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梨园,两岸永传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s8013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曾永义先生在华人戏曲界影响极大,是笔者所敬仰的综合性戏曲学者。他坚持“案头”与“场上”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术态度影响了两岸数代戏曲人。曾先生除了著作等身之外,创作剧本丰硕、教育成就卓著,他不论是对戏曲传承发展还是变革创新,乃至对戏曲的跨文化传播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多年来为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和民间交往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戏曲教育 传承创新 跨文化传播 文化影响
  曾永义先生是令人敬重的学界泰斗,在他丰硕的著述中,笔者只读过的曾先生在中国内地出版的部分著作,就其冰山一角已深深感到曾先生对弘扬祖国的戏曲事业充满热忱,而且抱着严肃认真虔诚敬谨的态度,既有益于当代,亦足以传之后人。笔者有幸现场聆听过曾先生若干次讲座,他有几句话一直令笔者无法忘怀:“‘好为人师’、‘小’戏不小、文化要输血、学术通俗化反哺社会。”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语言,实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曾先生对戏曲的贡献和对文化的态度。每次拜读他最新的学术成果,或观摩他新创戏剧作品,都能够感受到他是一位有思想、有深度、有实践的教育家、剧作家、传播者且“场上”与“案头”并重的戏曲大家,更是后学者的航标灯塔。
  一、“好为人师”
  中国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中所包含的中国人传统审美情趣和价值观是海峡两岸每个炎黄子孙身上共同的文化基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停息的脉搏,代表了独一无二的文明标识。曾永义先生正是以“卫道士”般的精神,秉承着他自谦的“好为人师”热情,近半个世纪来传承着两岸一代代戏曲人的血脉。曾永义先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戏曲教学,他对台湾高校学科建设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使戏曲艺术走进台湾地区的校园,走入象牙塔,成为中国文学系的一门必修课程。如曾先生所言,中国古代轻视戏曲,认为其是低俗艺术,直至民国“五四”期间,仍有学者认为其“没有思想”“没有文化”。据笔者了解,曾先生求学期间台湾尚无专门戏曲史论研究专业,后来正是在以他为首的学者倡导下,台湾各大学均设置了规范的戏曲学科,戏曲学已然成为台湾“大学之重要学科”之一,戏曲研究已成为“显学”a。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接受过曾先生亲自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已经逾数百人,“曾门弟子”遍布台湾各大高校,如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湾戏曲学院等,还有一批学生在台湾各大剧团工作,如国光剧团、歌仔戏剧团等。这些“曾门弟子”已经成为台湾戏曲发展的中流砥柱,更是台湾戏曲研究的中坚力量,可谓“案头”与“场上”均沾,如王安祈教授、蔡欣欣教授、沈慧茹教授等,这些中青年学者延承了曾先生衣钵,为海峡两岸的学术研究与戏曲创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先生曾在其一篇专访中写道:“期待学生都能站在我的肩膀上,比我更有成就!”作为台湾地区的戏曲教育家,笔者以为曾永义先生宛如台湾地区戏曲发展的罗盘,锚定台湾戏曲的发展,甚至是东南亚地区戏曲发展的方向。可以说在当今台湾各大戏曲院团和科研机构里,没有曾先生的弟子参与,就在相当程度上难以完成系统性研究和创作。
  “全国戏班没有我富连成的弟子,我就让它开不了锣!”这是由“京剧第一科班”北京富连成戏剧学社的创始人、伟大的戏曲教育家叶春善先生在一百二多年前所发誓言,叶春善先生所缔造出的京剧“黄埔军校”,其影响不仅在20世纪前半叶,也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戏曲人才培养和京剧艺术的发展。
  “富连成”是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设立在北京的一个京剧科班的名字,初名喜连成,由京剧教育家叶春善开办于1904年。1935年叶春善逝世后,由其长子葉龙章继任社长,开办至1948年,共存在四十四年之久,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八科学生计八百余名,是京剧史上开办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京剧教育机构,被公认为京剧史上的“第一科班”。富连成培养的学生中,有众多京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如侯喜瑞(净行侯派)、马连良(老生马派)、于连泉(艺名筱翠花,创立花旦筱派)、谭富英(老生谭派)、叶盛章(武丑叶派)、叶盛兰(小生叶派)、裘盛戎(净行裘派)、袁世海(净行袁派)等。
