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父亲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ouliq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宰治的自画像

  看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女儿太田治子写的追忆录,读完,我叹口气,因为书里提供的材料,不是一手的,支撑力较弱……这不能怪她,她是一个私生女,又是遗腹子,在她未出生时,太宰治就自杀了。所以,这本追忆录的主要内容是:她母亲的零星记忆,太宰治的作品中与她母亲相关的部分,他们的通信以及她自己的大量推理。“我觉得”“可能”“或許”“大概”“我想”串联起了整本书,那不是纪实,而是被揣测得近乎虚构的东西。这种代表着主观判断的词,使我无法找到落脚点,也不敢作为佐证材料使用。
  这本书触动我的,与其说是内容,莫若说是一种寻父心切的情绪。
  它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纪录片,讲的是路易斯·康的儿子的寻父之旅。路易斯·康是我特别偏爱的一个建筑师,我一直都留心收集他的资料,在寻觅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这部纪录片。
  这部片子的主角,是路易斯·康的儿子,他出生时路易斯·康已经61岁。路易斯·康是个工作狂,偶尔忙里偷闲时,会开车来看他和他的母亲,逗留至半夜。在这个儿子11岁时,路易斯·康心脏病突发,猝死在纽约的一个公厕里。这个儿子对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所以,在他成年之后,他就一次次地去找父亲的亲戚、同事、合作伙伴、前女友,飞到世界各处,徜徉在父亲的建筑作品里,在父亲浇筑的水泥地上狂奔,抚触父亲打造的柱子,眯着眼感受那美妙光影……他怀着侦探般的好奇心和耐心,一点点地拼凑出父亲的形象,在脑海里,重建一个完整的父亲。



  就像太田治子,熟读了父亲的书,时不时拈来一段,分析出种种深意。作为儿女,他们是艺术家的肉体果实,而这些小说、建筑,才是大师们用全部心力孕育出来的精神儿女,后者比前者更深刻地携带着他们生命的印记,也是他们灵魂在世间的留痕。艺术家未必是尘世子女的好父亲,却都是精神儿女的好父亲。
  回忆录的类型以执笔者的身份来分,可以宽泛地分为两种:一种是关系密切的家人、伴侣写的,偏重生活细节的堆积,鲜活而情感充沛;一种是艺术同行或研究者写的,落笔的角度会偏向作品分析和美学认知。但是,如果是这种没有和父亲长期生活过的儿女写,当直接经验和感性体验都不足时,就可能会混合叠加这两种写法。
  大师们都没有完美地履行俗世的责任。但是,对一个艺术家,从私德的角度去审判,并非我的写作目的。
  比如路易斯·康,他贵为一代宗师,却从未向商业低头,而在所有艺术门类中,电影和建筑是社会化程度最高、必须要大量财力和社会资源支持的。也因为这种不屈服,路易斯·康的一些作品不能进入实操层面,也使得他这样一个杰出的建筑师在商战中落败。当他落魄地倒毙在公厕时,还背负着几十万美元的债务。他不是“渣男”,事实上,他近乎苦行僧,吃睡都在办公室和工地,他把自己燃烧殆尽,全身心地献祭给了美。他创造的空间,就像被神的手指点过一样美。他爱这个世界的方式,就是用他制造的光影之美,让每个走进他的空间的人,有置身于天堂之感。
  路易斯·康的儿子一路苦苦寻访,找到当年和他父亲合作的那个孟加拉国的建筑师,他们并立在路易斯·康最后的作品里。在那座巨大的建筑中,肉体上的儿子,仰望着父亲精神的儿子,听见那个孟加拉国建筑师说:“你的父亲爱所有的人……而当一个人爱所有的人时,他往往看不到离自己最近的人……”
  说起来,太宰治和太田静子的肉体女儿,是写追忆录的太田治子,但他们的精神女儿,却是太宰治以太田静子的日记为母本结出的文学果实——《斜阳》。有一天,我收拾爸爸的书柜,竟然翻出了这本《斜阳》,20世纪80年代的书,封面是简单的色块和人物的剪影,谈不上装帧精美,纸页也早已发黄。我慢慢地看着,发现在79页处,书页是粘连的,爸爸根本就没有读完它,他是只读了几页就不感兴趣吗?我的爸爸是个斗志昂扬、不服逆境的人,估计不会喜欢太宰治这种颓废糜烂、没落贵族的情调。
  爸爸爱买书,且会在扉页上做标注,这本《斜阳》上标注的是“1981年11月2号,购于新华书店”。爸爸当时在御道街上班,彼时南京只有新街口的一家新华书店卖爸爸最喜欢的外国小说,这本书可能是他利用午休时间逛书店时顺便买的。
  如果爸爸还在,我能和他讨论这些吗?告诉他,我虽然在他身边长大,心里却始终和他有隔膜。这些隐秘的精神牵连、血液里的传承,似乎比血缘更让我觉得亲切。他的那些旧书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版本,开本小,散放在整齐、簇新的新书里,格外有落魄相。我把它们整理好,放进小小的藤编书架里,它们和那个半旧书架的色调很协调。
  我就这样任它们在墙角里沉淀出暮色般的书影。
  解读太宰治女儿的追忆录,无意中也成了我的寻父之旅。
  写着写着,我突然想起来,小时候,爸爸很喜欢我给他唱一首歌。我模糊记得有“不怕风雪要去找爸爸”的歌词,在网络上找了半天,原来是《咪咪流浪记》的主题曲。我一边写文章,一边反复放:
  落雨不怕
  落雪也不怕
  就算寒冷
  大风雪落下
  能够见到他
  可以日日见到他面
  任何大风雪也不怕
  我要我要找我爸爸
  去到哪里也要找我爸爸
  我的好爸爸没找到
  若你见到就劝他回家
  你要看见他,就让他回家。让他回家。回家。
  (青 江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平淡之喜》一书,〔韩〕Daehyun Kim图)
其他文献
