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棋是一种游戏。
这是一种关于生存竞争的游戏。大凡人类把现实中的各种争斗游戏化,便有了种种体育竞技。而当以游戏为游心之事,为精神之快乐,它便成了艺术。
黑白子,纵横十几道格子,先人们在这里演绎了无数的厮杀、争斗、悲欢离合。同时它也有着玄妙的意境,包含着宇宙之象、人生之道。围奁象天,方局法地,一阴一阳之谓道,围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犹如气功,犹如阴阳八卦。
围棋不知起源于何时?“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这当然是附会。中国人往往喜欢把一些物品的发明权交到某位圣贤手上,这就像一位穷小子,攀上了富亲家,从此有了显赫的身份。但围棋产生于原始时代,却又是大为可能的。当原始时代的先人们,在地上画三五道方格,摆上几颗石子,或几根长短不一的树枝,做圈地、攻杀的游戏,也许,这便是古老之“弈”的雏形。
围棋本为玩物,后来却被赋予了许多别的意义。中国的儒士们,一方面慷慨激昂,壮心不已,一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样子;另一方面,又不失人好玩的天性,但玩物往往容易丧志,怎么办?最好的办法便是将这种“玩物”纳入到正统的规范、体系中,赋予它一种正面的意义,以玩得心安理得,名正言顺,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对围棋实施“招安”战略的始作俑者,便是东汉的大名人班固。这之前,围棋的地位一直不高。尽管孔夫子《论语》中就有教导:“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这仅仅是说,如果无所事事,还不如下棋。亚圣孟子则把“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列为世俗五不孝之一,似乎围棋的盛行,已冲击到当时社会的伦理秩序。西汉时,围棋被当做“失礼迷风”“简慢相轻”之物。围棋所具有的平等、竞争意识与儒家仁、礼之道相冲突,决定了围棋的被贬抑。而班固,却大大突出了围棋的正面意义:“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成败臧否,为仁由己,危之正也。”文以载道,棋亦载道,本为“技艺”的围棋,拥有了“道”的身份,也就获得了意义,有了存在的依据。
不过,围棋史上也一直不乏反对派。三国时吴地棋风盛行,人们“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乃至吴太子孙和要命群臣作《博弈论》,据说共获六篇,惟韦曜之作独占鳌头。韦大人也确实了得,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义正辞严,拳拳之心天人可鉴。可惜韦大人的努力,终无济于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到魏晋南北朝时,竟迎来了中国围棋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魏晋时,围棋观念的一大变化,就是确立了围棋作为“戏”的独立存在的价值,并把它纳入到“艺”的范畴。这之前,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不脱功利之心。韦曜说围棋“胜敌无封爵之赏,获地无兼土之实,技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征选者不由其道。……而空妨日废业,终无补益。”班固则强调围棋“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这两种观点,看起来针锋相对,实际上出发点或曰看问题的角度并无分别。
魏晋士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把足以引起人的精神愉悦的活动都称为“戏”,并确立了“戏”的价值。嵇康有诗曰:“琴棋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与人?长寄灵岳,怡智养神。”寄情于诗酒琴棋山水,成了他们释放自我的一种方式。与此同时,围棋也正式成为一种“艺”,并有了完善的品第制度。诗有《诗品》,画有《画品》,书有《书品》,棋则有《棋品》。沈约《棋品序》称围棋“体希微之趣,含奇正之情;静则合道,动必合变。若夫入神造极之灵,经武纬文之德,故可与和乐等妙,上艺齐工。”
这是一种关于生存竞争的游戏。大凡人类把现实中的各种争斗游戏化,便有了种种体育竞技。而当以游戏为游心之事,为精神之快乐,它便成了艺术。
黑白子,纵横十几道格子,先人们在这里演绎了无数的厮杀、争斗、悲欢离合。同时它也有着玄妙的意境,包含着宇宙之象、人生之道。围奁象天,方局法地,一阴一阳之谓道,围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犹如气功,犹如阴阳八卦。
围棋不知起源于何时?“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这当然是附会。中国人往往喜欢把一些物品的发明权交到某位圣贤手上,这就像一位穷小子,攀上了富亲家,从此有了显赫的身份。但围棋产生于原始时代,却又是大为可能的。当原始时代的先人们,在地上画三五道方格,摆上几颗石子,或几根长短不一的树枝,做圈地、攻杀的游戏,也许,这便是古老之“弈”的雏形。
围棋本为玩物,后来却被赋予了许多别的意义。中国的儒士们,一方面慷慨激昂,壮心不已,一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样子;另一方面,又不失人好玩的天性,但玩物往往容易丧志,怎么办?最好的办法便是将这种“玩物”纳入到正统的规范、体系中,赋予它一种正面的意义,以玩得心安理得,名正言顺,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对围棋实施“招安”战略的始作俑者,便是东汉的大名人班固。这之前,围棋的地位一直不高。尽管孔夫子《论语》中就有教导:“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这仅仅是说,如果无所事事,还不如下棋。亚圣孟子则把“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列为世俗五不孝之一,似乎围棋的盛行,已冲击到当时社会的伦理秩序。西汉时,围棋被当做“失礼迷风”“简慢相轻”之物。围棋所具有的平等、竞争意识与儒家仁、礼之道相冲突,决定了围棋的被贬抑。而班固,却大大突出了围棋的正面意义:“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成败臧否,为仁由己,危之正也。”文以载道,棋亦载道,本为“技艺”的围棋,拥有了“道”的身份,也就获得了意义,有了存在的依据。
不过,围棋史上也一直不乏反对派。三国时吴地棋风盛行,人们“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乃至吴太子孙和要命群臣作《博弈论》,据说共获六篇,惟韦曜之作独占鳌头。韦大人也确实了得,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义正辞严,拳拳之心天人可鉴。可惜韦大人的努力,终无济于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到魏晋南北朝时,竟迎来了中国围棋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魏晋时,围棋观念的一大变化,就是确立了围棋作为“戏”的独立存在的价值,并把它纳入到“艺”的范畴。这之前,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不脱功利之心。韦曜说围棋“胜敌无封爵之赏,获地无兼土之实,技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征选者不由其道。……而空妨日废业,终无补益。”班固则强调围棋“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这两种观点,看起来针锋相对,实际上出发点或曰看问题的角度并无分别。
魏晋士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把足以引起人的精神愉悦的活动都称为“戏”,并确立了“戏”的价值。嵇康有诗曰:“琴棋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与人?长寄灵岳,怡智养神。”寄情于诗酒琴棋山水,成了他们释放自我的一种方式。与此同时,围棋也正式成为一种“艺”,并有了完善的品第制度。诗有《诗品》,画有《画品》,书有《书品》,棋则有《棋品》。沈约《棋品序》称围棋“体希微之趣,含奇正之情;静则合道,动必合变。若夫入神造极之灵,经武纬文之德,故可与和乐等妙,上艺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