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彷徨”与“呐喊”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b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只有深刻解读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恰倒好处的融合,引发出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但与此同时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也引起了笔者深刻的反思。
  
  一、“生活”是数学内容唯一的底色吗?
  
  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课堂里,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链接。但是,有的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置,“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学味”。
  
  二、“合作”是学习数学最佳的流程吗?
  
  曾听一位教师上《克和千克》,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我想称文具盒”、“我想称钢笔”、“我想称校牌”的喊声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另一些人却开起了小差(讲空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景况下逐渐延续......)
  师:哪个小组汇报自己组的称量结果?
  生1:“我们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
  师:“竖笛的重量只有8克吗?”
  生1:“好像是85克。”(在组内同学的轻声提醒下,生1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
  这里的合作学习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为什么小组内会为“称什么”而费煞周折?很清楚,这些学生的潜意识里还是将自己看作单独的学习个体,根本不具备参与合作的心理状态;二是为什么小组称量物体重量时会有人开小差?小组汇报时连竖笛究竟是8克还是85克也弄不清楚?原因必然是小组内没有合理分工,即没有专人看刻度、没有专人做记录。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就被抹杀了。从中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合作”只是学习方式最佳的摆设吗?笔者认为,从提高合作实效的角度看,教师应预设“独立思考”--“观点碰撞”--“交流评价”--“成果汇报”的细化步骤,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重视合作指导。“合作学习”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重视教师的有效主导。教师的适度指导、巧妙点化、向导引领,是推动主体合作深层进发的可靠保证。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助于在课堂交往中,扩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素养等优势,而不是将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走向“标识化”!
  
  三、“赞扬”是数学课堂不变的声音吗?
  
  传统教育过分的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则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视角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于是,“棒极了”、“真了不起”的叫好声成了新课程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有时,表扬似乎太廉价了。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老师问一个学生:“黑板上的这个图形有几个角?”学生回答:“两个。”老师热情表扬道:“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伴随着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掌声,教室里响起“嗨、嗨、嗨,你真棒”的夸奖声。与此同时,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寓示着赞扬和奖励的“金星”,看起来像唱京剧的。
  课后,笔者与执教教师之间有一段简短的对话:
  笔者:“您采用这种方式组织教学,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教师:“'嗨、嗨、嗨,你真棒'对学生而言意味着肯定和表扬,我这样教学的初衷是让课堂激励促进数学学习!”
  笔者:“课堂激励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那么,您为什么要频繁地采取鼓掌、贴金星的方式进行激励呢?难道教师对学生的微笑示意、点头首肯不是表扬激励吗?”
  教师:“对小学生而言,微笑、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欠大。我认为,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的学习才会越积极。”
  谈话结束了。这个片断、这次对话却引起了笔者深刻的反思。“一个图形有几个角”这是数学教学中最为基础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无可厚非。但是采取案例中那样由“集体鼓掌”、“口号呼喊”的精神激励加上“金星装点”的物质激励构成的表扬阵势是否有些过了?难道说,“赞扬”真的是数学课堂不变的声音吗?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予以学生主体的人文眷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在学生发言后,教师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明自己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和准确的答案。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点化,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融合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建军路小学)
其他文献
非智力因素是一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参与工作和处理知识信息,但它却推动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如果非智力因素开发得当,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谈谈我在近几年物理教学中,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几点尝试。    一、创造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尽量创造
期刊
在21世纪的今天,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极大热情    教学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我们知道,中学生都喜欢新颖的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兴趣。而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这种交互性可
期刊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是一种人类文化。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也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数学教学,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合理组织教材,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注重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时空,切实提高实践实效,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创设生活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师的教学思维是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的一种理
期刊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时期,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观点、态度,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作为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的教师必需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根据学科特点,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功能,掌握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一、重视品德教育,挖掘教育素材。    信息技术课作为技能课,偏重于实践、侧重于操作
期刊
作为数学老师,怎样按照非智力因素的特点去进行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成绩呢?我在教育实践中感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现在的课程改革,更注重课堂的情境教学了。而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我们就要灵活运用教学智慧和机遇,使教学过程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要求。如教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太
期刊
观察能力是指通过观察活动,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观察能力,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有价值的感性材料,从而正确地认识生物世界,提高自身的生物素养。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生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近年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行生物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和其他资料,密切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期刊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可是,现在的计算教学虽然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然而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下降了,具体表现在计算的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做才能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又应该如何做才能克服计算教学重结果
期刊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曾说过:“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施策略。本文就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鼓励创新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初步探索。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结合     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创新思
期刊
所谓优化课堂教学,转换过来是另一句话:高效率教学。这个“高效率”不是指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使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就是“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注意三方面的优化设计。    一、内容的优化    内容的优化无非在于如何有效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或许有人要问:大家手里都是拿着同一本书,这个内容你怎么优化?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教师在明
期刊
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在作文教学中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那么如何着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自改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小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1、名师激趣。兴趣,是最好的内部动因。我对学生讲:“鲁迅先生曾把‘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作为一条重要的写作经验。”利用苏教版第九册课文《推敲》向学生介绍唐代诗人贾岛修改诗句的典故。笔者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