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以西部S省1051名农村教师为调研对象,从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敬业精神、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工作瓶颈等5个方面调查了农村教师工作的现状,并提出了“创新管理机制,解决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问题;完善调配制度,解决农村教师分布性矛盾;强化因需培训,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搭建发展平台,解决农村教师工作瓶颈问题”四点建议。
一、过程与方法
1. 研究方法:2014年,本调查采用问卷和走访座谈的方法,对样本县的农村教师的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了解,收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和翔实的素材。
2. 样本选择:本调查根据人均GDP将S省21个地级市(州)分为四层,根据每层地级市(州)的数量,随机抽取1-2个地市作为样本,抽取了6个地级市,每个地市选取2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2所农村学校,共计24所农村学校。
3. 调查过程:采用自制的《农村教师工作状况调查》,内容包括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敬业精神、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工作瓶颈等5 部分,共计50道题。每所样本学校,按照“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和51岁以上”4个年龄段随机抽取教师回答问卷。共发放问卷1163份,回收有效问卷1051份。走访党政分管教育的领导、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领导、教师等300人次,召开参会人员10人次以上的座谈会4场,了解、掌握了农村教师生存的一些真实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认同度高,敬业精神退化
从表1可知,92.8%的农村教师对教学工作很喜欢或较喜欢。同时,在问到“您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时,99%的农村教师选择“完全能”或“基本能”,这充分说明了农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和信心。在“您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的问卷中,99%的农村教师选择“完全能”或“基本能”,这也说明农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在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有92.7%的教师对教学工作很喜欢或较喜欢,这再次说明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是较高的。
一是不同地区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的差异较大。比如,L县一初中校核定的普通教师周工作量是12节课。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周课时在12节以下的仅有5人,且为年龄较大的中老年教师,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1.11%;12-19节有1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20节以上有1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22%。这说明该校近90%的教师是超工作量的。而在J县的调研情况显示,从抽取的样本学校来看,无论初中还是小学,语文、数学教师都只教一个班;绝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也只教1个班,最多也只教两个班;其余学科的教师一般也只教3个班。且班级人数较少,一般的班级学生人数在40人左右,更少的仅20人左右。因此,他们的工作量,比起L县的农村教师来说要轻很多。
二是同一区域不同学校间教师工作量的差异较大。以J县为例,位于城郊的M学校现有学生264人,6个教学班,教师58人;而该县比较偏远的T小学,现有学生1097人,19个教学班,教职工57人。无论是学生人数、还是教学班个数,T小学都是M学校的好几倍,但教师数量反而比M学校少。因此,该校教师工作量也在M学校的基础上成倍增加。访谈发现,该县教师工作量出现“两头重,中间轻”的格局。(即县城学校和偏远学校由于教师缺编,教师工作量大;城郊学校由于教师严重超编,教师工作量小)。类似J县教师工作量的情况,在S省很多地方都存在。这说明造成农村部分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分布性失衡。 此外,部分地区、学校教师缺编也是造成农村教师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比如,按Y市(县级市)人事局编办测算,Y市应编10719教师,现有教师9319人,全市缺编1400多人,再加上分布不均,导致有的学校缺编十分严重。学科配置不合理,艺体、英语教师奇缺,有的学科甚至到了无法开课的地步。再如,D县Z校共有学生1188人、18个教学班。按D县人事局编办测算,应配备教职工62人;而该校实有50名教职工,缺编12人,达19.3%。在50名教职工中,还有2名老师借调到其他单位,1名教师因病无法上课。该校教师在访谈中普遍反映,工作时间过长、管理压力过大、责任大,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大部分教师早晨7︰30到校,下午5︰20以后放学,工作时间长达9小时,而担任九年级教学任务的教师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班级人数过多,多数班级学生超过60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留守学生占60%以上,这给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构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工作负担。
(三)自我认可度高,教学方式落后
教师的专业素质自我认可情况为: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学设计能力、指导学生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掌控课堂的能力、教学效能感等方面。总体来看,S省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自我认可度较高,如有96.3%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所任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非常扎实或比较扎实,有99.1%的教师认为自己完全能或基本能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有91.4%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有99.2%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在课堂上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有96.8%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上完课后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99.6%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有99.3%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教好学生。数据见图1。
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仅仅是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对于大多数农村教师而言,做课件只能做简单的PPT,不能制作如“微课视频”等稍微复杂的课件;使用多媒体也只能使用简单的,对“电子白板”等的使用较少;数学教学中能使用“几何画板”的更是寥寥无几。虽然不少学校都有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教师使用率很低。不少教师直言: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需要熟悉这些设备,并要制作什么课件,而自己对课件制作又不熟悉,还不如“一支粉笔 一张嘴 一本书”的传统方法简便。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接受访谈的一位校长也坦言,为了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校专门安排人对教师进行培训,并且规定每学期甚至每周必须使用多少次,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教师的观念未能转变,“强迫”的效果始终有限。种种情况表明,农村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很落后,对新的教学手段和设施设备的接受、使用都较慢,教学观念更新明显滞后。
