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教师的魅力,即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有强烈而持久的人际吸引力、精神感召力和智慧的启迪力。它能够激励、鼓舞学生汲取知识的信心和力量,不断向新知识殿堂奋发进取。完善的人格力量是语文教师教学魅力的基础;广博的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学魅力的根本;生动灵活的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教学魅力的翅膀。
【关键词】语文教师魅力教学效果
1.完善的人格力量是教师教学魅力的基础。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经过长期陶冶的思想情操、磨炼的精神气质、积累的知识能力而形成的个人修养,无疑是教学魅力的基础。所以,只有长期勤奋好学、不断日积月累、认真地完善自己的教师,才会有其魅力的丰富底蕴。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教学中对教材的烂熟于心,对知识的旁征博引、上挂下联、纵横捭阖,以及谈笑风生的教态,充分调动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浓厚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人听了一节课后问他,你备这节课用了多长时间,他耐人寻味地说:“我的前半生。”
无独有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课后,大家问他备这一节课花了多少时间,他回答说:“这一节课我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一节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实的准备,大概只用了一刻钟。”这无疑告诉我们,教师只有平时注意学习和积累各种知识,丰富和充实自己,未雨绸缪,有了浓厚的功底,在课堂上才能出口成章,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对语文老师来说造诣越深,讲课时越能深入浅出,入木三分,引人入胜。
钻研教材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深钻细研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形成自己的见解,避免讲课时照本宣科,干巴枯燥,味同嚼蜡。任何囫囵吞枣、含混笼统,想当然,都会漏洞百出,贻笑大方。知识是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人说“严师出高徒”,实际上就是对老师治学严谨、育人严格的概括总结。水平高的教师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而高水平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又是至严至苛的,教师具有丰厚的学识才能开拓教学的广阔天地。
再者教师的仪表、服饰、语言、举止都是其人格品质的外在表现,都表现出其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广博的知识是教师教学魅力的根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其面广量大,浩无边际。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体育卫生、科学技术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教师只有有了方方面面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当然,老师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但是涉猎广泛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赞可夫曾经说:大范围“扩充教师的科学知识量,几乎成了提高学生知识质量和提高教师在学生中威信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教师的谈话》)。例如有位教师在讲《劝学》时,就“金就砺则利”一句说,“砺,磨刀石”。有的学生问:“砥砺”也是磨刀石的意思,那么“砥”字单解是什么意思?他随口答道:“细的磨刀石。”学生敬然。在讲“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镂”字时,他说“镂”字指在金上刻,接着他顺手在黑板上写下了“雕”、“琢”、“刻”三个字进行辨析说,这三个字与“镂”字的相同点都是“刻”的意思,但又存在着差别。“雕”,多指在石上刻,如石雕;“琢”,多指在玉上刻,如“玉不琢不成器”;“刻”指在木上刻,如刻舟求剑。他讲得一清二楚、头头是道,把学生完全带入宽广的知识境界,学生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无形中产生了很大的教学魅力,提高了教师的威信。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常常处于无力招架的尴尬困境,必然会压抑和挫伤学生的求知兴趣和追根求源的积极性。有位老师在讲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学生问道:“老师,三味是什么意思?”结果老师张口结舌,面红耳赤。按理说备课时首先应该把课题弄明白,不应出现这种难堪的局面。教师如果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以其昏昏,又何以使人昭昭呢?又何以谈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呢?