  富连成所培养的八百余名毕业生,广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是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后近百年间,京剧生存、发展、传播的骨干力量。“不为发财致富,只为替祖师爷传道”,是当年叶春善先生兴办“富连成”时所立的誓言,也是叶氏家族世代贯彻的家训家风。其内涵极为丰富,一个“道”字包含了戏曲传统审美原则、精湛的技艺,以及涉及戏曲人从业和生活方方面面的行为规范与美德。叶氏家族成员,无不以挖掘“富连成”历史、传承“富连成”精神为己任,矢志不渝。
  “富连成”究竟有哪些奥秘,值得我们七十二年后再次为之研究?“富连成”社严守本体、心态开放、顺应市场、勇于创新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演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与当今社会发展观相契合,更为今天的现代戏曲艺术教育工作提供了模板和经验。跨越百年后,笔者认为“富连成”缔造者叶春善先生的办学思路和理念与曾永义先生“好为人师”的态度很大程度上相一致,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都堪称师者典范。
  二、“小戏”不小
  王国维提出的“戏曲”与“戏剧”的界定等问题直到现在都仍是学界的大命题。而曾永义教授的戏曲研究是紧随着王国维的治学方法与原则,在踏上戏曲之路时便细致地阅读了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并从中领悟到了王国维的治学方法。曾教授也受到屈万里、孔德成等学者经学考据的影响,以坚实的朴学实证为根基来做研究。
  曾先生在其各类文章中曾多次指出,“小戏”作为一个单纯的艺术因素来看待,而是用有机的目光看待小戏,由小戏虽“小”但能包容多种因素的特征看出“小戏”之“大”,把“小戏”的综合性与包容性特征和盘托出,从而为由“小戏”吸收其他因素而变成蔚为大观的“大戏”做了良好的铺垫。让人们意识到,“小戏”演化为“大戏”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其先天“基因”的综合性、包容性特征密切相关的。b 因此,笔者认为曾先生看到了“小戏”的本质,看到了“小戏”得以演化为“大戏”的先天基础,重视“小戏”的恢复与传承,是我们当今针对“大戏”创作的重要基石。在京剧史中,有这样一位“小丑”演员,以“大戏”成名,但是却以“小戏”流传至今,他就是一代武丑宗师——叶盛章。   通过对《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人物性格与人物生活环境、斗争方式及故事结局等方面的比较、碰撞、消解、融合,用东西方文明间所共有的爱情观、价值观作为“最大公约数”;用全世界都能理解的舞蹈形式进行诠释,用各国语言进行演绎;通过对比东西方两个独具代表性的女性,分别叩问看似不同却实则相似的爱情观;用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地展示人类情感共鸣和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神韵;目的都旨在借助种种外部手段借古喻今,继而塑造敢爱敢恨、向往自由的中国人形象。笔者期待着这部跨界融合剧能够早日在到台湾交流演出,更期待着得到曾永义先生的批评指正。
  曾先生说:“文化艺术工作难以致大名大利,非一般人所趋之若鹜,而我素性与世无争、人弃我取,众人所忽略所不爱者,则我尽力为之,因此反而能够‘为所欲为’。如果说我这些年确实做了一些使两岸百姓更加认知彼此,使两岸人民热血相融、脉息相通的事情,那真是让我无限欣慰了。我坚信,唯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才是两岸共同的前途。”d 2014年曾永义先生荣获台湾首位戏曲院士,在笔者看来这即是台湾学界及社会各界对他戏曲学术研究、编剧创作、教书育人、文化交流等领域诸多成就的高度肯定,更是将其视作“意见领袖”,推动传统戏曲文化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号召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走进剧场,让传统文化价值影响越来越多的后辈人。
  曾先生对我国戏曲教育的贡献和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影响在海峡两岸举足轻重,以上论断只是笔者个人对曾先生浩瀚学术成就的浅薄分析,野人献曝。最后,衷心期待我们共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峡两岸常青、常新,让我们的两岸同胞及全球华人和谐常存,文化永传!
