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师傅今年58岁,三年前查出糖尿病,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血糖控制的一直不够理想。就在前不久的一天早上,蔡师傅突然觉得胸闷,心慌,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被确诊为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经过抢救最终才转危为安。蔡师傅很纳闷,自己没有心脏病啊,怎么可能突然发病呢?
发现糖尿病更该查心脏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马淑梅说:早期糖耐量发生异常后,除应积极控制血糖外,更应重视冠心病的情况。在临床糖尿病前,血糖病毒对冠状动脉的侵蚀就已经开始,随着糖尿病的发展,长期持续性高血糖可产生多种毒性作用,它会慢慢地对血管进行“浸泡、渗透”,将动脉血管等组织细胞侵蚀得“千疮百孔”,血管内皮被损害得伤痕累累,使胆固醇等脂质极易沉积在受损伤的动脉内皮上,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向管腔内凸起,使血管内壁变得凹凸不平,并有纤维化和钙质沉积。冠状动脉血管变硬狭窄,血流不畅,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冠心病心绞痛,如闭塞不通,则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而通过造影可以看到,一般糖尿病病人的心脏都成糜烂性病变。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
马主任说:据统计,8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都死于心血管疾病,所以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指无冠心病的糖尿病病人和既往有冠心病病史的非糖尿病病人有同样的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即10年内糖尿病病人和冠心病病人发生新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相同。
“糖尿病是冠心病等危症”提出的依据首先是糖尿病病人是冠心病发作的高危人群。其次,冠心病病人伴随血糖不正常的比例高。很多研究表明,冠心病与高血糖状态联系密切。可以说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疾病,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联合国在欧洲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欧洲冠心病病人中大约有2/3存在高血糖。糖尿病病人发生冠心病的几率大,病死率高,以冠心病就诊者伴随糖尿病或高血糖状态的也比例惊人。
发病更早、更重,预后差
马主任说:糖尿病性心脏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一般有几个特点:首先是发病率高、快、早。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发病比较早、发展快,糖尿病女性患者失去了天生的性别对心血管保护作用;其次是比较严重,心梗面积更大;第三就是预后效果不好。
马主任表示,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典型,一般人在发生急性心梗时往往有剧烈疼痛,可形容为呈“刀割样”或“压榨样”疼痛。而糖尿病患者由于有神经病变(尤其是末梢神经病变),因此常有感觉减退。发病时患者常无明显疼痛症状,甚至在出现心肌梗塞等危重情况时仍毫无知觉,这种无痛性心肌梗塞极易误诊、漏诊,也是造成猝死原因之一。
从病变角度看糖尿病性心脏病与一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心肌微小血管病变,小血管内膜增生更加剧烈,心肌的缺血、缺氧更加严重。并且支配心脏的植物神经有不同程度损害。因此,糖尿病心脏病对身体的损害更为严重。
大多无痛感
马主任说:与非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症状不同,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受损会有几个典型表现。
静息时心动过速:糖尿病心脏受累者早期表现为静息时心动过速。在休息状态下,心率常常每分钟大约90次,甚至可高达130次。
体位改变引起血压低:正常人体位变化时,可通过提高血管紧张度和心排出量,从而使血压维持正常。但糖尿病病人在体位变化时,如由卧位改变为立位可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这是体位变化引起血压明显降低之故。
心绞痛无痛感:糖尿病病人的心绞痛常不典型,甚至可无任何症状。非糖尿病病人在心肌缺血缺氧时,组织产生大量乳酸,刺激心脏的感觉神经,产生疼痛。糖尿病病人由于感觉神经功能减弱乃至丧失,疼痛症状变得轻微甚至完全没有,较容易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
加强预防,保护好心脏
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样保护好心脏呢?马主任表示有几大重点:
一是控制血糖。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将饮食、运动、药物、教育结合起来,严格施行自我管理,尽量使血糖降到正常。
二是稳定血压。糖尿病与高血压是一条藤上的两只苦瓜,两者互相影响而使病情加重。因此,糖尿病人一定要定期监测血压,如伴有高血压,必须坚持服用适合自己的降压药物,同时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使血压稳定或低于130/80毫米汞柱的水平,若维持在120/70毫米汞柱,则更为理想。
三是调控血脂。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2的人发生血脂异常,主要是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致使心血管病发生率增多,与糖尿病相互推波助澜,从而使病情变得复杂,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采取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量应限制在每千克体重0.6-1.0克。
四是降低血粘。糖尿病人如血细胞因素、血浆因素及血管因素这三方面出现障碍,就会引起血粘稠度增高,称为高粘滞血症。若糖尿病人同时伴有高粘滞血症,将会导致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等方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必须加强预防,饮食清淡,以低脂低糖低盐食物为宜,平时多吃些含糖少的瓜果蔬菜、食用菌、鱼、大豆及豆制品、大蒜、生姜,常饮绿茶,有利于降低血脂及血粘稠度。参加适度的有氧代谢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降低血粘。若血粘稠度仍高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西药物,以使血粘稠度基本上保持正常。