(四)工作瓶颈凸显,发展平台堪忧
如图2,对“您感到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16.4%的教师认为班额太大,14.8%的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16.0%的教师认为教师负担重,14.7%的教师认为教育观念方法落后,9.2%的教师认为教学配套差,8.8%的教师认为教材太难,8.8%的教师认为教与考的内容不一致等。与以往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教学观念方法落后的教师显著增多。这说明经过课改的多次培训以后,教师们逐渐意识到了转变教学观念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仍然感觉到困难重重。
就几个影响、制约农村教学的主要问题而言,既有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方面的问题;既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既有教材的问题,也有评价的问题。从教师角度看,首先是教师老龄化突出。以N县G小学为例,学校现有在编在岗教师53人,其中50岁以上教师就有22人,占教师总数的41.5%;其次教师流失严重。主要表现为:①趋利性流动造成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比如,Y市与A市仅一山相隔,但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差异却十分明显。调入A市当教师,经济待遇立刻翻番。因此,近几年来,Y市每年流入A市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骨干教师均数以百计,加上部分优秀教师考公务员离开教师队伍,优秀教师流失的趋势愈演愈烈;②农村学校的教学骨干、优秀教师流向城区学校。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县城学校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教师大量调进县城学校工作,新的教师的补充远远跟不上教师流出的速度,导致了一些农村学校老教师偏多、低学历多、骨干教师少。从学生角度看,农村学校的学生以“留守儿童”为主。以J县H小学为例,全校786人,其中“留守儿童”为570人,占到72.5%,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溺爱”等隔代教育问题突出,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较差,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
进一步调查发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教师多被动地接受工作安排,是工作任务的忠实执行者,工作缺少主动性、创造性。长期以来,以行政为主导的教育管理体制,将教师排斥在教育决策之外,教育决策较少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参与性。教师听命于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课程编制无权参与,对教学安排无权选择,对教学决策无权知情。受体制制约,教师习惯于按照领导指令办事,重视经验传承,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应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检查和杂务及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等,只要工作能完成、不出错就可以了,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创造性。大多数教师不愿开拓创新,对复杂的矛盾变化刻意忽略或回避;对于教研活动,则认为太麻烦,甚至认为它加重了工作负担。长时间持续的重复劳动,固化了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行为,禁锢了教师们的教学个性,很难完善个人的专业发展体系。二是专业发展可用资源相对较少。由于我国在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总体不够,使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较为简陋。其一,由于国家加大了农村学校的投入,不少学校配备了电脑、网络等,但就是这些有限的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率低,主要表现在不少农村教师“不能用”或“不想用”。其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的差异,使农村学校教师很难接触教育专家或优秀兄弟校的同行。其三,农村学校的图书馆配备落后,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很多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苦于没有机会接触最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案例等学习资料。大多数的农村学校无法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相关资料。 三、对策与建议
1. 创新管理机制,解决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问题
本研究表明,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既有长期以来固化的管理模式造成“封闭”的原因,更有缺乏对长期坚守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形成正能量的宣传原因。为此,有三点建议:一是要创新教师管理机制。着力推行教师管理的“县管校用”新机制,变“学校人”为“系统人”,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即在县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规划和管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人员交流、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负责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和交流等工作,合理配置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对工作态度不良和工作能力差以及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由学校退回县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分中心统一组织待岗培训及分流。二是要重视农村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把农村教师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构建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以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重点,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师德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强化对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的首要内容,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三是要大力表彰在农村长期从教的优秀教师。对在艰苦边远乡村学校和教学点长期任教、贡献突出的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在评选表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广泛深入宣传优秀农村教师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教师在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奖励教师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和部门。
2. 完善调配制度,解决农村教师分布性失衡矛盾
