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分封制的优势和弱点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8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封制在中国起源很早。中国历史传说中,黄帝就曾经分封过他的众多儿子,“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这种传说也不是没有依据,因为分封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政治治理模式。一般来讲,从部落时代进入國家时代,最容易选择的政治模式就是分封制。因为这个时候,还不可能发明出一套官僚系统,形成对国家自上而下的控制。同时,交通条件也不足以支撑地方频繁地与中央联系。因此,通过分封制给各地诸侯很大的自治权限,是最自然的选择。不光中原民族是这样,草原民族也是这样。《元典章》记载:“太祖皇帝初起北方时节,哥哥弟弟每商量定,取天下了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贵。”后来成吉思汗担心后代为了领地起纷争,曾经对他的儿子们说了另一句话:“世界之大,江河众多。你们攻占外国,去各自分配,扩大自己的牧地。”正如成吉思汗所计划的那样,后来,大片土地曾一度被成吉思汗的几个儿子瓜分。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也建立了八旗体制,其实也就是分封制度。在后金时期,八旗相对独立,类似于各个诸侯国,或是蒙古各个汗国。八旗军队互不统属,由各旗旗主、领主执掌。在八旗分封体制下,财物、人口、土地必八家均分,“八旗共议国政”,推举汗王。
  不光中国这样,外国也这样。罗马帝国崩溃后,各蛮族建立的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分封制”这样一种简单易行的政体。在众多分封制政体当中,中国周代的分封制因为“周礼”的出现,而显得最成熟和完备。
  商代虽然发明了分封制,但商王所封的同姓诸国只占商代三千多国中的极少数。而周王朝建立之时,黄河中下游那些邦国原来的土地全部被分封给了周王族的近支亲人。《荀子·儒效》里提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在西周建立之时,天下主要的71 个邦国中,周王族拥有的多达53 个。周王的近支叔伯子侄,只要智力正常,都成了显赫的诸侯。
  周王朝建立分封制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确保周王族对天下的统治。这在“封建”二字的起源上表现得很清楚,“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把亲人们分封到各地,是为了护卫周王。这样周王朝对天下的控制力比商朝要强很多。
  其次,商代虽然建立了分封制,但是没有制定相对应的完善的礼仪和宗法制度,这就导致商代的政治比较混乱。商王传位,很多情况下是“兄终弟及”,因此中丁(商朝第十任君主)之后出现多次争夺王位的内乱。周代配合分封制,建立了“周礼”,王位传承奉行严格的嫡长制,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王位,不是嫡长子的只能封为诸侯,这就从制度上杜绝了争夺王位的内乱。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上,周王也通过“周礼”中的“朝聘”“征伐”“会盟”等礼仪形式严密地控制着诸侯。这样,通过系统化的分封制,西周社会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统治,也就是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所以西周初期,王朝纪律严明,君君臣臣,纲纪整饬,出现了所谓的“成康之治”,也就是“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但是,分封制不是完美的,它有着明显的缺点,最致命的一个是它依托血缘关系建立,因此其效能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的淡化而递减,最终会导致内部纷争。
  西周的盛世没能像周王朝的开创者设想的那样永远延续下去。时间如水,总在冲淡血缘。比如在周朝建立初期,周天子和某诸侯国是父子、叔侄、兄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很近的,彼此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过了几代,就变成堂堂兄弟和堂堂堂兄弟,就谈不上什么感情了,这样,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
  因此,到西周后期,各大诸侯国朝拜的频率越来越低,周天子的话越来越没有人听,各诸侯国越来越习惯各行其是。
  终于,到了周幽王时代,周王朝衰弱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当西边的犬戎入侵时,各地诸侯甚至都不来帮周王抵抗,所以有了所谓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什么叫烽火戏诸侯呢?是说周幽王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妃子,叫褒姒。这个褒姒太美了,周幽王特别喜欢她。可是她有个缺点:不爱笑。为了逗她笑,周幽王就想了个主意,和她一起来到骊山的烽火台边,点燃了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狼烟警报,以为有敌人打过来了,赶紧率兵前来救援。他们不约而同来到了骊山脚下,却发现没有敌人,这才知道被戏弄了,只好又都灰溜溜地撤走了。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不禁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说终于把爱妃给逗笑了。结果后来,一支叫犬戎的少数民族军队打过来了,周幽王赶紧点燃烽火,但是诸侯们都不相信了,没有人来救天子,犬戎最终攻破了周代的首都镐京,杀死了周幽王。
  这个故事是被司马迁记入正史的。不过,虽然被载入了正史,我们仍然要说,这显然是一个凭空编造的故事。为什么呢?因为陕西省的一把狼烟,是无法让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诸侯同时看到的。就算各国同时看到了,诸侯国离烽火台的距离远近不同,近的几十里,远的上千里,军队根本不可能同时到达。那时候行军很慢,近的走一两天,远的要走几个月,你不能让周幽王和褒姒在烽火台边上待上几个月,就为了看这样一个笑话吧?
