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自杀事件的成因分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y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的一大关注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演变为社会性问题,其中青少年特别是校园的自杀问题尤其令人关注。其成因异常复杂,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就业、学习压力、感情问题,还是精神抑郁,都可能是引发自杀行为的最直接原因。事实上,剔除自杀的生理或遗传因素,导致自杀的最直接原因是自杀者心理危机的出现,基本上可称之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困顿”。它与我国现实情境中出现的社会失范问题及教育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校园自杀问题 心理健康 现代性危机
  [作者简介]邹润宇(1971- ),男,江西瑞金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安学、社会学;陶学榆(1963- ),男,江西新建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安学、社会学。(江西 南昌 33004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178-02
  
  一、校园自杀事件的诱发因素
  
  近年来,自杀问题成为当前中国的一大焦点,在某种程度上已演变为社会性问题。在这里,我们亦注意到一个现实:在我国15~34岁的青壮年中,自杀成为首位死因。这意味着,青年成为自杀的高发群体。作为其中一员,校园中学生所发生的自杀现象所呈现的独有的特征更加引起本人的关注。基于此,本文特意将研究视角定位在校园青少年学生这一范畴,试图从理论层面解决或阐释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危机和自杀问题所呈现出的独特社会性症结。在已有的许多调查和研究成果中,通常将可能诱发校园自杀事件产生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概括为:
  1.就业、学习压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学生已经深切地感受到来自社会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在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十五”期间,中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但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2003~2005年,离校时未就业的毕业生分别达到75万、99万和120万。2007年将有495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①就业压力的增加又无形地加大了学习的压力,这就意味着,就业与学习问题成为青少年学生最大的压力源。众所周知,青少年面临的压力大小与其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当超过一定阈值时,在许多情形下,就业、学习压力可能成为自杀行为的首要诱因。
  2.精神抑郁。有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20%的中国儿童面临抑郁症威胁:其中4%为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中患有强迫症、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等问题,以及网络成瘾者,达3.5%②。另据《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这些数字至少表明一个事实——心理亚健康甚至心理危机状态相当程度地存在于当代青少年之中。当某些诱因出现,部分有精神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学生会选择自杀。
  3.感情纠纷。近几年,在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中,因为感情纠葛或情变而产生的自杀行为有大幅增加的趋势。这其中女性自杀者占到较大比例(这与女性的基本性格特点相吻合)。同时我们注意到: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婚姻和恋爱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相对过去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另一方面,因为婚姻、家庭和感情纠纷引发了许多危机事件,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青少年学生因为早恋、感情纠葛而引发的自杀危机事件亦不在少数。
  4.网络成瘾。《“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的青少年网民中,13.2%的人上网成瘾,13%的人存在网瘾倾向,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成为“网瘾重灾区”。近年来,这一比例似乎还在增长。虽然,网络成瘾并不必然导致自杀行为的产生,但毫无疑问,网络成瘾会严重地影响到成瘾者的心理、生理、人际交往以及学习或工作。一方面可能导致人际交往空间日渐萎缩,迷失自我,出现多重人格;另一方面,网络成瘾的危害还表现为躯体疾病,甚至还会伴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严重的可能引发忧郁症及自杀意图乃至自杀行为。
  除此之外,某些自杀个案有可能蕴含着激发自杀的一些其他偶发因素,如重大灾难、亲人亡故、身患重症等等。有些个案则可能是因为家庭的贫困引起。当然我们也可以找出因为追星、自杀网站的诱惑等引发的特殊自杀案例。
  
  二、目前对校园自杀现象的分析尚不深入
  
  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就业、学习压力、感情问题,还是精神抑郁,都是可能引发自杀行为的最直接原因,但是令人困惑的是:如果仅限于此,似乎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我国现阶段频发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和自杀问题是否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抑或只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独有的现象?是必然还是偶然?并且如何从一种个体行为演变为带有许多相似特征的社会问题?第二,青少年就业、学习压力、感情纠葛、精神抑郁等问题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激发自杀危机问题。因此,前者如何向后者演变?如何正确评估精神危机、暴力、网络、校园文化及其他社会亚文化与青少年心理危机和自杀问题存在的关系?第三,通常认为,自杀大多属于冲动性行为。但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某些自杀个案中,当事人可能会因为某些琐屑小事而自杀。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如此随意而决然地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尽管有些研究者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将青少年自杀者按照家庭经济状况、年龄、知识层次等来划分,试图依次找出一些相似特征。如:自杀者中学习成绩差的高于成绩好的学生,而文科学生高于理科学生;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大学生已成为自杀高危人群;重点高校多于普通高校;女生多于男生;大部分自杀的女生多有心理疾病导致的抑郁症;城市的学生多于农村学生;自杀者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但是我们发现,面对着自杀这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些并不一定能精准地反映出现实状况和真实的特质。因此,对其成因我们无法作出总结规律式的判断。
  
