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度学习”,是指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低成长区域跨越到高成长区域。深度学习是一种认知升级和自我精进的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当我们在关注课标落实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仍然存在浅表化、浅层化的问题。学生的深度学习,必然指向理解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历和感悟,数学的交流与表达、猜想、验证、数学思想等素养才能落地生根。注重学习的自然发生,让学生的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必然指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即数学深度学习的能力。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能力,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数学深度学习;情境布局;巧设问题;充分思考;教师评价
一、适当的情境布局,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剖析教学内容,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再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情境。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想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应思考如何将情境与问题串更好地紧密连接在一起,最优化地搭建情境和问题串的布局。教师应该要懂得利用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知识上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问题所在,进而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才有可能有深度。
例如, 王春珍老师在五年级下册《分数乘分数》一课中,设置“王芳每小时能织五分之一米的围巾,你能提出一个有关分数乘法的数学问题吗?”这一问题情境。五年级的学生对织围巾这一情境是熟悉的,容易进入这一问题情境。整节课围绕着这个情景展开,根据情境,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再将问题精简化,综合成3个问题,三小时能织多少米围巾?二分之一小时能织多少米围巾?甚至三分之一小时能织多少米围巾,教师的精心引导,让问题围绕着情境层层递进。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情境,将情境与问题串紧密连接在一起,抓住了分数乘分数的本质,不过早的概括分数的算法,而是强化学生间的理法沟通,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始思考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更自然的掌握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思考,从而突破分数乘分数算理抽象这一难点。
二、巧妙的问题设置,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基础
学生的深度学习,必然会受自身认知的影响,但是小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较弱,他们的问题需要教師的引导才能更顺畅地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要结合孩子的困惑,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的过程,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有的放矢地引导,甚至能让学生主动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外,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困惑,及时进行引导,教师的追问能让学生思考更有质量,同时对学生的解决问题也更具有指引性,这样才能让深度学习得到保证。
例如,蔡萍芳老师教学《质数的再认识》一课时,在学生已经了解利用排除法寻找100以内的质数后,开始考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排除法,她让学生利用计算器寻找100至200之间的质数,让学生惊奇的发现之前寻找质数,除了排除2、3、5、7整除的数以外,现在还应扩展到不被11、13、17整除。而为什么200以内的质数需要扩展到17,这与117×17=289,289>200直接相关,但这个知识点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而言,已经高出了他们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不适合再深入。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在利用排除法找更大的质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蔡萍芳老师在提高问题难度的过程中,再次渗透排除法是为了保证这些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一知识本源。在学生间不断的纠错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数的概念,同时也感受解决问题的共同性。
三、充分的思考时间,是学生深度学习的保证
《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没有充分的时间,学生的深度思考无从谈起,紧跟着的深度学习也没法得到落实。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应在课堂上留有足够的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在问题提出后,应该有一段课堂空白,让学生更好地去领会自身存在的困惑,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这将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有促进作用,学生将会在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更扎实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赖丽华老师教学《一分有多长》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体验一分钟有多长。“体验”是学生行为动词的表述,是一个过程目标,赖丽华老师为了保证学生感受一分钟有多长的体验时间,分别设计了让孩子闭眼默数一分钟、1分钟木头人、1分钟动画片、念古诗、口算、写自己的名字、背口诀这些教学活动,活动紧凑充实,生动有趣,活动时间充足,足足占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保证了学生思考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主动去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在心中对一分钟的长度形成概念。最后再以闭眼默数一分钟结束课堂,可说是有画龙点睛之妙。
四、积极的教师评价,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动力
《课标》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数学是枯燥难懂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成功或者多次经历失败,他们就会对数学开始产生厌烦,因此,在课堂回答问题的环节中,假若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不要把是否能够得出正确答案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对于积极努力、敢于挑战的勇气等等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尽可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体验成功,从而爱上数学。
例如,陈莉群老师教学《图形的运动总复习》一课时,在让学生回顾图形运动的三种方式后,让学生自己利用这三种运动方式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在这一设计图形过程中,每个孩子有自己不同的思考,设计出来的图形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体会不一样的成功。同时在让孩子上台展示时,陈莉群老师并没有对孩子指定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体会,教师再加以引导,“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你有什么建议吗?”、“他刚才说了什么,你听懂了吗”。陈莉群老师对于孩子敢于提问、敢于建议的勇气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更有学习的动力。同时,同伴间的建议,也能让孩子更大胆的质疑,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补足自己在学习上出现的学习漏洞。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的发布,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我们认为,这些要素对于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建构无意指明了方向。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明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有意引导。而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展开深度学习是让课堂学习真是发生的有效路径。教师要抓住数学核心内容,围绕数学学科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聚焦思维过程,深度学习,主动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而这离不开教师设置适当的情境、巧妙的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及积极的教师评价。当然,在学生的深度学习方面,我们的思考还需不断精进,我们也希望能和更多的一线教师进行思考探究,相信每个教师都会在学生的“深度学习”上给予更多的重视,在课堂的每个细节下功夫,让学生吃到好吃而又有营养的数学知识,从而能更有自信地走出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高清文. 浅探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新教师,2020,(08):44-45.
[2]陈若霖. 论深度学习导向下小学生数学画图解题能力的培养[J]. 教师,2020,(11):38-39.
