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与中国音乐文化的有效融合路径探寻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kkkkkkkssss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历史比较久远,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随着国际交流不断密切,各国在音乐方面的交流也逐渐增多,为各国的音乐互通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各种乐器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被人们熟知。很多人也都开始学习国外一些比较优秀的音乐文化,丰富自己的头脑。大提琴就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演奏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提琴在中国音乐演奏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得到了很多音乐人的喜爱和肯定。如何把大提琴融入中国音乐文化也成了音乐人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着重对大提琴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融入中国文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大提琴;中国音乐文化;融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7-0079-02
  音乐可以让人们的心情舒畅,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对于音乐文化来说,乐器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乐器的演奏,音乐文化就是不完整的。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这些乐器帮助人们完成一些音乐创作,为人类留下了很多经典的音乐作品。音乐的发展是没有时间和地域限制的,随着各国在音乐方面的交流,乐器的融合也成了一种趋势,很多音乐作品都是在多种乐器的配合下完成,大提琴虽然是一种西方乐器,但是在中国音乐中这种音乐设备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参与了很多音乐作品的创作。
  一、大提琴在中国音乐文化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一)音乐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从中能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那份情感
  随着国际交流不断密切,很多乐器也逐渐被人们熟知。大提琴是一种西方乐器,在乐队中绝大部分时间担任伴奏声部,延展到现在变为独奏乐器。大提琴的应用范围很广,它从出现到不断深入、发展,与多种乐器互相配合演奏,成了在低音阵营中比较常见也是比较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被人们应用到不少音乐领域中。
  大提琴的音色比较有特色,很多中国音乐也逐渐把大提琴融入作品中,让音乐形式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比如《秋思》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使大提琴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应用丰富了它们的形式和色彩。
  (二)相互融合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必然
  一个国家的音乐想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引入新的音乐元素,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促进本国音乐的发展。世界上优秀的音乐文化都值得借鉴,只有取其精华才能实现音乐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音乐发展历史久远,留下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音乐想要实现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掘其他音乐的优势,与本国的音乐融合。大提琴是西方乐器,它拥有独特的音色、音质和演奏特色,并且中低音的演奏能弥补中国其他乐器音响层次的不足,所以很多音乐人也尝试把大提琴融入到中国音乐文化中,以实现中国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现代音乐中也能看到大提琴的影子,大家熟知的《采茶瑶》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旋律流畅,民族气息浓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所以音乐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国家音乐发展和进步的必然。
  二、大提琴演奏的特点
  (一)音色接近人声,听起来很柔美
  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大家听一次就会非常喜欢,其实这主要还是与音色有关系,它能让听者瞬间感受到不一样的感觉并且爱上音乐,大提琴的音色就是这样的。给人的感觉比较低沉,情感表达流畅、深刻,更接近人声,所以听大提琴的相关作品时,就会感觉音乐所蕴含情感的丰富,能和作者有共鸣。这就是大提琴独有的音色,正是有了这些音色,大提琴的作品才会更受人们的喜爱。
  (二)情感表达更委婉,给人留有想象空间
  乐器在演奏时是会说话的,大提琴也不例外。音乐的灵魂在于情感的表达,大提琴在多数作品中情感表达比较含蓄,没有那么张揚,但能直入人心,所以大提琴受到很多音乐人的喜爱,希望在音乐作品中加入大提琴声部。音乐作品是音乐人情感的寄托,最好的状态便是能够把情感完整地传递给听众,所以很多音乐人把情感处理得非常细腻,在演奏大提琴的时候表达比较含蓄,没有那么直白,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很多音乐人的最爱。