  三、校园自杀事件的社会分析
  
  事实上,每一次自杀行为背后都有着相应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剔除自杀的生理或遗传因素之外,应该说,导致自杀最直接的原因是自杀者的心理危机的出现。这就意味着自杀者大多已产生对生命的绝望,并企图以死来摆脱心理等困境。但是我们也认识到,心理危机的出现却并不必然产生自毁行为。实际上从一般心理危机转向自毁的激变,需经由一个复杂的心理—社会(群体)互激过程。因此,探讨青少年学生的自杀问题,需要遵循这一思维模式,并将之置于我国现实情境之下来考量。
  客观地说,心理危机属于时代的病患,有学者称之为“现代性危机”。当前在我国,基本上可称之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困顿。在这里,对于这一问题作如是阐释:(1)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与此同时,人们的民主意识及自由程度也得到实质性的提高。然而与此明显不符的是,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并没有获得同步的发展;相反,形成了所谓的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迷失这一尴尬的现状。这种精神困顿带来了诸如犯罪、道德沦丧、家庭危机等一系列的社会失范问题。这种现实对于青少年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的负面效应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2)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如今的中国社会,一方面具有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演变成为一个没有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社会。传统文化遭受极大冲击,以至出现割裂甚至断层。青少年吸收信息和文化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电视、网络等诸多媒介,以各种方式来了解和认知世界。同时由此带来的网络沉迷与网络暴力、色情文化等系列问题,同样不容小视。(3)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还面临独生子女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特有问题。独生子女社会正在改变着社会的家庭成员和生活结构,也深刻地改变着这一代年青人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会经验的缺乏、性格的脆弱、自我中心、表现主义以及广域的知识等综合特征。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随意性自杀倾向和行为在现时为何会有蔓延的趋势。(4)在青少年生理和心灵成长的历程中,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存在着诸多缺失。这些年来,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我们更多地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却缺少了相关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挫折教育、爱情和性教育。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并没有为处于成长期、青春期乃至叛逆期的青少年学生筑起一道“心灵防护的篱蕃”。这样,许多青少年无法构建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其结果必然导致精神与肌体的双重萎缩。面对异常复杂的外在环境,那些缺少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的青少年,会以非正常方式来寻求精神寄托,或移情于网络,或借助于暴力以至于厌倦生命。
  
  四、校园自杀事件的对策
  
  总的来说,青少年学生自杀的原因异常复杂,它涵盖生物、遗传、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就行为本身来说,又与自我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素质的问题相关。而要想根除青少年的自杀现象,必须消除自杀产生的土壤。从这层意义上说,杜绝自杀行为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尽可能地预防和减少才是当务之急。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学生的自杀比例依然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学生并非是自杀的高危人群,每万名人群中有1~2名自杀者是符合一般社会规律的,虽然有增加的趋势,但是一直处在可控制范围内。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自杀现象已绝不仅仅属于个人行为,已经演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必须社会治;同时,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将之视为个人问题或仅仅将之纳入精神卫生领域范畴,依赖一些心理治疗手段,肯定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因此,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应承担起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重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系统,使处于心理危机的青少年个体及时得到专业性的支持和帮助;切实采取措施使少年儿童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加强青少年的挫折教育和生死观教育;大力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提高青少年的四个能力: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
  建立国家预防计划并取得政府决策的支持,通过加大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投入的力度,以确保青少年自杀预防工作的正常运转,构建一个遍布全国中小学及大学校园的心理危机自杀干预网络;建立自杀预防专门机构,培养自杀预防的专业队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杀预防及急救知识,并针对面向青少年自杀高危人群及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热线等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从心理层面减少诱发自杀的心理因素;必要时,通过药物治疗对抑郁症或其他有自杀倾向的人实施有效的控制。③
  
  [注释]
  ①李柯勇,吕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7-04-25,
  ②蔡如鹏.3000万中国抑郁症患者[OL].中国新闻网(http://news.163.com/
  07/0417/08/3C92UE6000011SM9_3.html),2007-04-18.
  ③邹润宇,毛瑞明.自杀危机事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5):44.
其他文献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的确,体验是最真实的一种内心感受,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英国的教育体系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职业教育还未被纳入主流教育,高等教育以大学教育为主.重视理论教学和人文研究。1966年.工党政府
通过对吐哈盆地页岩的分布、厚度、有机质丰度及有机质成熟度进行分析,结合页岩矿物成分进行裂缝发育及气体吸附能力的评价,并综合盖层分布、储层物性特征以及显著的气测数据
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势必影响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提高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加强语文素养。笔者根据多年来对职业教育和语文教学的研究,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
1哥伦比亚阿拉克兰铜金矿带初步查明资源量5352万t哥伦比亚阿拉克兰(Alacran)铜金矿带长约1.3km,宽355m,埋藏220m,走向南北。初步估算:铜金矿石资源量5352万t,铜品位0.7%,金0.37g/t;折
鲁山地区保存和出露很好的太古宙基底岩石。文章报道了2件魏庄片麻岩的原岩年龄分别为(2867&#177;5)Ma和(2768&#177;5)Ma,变质作用时代分别为(2775&#177;6)Ma和(2775&#177;56)Ma。结合
【摘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它讲究旋律,讲究音质,讲究情境,能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能感染人的情感但由于应试教学影响,受到所谓主科语数外等文化课的挤压,音乐课已经被边缘化,学校很难听到充满活力动情的歌声,加之学校音乐老师的水平良莠不齐,教学模式陈旧,我们这苏北的洼地,很难培养出一个个出类拔萃的音乐人才,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让音乐课堂实施美育重要途径。  【关键词】音乐艺术;优化;鉴赏
详细分析我国综采机械化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与应用现状,并根据工作体会,探讨和预测我国煤矿综采技术装备的发展方向,主要为:不断提升设备功率以及生产能力;逐步向智能化以及机
发展教育是地方政府的一项责任,推行教育公平,各级地方政府更有发言权和教育效力,可政府拨款有限,就会将负担转嫁给群众,看看各地屡见不鲜的教育难题,从择校生费用到校中校,从捐资助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处于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旨在阐述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