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航天将迎爆发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fzqgkvbav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火箭、发卫星长久以来都是航天领域“国家队”的事情,现在,民营航天力量正在向世人展示它们的实力与决心。当航天赛场对民营力量敞开大门,民营力量进入高端航天领域将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促进行业发展,竞争将更好地刺激创新。
  让人意外的入局者?
  据太空基金会《航天报告》统计数据,过去十年来世界太空市场收入增长73%,商业航天占全球太空经济的80%,辐射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埃隆·马斯克和他的SpaceX则以民营航天代表力量之姿收获了无数掌声与欢呼。
  逐渐趋于理性的资本更愿意向更有竞争力的行业与企业集中,而不再选择全面开花的方式,此前,资本不愿轻易进入商业航天领域,是因为航天技术过于硬核,门槛较高,精准的航天市场信息也并不易被获取,影响投资决策。马斯克多重身份中的互联网企业元素让不少人对国内互联网巨头们同样投身航天领域抱以厚望,不过看起来巨头们似乎表现出了难得的谨慎姿态,宁愿先争一争社区团购的三瓜两枣也不愿付出真金白银仰望星空,确实造火箭、发卫星离巨头们的主营业务较远,回报时间长、风险高的商业航天也很不合适赚快钱,于是在万般期待下随意立项、表态刷了刷存在感就继续按资不动,反倒是华为、小米以及吉利等实体企业表现出了对商业航天的浓厚兴趣并付诸行动。此外,由中央网信办和财政部共同发起,深耕互联网领域的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也已在布局民营航天领域,“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既会受益于中国航天完善的产业链以及关键技术优势,也会为民营参与主体提供巨大市场机遇和施展空间。”
  中国民营航天有没有“超级英雄”?北京千域空天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蓝天翼的话点出了国内民营航天企业的愿景,“与其羡慕美国有SpaceX这样的企业,有马斯克这样的民航企业家,不如考虑在当下中国的土壤环境下,如何培育一个像SpaceX这样的企业。钱是一方面,技术和政策是一方面,企业家的愿景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九州云箭联合创始人刘洋也表示,“国内资本对新科技、硬科技的关注和投资热情最近几年在持续走高,也不乏有情怀的资本机构在民营航天企业的投资中愿意适当承担较高的风险。目前,国内民营航天还没有像马斯克和贝佐斯这样已经在某一领域做出巨大成就的创业者出现,因此国内资本对这一行业的加持,就成为了国内民营航天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后浪”的实力与活力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60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2016年,国务院发布《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表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
  目前,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超过160家,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民营航天企业并不掩饰自己的宏大愿景,作为我国航天产业里的“后浪”,它们的业务范围实则已经涵盖火箭、卫星、测控、电子、软件、材料、机械等与航天相关领域,企业性质也为纯粹的民企、中外合资、混合所有制等等,可以说,未来商业航天的发展进程里必有民营航天公司的一席之地。与我国航天“国家队”屡屡取得突破交相辉映的是,此前显得颇为内敛与神秘的中国民营航天企业正在逐步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活力,国内民营航天企业的首次国际发射将由星河动力航天与中国华腾携手于2022年实施;千乘探索在国内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中率先完成“遥通融合卫星+地面站+指挥控制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的天地系统全产业链落地布局;中国民营航天领域首座“开放式”火箭综合试验基地正于山东省新泰市兴建,其2022年陆续交付后,可向商业航天全行业提供“开放式”实验产能,所建设的综合环境实验室可提供力学、温湿度环境、低温介质传热等方向试验服务。
  大航天时代,高频次发射需求成为趋势,空间站建设和运营、太空试验、载人旅行等多场景应用带来巨大市场需求,卫星网络则是当前全球的关注热点。因为完全没有可能承接NASA的技术溢出,国内民营航天企业并不能复刻马斯克在航天领域的成功,只能根据自身条件学习、借鉴、探行。按照南京卫星应用行业协会常务秘书长杨建中的观点,目前国内商业航天发展以市场驱动为主,“无论是民营商业航天还是国家航天,一定是靠卫星应用来带动发展。”国家发改委曾明确表示,以卫星互联网、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属新基建内容之一。对此,九天微星创始人兼CEO谢涛表示,“受新基建政策催化,未来3年-5年,国内互联网卫星行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百公斤以上通信卫星批量化生产将成为行业刚需,地面终端及应用市场蓄势待发。”今年以來,有专家敏锐观察到商业航天领域出现的新变化,5G基站逐步普及,6G网络蓄势待发,自动驾驶、物联网等领域加速试验与推广,商业航天领域的重心将集中于卫星发射和卫星数据运营,这正是民营航天企业可着力之处。
其他文献
近期成都正積极谋划,在现有14个产业生态圈基础上构建第15个低碳产业圈,为低碳发展转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而努力。据了解,成都正对成都市低碳产业进行整体梳理摸底、调研论证,抓紧时间制定碳中和产业生态圈的工作方案,目前已形成初稿,争取近期能够出台。  按照初步计划,未来的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清洁生产等产业,加快打造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等多元应用场景,为碳达
期刊
