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为51.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治疗:两组均在躯体疾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脑肽胶囊每次4粒,每日2次治疗,对照
期刊
摘要:本文以国内外近年发表的论文为基础,介绍了国内外一些主要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的复制机制、抗HBV药物的作用途径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将主要的抗HBV药物按化学药物、中草药有效成分及单味中草药、生物类药物及靶向药物制剂等分类介绍。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机制;抗HBV药物  【中图分类号】R9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140-01  乙型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