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偏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sky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入21世纪的中国,电脑、网络的迅速普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至今已经彻底改变了“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状况,多媒体信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于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的确给中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那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从运用到普及的近10年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不是提高了呢?2009年2月上海《新民晚报》报道了上海交通大学针对大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普遍薄弱的现状,从今年9月份秋季新学期起,所有交大本科生将必修写作课。上海交大副校长印杰坦言,他发现大学生的写作很成问题:“学生交来的文章,一句话里,我要替他划去三分之一,他们无法用最简洁的语言把问题讲明白。语法和逻辑上同样错误百出,重复使用词汇,还有书面语与口头语不分。”他甚至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有些学生的研究报告。语法不通,语病频现,书面语和口头语混着用,许多大学生不会写文章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已经成了普遍的现象。一项关于2007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其比例高达40.23%,这比上一年度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诚然,现代大学生表达能力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身为语文教师,是不是应该从我们近年来盲目地、大规模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做法中深入地思考呢?近年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上的效果功不可没,但我们在语文课上给学生们展示大量优美动人的图片和故事画面,来解析那些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时,是否认真考虑过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点儿浅见。
  
  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张志公1994年在“吕叔湘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讲话时说:“文学教育,当然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文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张老在谈到思维能力的同时又指出:“文学能发展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这一点至关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文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包含了感知、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多种心理过程,并始终伴随了兴趣、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文字属于抽象的符号,读者在感知它后需凭借自己的经验,经过思维加工,才能产生相应的形象,体会相应的情感。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是对原著解读表现的比较到位的作品,但是我们看电视,看不到林黛玉进贾府的详细路线,就很难体会豪门贵族的气派,就不能深刻体会黛玉此时的心情变化,而这些都需读者在文字的阅读中思考体会。古代文论家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表明要“入情”就必须“披文”。例如課文《荷塘月色》有一个这样的课件:首先是各种鲜艳的荷花图片的剪辑,其次是《洪湖水浪打浪》的音乐配制,熟悉的歌曲,生动的画面的确热闹,可这如何踏上朱自清的节拍,体现他“颇不宁静”的心境呢?文学理论上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提法,影像作品是人拍摄出来的,它代表的是那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并不能代表文本本身。但是一开始就运用大量的直观的图象和图片、音乐,而把文本弃置一边,学生不需要仔细阅读文本,不需要开动脑筋展开自己的想象,缺少了文字阅读时思维变化的过程,长此以往会产生对文字阅读的惰性和对图像阅读的依赖,西方把那些从小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称为“新的电视人种”(今天中国的孩子是否可以称为新的“漫画人种”?)他们在思维和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诸如:注意力控制时间越来越短,只习惯图像语言而不习惯词汇语言,抽象思维能力差,不喜欢动手实践等。可见将阅读文本图像化、具象化,学生缺乏了文字阅读时的逻辑上的深入的思考与综合性的理解、体会,谈何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谈何创造力和想象力?
  
  关于语言的习得
  
  我们知道,所有的言语作品都是由言语内容(说什么)和言语形式(怎么说)构成的,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怎么说”才是第一位的,它具有本位论的地位。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运用文学材料进行语言训练”(张志公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文学鉴赏从何入手?叶圣陶认为,“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因为“文字是一道桥梁”,“读者必须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学生只有通过对文字的涵泳、品味、感悟与研究,才能浸渍其中,从而实现语言的习得,实现良好的语言素养,达到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
  曾看过一堂公开课《荷塘月色》,整堂课设计的十分精致,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分四个步骤:一是利用图片和影像,从不同侧面展示荷塘月色美景,引导学生观察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光、荷塘四周的景色;二是在对景物描写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运用动态文字,逐步展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是怎样写景寄情、情景交融的;三是巩固练习深化理解。提供课文以外的两篇材料,配以意境优美的图片,为的是及时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促使他们能够独立分析和理解内容相近的诗歌和散文。四是播放几段不同风格的描写景色的影像,要求学生任选一段,仿效《荷塘月色》中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散文。应该说这堂课信息量很大,力图从看、听、说、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教师的准备十分精心,教学的过程一环扣一环,课堂活动一个连一个,45分钟的课堂排得很满。看得出施教者的目的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但整堂课学生或观看图片或忙于应付五花八门的课堂活动,不断地切换课件也让学生眼花缭乱,根本没时间也没心思去深入文本。很多学生只知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而对其优美的语言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更谈不上对作者此时此地的心境的理解了。很显然,图像不像文字那样可以反复阅读,随时复查,加以比较,从一个画面到另一个画面的切换,提供的是非持久的东西,是直观的、固定了的样式,学生不能也没必要长时间的去注意、去想象、去思考作者的文学语言,怎能深入欣赏与感受?文学语言的表达往往言简意赅、词约意丰,因而需要读者通过揣摩和想象去把握其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而图像化的直观恰好弥补了这种艺术的“空白”,阻碍了学生对作品的反复玩味、咀嚼,不仅语言的习得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发挥和创造。
  