调查表明,农村教师教学任务不均衡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分布性不均衡造成的。为此,给出两点建议:一是编制配备要切实保证农村学校师资需求。逐步实行城乡差异的中小学编制,在边远农村学校探索实施“班师比”或“校师比”教师配置标准,切实落实对农村边远地区的师资倾斜政策。落实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对寄宿制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学校、村小及教学点、山区湖区海岛牧区学校等实施特殊师资配备政策。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补足配齐农村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二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让城乡教师“优势互补”。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核定教师编制时要设置5~10%的流动岗位,用于聘用本校以外的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服务制度,推行城镇新进教师先到农村学校任教办法;大力推进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活动,发挥优质学校师资资源优势,与农村学校“合作办学”实行协作帮扶。
3. 强化因需培训,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
农村学校由于教师流动性大,专职性学科教师很难配套,为解决这个学科结构性矛盾,建议要加大面向农村的“全科式”教师培养力度,完善专科层次的技能型教师培养计划。师范教育学校应当制定“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或专业,加强面向农村学校教育实际的教师培养。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计划”。要加快农村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建立“校本研修超市”和“选修课程超市”,实行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村教师自选课程、自我指导和自我发展,强化农村教师校本研修与远程网络培训的混合学习;要建立音体美、英语、科学、综合实践等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制度,有效开展转岗或转学科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专业水平。
4. 搭建发展平台,解决农村教师工作瓶颈问题
农村教师发展需要更多的“舞台”。因此,一是学校要善于搭建教师展示平台。要搭建学习平台,这里的学习包括指点迷津的集体学习、汲取精华的自研自修、取真经的外出学习和聘请专家来校作报告或业务指导的专业引领等;要搭建交流平台,既可以是同一教研组内的学术交流,也可以就一个或几个专题组织教师的课改沙龙,还可以是网络互动研讨;要搭建实践平台,可以是老中青教师的合作备课,可以是“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的对比式教学,可以是创设“走出去”的外向性教研,可以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提高式教研,也可以是展示教师个人风采的个性化教研,等等。二是要在城区学校建立“农村新任教师留城培育基地”。农村新任教师先到城镇学校在岗学习,接受城镇优质学校的校本培育,1-3年后回编制所在的农村学校任教。与此同时,接收农村新任教师的城镇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全职支教,县财政提供专项经费。鼓励城镇特优教师、中高(小中高)职称教师、县级以上名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1-3年,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引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三是要建立“校际交流”平台。“校际交流”指中心乡镇学校与边远乡镇学校之间、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之间“结对子”帮扶等,建立健全系统的学习交流体系,为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供保障。农村教师到城区先进学校学习提高,城区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指导相对落后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庞丽娟,韩小雨.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
[2]刘秋红. 我国农村教师发展现状及我国农村教师发展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3]肖正德. 新时期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保障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11,4.
[4]孙德芳. 保障农村教师发展的国际经验[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作者单位:四川阆中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四川南充市嘉陵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萧 田
一、过程与方法
1. 研究方法:2014年,本调查采用问卷和走访座谈的方法,对样本县的农村教师的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了解,收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和翔实的素材。
2. 样本选择:本调查根据人均GDP将S省21个地级市(州)分为四层,根据每层地级市(州)的数量,随机抽取1-2个地市作为样本,抽取了6个地级市,每个地市选取2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2所农村学校,共计24所农村学校。
3. 调查过程:采用自制的《农村教师工作状况调查》,内容包括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敬业精神、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工作瓶颈等5 部分,共计50道题。每所样本学校,按照“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和51岁以上”4个年龄段随机抽取教师回答问卷。共发放问卷1163份,回收有效问卷1051份。走访党政分管教育的领导、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领导、教师等300人次,召开参会人员10人次以上的座谈会4场,了解、掌握了农村教师生存的一些真实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认同度高,敬业精神退化
从表1可知,92.8%的农村教师对教学工作很喜欢或较喜欢。同时,在问到“您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时,99%的农村教师选择“完全能”或“基本能”,这充分说明了农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和信心。在“您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的问卷中,99%的农村教师选择“完全能”或“基本能”,这也说明农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在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有92.7%的教师对教学工作很喜欢或较喜欢,这再次说明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是较高的。
一是不同地区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的差异较大。比如,L县一初中校核定的普通教师周工作量是12节课。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周课时在12节以下的仅有5人,且为年龄较大的中老年教师,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1.11%;12-19节有1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20节以上有1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22%。这说明该校近90%的教师是超工作量的。而在J县的调研情况显示,从抽取的样本学校来看,无论初中还是小学,语文、数学教师都只教一个班;绝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也只教1个班,最多也只教两个班;其余学科的教师一般也只教3个班。且班级人数较少,一般的班级学生人数在40人左右,更少的仅20人左右。因此,他们的工作量,比起L县的农村教师来说要轻很多。
