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湖南而言,湘江的意义非同一般,这条湖南人的母亲河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比厚重的情节。然而,由于承载了湖南60%以上的污染,湘江也成为了目前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拯救母亲河”的呼声越来越高。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准595亿湘江治污方案,湘江保卫战大幕拉启。正如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所言:湘江的治理目标是“成为东方莱茵河,成为一支哺育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湖湘人才群的河流。”
“东方莱茵河”的现实与未来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千里湘江,穿越千年,滋养出湖湘大地鱼米之乡的丰饶与美丽。作为母亲河,对于湖南人而言,湘江的意义非同一般,湘江已成为一个厚重的情结,甚至成为成就湖南人“无湘不成军”底气的资本。湘江,湖南的母亲河,她养育了一代代湖湘儿女,孕育了底蕴厚重的湖湘文化。
出百越、过永州、绕麓峰……湘江一路向北,沿途接纳潇水、耒水、蒸水、涓水、涟水、沩水等大小支流1300多条,浩浩荡荡奔腾到洞庭、入长江。她全长969公里,在湖南境内773公里,干流流经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岳阳6个市,流域包括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8个市,4000多万湖南人靠水而居,生生不息。
2008年,时任湖南省省长周强首次提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目标。2010年11月26日,已经改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周强在省委九届十次全会上又一次提到他的“东方莱茵河”梦想,并指出,要把湘江治理作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建设美丽繁荣的湘江经济带,用“美丽”和“繁荣”,为他的“东方莱茵河”之梦作了最好的诠释。今年两会期间,周强再次用“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这样的语汇来接受中外媒体采访。一时间,关于湘江治理的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湖南如何治理湘江?湘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如何科学发展?“东方莱茵河”的未来路径怎么走?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湘江的“东方莱茵河”之旅,进行了梳理。
重典治湘江
近些年来,湘江流域有机物污染也在逐年加重。据官方公布数据:2005年,湘江流域排放生活污水9.19亿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21.8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39.3%。
为改变湘江流域边治理边污染的尴尬局面,湖南省委、湖南省政府一方面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流域同防同治,改变“单兵作战”的局面。2006年12月1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时印发《长株潭环境同治规划(2006-2010)》和《湖南省“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以长株潭为重点,湘江污染整治进入多部门配合、核心城市同防同治的新时期。
2008年4月9日,这是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这天,湖南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决定投资174亿元加强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 会议决定成立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委员会,时任省长的周强任主任,常务副省长于来山任常务副主任,副省长刘力伟任执行主任。
根据《实施方案》,决定用3年时间解决湘江水污染突出问题以及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含松江)、湘潭岳塘和竹埠港工业区及郴州有色采选集中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到2010年,实现湘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目标,饮用水源地主要污染指标稳定达标。
“不治理湘江,湘江饮用水安全无法保障;不治理湘江,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没法完成;不治理湘江,湖南就没法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治理湘江,湖南的‘两型社会’建设不可能成功……”2008年6月2日,周强主持召开湘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为期三年的“千里湘江碧水行动”。会上,从永州开始,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这八座湘江流域城市的市长一一向周强递交了湘江污染治理责任状。
一家家污染企业被关闭,一个个污水厂建成运营,一批批企业改造设施、环保达标……从2008年6月至今,为了母亲河恢复健康,湘江流域共完成环境污染整治项目1148个,其中关闭、退出、停产企业567家,限期污染治理项目511个,搬迁治理企业6家,建成64座污水处理厂,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55万吨/日。
城市和农村同治,统筹城乡环境治理,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截至2010年7月1日,全省COD减排任务完成目标任务的81.3%。
市场机制,催生湘江治理新动力。
自2008年起,为配合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湖南投资近150亿元,建设了11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其中在湘江流域就新建了64座。这中间,民间资本功不可没。