3.生动灵活的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魅力的翅膀。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艺术,而这种情感艺术又总是个性化的。不同教师的教学艺术又是不同的,他们总是按照教学规律,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进行教学的。有的教师板书端正流利、清晰美观、规范条理,就常用精美巧妙的板书设计来剖析课文的结构、重点、难点;有的教师有一副清脆甜润或凝重浑厚的嗓音,就常用优美动听的朗读把学生带进教材所蕴含的意境之中;有的教师擅于体态语言,在那富有丰富内涵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中,无声地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有的教师长于条分缕析的逻辑思维,在学生的质疑问难中进行缓和点拨,理清文章的思路,把色彩斑斓的课文层层深入地解剖在学生面前。
就语文教师来说,在教学中不论是教学结构的构建、节奏的调适、重点难点的突出等等,都离不开语言。有人说,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的起码条件,高度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他认为含混不清、表达笨拙、文理不通都是无知的表现,缺乏对教学语言的重视。
当前,尽管我们致力于教学现代化,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但是,语言仍是语文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同时,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该高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既要纯洁规范、准确简炼,又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教师如果能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起伏迭宕的韵律、舒缓疾徐而又富有激情和美感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轻松幽默、诙谐风趣的表达去创造生动活泼的气氛,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进入“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的境界,必然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时,激发出愉悦亢奋的情感。在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影响下,受到感染和启迪。
【关键词】语文教师魅力教学效果
1.完善的人格力量是教师教学魅力的基础。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经过长期陶冶的思想情操、磨炼的精神气质、积累的知识能力而形成的个人修养,无疑是教学魅力的基础。所以,只有长期勤奋好学、不断日积月累、认真地完善自己的教师,才会有其魅力的丰富底蕴。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教学中对教材的烂熟于心,对知识的旁征博引、上挂下联、纵横捭阖,以及谈笑风生的教态,充分调动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浓厚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人听了一节课后问他,你备这节课用了多长时间,他耐人寻味地说:“我的前半生。”
无独有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课后,大家问他备这一节课花了多少时间,他回答说:“这一节课我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一节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实的准备,大概只用了一刻钟。”这无疑告诉我们,教师只有平时注意学习和积累各种知识,丰富和充实自己,未雨绸缪,有了浓厚的功底,在课堂上才能出口成章,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对语文老师来说造诣越深,讲课时越能深入浅出,入木三分,引人入胜。
钻研教材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深钻细研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形成自己的见解,避免讲课时照本宣科,干巴枯燥,味同嚼蜡。任何囫囵吞枣、含混笼统,想当然,都会漏洞百出,贻笑大方。知识是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人说“严师出高徒”,实际上就是对老师治学严谨、育人严格的概括总结。水平高的教师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而高水平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又是至严至苛的,教师具有丰厚的学识才能开拓教学的广阔天地。
再者教师的仪表、服饰、语言、举止都是其人格品质的外在表现,都表现出其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广博的知识是教师教学魅力的根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其面广量大,浩无边际。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体育卫生、科学技术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教师只有有了方方面面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当然,老师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但是涉猎广泛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赞可夫曾经说:大范围“扩充教师的科学知识量,几乎成了提高学生知识质量和提高教师在学生中威信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教师的谈话》)。例如有位教师在讲《劝学》时,就“金就砺则利”一句说,“砺,磨刀石”。有的学生问:“砥砺”也是磨刀石的意思,那么“砥”字单解是什么意思?他随口答道:“细的磨刀石。”学生敬然。在讲“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镂”字时,他说“镂”字指在金上刻,接着他顺手在黑板上写下了“雕”、“琢”、“刻”三个字进行辨析说,这三个字与“镂”字的相同点都是“刻”的意思,但又存在着差别。“雕”,多指在石上刻,如石雕;“琢”,多指在玉上刻,如“玉不琢不成器”;“刻”指在木上刻,如刻舟求剑。他讲得一清二楚、头头是道,把学生完全带入宽广的知识境界,学生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无形中产生了很大的教学魅力,提高了教师的威信。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常常处于无力招架的尴尬困境,必然会压抑和挫伤学生的求知兴趣和追根求源的积极性。有位老师在讲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学生问道:“老师,三味是什么意思?”结果老师张口结舌,面红耳赤。按理说备课时首先应该把课题弄明白,不应出现这种难堪的局面。教师如果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以其昏昏,又何以使人昭昭呢?又何以谈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呢?
3.生动灵活的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魅力的翅膀。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艺术,而这种情感艺术又总是个性化的。不同教师的教学艺术又是不同的,他们总是按照教学规律,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进行教学的。有的教师板书端正流利、清晰美观、规范条理,就常用精美巧妙的板书设计来剖析课文的结构、重点、难点;有的教师有一副清脆甜润或凝重浑厚的嗓音,就常用优美动听的朗读把学生带进教材所蕴含的意境之中;有的教师擅于体态语言,在那富有丰富内涵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中,无声地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有的教师长于条分缕析的逻辑思维,在学生的质疑问难中进行缓和点拨,理清文章的思路,把色彩斑斓的课文层层深入地解剖在学生面前。
就语文教师来说,在教学中不论是教学结构的构建、节奏的调适、重点难点的突出等等,都离不开语言。有人说,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的起码条件,高度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他认为含混不清、表达笨拙、文理不通都是无知的表现,缺乏对教学语言的重视。
当前,尽管我们致力于教学现代化,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但是,语言仍是语文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同时,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该高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既要纯洁规范、准确简炼,又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教师如果能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起伏迭宕的韵律、舒缓疾徐而又富有激情和美感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轻松幽默、诙谐风趣的表达去创造生动活泼的气氛,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进入“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的境界,必然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时,激发出愉悦亢奋的情感。在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影响下,受到感染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