“十四五”的第一个春天,成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三次产业齐头并进,经济持续恢复,随着各大城市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发布,成都继续稳居全国前十。  2021年一季度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2.84亿元,同比增长17.3%;较2019年同期增长13.8%,两年平均增长6.7%——经济“首季报”,成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2021年一季度,不仅是今年开局、“十四五”开局,也是新发展阶段的开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期刊
构建成都软件产业高质量的人才生态,成都2019年起发起“蓉贝”计划,多层次、多维度给予软件人才政策支持。4月14日,依据《成都市软件产业“蓉贝”计划实施办法(试行)》(成经信发〔2019〕11号)《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评选办法》(成经信发〔2020〕4号)等文件精神,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联合印发《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评估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对“蓉贝”软件人
期刊
日前,成都发布《成都市智慧园区(工业和信息化类)建设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旨在提升成都市产业园区的管理服务水平和品牌影响力,以及园区企业数字化水平。  据了解,成都智慧园区建设原则是“政府引导、园区主体”“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聚焦重点、整体推进”。其中特别强调,突出政府对智慧园区建设的引导作用,强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园区的主体地位,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企业等多方力
期刊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5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为2亿灵活就业人员送出系列大礼包,包括研究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兜底措施,推动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社保的户籍限制。开展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探索用工企业购买商业保险、保险公司适当让利、政府加大支持的机制等。  有关部门也在加快行动
期刊
“蓉贝”软件人才计划正逐渐被成都乃至全国的高端人才所注意,这对提升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软件产业发展、注重奖励有贡献人才的形象起到巨大的宣传作用。不少外地同行对于成都给予软件人才如此高的奖励表示惊讶和赞许。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必然推动成都软件产业整体实力跃升。  以“蓉贝”之力兴人才之势  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武是2020年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技术领衔人之一,在他看来,不同于其他城市,“蓉
期刊
当下数据服务已成为智慧公安建设的一大特色,基于视频的指挥调度系统正在公安领域不断完善和普及。2019年成都九洲电子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成都九洲)打造的“基于数据智慧驱动的全域全时公安指挥调度平台”,一经投入,便给出当年四季度可防性违法犯罪类警情同比下降10.8%,成功保障各类安保100余起(包括1万人以上)的优秀成绩。作为公安体系中全国领先的应用,该平台入选成都2020年信息化类拟支持项
期刊
工业软件是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的内生动力。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而国家级协同攻关平台正是国家工信部围绕关键软件产品生态建设需求,贯彻落实国家软件战略的重要部署。  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年7月,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天府软件园有限公司、成都淞幸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工信部工业软件协同攻关中心项目。这意味着,西部唯一的国
期刊
工业软件是工业企业运营的“大脑”,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和创新的隐形“国之重器”。软件强国战略为我国工业软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国工业软件市场依然面临着由国外工业软件巨头所垄断的局面,国产工业软件不仅不强,甚至难以称“大”。  立足成都市扎实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软件开发资源,近年来成都编制了《成都市推进工业软件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征求意见稿),以推动工业软件自给自足。作为
期刊
碳市场可显著放大碳交易的实际规模,极大提高碳交易的运行效率,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低碳转型步伐,但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碳市场建立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日前,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心建设再行加速,生态环境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明确,碳市场将成为未来碳减排、碳达峰的重要市场机制。5月1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建设中的登记、交易和结算三项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