  (三)演奏形式单一,但音乐效果比较好
  一个音乐作品的完成完全依靠一个大提琴也是可以表达某种思想的,比如独奏。在配器作品中也能听到一首歌虽然只用了大提琴一种乐器,音乐效果却很不错。
  大提琴演奏虽然比较单一,但是奏出的旋律却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都愿意把大提琴作为音乐作品的一部分,达到足以表达创作者细腻的情感。
  所以大提琴的独到之处还是有很多的,希望这些独有的音色都能被利用,引入到中国音乐文化中来,能够借以实现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促进音乐的传承和创新。
  三、中国音乐文化中如何融合大提琴
  (一)丰富中国音乐文化的教学资源
  要想中国音乐文化与大提琴融合在一起,那么首先得让音乐资源变得丰富多彩。扩充音乐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音乐文化,这样才能对其他音乐形式有一个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把中国音乐文化与其他音乐形式结合起来。
  比如在公共音乐课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还可以有意识拓展他们的视野,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比如,可以让他们欣赏大提琴独奏曲,让他们感受它的魅力,并且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讲授关于大提琴的知识。听完知识后让学生们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他们就会对大提琴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创作中,他们就会有意识地把大提琴因素融入中国音乐文化中,就会促进中国音乐文化的长远进步与发展。
  (二)借助中国元素,把大提琴融入中国音乐创作   中国元素是人们必须要重视的,大提琴在与中国音乐文化结合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抛弃中国元素,要充分发挥它的特色,让二者的结合更加顺畅和更加有特色。在坚持中国元素的基础上融入大提琴会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之一,这样即能实现对音乐的创新,还能坚持中国自己的文化。
  比如《梁祝》大家都很熟悉,这个作品里面就有大提琴,这就是大提琴与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通过大提琴的演奏把中国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演奏的旋律都是大家喜欢并熟知的。不仅让大提琴文化在中国得以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一种促进作用。
  有了这种中西结合的模式,会让音乐作品眼前一亮,很多人都会对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所以在引入大提琴演奏的时候不能丢掉中国元素,而是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共同为音乐文化服务,这样音乐的融合道路才会越来越顺畅。
  (三)大提琴与中国乐器取长补短
  大提琴作为一种演奏乐器在音乐中的表现让人惊叹,如果能找到与中国作品的完美融合,那么音乐的表达就会更丰富多彩,在感受大提琴魅力的同时让更多人享受音樂。中国的演奏乐器也很多,让大提琴在中国作品和中国乐器中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能够很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比如可以和中国管弦乐器融合在一起,大提琴比较擅长中低音的演奏,中国乐器在低音方面的优势并不如大提琴,可以把二者融合在一起,取长补短,这样会使音乐作品更有魅力,更有层次感,更能让人们接受。
  所以在大提琴与中国乐器相融合的时候要做到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把音乐作品演绎得更加绚烂多彩,让人们更加容易接受。
  (四)加强对大提琴的了解
  大提琴作为一种西方的乐器,之前大家都比较陌生,所以很多时候即使想要把一些音乐元素融入中国音乐文化中,但是由于不了解这件乐器,也无法完成它与中国音乐文化的融合。
  所以,必须加强对大提琴专业人才的培养,设置相关的专业,让更多喜欢大提琴的人能有学习的渠道。现在有很多人比较喜欢大提琴,但是由于地区偏远受专业的限制,很多学校没有这门专业,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更没有机会把它与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现在有了相关的专业,那么从事和学习大提琴的专业人员就会越来越多,与中国音乐文化的融合也会变得顺理成章。
  音乐没有国界,随着时代发展,各国音乐文化都会实现不同程度的融合,这是一种大的发展趋势。大提琴作为国外的乐器在传入中国后有了一定的发展,很多音乐人都致力于把它引入中国音乐文化,创新并促进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但是后面的路还很长,需要更多专业人员去完成这一目标,才能促进中国音乐文化的长远发展与创新,才能体现中国音乐文化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王珲.高校以音乐教育实践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J].北方音乐,2020,(4):198-199.
  [2]邵生昌.大提琴与中国音乐文化的融合[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7,000(004):80-81.
  [3]钟媛媛.大提琴与中国音乐文化的融合[J].山西青年,2017,(14).
  [4]宁涛.中国大提琴艺术早期发展回望与思考[J].当代音乐,2019,625(04):171-172.
