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及鹤壁市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需要,立足未来,着眼发展,提出了“扩张规模、提升内涵,创新机制、科学发展”的“二次创业”目标。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走内涵发展之路,出台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推进“二次创业”的实施意见》,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学院在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学院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60余门;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专业项目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校内实训中心29个,校外实训基地199个。
多措并举,搭建精品课程开放平台
切实加强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建设。学院所有课程教学内容都始终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专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坚持“教学研创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专家共建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为指导,全力体现专业教育现代职业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所有课程都制定了课程标准。在课程开发上,采取“精简、压缩、新增、综合”的方法,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新增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课程,把培养某项综合能力所需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综合,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创新载体,改革教学方法。学院大力加强多媒体教学,在所有阶梯教室和部分理论或实训课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为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了有利条件。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信息容量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教学灌到底”的局面。全体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设计适合本专业教学的课件,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现代高职教育和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坚持“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教学,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医学院和护理学院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个考核、四种训练、三个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考核”是指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前必须通过专业技能项目考核;“四种训练”是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演练、企业见习带练、毕业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实练;“三个衔接”是指技能训练,在校期间与考取技能证书相衔接,毕业时或毕业后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就业时与相关专业岗位相衔接。
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狠抓专业基本技能和岗位职业技能训练,极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学生在全国及省内外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如机电工程学院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二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4项。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利用现代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实效性等特点,积极进行精品课程立体化教学包的建设,将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料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创新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随时上校园网浏览校内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通过链接为学生介绍相关专业精品课程学习网站,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加强自我学习。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科学优化,大力加强专业建设
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学校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及鹤壁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大力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建设,通过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使专业设置和教学更好地贴近市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以课程体系改革带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了基本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岗位技能模块、人文素质模块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体系交叉渗透、相辅相成。一是突出应用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重组、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二是强化实践教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进一步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3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环节,完成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胜任工作岗位。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极大地带动了专业建设,提高了专业教学的针对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和职业素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全国大学生“NEC”杯电子设计大赛河南赛区荣获一等奖1项;经济管理学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
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学校借助豫北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平台,积极深化与企业及豫北地区同类高职院校的合作,成立了9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参与审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通过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提高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更好地适应了企业行业的需要。
培养教学团队带头人,打造一流教学团队
树立先进的教学团队建设理念。先进的教学团队建设理念是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基础。在长期的团队建设过程中,学校形成了“创建一流、服务专业、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学团队理念。“创建一流”是团队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把特色、优势专业教学团队建成省内一流的教学团队,在学历、职称、双师比例等方面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彰显团队实力;“服务专业”是团队建设的目的,团队建设要以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建设标准,服务于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适应社会”是团队建设的着眼点,团队建设、创新与改革要根据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变化,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团队建设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持续发展”是团队建设的灵魂,团队的生存以与时俱进和持续发展为不竭动力。学校只有加强院校合作,科学发展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才能有持续不断的生命力。 注重教学团队带头人的培养。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是实现团队共同目标的重要基础。在教学团队创建过程中,团队带头人的个人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会对团队文化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非常注重团队带头人的培养,充分发挥那些既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创新的教学思想、良好的合作精神又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如机电工程学院模具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王德俊教授在人员少、年轻教师多的情况下,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抓手,通过积极努力,把模具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了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
强化实践实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四个特点”、坚持“四个结合”。四个特点:一是实训基地在训练过程上具有仿真性和生产性,努力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二是实训基地在建设设计上具有通用性,尽可能使现有的实训条件有较广泛的适用性,能在有限的基地内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提高了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三是实训基地在技术要求上具有先进性,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应用的本领;四是实训基地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具有社会开放性,所建实训室不仅能承担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基本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使实训基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四个结合”:一是在建设形式上做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在建设内容上做到产学研相结合,教学、科研、生产三种功能兼有的优先建设;三是在筹资方式上做到自筹、共建与争取政府投入相结合,立足建立起自我运行、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四是在建设步骤上做到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
持之以恒推行“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中央有关部委和省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建设了6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和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围绕鹤壁市金属镁产业发展,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鹤壁市金属镁产业发展路线图”,并获得鹤壁市科技局立项;学校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了由260余家企业和豫北9所高职院校组成的豫北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集团。
积极建立与用人单位的长期联系机制,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与企业进行深度产学结合,量身定制,实施“订单式”培养。在专业教育的后期,定向引入企业的专门产品和技术,作为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措施。专业教师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根据企业技术需要,帮助企业加强技术攻关。目前,学校教师已获得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17项,完成省科技厅攻关项目10余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校将按照河南省九次党代会、鹤壁市八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全面推进“二次创业”,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力度,努力拼搏,再创佳绩,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鹤壁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晓 月
