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盛华的沉浮人生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ing_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盛华经常会想起那段最窘迫的日子:一家三口挤住在租来的不到40平方米的猪饲料店里,狭窄、昏暗、沉闷。突然有人敲门说收垃圾处理费,因为拿不出那十几元钱,他急忙关灯,一家人大气都不敢出。
  穷是什么滋味
  蒋盛华曾是重庆綦江当地有名的农民企业家。1995年夏天,蒋盛华创办的饲料厂倒闭了。百万富翁的日子仅仅过了两年就烟消云散。面对刚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稚嫩的询问,他只有沉默。
  1963年,蒋盛华出生在重庆市綦江区东溪镇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里太穷,他从小就得捡破烂帮补家用。高中毕业后,他到湖南省南县打过工,回到家乡做过打石匠、干过裁缝、学过木匠、搞过养殖。后来,攒了一点钱开始代理售卖猪饲料。从挑着饲料走街串巷到摆地摊、租门店批发饲料,蒋盛华白手起家一路打拼。上世纪90年代初,当重庆各区县乡镇还流行争当“万元户”的时候,他已经身家上百万,人称“蒋百万”。
  有钱了,心就大了。1993年,而立之年的蒋盛华决定在綦江区赶水镇开厂自己生产猪饲料。开始生意很红火,后来生产出的饲料却慢慢跟不上市场的变迁。科技人员建议蒋盛华更新设备。购买新设备至少要三四百万元,蒋盛华咬咬牙,还是上了——哪怕要贷款,要开口向人借钱,不更新设备,产品说不定就会被市场淘汰。可没想到当年银根紧缩,他下一步的贷款申请未获批准,饲料厂顿时连日常周转都成问题——新设备到位了,可没有原材料不就是一堆废铁吗?
  几经挣扎,蒋盛华的饲料厂还是倒闭了。他一下子从百万富翁变成了负债累累的穷光蛋。就在这时候,妻子提出了离婚,“这样的日子没法过了!好几百万呀,就被你打了水漂!你这辈子还能挣几个几百万?”
  又一次彻夜争吵之后,妻子终于头也不回地离开。搂着年幼的儿子,蒋盛华不自觉地流泪,“儿子,你还有爸爸,爸爸一定不会扔下你……”他不是没有穷过。那时候他坚信自己能重新站起来。他只是担心儿子。
  儿子从小不愁吃不愁穿,当同龄孩子父母五毛、一元地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儿子身上随时都有八九元钱。儿子读小学四年级时,他更是把儿子送到重庆市区的一所寄宿学校,也就是所谓的“贵族学校”——当时这所学校来自綦江的孩子只有三个,都是綦江当地有名气的企业老板的孩子。以前每到周末,蒋盛华还会开着当时流行的桑塔纳轿车去学校接儿子,让儿子颇为骄傲。
  一夜间天翻地覆,儿子能接受吗?
  “打烂账”的日子
  蒋盛华说,他亏欠儿子,不能给儿子一个完整的家,更让儿子早早领悟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饱尝他人白眼。
  然而钱没了,至少还可以有家。
  1997年,蒋盛华遇上了他现在的妻子。“当年妻子的亲朋好友都劝她不要跟我这个穷光蛋在一起。”现在回想,蒋盛华经常开玩笑,“看来老婆是个炒股高手,买了一只‘潜力股’啊。”
  儿子只能回到綦江区赶水镇上学,一家人不得不挤住在以前租来的不到40平方米的饲料店里。时常有债主上门讨账,蒋盛华没钱,只能眼睁睁看债主把店里剩余的饲料搬走。屋漏偏逢连阴雨,紧接着饲料店楼上自来水管连续两次爆裂,将这个“家”全部淹没,一家人只能搬到妻子的娘家吃住。
  饲料生意很难从头开始。没有钱、没有收入来源,在妻子娘家待久了,自尊心强的蒋盛华受不了了,每到吃饭时间就避出门去。妻子问他出门干什么,他总是回答说和朋友谈事情,有朋友请吃饭。而事实上,他整天在外游荡,一元钱买三个馒头,口渴就喝街边的自来水。
  “饲料厂倒闭后唯一剩下的财物就是保险柜,有一次偶然在里面找出13个一元钱硬币,我高兴得像找到了宝贝,因为又可以在外面撑13天了!”