  作者简介:
  谢丽娜依 · 沙依木,女,维吾尔族,新疆人,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高职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提琴演奏。
其他文献
【摘要】 莲纹饰是中国传统图案与纹样里重要的元素,其具有的文化寓意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意味。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具有传统风格的产品设计吸引着大众的眼球,而传统转化是文创产品深入市场的关键,对传统文化的研习与思考,为创造出现代与传统兼备的文创图案提供可能。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莲纹饰;传统转化;文创;创意图案  【中图分类号】J52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 奥雷尔·斯坦因曾经四次来我国新疆地区进行考古探索和挖掘工作,于1906年8月再次重返新疆,并著述了《重返和田绿洲》这本书,书中斯坦因对沿途遗址文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对我国西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价值。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作品的创作背景,二是本书对西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三是当下如何进行西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西域文化;传承;保护;斯坦因
期刊
【摘要】 黄河孕育了郑州地区的灿烂文化,辉煌的黄河文明也与郑州息息相关。在黄河文化崛起的时代背景下,调研郑州黄河文化内容和传承与传播的优势,分析黄河文化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创造性的建议,为黄河文化的弘扬提供郑州方案,以期对郑州文化高地乃至河南文化高地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郑州;黄河文化;弘扬;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凝聚历史沉韵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民族文创产品蓬勃发展,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具有工艺性强、文化含量高、兼具实用性和收藏性等特点。本次研究立足于科技化背景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创新,以宣传特色民族文化为目的,基于arduino控制技术,开发出一系列可编程立体拼图民族文创产品。产品体现趣味性和文化性,培养用户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增强人们对于民
期刊
【摘要】 顾恺之画论作品《论画》在不同版本中对小列女“面如……”的记载不同。学界有三种看法,分别是小列女:“面如恨”“面如银”“面如策”。考证“面如恨”,其说法脱离了顾恺之的原义;“面如银”的说法与事实不符;“面如策”最符合顾恺之的本义。  【关键词】 版本考察;恨;银;策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7-0093-02 
期刊
【摘要】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有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对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意义重大。咸阳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推动咸阳古迹文化走出去,对咸阳乃至陕西的旅游文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本文阐述咸阳古迹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指出影响其对外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咸阳古迹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途径。  【关键词】 “一带一路”;咸阳;古迹文化;传播  【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当前国内电视综艺的发展状况,以《令人心动的offer》这档节目为例,主要介绍了综艺的类型以及综艺的表现形式等等。通过节目中的实习生的表现情况来展现给大众关于职场的残酷性与真实性,以全新的节目形式出现在网络综艺的节目市场,带领观众走进律政生活。也以此为主题,分析该节目热播及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 综艺;观察类;网络;真实;职场;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2
期刊
【摘要】 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洛阳文化开发的重要课题,它的传承是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理论研究及现状调查,从品牌设计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位、包装和宣传。由此探究品牌设计对于推广洛阳非物质遗产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将对其给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 品牌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7-007
期刊
【摘要】 社区——艺术既可以定位于地域的广度,也可以聚焦于艺术自身的深度。基于此,本文选择从艺术与社区的融合角度,将微观层面的思考导入对相关项目研究的观察分析背景下展开论述。通过对“费城壁画艺术计划”的考察认为:社区、艺术是一种相互链接的关系,一项有组织的社区艺术项目所承载的行动力与学习力,能够为当地和社区文化带来具有长远效益的动力与能量。  【关键词】 社区;艺术;费城壁画艺术计划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贡布里希(Ernst Gombrich,1909—2001)被看作苏格拉底的继承人。他是20世纪被高度赞誉、推崇的艺术学家,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研究内容涵盖了艺术史、艺术创作、心理学等学科。本文在《艺术与错觉》的基础上,对贡布里希的艺术研究进行综合性地阐述,分析其艺术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进行扩展性探讨。  【关键词】 《艺术与错觉》;贡布里希;再现;艺术与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