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从科学设计作业贯彻素质教育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b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媒体报道说,做作业成了一些学生的苦差事。的确,很多学生都对老师布置的“题海”式作业头痛不已,背诵几个乘法口、完成几道应用题、诀摘抄几个公式——为了这些作业,有的学生甚至在灯下奋战到子夜一点才收工。
  面对这种局面,身为教师,我们开始反思:难道没有作业才是正确的做法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首先,一定数量的作业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只能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做初步理解,其深度和广度都受到了限制。这就需要适量的作业来加深理解以至融会贯通,并在运用知识和复习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在头脑中留下较深的印象;其次,有利于技能技巧的形成。
  这样一来,教师布置作业和让学生减负似乎就成了一对矛盾。其实并非如此,作为教师,只要你掌握了布置作业的方法,完全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一、作业设计要讲究“生活”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因此,作业的设计,要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要使孩子感到喜闻乐见。另外,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适度地引入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题目,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我安排学生的作业是:(1)去生活中找找哪些物体是轴对称的?(2)调查: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的国旗图案是不是轴对称的?还有哪些国家的国旗图案是轴对称的?从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作业设计要讲究“实践”性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因此,学生的数学作业应该活动化、具有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受、探索、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完善知识建构。
  例如:学习“大树有多高”后让学生测量出家中或附近的一些高大的建筑物或公共设施的高度,写出测量的主要数据及计算的过程(本题学生至少要两个人合作,要在有太阳的时候,找出一个容易测出高度的物体,把这个物体竖直在地面上,测出它的影子的长度,在同一时候测出所要测量的高大物体的影子的长度,再通过所学知识求出高大物体的实际高度)。再如学习了“统计”后,布置这样的作业:
  1.先调查小组中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再把结果填在统计表中。
  2.根据统计结果,如果让你当采购员,为班上的同学买水果,你准备买哪些水果,怎么买?为什么?
  通过这两题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其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发展,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操作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布置的作业要讲究“操作”性
  凡是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生学起来会精神愉快,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丰富多彩的数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直观有趣的材料,只要精心设计,就会使数学作业的内容趣味无穷。
  例如教学“认识小数”后,布置学生: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①同桌合作,任意取出两个数字和一个小数点,组成一个小数,读一读。②同桌合作,任意取3个数字和一个小数点,你能组合成不同的小数吗?试一试。看谁组成的小数大。
  这样的作业学生乐于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四、作业设计要讲究“阅读”性
  新教材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从一年级开始就以生动有趣、易于阅读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呈现,使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除了课堂上充分利用数学新教材的文化特性,让学生切实领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外,在课后,可布置形式多样的综合性作业。
  如:布置学生阅读一些数学故事、数学知识,像《小学生数学报》、《小学生周报》等报刊书籍中的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童话故事、数学游戏、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等;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记录数学学习、生活经历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在作业中激发探索热情,发展思维能力,陶冶性情,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说:“确定以理解和思考教材为目的的那种作业性质,提出为此目的服务的独立作业的课题,是具有高度教学艺术的事情。”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数学课程需要数学的作业设计及策略。只有与数学课程相匹配的、行之有效的作业才能促进课程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其他文献
培养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部分,中学生正处于作文“入门”的关键阶段,这是一个给学生写作能力与水平“夯实基础”的时期。让学生走出写作困境,达到“思如泉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顺利迈进作文的“门槛”,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  求异思维就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思维,它敢于对人们惯常的定论持怀疑态度,它时常突破常规
期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书就是指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  下面就优化方法、提高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等。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达成教育目标?本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些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
期刊
摘 要:情感是人们对周围客观现实的心理体验,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知过程。英语教学不仅是教学生一门语言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而且同时还传递着母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因此英语学习除了基本认知过程外,还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情感因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要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和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动机,要创设情景,组织教学,恰当运用身体语言以此激发学生英语
期刊
犹太人弗利德·迪克·布朗德斯是一位女画家,在被关进集中营后,教那里的孩子们画画,他们不画集中营地狱般的生活,而是画花、风景,希望让孩子们被毁灭的心灵能得到恢复。1944年10月9日,46岁的弗利德·迪克·布朗德斯被送入毒气室。1.5万名曾经生活在特莱西恩施塔特的犹太孩子,只有100多名幸存下来。  很长时间里,人们无法理解和接受:在集中营之中,绘画依然美丽。这些被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犹太儿童的图
期刊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更加新颖、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则有着更高的要求。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高分、高升学率,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成为当前中
期刊
摘 要: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有助于小学生记忆歌词,也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音乐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体态律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态律动 小学音乐 课堂教学  一、体态律动简析  体态律动是指将人的肢体动作和韵律感密切结合在一起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怎样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原动力。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关键时期,所以培养小学生
期刊
创造是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作用于客体而进行信息、物质、能量变化,产生一种前所未有、新颖、独特、对社会有益的成果的活动。再造性思维指重新运用过去在类似的情景中学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例如照例题解答类似的习题,只要用再造性思维就可以了。创造性思维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但是还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冲破旧框框,借助于想象与联想,才能产生新颖的设想。这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就犹为重要了。在教学
期刊
所谓习惯,是由于长时间的经验或重复在后天养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一年级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要抓住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在养成教育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