  长此以往不是办法。蒋盛华始终不愿向妻子娘家伸手。为还债,为养家糊口,他曾回农村老家种地,又辗转贵州荔波、四川成都的饲料厂打工,却偏偏时运不济、屡屡碰壁,就连打工都遇上老板欠薪。
  贫穷最能消磨意志。好几年过去,蒋盛华近乎绝望了。他终日借酒消愁。妻子劝慰他,“机会不是天上掉馅饼,真要那么容易挣钱,这世上不是人人都是百万富翁了吗?”又说, “人生中哪会有迈不过去的坎?跌倒了就再站起来。”
  真能再站起来吗?
  2000年圣诞节,正上高二的儿子班级聚餐,每人要凑15元的“份子钱”,回家说起,蒋盛华搜遍全身上下只掏出9元钱。最终,懂事的儿子没有参加同学们的聚餐。
  2002年,儿子考上重庆工商大学。蒋盛华硬着头皮四处借债,为儿子筹措一年6000多元的学费。綦江是个小地方。旁人的冷眼、嘲讽,让这个曾经的百万富翁一次次无地自容无言以对。当把儿子送到学校的那一天,儿子难得提出让父亲给自己买张50元的校园卡时,蒋盛华爆发了。他把儿子痛骂一顿。然后揣着仅剩的20元回綦江的车费上车,蒋盛华看着窗外,终于再一次忍不住流泪——
  “我不能再这样过下去!我得让我和儿子挺起胸膛生活!”
  从“蒋百万”到“蒋木瓜”
  男儿有泪不轻弹。人过中年,蒋盛华仅有两次流泪,都是因为儿子,因为这个家。
  “不能照顾好老婆,连儿子15元的聚餐费也拿不出,我还算是男人吗?”
  他放下自尊,从妻子娘家借了点钱,在綦江汽车站旁开起一家小餐馆。挣钱虽少,至少儿子来年的学费有着落了。
  他曾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直到2003年夏天,他早早将学费交给儿子,儿子笑着拒绝, “爸,学费我自己已经做兼职挣来了。”那一刻,蒋盛华猛地惊醒:儿子没有自暴自弃,反而自强自立,自己身为父亲,是否更该重新奋起?
  2006年,蒋盛华偶然得知綦江农户种植木瓜已达10万亩,每到夏天,农户们都会为销路发愁。他兴奋了。前几年他曾听说有人想要开发木瓜酒,后来不了了之。而綦江本地人多有木瓜泡酒的习惯,但大多是把木瓜直接切片泡酒,很难形成规模化量产。整个重庆都没有关于木瓜的深加工项目,那能否像葡萄酒一样生产木瓜酒呢? 2007年1月,蒋盛华去湖北宜昌、安徽宣城、陕西白河、贵州正安等木瓜盛产地区考察了解木瓜深加工情况。回来之后,他跟妻子商量着将妻子娘家的房子抵押贷款万元,又找到一个朋友投资3万元,开始研制木瓜酒。   为收购木瓜,他和妻子常常是一大早就起床,背着麻袋坐几个小时的中巴车到綦江各个乡镇收瓜。图省钱,夫妻俩常常是饿了啃馒头,渴了喝井水。时间长了,农民们看蒋盛华一心扑在木瓜上,都戏称他“蒋木瓜”。
  接下来酿制木瓜酒却困难重重。蒋盛华没有专业背景,全凭自己摸索,做了多次试验之后,酿制出的木瓜酒口感始终不尽如人意。
  他再次赶到湖北宜昌,找当地一个木瓜酒厂的老板取经。没想到酒厂老板开口就要5万元。交了这笔“学费”哪儿还有钱启动生产?蒋盛华再三恳求,就差没给这个酒厂老板跪下。最后,双方以2.5万元成交。
  谁知这个酒厂的木瓜酒生产工艺并不成熟。蒋盛华回到綦江后,又足足琢磨了一年,才算掌握了木瓜酒的生产技术。这时候,他那位迟迟未见到成效的朋友,又反悔将3万元要了回去!
  3万元对十几年前的蒋盛华来说,不多;但对现在再创业的蒋盛华来说,却是伤筋动骨的分量。
  蒋盛华没想到这个时候有人会雪中送炭。他更没想到送炭的人竟是自己的儿子!此时蒋盛华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在重庆一家知名房地产公司做销售,刚刚拿到1.6万元的佣金,他全部给父亲寄了回来。
  2008年3月,在綦江火车站一处废旧仓库,蒋盛华的木瓜酒厂终于正式起步了。
  上阵父子兵
  最失意的时候,蒋盛华写了无数打油诗,贴满自己的小餐馆四壁。题材都是婚姻、家庭和孩子。他劝人不要离婚。一谈到自己的过去,他就痛苦。
  然而拜师学艺,在从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的快艇上,蒋盛华写下一首诗,名为《寻路》,可以印证他再创业的心境:“舟,破千丝万缕行;景,飘曳渐隐;天连万岭,银波荡漾;千帆抛后,任我驰骋,复我河山!看谁逞英雄。金定不是商海蛟龙,即显酒业风流!”