[3]郑爱斌. 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J]. 天津教育,2020,(02):76-77.
[4]郁琳. 反思: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度”——例谈小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J]. 小学教学研究,2015,(10):40-42.
关键词:数学深度学习;情境布局;巧设问题;充分思考;教师评价
一、适当的情境布局,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剖析教学内容,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再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情境。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想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应思考如何将情境与问题串更好地紧密连接在一起,最优化地搭建情境和问题串的布局。教师应该要懂得利用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知识上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问题所在,进而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才有可能有深度。
例如, 王春珍老师在五年级下册《分数乘分数》一课中,设置“王芳每小时能织五分之一米的围巾,你能提出一个有关分数乘法的数学问题吗?”这一问题情境。五年级的学生对织围巾这一情境是熟悉的,容易进入这一问题情境。整节课围绕着这个情景展开,根据情境,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再将问题精简化,综合成3个问题,三小时能织多少米围巾?二分之一小时能织多少米围巾?甚至三分之一小时能织多少米围巾,教师的精心引导,让问题围绕着情境层层递进。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情境,将情境与问题串紧密连接在一起,抓住了分数乘分数的本质,不过早的概括分数的算法,而是强化学生间的理法沟通,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始思考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更自然的掌握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思考,从而突破分数乘分数算理抽象这一难点。
二、巧妙的问题设置,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基础
学生的深度学习,必然会受自身认知的影响,但是小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较弱,他们的问题需要教師的引导才能更顺畅地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要结合孩子的困惑,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的过程,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有的放矢地引导,甚至能让学生主动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外,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困惑,及时进行引导,教师的追问能让学生思考更有质量,同时对学生的解决问题也更具有指引性,这样才能让深度学习得到保证。
例如,蔡萍芳老师教学《质数的再认识》一课时,在学生已经了解利用排除法寻找100以内的质数后,开始考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排除法,她让学生利用计算器寻找100至200之间的质数,让学生惊奇的发现之前寻找质数,除了排除2、3、5、7整除的数以外,现在还应扩展到不被11、13、17整除。而为什么200以内的质数需要扩展到17,这与117×17=289,289>200直接相关,但这个知识点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而言,已经高出了他们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不适合再深入。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在利用排除法找更大的质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蔡萍芳老师在提高问题难度的过程中,再次渗透排除法是为了保证这些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一知识本源。在学生间不断的纠错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数的概念,同时也感受解决问题的共同性。
三、充分的思考时间,是学生深度学习的保证
《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没有充分的时间,学生的深度思考无从谈起,紧跟着的深度学习也没法得到落实。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应在课堂上留有足够的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在问题提出后,应该有一段课堂空白,让学生更好地去领会自身存在的困惑,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这将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有促进作用,学生将会在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更扎实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赖丽华老师教学《一分有多长》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体验一分钟有多长。“体验”是学生行为动词的表述,是一个过程目标,赖丽华老师为了保证学生感受一分钟有多长的体验时间,分别设计了让孩子闭眼默数一分钟、1分钟木头人、1分钟动画片、念古诗、口算、写自己的名字、背口诀这些教学活动,活动紧凑充实,生动有趣,活动时间充足,足足占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保证了学生思考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主动去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在心中对一分钟的长度形成概念。最后再以闭眼默数一分钟结束课堂,可说是有画龙点睛之妙。
四、积极的教师评价,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动力
《课标》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数学是枯燥难懂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成功或者多次经历失败,他们就会对数学开始产生厌烦,因此,在课堂回答问题的环节中,假若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不要把是否能够得出正确答案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对于积极努力、敢于挑战的勇气等等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尽可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体验成功,从而爱上数学。
例如,陈莉群老师教学《图形的运动总复习》一课时,在让学生回顾图形运动的三种方式后,让学生自己利用这三种运动方式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在这一设计图形过程中,每个孩子有自己不同的思考,设计出来的图形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体会不一样的成功。同时在让孩子上台展示时,陈莉群老师并没有对孩子指定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体会,教师再加以引导,“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你有什么建议吗?”、“他刚才说了什么,你听懂了吗”。陈莉群老师对于孩子敢于提问、敢于建议的勇气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更有学习的动力。同时,同伴间的建议,也能让孩子更大胆的质疑,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补足自己在学习上出现的学习漏洞。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的发布,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我们认为,这些要素对于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建构无意指明了方向。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明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有意引导。而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展开深度学习是让课堂学习真是发生的有效路径。教师要抓住数学核心内容,围绕数学学科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聚焦思维过程,深度学习,主动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而这离不开教师设置适当的情境、巧妙的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及积极的教师评价。当然,在学生的深度学习方面,我们的思考还需不断精进,我们也希望能和更多的一线教师进行思考探究,相信每个教师都会在学生的“深度学习”上给予更多的重视,在课堂的每个细节下功夫,让学生吃到好吃而又有营养的数学知识,从而能更有自信地走出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高清文. 浅探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新教师,2020,(08):44-45.
[2]陈若霖. 论深度学习导向下小学生数学画图解题能力的培养[J]. 教师,2020,(11):38-39.
[3]郑爱斌. 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J]. 天津教育,2020,(02):76-77.
[4]郁琳. 反思: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度”——例谈小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J]. 小学教学研究,2015,(1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