“通过借力市场,多元化的环境投资主体已培育成型,保证了湘江治理必要的资金需求并提高了环境投资的利用效率。” 湘江沿岸的基层政府官员和环保专家如此评价。
经过多方面共同努力,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湘江流域建成64座污水处理厂,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55万吨/日,实现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打造沿河生态经济带
湘江的有效治理,正是成功借鉴了莱茵河治理的理念。
早在 2002年,受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任务。
这次规划提到的湘江生态经济带,处在长株潭三市,其规划范围为:始于南端空洲岛,止于北端月亮岛,沿湘江长128公里的滨江地带,规划范围面积约468.86平方公里。
2007年,湖南就出台办法规定,上游城市对下游城市水质负责。这无疑抓住了水污染的根本。因为,处于最下游的城市,受“脏河水”之害最大,最能够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说话,对于治理污染也最有责任心和紧迫感。这种追根溯源的“倒逼机制”,无疑给上游城市套上了“紧箍咒”。
同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应运而生。
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里对流经“3+5”城市群的湘江区域作出了新的设计。
该规划专门开辟一节,布局湘江的整治和提升转型。其中包括:推动清水塘等沿江产业带转型、提升沿江城市品质、建设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建设5个生态景观区。深具“两型”理念的规划,指导了3年来湘江的发展、建设,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初见成效。
2008年6月2日,在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上,时任省长周强第一次把湘江与莱茵河并论,提出了“打造东方莱茵河”的远景目标,湘江的发展目标变得更加清晰。
相比之前的规划,这个总体规划突出了“全流域”的概念,已经不再拘泥于长株潭三市,而是将视野拓展到了整个流域。
自湘江水污染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启动起来,湘江沿岸淘汰落后产能,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一刻也不曾停步。迄今,湘江流域关闭、退出、停产企业567家,限期污染治理项目511个,搬迁、治理企业6家,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株冶、株化、湘钢、衡钢、涟钢等一大批重化工业企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系列技术改造,努力将“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回用废水、废渣,削减废气,循环经济的道路越走越宽。
数据显示,近10年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占GDP比重由2000年不到5%提高到2009年11%。按照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总量达到10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5%左右。湖南将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
“东方莱茵河”的未来
在今年两会期间,周强透露,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已被正式列入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综合规划。湖南将进一步做好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流域内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首先坚决控制重金属污染增量,再消化重金属污染存量。周强表示,湖南有信心在“十二五”期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把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好。
加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水污染防治无疑是首要的,但是加强沿岸生态的保护、开发的规划,注重沿岸景观带的建设、文化气息的提升同样重要。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湘江是湖南人的精神图腾,培育了独特的湖湘民俗风情,影响着湖湘文化的走向。”从小在湘江边长大的湘籍学者、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大众传播系讲师杨纯毫不讳言自己的湘江情结。
湘江两岸的产业发展,在过去30年间,在重化工业主导的格局下,湘江饱受工业污染。如今,通过雷霆般的产业整治行动,湘江两岸产业格局已经发生可喜变化,一批高科技企业正悄然崛起。
莱茵河是欧洲内河航运的“黄金水道”,未来的湘江又将成为怎样一条流金淌银之河?湖南省海事局局长陈健强的思考颇具行业特性。
“莱茵河的年货运量约3亿吨,相当于20条铁路。而湘江的年货运量只有其三分之一,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从万里之外的莱茵河把思绪回到湘江,陈健强说,湖南要通过实施衡阳至城陵矶2000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长沙综合枢纽、土谷塘航电枢纽建设等手段,力争到2020年货运量达到2亿吨,真正成为湖南的“黄金水道”。
“按照这样的治理力度,10年之内,也许更快,也许只需要5年,湘江就会成为‘东方莱茵河’。”在湖南省环保厅厅长蒋益民看来,3年治理过去,东方莱茵河之梦由抽象开始具体,正变得触手可及。
