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得分点 力求得全分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训练目标
  文言文翻译是整张语文试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如何做好这道题已成为同学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笔者以为大家只要科学复习,在平时的训练中培养抓得分点的敏锐意识,就能突破这一瓶颈。
  命题解读
  1.分值:08年两套全国卷、山东卷、海南卷、江西卷、湖北卷、四川卷、安徽卷为10分,其他省市卷6分至9分不等,预计09年各省市都会向全国卷看齐,稳定在9分到10分之间;全国卷再加大分值也不太可能,毕竟还有其他考点。
  2.题量:七套卷考两句,其余三句,09年可能还在两句和三句之间,不会有大变化。
  3.字数:30~50字。
  4.命题方式:07、06年只有福建卷的翻译句子是出自另选的一小段文言文,其余试卷仍然是从文言文大阅读中选句子,09年这个主流趋势应该不会改变,因为没有必要再选一段去挤占考生的阅读时间。
  5.可能出现的创新:将北京卷、广东卷、浙江卷的断句题与翻译题合在一起考查。
  6.句子选择:侧重比较抽象的议论性句子。
  7.难易度: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难度较大,虽然一般考生都能了解句子的大意,但要想将它准确地表达出来,拿全分,还不容易。
  8.得分点所在: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句子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得分点。每到此处,翻译时便要凝神静气,格外小心谨慎,瞻前顾后,上下联系,然后下笔。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笔者这里结合往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将其系统地归纳如下。
  
  一、注重对关键实词的翻译
  
  [备考对策]
  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负载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旬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其次要准确运用“组词法与替换法”来完成文言文向现代汉语的转录。
  1.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译文: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遭遇祸患。
  2.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译文: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3.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①句须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②句中,“设备”也是两个单音词,“设”是动词,应翻译成“设置”;“备”是名词,应翻译成“防备”,不能照白话文中的双音词“设备”去翻译。③句中,“是非”是两个单音词,需拆开分别翻译,“是”是指示代词,应翻译成“这”;“非”是动词,应翻译成“不是”,不能照白话文中的双音词“是非”去翻译。
  
  二、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备考对策]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通常是不带宾语的,带上宾语就成为使动或意动用法了。带宾语是这类词活用的基本标志。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译文: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选自《聊斋志异》)
  2.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译文: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
  3.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译文: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
  解析
  词类发生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上述三句中的“异”、“已”、“死”都是词类活用,分别属于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翻译时必须增补上表意动、使动、为动的词语,即“感到(奇异)”、“使……停止/治好”、“为……而死”。
  