这几天一直被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在平时听起来像心灵鸡汤,这时候才知道,“负重前行”有时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这句话平日里听起来似乎很矫情,这时候才知道,有人不仅把这种“清澈的爱”写进日记里,更用血肉和生命去践行。那张开的双臂、那些行走的界碑,让我们热泪盈眶。  从传统媒体到社交网络,大家这几天都沉浸在对戍边英雄的致敬、
期刊
文洁若。和安里摄缓慢的含义  文洁若老师94岁了。她每天早晨6点起床,8点开始工作。  她在做翻译。自己到底翻译过多少日文书?她记不清了,大名鼎鼎的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当然翻译过,并不那么为人所知的三浦绫子、佐多稻子之类的作家,也能排出一串。现在,她已经成为中国翻译日本文学最多的人。  文洁若不会用电脑,她还保留着最传统的写作方式——要修改时,用剪刀剪下指甲盖大小的白纸,用胶水工整地贴在原处
期刊
2019年,华为推出了新的手机操作系统——鸿蒙。这是苹果的iOS和谷歌的安卓两大主流系统之外的新系统。  不是没人挑战过两大巨头。微软干过,失败了;三星挑战了,也失败了;后来还有英特尔,等等。那么,华为的底气何在?  事实上,鸿蒙系统并不是为了替代安卓系统或者iOS系统,而是为了破局。按照华为的思路,鸿蒙系统是为了在未来这个万物互联的世界,把林林总总的设备连接起来,创造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这个故事只
期刊
看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我刚刚读了开头,看到:“我出生前就已经有着无穷的时间,我死后仍然是无穷无尽的时间。”这句话触动了我的“生死观”。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恐惧得不知所措。终于有一天发现,在出生之前,自己同样不在这个世界上,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死后无非又回到生前的状况,有什么可怕的呢?更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疾病,是通往死亡的过程。  死亡,或许正如帕慕克所说,“活著的时候被
期刊
我和姥姥,有好几种对话。  这一种是最长的。我在她身边坐着,她忽然像想起很重要的事,低声问我:“你现在是上学,还是上班了?”念书的时候,我说:“上学。”后来毕业了,我就说:“上班了。”  如果我回答上班,她就笑一笑,问:“上班挣多少钱?”  我说:“一千元。”她非常惊讶地一探身子,问:“多少?多少?”  我重复道:“一千元。”其实我的收入不止这些,不过因为我知道她下面的话,所以故意把工资说少了。 
期刊
Juno是一位来自韩国的插画师,他简单有趣的插画深受人们喜爱。别具一格的清新感和善于赋予作品寓意是他的作画风格。  Juno的许多作品表现出换位看世界的想法,花生、液体、拿着镜子的小猫……换个角度看,世界也许更有趣。  Juno还有反映当今社交关系的寓意深刻的插画,他从有趣的角度表现了出来。  在他的画作中,总是出现一个穿着格子睡衣的男生,Juno借他表现自己在工作结束后,孤独且没有灵感时焦虑的状
期刊
在从小困扰我们的无数问题里,有一个问题始终难以解决:为什么猪八戒挑担走了十万八千里,还是没有瘦下来?唐僧师徒一路上吃的都是斋饭,再加上十几年如一日的运动量,猪八戒也该瘦了吧。  然而在原著中,唐僧师徒的饮食未必像我们以为的那样清淡。他们的斋饭中最显眼的一样,是一种跟僧人禁欲“人设”大相径庭的东西——甜食。取经路上,他们师徒四人多次摄入糖分。  在朱紫国,国王大摆筵宴答谢师徒四人,菜单除了“琼膏酥酪
期刊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估算了一下,为了将人类送上月球,整个阿波罗计划耗费了大概250亿美元。这相当于现在的1000亿美元。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竟然没能把握住这堪称史上最为珍贵的拍照机会。他们居然没有给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拍照留念。巴兹·奥尔德林是阿姆斯特朗的副驾驶,他没在第一时间给他的同事拍一张照片。  事实也不是全然如此,是有一张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上的照片,但只有他的一个
期刊
“新仙女木”与农业革命  在研究人类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全球各主要文明之间有一些巧合,让考古学家感到惊讶。比如,包括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在内的大多数人类上古文明,其最初的起源地都在北纬30度附近的地区,而且考古发掘表明,这些文明的最早一批定居者,都是在距今1万年前后结束游牧生活的。基因溯源则显示,人类开始尝试驯化家畜、种植水稻,也大约是在同一时期。  也就是说,在距今约
期刊
宝玉挨打,最关切的当然是林黛玉,宝玉也想借此表明自己的心迹,于是遣晴雯送两方旧绢帕给黛玉。黛玉接帕,神魂驰荡,遂赋《题帕三绝》。为什么送手帕,而且还是家常旧用的,宝玉自有深意,他也知道黛玉一定能领会其中的深意。那么,深意是什么?后來黛玉终于领悟了宝玉的深意,一时响若轰雷,“五内沸然炙起”,乃援笔题帕,但个中深意,仍是不肯再着一笔。  中国的绘画艺术,善于造境,讲究计白当黑,谓之留白,小说也是。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