蒋益民介绍,“十二五”期间,湖南对湘江流域的综合治理,将突出两大重点:一是继续加大重金属的治理,力争5年大见成效,到2020年基本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二是加强农村污染的治理,到2015年底,全省生态村比例应达到10%。只要把未来5到10年规划做细、做实、做具体,并不折不扣地落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本文参考《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有关资料,特此致谢)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准595亿湘江治污方案,湘江保卫战大幕拉启。正如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所言:湘江的治理目标是“成为东方莱茵河,成为一支哺育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湖湘人才群的河流。”
“东方莱茵河”的现实与未来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千里湘江,穿越千年,滋养出湖湘大地鱼米之乡的丰饶与美丽。作为母亲河,对于湖南人而言,湘江的意义非同一般,湘江已成为一个厚重的情结,甚至成为成就湖南人“无湘不成军”底气的资本。湘江,湖南的母亲河,她养育了一代代湖湘儿女,孕育了底蕴厚重的湖湘文化。
出百越、过永州、绕麓峰……湘江一路向北,沿途接纳潇水、耒水、蒸水、涓水、涟水、沩水等大小支流1300多条,浩浩荡荡奔腾到洞庭、入长江。她全长969公里,在湖南境内773公里,干流流经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岳阳6个市,流域包括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8个市,4000多万湖南人靠水而居,生生不息。
2008年,时任湖南省省长周强首次提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目标。2010年11月26日,已经改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周强在省委九届十次全会上又一次提到他的“东方莱茵河”梦想,并指出,要把湘江治理作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建设美丽繁荣的湘江经济带,用“美丽”和“繁荣”,为他的“东方莱茵河”之梦作了最好的诠释。今年两会期间,周强再次用“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这样的语汇来接受中外媒体采访。一时间,关于湘江治理的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湖南如何治理湘江?湘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如何科学发展?“东方莱茵河”的未来路径怎么走?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湘江的“东方莱茵河”之旅,进行了梳理。
重典治湘江
近些年来,湘江流域有机物污染也在逐年加重。据官方公布数据:2005年,湘江流域排放生活污水9.19亿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21.8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39.3%。
为改变湘江流域边治理边污染的尴尬局面,湖南省委、湖南省政府一方面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流域同防同治,改变“单兵作战”的局面。2006年12月1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时印发《长株潭环境同治规划(2006-2010)》和《湖南省“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以长株潭为重点,湘江污染整治进入多部门配合、核心城市同防同治的新时期。
2008年4月9日,这是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这天,湖南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决定投资174亿元加强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 会议决定成立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委员会,时任省长的周强任主任,常务副省长于来山任常务副主任,副省长刘力伟任执行主任。
根据《实施方案》,决定用3年时间解决湘江水污染突出问题以及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含松江)、湘潭岳塘和竹埠港工业区及郴州有色采选集中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到2010年,实现湘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目标,饮用水源地主要污染指标稳定达标。
“不治理湘江,湘江饮用水安全无法保障;不治理湘江,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没法完成;不治理湘江,湖南就没法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治理湘江,湖南的‘两型社会’建设不可能成功……”2008年6月2日,周强主持召开湘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为期三年的“千里湘江碧水行动”。会上,从永州开始,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这八座湘江流域城市的市长一一向周强递交了湘江污染治理责任状。
一家家污染企业被关闭,一个个污水厂建成运营,一批批企业改造设施、环保达标……从2008年6月至今,为了母亲河恢复健康,湘江流域共完成环境污染整治项目1148个,其中关闭、退出、停产企业567家,限期污染治理项目511个,搬迁治理企业6家,建成64座污水处理厂,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55万吨/日。
城市和农村同治,统筹城乡环境治理,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截至2010年7月1日,全省COD减排任务完成目标任务的81.3%。
市场机制,催生湘江治理新动力。
自2008年起,为配合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湖南投资近150亿元,建设了11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其中在湘江流域就新建了64座。这中间,民间资本功不可没。
“通过借力市场,多元化的环境投资主体已培育成型,保证了湘江治理必要的资金需求并提高了环境投资的利用效率。” 湘江沿岸的基层政府官员和环保专家如此评价。