  ac 郭晓利:《曾永义戏曲学术研究、编剧创作、教书育人与社会影响》,发表于台湾大学举办“曾永义先生学术成就与薪传国际研讨会”,2016年4月。
  b 王廷信:《曾永义先生的戏曲史研究》,收录于《艺术百家》2016年第5期(总第152期)。
  d 张小兰:《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才有共同前途——访台湾中华民俗藝术基金会董事长曾永义》,《中国文化报》2008年6月18日。
  作 者: 吴雨航,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传播学院国际传播专业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外戏剧传播比较研究。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要:“语意高妙,古今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宏阔的意境和丰厚的情感吸引着从古到今的诸多读者,仁智各异的解读也使其魅力尽显。在那豪迈奔放的文字中,词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情怀也尽显无遗,然而在深加体味中,也只能为这情怀无处安放而叹惋。  关键词:英雄情怀 诗性思维 安放 无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摘 要:闵福德《易经》 英译本是当前西方权威的 《易经》 译本,译者在译本中成功地采用了厚翻译策略。闵福德《易经》 英译本厚翻译策略的使用是文本和超文本两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文本因素包括《易經》 的文本类型和功能,而超文本因素包括译者目的和读者预期。  关键词:《易经》 闵福德 厚翻译 文本 超文本  一、引言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无价瑰宝。从
摘 要: 原创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聚焦了王阳明从狂狷少年到一代心学宗师的成圣历程,该剧通过对“内圣”与“外王”两方面相互交织的描写,展现了王阳明从生而知之到学而知之,再到困而知之的艰难成圣之路。自幼立志成圣是王阳明成长为圣人的精神驱动,而王阳明人生成长中的“心上磨练”和“事上磨练”的经历则在其成圣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千古一圣王阳明》 王阳明 “心上磨练” “事上磨
摘 要:《十八岁出门远行》因其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上的独特,被选入人教版和苏教版的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对《十八岁出门远行》有多种解读,本文则选择从“内心外化”的角度深入分析文本中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与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现代价值观冲突下的虚构世界,试图进一步探讨文本暗示着的、作家以“清醒的说梦者”方式表达的对现代社会的精神感悟。  关键词:精神世界 传统价值观 现代价值观 现代社会
摘要:2011年,河南省话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红旗渠》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隆重上演,剧本主要写了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领导下克服层层阻碍修成红旗渠、改变当地缺水现状的艰辛历程。作为领导核心的杨贵身上具有的“敢想敢干”“刚中有柔”“怜民胜己”等优秀特质则向我们突出展示了红旗渠精神。  关键词:话剧《红旗渠》杨贵  杨林在剧本前面写道:“《红旗渠》情节是虚构的,但,红旗渠精神是真实的。”剧本根据真人真事
【考点透视】   句子仿写,即依照已有句子的形式造出新的句子来。句子仿写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是命题者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参照提供的条件而模仿写作。句子仿写的常见题型有四种:命题式、嵌入式、续写式、开放式。句子仿写题一方面考查句式、修辞等知识,另一方面也注意组织语言与语言表达的考查,并且能够联系实际生活与阅读积累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题型。 【典例解析
摘 要: 与众多的王阳明传记不同,作家梅寒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传》是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对王阳明的一生进行的历史还原和想象书写。在女性视角下,作家通过“史笔”和“文笔”的相互交融,对王阳明一生的传奇故事进行了叙写,对其心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最终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真实可触的王阳明形象。  关键词:王阳明形象 女性视角 “史笔” “文笔”  王阳明是在中国历史上“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者,他
摘要:李庆本教授的英文新著,立足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语境,在时间与空间统领下,以中国文化主体身份深入探讨了中西文学与美学关系的研究方法与实践问题,并提出超越中/西、古/今二元论的“跨文化多维模式”。该专著跨越了语言、文化与时空疆界藩篱,突显了文学/文化文本在不同时间与空间中的旅行路线以及在此过程中文本之间的交叉互动以及间性关系,考据论证严密、学理分析细致,兼具民族立场与世界视野,对于中西文学与文化
摘 要: 概念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言语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符号修辞。概念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社群中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即使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的空间隐喻,也体现差异。本文以《围城》及其英译本为例,探析空间隐喻英译体现的三点主要表达差异:中文空间字的隐喻多义性;英文空间表达用于隐喻的局限性;中西方对时间的空间隐喻描述的差异性。  關键词:《围城》 空间隐喻 英译 差异  一、引言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理解
摘 要: 西方文论教材对于本雅明“经验贫乏”说法,以及相关几篇文章的介绍较少。在《讲故事的人》等文章中,本雅明认为,信息爆炸加速感官钝化,造成人们“经验贫乏”,导致叙事艺术走向衰落。从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案例来看,“经验贫乏”说具有一定合理性。不过,本雅明高估了新闻传播与“经验贫乏”之间的必然联系。从文学理论来看,经验属于作家不可或缺的创作资源,而“经验贫乏”的困境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并不存在必然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