二是同一区域不同学校间教师工作量的差异较大。以J县为例,位于城郊的M学校现有学生264人,6个教学班,教师58人;而该县比较偏远的T小学,现有学生1097人,19个教学班,教职工57人。无论是学生人数、还是教学班个数,T小学都是M学校的好几倍,但教师数量反而比M学校少。因此,该校教师工作量也在M学校的基础上成倍增加。访谈发现,该县教师工作量出现“两头重,中间轻”的格局。(即县城学校和偏远学校由于教师缺编,教师工作量大;城郊学校由于教师严重超编,教师工作量小)。类似J县教师工作量的情况,在S省很多地方都存在。这说明造成农村部分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分布性失衡。 此外,部分地区、学校教师缺编也是造成农村教师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比如,按Y市(县级市)人事局编办测算,Y市应编10719教师,现有教师9319人,全市缺编1400多人,再加上分布不均,导致有的学校缺编十分严重。学科配置不合理,艺体、英语教师奇缺,有的学科甚至到了无法开课的地步。再如,D县Z校共有学生1188人、18个教学班。按D县人事局编办测算,应配备教职工62人;而该校实有50名教职工,缺编12人,达19.3%。在50名教职工中,还有2名老师借调到其他单位,1名教师因病无法上课。该校教师在访谈中普遍反映,工作时间过长、管理压力过大、责任大,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大部分教师早晨7︰30到校,下午5︰20以后放学,工作时间长达9小时,而担任九年级教学任务的教师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班级人数过多,多数班级学生超过60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留守学生占60%以上,这给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构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工作负担。
(三)自我认可度高,教学方式落后
教师的专业素质自我认可情况为: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学设计能力、指导学生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掌控课堂的能力、教学效能感等方面。总体来看,S省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自我认可度较高,如有96.3%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所任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非常扎实或比较扎实,有99.1%的教师认为自己完全能或基本能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有91.4%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有99.2%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在课堂上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有96.8%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上完课后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99.6%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有99.3%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教好学生。数据见图1。
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仅仅是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对于大多数农村教师而言,做课件只能做简单的PPT,不能制作如“微课视频”等稍微复杂的课件;使用多媒体也只能使用简单的,对“电子白板”等的使用较少;数学教学中能使用“几何画板”的更是寥寥无几。虽然不少学校都有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教师使用率很低。不少教师直言: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需要熟悉这些设备,并要制作什么课件,而自己对课件制作又不熟悉,还不如“一支粉笔 一张嘴 一本书”的传统方法简便。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接受访谈的一位校长也坦言,为了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校专门安排人对教师进行培训,并且规定每学期甚至每周必须使用多少次,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教师的观念未能转变,“强迫”的效果始终有限。种种情况表明,农村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很落后,对新的教学手段和设施设备的接受、使用都较慢,教学观念更新明显滞后。
(四)工作瓶颈凸显,发展平台堪忧
如图2,对“您感到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16.4%的教师认为班额太大,14.8%的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16.0%的教师认为教师负担重,14.7%的教师认为教育观念方法落后,9.2%的教师认为教学配套差,8.8%的教师认为教材太难,8.8%的教师认为教与考的内容不一致等。与以往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教学观念方法落后的教师显著增多。这说明经过课改的多次培训以后,教师们逐渐意识到了转变教学观念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仍然感觉到困难重重。
就几个影响、制约农村教学的主要问题而言,既有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方面的问题;既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既有教材的问题,也有评价的问题。从教师角度看,首先是教师老龄化突出。以N县G小学为例,学校现有在编在岗教师53人,其中50岁以上教师就有22人,占教师总数的41.5%;其次教师流失严重。主要表现为:①趋利性流动造成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比如,Y市与A市仅一山相隔,但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差异却十分明显。调入A市当教师,经济待遇立刻翻番。因此,近几年来,Y市每年流入A市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骨干教师均数以百计,加上部分优秀教师考公务员离开教师队伍,优秀教师流失的趋势愈演愈烈;②农村学校的教学骨干、优秀教师流向城区学校。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县城学校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教师大量调进县城学校工作,新的教师的补充远远跟不上教师流出的速度,导致了一些农村学校老教师偏多、低学历多、骨干教师少。从学生角度看,农村学校的学生以“留守儿童”为主。以J县H小学为例,全校786人,其中“留守儿童”为570人,占到72.5%,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溺爱”等隔代教育问题突出,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较差,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
进一步调查发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教师多被动地接受工作安排,是工作任务的忠实执行者,工作缺少主动性、创造性。长期以来,以行政为主导的教育管理体制,将教师排斥在教育决策之外,教育决策较少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参与性。教师听命于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课程编制无权参与,对教学安排无权选择,对教学决策无权知情。受体制制约,教师习惯于按照领导指令办事,重视经验传承,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应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检查和杂务及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等,只要工作能完成、不出错就可以了,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创造性。大多数教师不愿开拓创新,对复杂的矛盾变化刻意忽略或回避;对于教研活动,则认为太麻烦,甚至认为它加重了工作负担。长时间持续的重复劳动,固化了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行为,禁锢了教师们的教学个性,很难完善个人的专业发展体系。二是专业发展可用资源相对较少。由于我国在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总体不够,使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较为简陋。其一,由于国家加大了农村学校的投入,不少学校配备了电脑、网络等,但就是这些有限的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率低,主要表现在不少农村教师“不能用”或“不想用”。其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的差异,使农村学校教师很难接触教育专家或优秀兄弟校的同行。其三,农村学校的图书馆配备落后,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很多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苦于没有机会接触最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案例等学习资料。大多数的农村学校无法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相关资料。 三、对策与建议