  所以,这只能是一个传说,钱穆因此称司马迁的这一记载为“委巷小人之谈”。不过传说的背后,也总能反映出一定的历史真实。这个故事实际体现的是这样一个事实:西周末年,周王已经号召不了各地诸侯了。所以在公元前771 年,周王的领地被犬戎军队占领,周幽王被杀死,他的儿子周平王不得不将都城从镐京迁往东都洛阳,这宣告了西周灭亡,东周开始,中国历史也进入著名的春秋战国时代。
  (摘自《清风》)
其他文献
提到改革开放,很多人都认为起始于1978年12月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其实,早在1978年9月,邓小平访朝归来,路经辽宁等地时发表的比较系统的“北方谈话”,已经渗透了许多改革开放的思想,奏响了辽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序曲。在“北方谈话”中,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中国未来的形势作了详尽透彻的分析,为中国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点燃思想解放的火炬  1978年9月17日,邓小平在下榻的辽宁友谊
期刊
最佳团队规模是多大,一直备受争议.rn人力资源专家苏珊·希思菲尔德认为:“最佳团队规模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从经验和研究来看,最佳的规模是5~7人,可以持续发挥作用的团队规
期刊
譚保罗常务副主编城市研究院院长  在全世界的小说家之中,我特别喜欢契科夫。他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常读常新,颇有味道。大概这样一个故事:  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以下简称伊凡),在剧院里不小心将唾沫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级文官身上,于是他的噩梦开始了。然而,噩梦并不是将军要报复他,比如当众扇他一巴掌或者撤销其公职并送入大牢之类,而是伊凡由于没有得到一个向将军“正式道歉”的机会,而陷入
期刊
李渊来路  在唐朝的官修史书中,李渊被塑造成一个沉湎酒色、胸无大志的昏聩无能之辈,从起兵创业到化家为国,一切都是被李家二公子李世民推着往前走。而在真实的历史里,李渊却是唐朝建国大业的真正操盘手。  随着隋末农民起义成燎原之势,北方草原上的突厥也开始大规模向中原进攻。炀帝甚至曾被突厥十万铁骑包围在雁门关,险些丧命。在内忧外患同时爆发的形势下,炀帝一时无人可用,只得于大业十二年(616年),派时任右骁
期刊
宋仁宗到底是一个庸常之人,还是仁圣之君?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他的庙号说起。仁宗去世之后,庙号为“仁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仁”为庙号的帝王。  那么“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先来看看宋仁宗的扮演者王凯的理解。王凯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心中的宋仁宗,一个是仁,对所有人包括百姓、身边的内侍宫女,还有每天追着他‘骂’的谏官,都怀有仁厚之心;另一个是忍,他是特别孤独的,他没有自己,他所有的
期刊
从1851年英国举办的第一个世界级博览会到如今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经过去了160余年。中国人从最初只能参加别国的博览会,到自己举办世博会、进博会,回看早期世界博览会上的中国身影,我们才会更理解這条发展之路走得多么不易。油画上的“中国官员”  19世纪中期,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国际交通日渐增多。为了炫耀国家的实力,1851年(咸丰元
期刊
过去有段时间,鸦片战争前后的林则徐几乎是以“孤胆英雄”的姿态出现的。外有狡诈阴险的鸦片贩子与坚船利炮的帝国主义强盗,内有琦善这样的奸臣拖累,再加上一个遇事瞻前顾后显得不怎么靠谱的道光皇帝——林大人实在是太难了!对于这样的“刻板印象”,别人姑且不论,那位道光皇帝或许是会为自己叫屈鸣冤的……国库空虚  大清朝也有过一段“不差钱”的美好时光。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努力,清政府每年的赋税收入,从17世纪末1
期刊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令人寻思的人物,他在公元之前,就经过贾谊的责难。迄至近代,既受过章炳麟和萧一山的恭维,也受过顾颉刚和郭沫若的批判。可是我们的好奇心不能因这样的“褒贬”而满足。  假使我们撇开嬴政的个性与作为,单说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我们也可以问,以欧洲人才之多,何以不曾在公元
期刊
失败是每一个人成长中必将遭遇的事情,对失败的态度往往决定他最终能成就的高度。人是如此,国家亦然。比如很少有人会想到,对于太平洋战争,日本为图“死个明白”的一次反思,居然最终让它在制造业上对美国完成了“复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这场袭击既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又把美军几乎整个太平洋舰队送进了海底。一个星期后的12月14日,罗斯福总统召集海军、财政、工业等部門开了个“造舰会议
期刊
无所作为的恭亲王  1895年9月,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任期结束,准备回国,临走前他去总理衙门辞行,语重心长地对恭亲王奕訢说:“王爷在中国为第一有权有势之人,王爷拿不定主意振兴中国,即无人能拿主意,但此时急矣。若并日而作,百废俱举,各国闻之,自不敢动。若如此因循,恐不数年,便不可问也。日本先下手得便宜,各国未尝不动心也。好自为之,无为天下万世笑也。”  此时,甲午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马关条约》的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