五是适度运动。持之以恒地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可改善糖和脂质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和微循环,有利于降低血糖、血脂及血液粘稠度,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发现糖尿病更该查心脏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马淑梅说:早期糖耐量发生异常后,除应积极控制血糖外,更应重视冠心病的情况。在临床糖尿病前,血糖病毒对冠状动脉的侵蚀就已经开始,随着糖尿病的发展,长期持续性高血糖可产生多种毒性作用,它会慢慢地对血管进行“浸泡、渗透”,将动脉血管等组织细胞侵蚀得“千疮百孔”,血管内皮被损害得伤痕累累,使胆固醇等脂质极易沉积在受损伤的动脉内皮上,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向管腔内凸起,使血管内壁变得凹凸不平,并有纤维化和钙质沉积。冠状动脉血管变硬狭窄,血流不畅,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冠心病心绞痛,如闭塞不通,则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而通过造影可以看到,一般糖尿病病人的心脏都成糜烂性病变。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
马主任说:据统计,8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都死于心血管疾病,所以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指无冠心病的糖尿病病人和既往有冠心病病史的非糖尿病病人有同样的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即10年内糖尿病病人和冠心病病人发生新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相同。
“糖尿病是冠心病等危症”提出的依据首先是糖尿病病人是冠心病发作的高危人群。其次,冠心病病人伴随血糖不正常的比例高。很多研究表明,冠心病与高血糖状态联系密切。可以说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疾病,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联合国在欧洲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欧洲冠心病病人中大约有2/3存在高血糖。糖尿病病人发生冠心病的几率大,病死率高,以冠心病就诊者伴随糖尿病或高血糖状态的也比例惊人。
发病更早、更重,预后差
马主任说:糖尿病性心脏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一般有几个特点:首先是发病率高、快、早。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发病比较早、发展快,糖尿病女性患者失去了天生的性别对心血管保护作用;其次是比较严重,心梗面积更大;第三就是预后效果不好。
马主任表示,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典型,一般人在发生急性心梗时往往有剧烈疼痛,可形容为呈“刀割样”或“压榨样”疼痛。而糖尿病患者由于有神经病变(尤其是末梢神经病变),因此常有感觉减退。发病时患者常无明显疼痛症状,甚至在出现心肌梗塞等危重情况时仍毫无知觉,这种无痛性心肌梗塞极易误诊、漏诊,也是造成猝死原因之一。
从病变角度看糖尿病性心脏病与一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心肌微小血管病变,小血管内膜增生更加剧烈,心肌的缺血、缺氧更加严重。并且支配心脏的植物神经有不同程度损害。因此,糖尿病心脏病对身体的损害更为严重。
大多无痛感
马主任说:与非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症状不同,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受损会有几个典型表现。
静息时心动过速:糖尿病心脏受累者早期表现为静息时心动过速。在休息状态下,心率常常每分钟大约90次,甚至可高达130次。
体位改变引起血压低:正常人体位变化时,可通过提高血管紧张度和心排出量,从而使血压维持正常。但糖尿病病人在体位变化时,如由卧位改变为立位可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这是体位变化引起血压明显降低之故。
心绞痛无痛感:糖尿病病人的心绞痛常不典型,甚至可无任何症状。非糖尿病病人在心肌缺血缺氧时,组织产生大量乳酸,刺激心脏的感觉神经,产生疼痛。糖尿病病人由于感觉神经功能减弱乃至丧失,疼痛症状变得轻微甚至完全没有,较容易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
加强预防,保护好心脏
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样保护好心脏呢?马主任表示有几大重点:
一是控制血糖。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将饮食、运动、药物、教育结合起来,严格施行自我管理,尽量使血糖降到正常。
二是稳定血压。糖尿病与高血压是一条藤上的两只苦瓜,两者互相影响而使病情加重。因此,糖尿病人一定要定期监测血压,如伴有高血压,必须坚持服用适合自己的降压药物,同时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使血压稳定或低于130/80毫米汞柱的水平,若维持在120/70毫米汞柱,则更为理想。
三是调控血脂。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2的人发生血脂异常,主要是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致使心血管病发生率增多,与糖尿病相互推波助澜,从而使病情变得复杂,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采取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量应限制在每千克体重0.6-1.0克。
四是降低血粘。糖尿病人如血细胞因素、血浆因素及血管因素这三方面出现障碍,就会引起血粘稠度增高,称为高粘滞血症。若糖尿病人同时伴有高粘滞血症,将会导致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等方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必须加强预防,饮食清淡,以低脂低糖低盐食物为宜,平时多吃些含糖少的瓜果蔬菜、食用菌、鱼、大豆及豆制品、大蒜、生姜,常饮绿茶,有利于降低血脂及血粘稠度。参加适度的有氧代谢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降低血粘。若血粘稠度仍高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西药物,以使血粘稠度基本上保持正常。
五是适度运动。持之以恒地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可改善糖和脂质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和微循环,有利于降低血糖、血脂及血液粘稠度,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