  关于文学的亲和力
  
  有人说,文学创作是以心接物,那么文学阅读就是以心接心,在心灵的对话中得到感动、安慰、宣泄,这一情感的获得表现了文学的亲和力。语文教学要唤起学生对经典文本的情感,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要让学生从有声音、有色彩、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的文字里去体察世界、感悟人生。文学阅读允许读者因个体差异存在阅读速度、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允许在阅读过程中个人感受的切入点不同,从而在阅读中以自己的方式亲近文本,激荡心灵,洗涤心灵。而图像化阅读是一种共性行为,缺乏这种文学的亲和力。花花绿绿的图片、东拼西凑的影视剧,只会将语文教学引向肤浅与浮躁。
  由以上三点可见,以文学阅读为主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谈问答,更应是思维上、情感上的交流探讨,因而语文教学从对象上说不仅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更应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文本的背后就是作者。所以,语文教学的过程,学生是主体,作者和文本更是不可偏离的主体。
  语文课教学真正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过程,而是对文本实实在在的解读。
  一.深入研读文本才能深层理解。如前所述我们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这并非走马观花的阅读和几幅漂亮的图片就可以达到,而需要贴近文本去感受和进行细致的艺术分析。
  二.个性化阅读必须建立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之上。阅读是一种审美再造的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但是读者的主体作用不是无限的和万能的,它理应受到作品、作者的制约。否则,对作品的探讨、所谓个性化解读会变成随心所欲的自由理解,甚至无限演绎。如前所述教师精心设计了不少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问题一个接一个,讨论一次接一次,课堂气氛委实活跃,学生也非常投入,但惟独没有引导学生去细细地阅读文章,结果多数学生只是顺着老师的思路重复老师的分析,有个同学对文章中的一点发生质疑,初听似乎颇有新意,但一回味却与文章毫不相干,可见学生既不了解写作的背景,更没有深入阅读文章,没有深入阅读的评论不仅是肤浅的,更是偏离的。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的压力下,无限提高读者的主体地位而将文本逐后,甚至对学生无视文本的附会之论予以肯定,这种做法是矫枉过正,在这样的“多样化、创新式”的教学中,只不过多了热闹和纷攘的回答,真正的个性化解读依然不见踪影。
  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对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了,多媒体的运用,应起辅助的作用,而不能舍本逐末,我们可以利于其优势的强化阅读、是“画龙点睛”而非“画蛇添足”。而深入文本决不是抠字眼、钻牛角尖,而是从语言文字中去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价值;是和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对话和精神的交流;是学会思考,学会审视心灵;是通过大量接触语言材料获得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因此在信息技术特别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呼唤文学阅读回归文本,反对以图视媒体的形式多样来掩盖内容上的肤浅与偏离,更要警惕仅止于感官“盛宴”的粗制滥造而带来的语文教学研究的怠惰。
  
  李永新,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对于有着近30年教育工作经验的汪立夏来说,以“教而论道”来为自己的教育随笔集命名,算得上是一种毫不夸张的写实与记录.透过形形色色的表象逐步看到了教育的本来面目,“对‘
以宫词知名的唐代诗人王建,被后世赞誉为“效此体者虽有数家,而建为之祖”。他的《宫词》百首,以白描见长,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广泛地描绘宫禁中的宫阙楼台、早朝仪式、节日风
湖北作家晓苏的油菜坡小说系列关怀着底层农民的命运,直面他们的苦难。其新作《光棍们的太阳》(载《长江文艺》2009年第3期),是晓苏以乡村光棍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的一次超越和升华。小说通过黄娘这个理想化的、性格独特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传达了作家晓苏一如既往的对民间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光棍们的生活关照和悲悯。  像贾平凹作品中的商州、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一样,湖北作家晓苏也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精心营造着属于
白璇我叫白璇。他们希望我是一块美玉,所以叫我璇。但是,很不幸的,我就是臭水沟里的烂泥,跟美玉毫不沾边。这个名字真是对我的一种讽刺。我喜欢涂绿色的眼影,喜欢在十个指甲
在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作品描写了集体主义无意识对女性的扼杀。鲁迅曾指出:“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1924年3月2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上,《祝福》发表,成为在表现集体无意识对女性的扼杀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女性主义文本。     一.祥林嫂的生命史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Televisions could soon be controlled by a wave of the hand using new technology developed at a UK university.rnResearchers have created the Matchpoint system th
期刊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期刊
1MYTH: Sugar is as addictive as hard drugs.rnFACT: There is no conclusive evidence that sugar is addictive.rn2MYTH: Eating too much sugar causes diabetes.rnFACT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