  三、特殊文言旬式在翻译中要体现出它的特殊性
  
  [备考对策]
  文言句式已纳入今后高考的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几个特殊句子——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1.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2.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解析
  ①句中的“不之杀”是一个宾语前置结构,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之”调到动词“杀”之后,译为“不杀它”。②句中的“槐一株”是一个定语后置结构,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定语“一株”调到中心语“槐”之前,译为“一棵槐树”。“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结构,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介宾短语“于其下”调到谓语“作糜哺饿者”之前,译为“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小结
  以上从三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在文言文翻译中经常设置的赋分点,也是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的着力点。当然,除了要特别注重以上三个方面外,同学们还应注意句子整体上的通顺、无病句。总之,只要同学们平时注意积累,做卷时格外细心,文言文翻译是可以拿到理想的分数的。
  活学活用
  将下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瑕之母病,人闻,夜往告之,弥子瑕矫驾君车而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二)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乔玄、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三)庄周家贫,故往货粟于 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咋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四)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五)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六)庞葱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果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七)郑子产有疾,谓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嶿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聚人于萑苻之盗。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①萑苻(hu6àn fù),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八)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馨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馨于前,故易之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参考答案
  (一)1.弥子瑕曾经被卫国国君宠爱。(注意点:“见爱于卫君”舍有被动与倒装。)2.有一天,弥予瑕与卫君在果园里游玩。(注意点:“游于果园”含倒装。)3.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
  (二)1.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注意点:“未之奇也”含宾语前置和意动用法。)2.天下将要大乱,没有经世之才的人是不能定国安邦的,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先生吧。(注意点:本句是判断句。)
  (三)1.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注意点:含介宾短语后置。)2.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注意点:“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3.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注意点:“常与”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四)1.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注意点:“是”为重点,属指示代词“这”。)2.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注意点:“病”字要联系上下文,有比较的意思。)3.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注意点:“若之何”是固定结构,表疑问。)
  (五)1.你回去,我回来后给你杀猪。2.妻子阻拦他说:“只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注意点:“特与……耳”属固定句式。)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信任他的母亲,(孩子)不是用这种方式能教育成的。(注意点:“非以成教也”是判断句。)
  (六)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注意点:有判断句,“去大梁”的“去”、“议臣者”的“议”是关键实词。)
  (七)1.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2.派步兵去攻打萑苻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注意点:“鲜、焉、玩”三个字是重点,“宽”含词类活用。)
  (八)1.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早晚都完全显现在人们面前,不容易画得像。(注意点:罄,完全显现;类,像。)2.鬼魅是无形的,不显现于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注意点:判断句式)
其他文献
岁月中,有一种另类的芬芳,叫书香。走进方叶的散文,沐浴着古典的清风,细细品味,静静享受,那份耐人寻味的美与芬芳,在心田流转,让人如痴如醉,惹人遐思无限。  读方叶的《泊》,你就如登上了一条古色古香的画舫,触目皆是古典的静美,船轻轻地摇,你的心也随之荡漾。他所写的景和物,皆是充盈着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意象。比如断崖野水、江雪秋月,比如荷香柳浪、渔火归帆,比如青箬笠绿蓑衣,这些山水风物被作者描绘成一幅幅
期刊
以一则两千字的文章,来写一位历经坎坷与磨难的母亲的一生,其篇幅和容量显然是不足的。然而,无论谁读这篇文章,都会产生一种发自心底的感动和一份无法释却的情怀。  浓于真——  作品以母亲一生的磨难、忍耐、不屈与牺牲,赞扬了母亲的伟大与坚韧,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一颗蓬勃着母性之爱的崇高与不屈的心灵。  母亲是一位曾经历过“挥斥方道的激情的青年时代”,并在自己的历史论文和历史剧中一再为被封建文化窒息的中国女
期刊
散文《海上》反映了埋藏于冰心内心深处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和一个玲珑剔透的少女对于生命、自然与爱的深切的思索。对于文中的饱受着丧女之痛的老者,冰心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老人和孩童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在进入文字的世界以后往往具有多重的意蕴。在冰心的笔下:老人的形象象征了人类生命的“残缺”,老人脸上的泪水象征了人类在遭受了自然与社会的打击之后的无奈与伤痛。“人要是回到永久的家里去的时候,父亲就不能找他回来吗
期刊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说:“喜欢哪个诗人,完全是由于哪一种癖好。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读完女作家方方的《喜欢苏东坡》,我们又一次在热情洋溢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了那种不加掩饰的喜爱。  历来抒发喜爱苏东坡的诗文不计其数,而这一篇《喜欢苏东坡》仍能在众多文章中彰显特色,给人以平易清新之感,这源于作者坦率热烈的情感、行云流水的文字和
期刊
渐近故乡,是什么感觉呢?是荣归故里的自豪,还是落魄返乡的情怯?要么这两种都不是,只是阔别已久的思念与怀想?  去年春节期间,“春运”爆涨,千百万民工北上返乡,加上南方冰’雪肆虐,车站臃滞,道路阻塞,返乡之路被席卷的冰雪无情地斩断。看来“春节文化”,不仅是饺子、春晚和庙会,还应包括浓得化解不开的“故乡情结”。人为什么要“返乡”,与人为什么要“离乡”一样,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离乡”,是为了生存;“返
期刊
在《烛之武退秦师》(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烛之武劝说秦王的那段话,十分精彩。烛之武抓住秦穆公贪婪的个性特点,以“利”为诱饵,逐层推进,最后终于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让秦军退兵的目的。为帮助同学们欣赏这段话,下面我们逐句分层次进行分析。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这是第一层。烛之武在谈话一开始,就欲扬先抑,似乎把自己置身事外,站在第三者的立场说话。这不光是为了打消秦穆公的戒备之心,还因为话中
期刊
沈从文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什么时候怍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作为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正是“贴”住人物来写的典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册选了《边城》第三章到第六章,翠翠丰富而复杂的情思感想,总借绣口传出来。    一、翠翠话语的话中之话    两年前的端午节,当祖父问翠翠明天一个人去城里看划船怕不怕时,翠翠说:“人多
期刊
《安妮日记》,这部震动了世界,触动了人心的伟大日记,让人们永远记住了生活在孤独和恐惧中的14岁少女那鲜活的形象,记住了她对生、对自由的渴盼和对和平的向往。而《安妮日记》的主人公,是“我想死后还能继续活下去”的安妮·弗兰克。诚如她自己所言:“没有日记,也就无我。”今天我们又读到了安妮的同龄人古德隆·希姆莱的战时日记。虽然两人出身不同,经历迥异,但她们的愿望却是惊人的相似——热切地渴望和平与自由。  
期刊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以一人杀三人的场面写得最精彩。一人对多人应是纷纭拿斗的场面,林冲却杀得忙而不乱,忙而不烈。因为对手人虽多,却非林冲的敌手,别说对抗,就连招架之力也没有,有的只是“逃”,林冲无须应付“斗”,只须全力以赴“追”,所以场面不激烈。但毕竟以一追三,林冲不是孙悟空,不能一变三,所以虽不激烈却较紧张。林冲的追杀忙而不乱,他交互时间,利用一敌倒地挣扎的空隙,追杀另一敌。暂纵挣扎负伤之敌
期刊
安妮日记(1943年10月29日)  “(密室中的气氛令人窒息、呆滞、沉重),我像只会唱歌的鸟,但被剪去了翅膀,不断用身子去撞那阴暗的笼子铁栏。‘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和笑声的地方去!’我心中有个声音在哭喊。”  古德隆日记(1943年11月1日)  “林登菲希特(希姆莱发迹后迁入与其身份相当的庄园)以后准归我所有,囚徒们已在周围安上了篱笆。”  安妮日记(1943年6月15日)  “收音机是我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