多措并举,搭建精品课程开放平台
切实加强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建设。学院所有课程教学内容都始终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专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坚持“教学研创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专家共建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为指导,全力体现专业教育现代职业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所有课程都制定了课程标准。在课程开发上,采取“精简、压缩、新增、综合”的方法,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新增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课程,把培养某项综合能力所需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综合,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创新载体,改革教学方法。学院大力加强多媒体教学,在所有阶梯教室和部分理论或实训课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为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了有利条件。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信息容量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教学灌到底”的局面。全体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设计适合本专业教学的课件,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现代高职教育和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坚持“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教学,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医学院和护理学院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个考核、四种训练、三个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考核”是指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前必须通过专业技能项目考核;“四种训练”是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演练、企业见习带练、毕业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实练;“三个衔接”是指技能训练,在校期间与考取技能证书相衔接,毕业时或毕业后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就业时与相关专业岗位相衔接。
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狠抓专业基本技能和岗位职业技能训练,极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学生在全国及省内外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如机电工程学院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二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4项。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利用现代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实效性等特点,积极进行精品课程立体化教学包的建设,将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料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创新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随时上校园网浏览校内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通过链接为学生介绍相关专业精品课程学习网站,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加强自我学习。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科学优化,大力加强专业建设
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学校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及鹤壁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大力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建设,通过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使专业设置和教学更好地贴近市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以课程体系改革带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了基本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岗位技能模块、人文素质模块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体系交叉渗透、相辅相成。一是突出应用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重组、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二是强化实践教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进一步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3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环节,完成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胜任工作岗位。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极大地带动了专业建设,提高了专业教学的针对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和职业素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全国大学生“NEC”杯电子设计大赛河南赛区荣获一等奖1项;经济管理学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
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学校借助豫北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平台,积极深化与企业及豫北地区同类高职院校的合作,成立了9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参与审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通过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提高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更好地适应了企业行业的需要。
培养教学团队带头人,打造一流教学团队
树立先进的教学团队建设理念。先进的教学团队建设理念是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基础。在长期的团队建设过程中,学校形成了“创建一流、服务专业、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学团队理念。“创建一流”是团队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把特色、优势专业教学团队建成省内一流的教学团队,在学历、职称、双师比例等方面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彰显团队实力;“服务专业”是团队建设的目的,团队建设要以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建设标准,服务于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适应社会”是团队建设的着眼点,团队建设、创新与改革要根据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变化,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团队建设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持续发展”是团队建设的灵魂,团队的生存以与时俱进和持续发展为不竭动力。学校只有加强院校合作,科学发展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才能有持续不断的生命力。 注重教学团队带头人的培养。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是实现团队共同目标的重要基础。在教学团队创建过程中,团队带头人的个人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会对团队文化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非常注重团队带头人的培养,充分发挥那些既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创新的教学思想、良好的合作精神又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如机电工程学院模具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王德俊教授在人员少、年轻教师多的情况下,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抓手,通过积极努力,把模具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了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
强化实践实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四个特点”、坚持“四个结合”。四个特点:一是实训基地在训练过程上具有仿真性和生产性,努力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二是实训基地在建设设计上具有通用性,尽可能使现有的实训条件有较广泛的适用性,能在有限的基地内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提高了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三是实训基地在技术要求上具有先进性,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应用的本领;四是实训基地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具有社会开放性,所建实训室不仅能承担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基本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使实训基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四个结合”:一是在建设形式上做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在建设内容上做到产学研相结合,教学、科研、生产三种功能兼有的优先建设;三是在筹资方式上做到自筹、共建与争取政府投入相结合,立足建立起自我运行、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四是在建设步骤上做到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
持之以恒推行“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中央有关部委和省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建设了6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和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围绕鹤壁市金属镁产业发展,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鹤壁市金属镁产业发展路线图”,并获得鹤壁市科技局立项;学校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了由260余家企业和豫北9所高职院校组成的豫北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集团。
积极建立与用人单位的长期联系机制,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与企业进行深度产学结合,量身定制,实施“订单式”培养。在专业教育的后期,定向引入企业的专门产品和技术,作为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措施。专业教师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根据企业技术需要,帮助企业加强技术攻关。目前,学校教师已获得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17项,完成省科技厅攻关项目10余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校将按照河南省九次党代会、鹤壁市八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全面推进“二次创业”,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力度,努力拼搏,再创佳绩,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鹤壁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