经过多方面共同努力,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湘江流域建成64座污水处理厂,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55万吨/日,实现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打造沿河生态经济带
湘江的有效治理,正是成功借鉴了莱茵河治理的理念。
早在 2002年,受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任务。
这次规划提到的湘江生态经济带,处在长株潭三市,其规划范围为:始于南端空洲岛,止于北端月亮岛,沿湘江长128公里的滨江地带,规划范围面积约468.86平方公里。
2007年,湖南就出台办法规定,上游城市对下游城市水质负责。这无疑抓住了水污染的根本。因为,处于最下游的城市,受“脏河水”之害最大,最能够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说话,对于治理污染也最有责任心和紧迫感。这种追根溯源的“倒逼机制”,无疑给上游城市套上了“紧箍咒”。
同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应运而生。
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里对流经“3+5”城市群的湘江区域作出了新的设计。
该规划专门开辟一节,布局湘江的整治和提升转型。其中包括:推动清水塘等沿江产业带转型、提升沿江城市品质、建设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建设5个生态景观区。深具“两型”理念的规划,指导了3年来湘江的发展、建设,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初见成效。
2008年6月2日,在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上,时任省长周强第一次把湘江与莱茵河并论,提出了“打造东方莱茵河”的远景目标,湘江的发展目标变得更加清晰。
相比之前的规划,这个总体规划突出了“全流域”的概念,已经不再拘泥于长株潭三市,而是将视野拓展到了整个流域。
自湘江水污染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启动起来,湘江沿岸淘汰落后产能,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一刻也不曾停步。迄今,湘江流域关闭、退出、停产企业567家,限期污染治理项目511个,搬迁、治理企业6家,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株冶、株化、湘钢、衡钢、涟钢等一大批重化工业企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系列技术改造,努力将“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回用废水、废渣,削减废气,循环经济的道路越走越宽。
数据显示,近10年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占GDP比重由2000年不到5%提高到2009年11%。按照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总量达到10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5%左右。湖南将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
“东方莱茵河”的未来
在今年两会期间,周强透露,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已被正式列入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综合规划。湖南将进一步做好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流域内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首先坚决控制重金属污染增量,再消化重金属污染存量。周强表示,湖南有信心在“十二五”期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把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好。
加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水污染防治无疑是首要的,但是加强沿岸生态的保护、开发的规划,注重沿岸景观带的建设、文化气息的提升同样重要。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湘江是湖南人的精神图腾,培育了独特的湖湘民俗风情,影响着湖湘文化的走向。”从小在湘江边长大的湘籍学者、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大众传播系讲师杨纯毫不讳言自己的湘江情结。
湘江两岸的产业发展,在过去30年间,在重化工业主导的格局下,湘江饱受工业污染。如今,通过雷霆般的产业整治行动,湘江两岸产业格局已经发生可喜变化,一批高科技企业正悄然崛起。
莱茵河是欧洲内河航运的“黄金水道”,未来的湘江又将成为怎样一条流金淌银之河?湖南省海事局局长陈健强的思考颇具行业特性。
“莱茵河的年货运量约3亿吨,相当于20条铁路。而湘江的年货运量只有其三分之一,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从万里之外的莱茵河把思绪回到湘江,陈健强说,湖南要通过实施衡阳至城陵矶2000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长沙综合枢纽、土谷塘航电枢纽建设等手段,力争到2020年货运量达到2亿吨,真正成为湖南的“黄金水道”。
“按照这样的治理力度,10年之内,也许更快,也许只需要5年,湘江就会成为‘东方莱茵河’。”在湖南省环保厅厅长蒋益民看来,3年治理过去,东方莱茵河之梦由抽象开始具体,正变得触手可及。
蒋益民介绍,“十二五”期间,湖南对湘江流域的综合治理,将突出两大重点:一是继续加大重金属的治理,力争5年大见成效,到2020年基本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二是加强农村污染的治理,到2015年底,全省生态村比例应达到10%。只要把未来5到10年规划做细、做实、做具体,并不折不扣地落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本文参考《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有关资料,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