1. 创新管理机制,解决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问题
本研究表明,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既有长期以来固化的管理模式造成“封闭”的原因,更有缺乏对长期坚守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形成正能量的宣传原因。为此,有三点建议:一是要创新教师管理机制。着力推行教师管理的“县管校用”新机制,变“学校人”为“系统人”,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即在县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规划和管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人员交流、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负责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和交流等工作,合理配置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对工作态度不良和工作能力差以及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由学校退回县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分中心统一组织待岗培训及分流。二是要重视农村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把农村教师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构建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以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重点,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师德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强化对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的首要内容,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三是要大力表彰在农村长期从教的优秀教师。对在艰苦边远乡村学校和教学点长期任教、贡献突出的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在评选表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广泛深入宣传优秀农村教师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教师在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奖励教师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和部门。
2. 完善调配制度,解决农村教师分布性失衡矛盾
调查表明,农村教师教学任务不均衡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分布性不均衡造成的。为此,给出两点建议:一是编制配备要切实保证农村学校师资需求。逐步实行城乡差异的中小学编制,在边远农村学校探索实施“班师比”或“校师比”教师配置标准,切实落实对农村边远地区的师资倾斜政策。落实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对寄宿制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学校、村小及教学点、山区湖区海岛牧区学校等实施特殊师资配备政策。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补足配齐农村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二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让城乡教师“优势互补”。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核定教师编制时要设置5~10%的流动岗位,用于聘用本校以外的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服务制度,推行城镇新进教师先到农村学校任教办法;大力推进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活动,发挥优质学校师资资源优势,与农村学校“合作办学”实行协作帮扶。
3. 强化因需培训,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
农村学校由于教师流动性大,专职性学科教师很难配套,为解决这个学科结构性矛盾,建议要加大面向农村的“全科式”教师培养力度,完善专科层次的技能型教师培养计划。师范教育学校应当制定“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或专业,加强面向农村学校教育实际的教师培养。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计划”。要加快农村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建立“校本研修超市”和“选修课程超市”,实行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村教师自选课程、自我指导和自我发展,强化农村教师校本研修与远程网络培训的混合学习;要建立音体美、英语、科学、综合实践等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制度,有效开展转岗或转学科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专业水平。
4. 搭建发展平台,解决农村教师工作瓶颈问题
农村教师发展需要更多的“舞台”。因此,一是学校要善于搭建教师展示平台。要搭建学习平台,这里的学习包括指点迷津的集体学习、汲取精华的自研自修、取真经的外出学习和聘请专家来校作报告或业务指导的专业引领等;要搭建交流平台,既可以是同一教研组内的学术交流,也可以就一个或几个专题组织教师的课改沙龙,还可以是网络互动研讨;要搭建实践平台,可以是老中青教师的合作备课,可以是“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的对比式教学,可以是创设“走出去”的外向性教研,可以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提高式教研,也可以是展示教师个人风采的个性化教研,等等。二是要在城区学校建立“农村新任教师留城培育基地”。农村新任教师先到城镇学校在岗学习,接受城镇优质学校的校本培育,1-3年后回编制所在的农村学校任教。与此同时,接收农村新任教师的城镇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全职支教,县财政提供专项经费。鼓励城镇特优教师、中高(小中高)职称教师、县级以上名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1-3年,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引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三是要建立“校际交流”平台。“校际交流”指中心乡镇学校与边远乡镇学校之间、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之间“结对子”帮扶等,建立健全系统的学习交流体系,为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供保障。农村教师到城区先进学校学习提高,城区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指导相对落后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庞丽娟,韩小雨.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
[2]刘秋红. 我国农村教师发展现状及我国农村教师发展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3]肖正德. 新时期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保障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11,4.
[4]孙德芳. 保障农村教师发展的国际经验[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作者单位:四川阆中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四川南充市嘉陵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萧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