  金定,是蒋盛华新公司的名字。现在,蒋盛华在綦江创立的“蒋瓜瓜”木瓜酒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刚开始,市场拓展并不顺利。尽管号称木瓜深加工,金定的木瓜酒沿袭的仍是泡制木瓜酒的生产工艺,而这块市场上竞争激烈。这时候,儿子向蒋盛华提议,要搞就搞发酵木瓜酒,将目光瞄准高端市场。
  为此,蒋盛华又开始钻研发酵工艺,尝试用鲜木瓜进行发酵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1月,蒋盛华的发酵木瓜酒一经推出市场,便大受欢迎。6月,他就贷款在废旧仓库原址上修建了新厂房,购买了新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
  “儿子,回来帮爸爸吧,上阵还需父子兵啊。”
  2010年1月,蒋盛华终于忍不住给儿子打了这个电话。此时,儿子已连续两年夺得重庆一家知名房地产公司的销售冠军,年薪已上20万元。可是四年来,儿子并没有在重庆主城区买房买车安家落户,而是把积蓄全部寄给了父亲,支持父亲的事业。听了父亲的话,他更是毅然辞职,从主城区回到綦江,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
  2010年,蒋盛华贷款200万元在綦江食品工业园买下58.5亩土地,修建起了新的办公大楼和标准化生产厂房,并从国外引进先进生产线;5月,他向重庆市工商局申报注册了“蒋瓜瓜”品牌商标,同时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营销办事处。荣誉纷至沓来。他被赞为綦江木瓜深加工“第一人”;2011年5月,更获得“重庆市十佳返乡创业明星”称号。现在,他偿清了贷款,他的固定资产加上库存的上千吨酒,资产上亿元。
  当地人啧啧赞叹说,这个曾经跌倒的昔日百万富翁,竟然站起来了,又有钱了。可是,财富对蒋盛华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蒋盛华给儿子买了奔驰车,但儿子只有去谈业务的时候才会开。他自己开着100多万元的宝马车,可是宝马车就像是他的货车,他长期亲自送货、拉货,车上依然放着筒靴和工地靴。每天晚上回家,没有豪宅,一家6口人还是住在90平方米的普通居民楼里,自己在家做饭吃。蒋盛华有时觉得,财富的真正意义就是让一家人在一起,好好地在一起。
  不是每个小生意人跌倒了都能从头再来。人生至此,于蒋盛华来说,算是圆满了。(编辑/张本科)
其他文献
酒贴牌在白酒行业并不鲜见,国内一些有名气的白酒都是依靠贴牌起家的。被塑化剂缠身的酒鬼酒此前被媒体爆出,酒鬼酒“52度国藏酒鬼”和“52度酒鬼湘魂三星”为酒鬼酒公司所生产的贴牌产品,由其在四川的经销商四川豪拓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  曾经作为白酒贴牌开拓者的五粮液目前正在紧缩贴牌,茅台却日益放开白酒贴牌,然而酒鬼酒此前也被媒体报道涉及贴牌系列的白酒共有20多个。  据了解,目前茅台贴牌价高达500万
期刊
于连锁企业,加盟模式无疑是一条捷径,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企业规模,但是这种模式在一些不良商家那里变成了快速圈钱的一种手段。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也让加盟市场声誉因此大打折扣,是否有一种低投入、易复制且可控的模式可以选择?  青岛舒美捷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舒美捷”)则走出了一条内生加盟成长的道路。这样一家在媒体上鲜有曝光的品牌,通过企业的“自我繁殖”,发展员工成为加盟商,不断滚动扩张,从2009年
期刊
有人用承载了“霓裳羽衣中国梦”形容她和她的作品,有人称呼她“中国高级定制梦工厂掌门人”,她还有个职业叫“中国服装设计师”。她究竟是谁?应该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是我自己,我是‘郭培’。”从她身上折射出整个中国高级时装定制的前世今生。  在中国高级时装定制的新兴土地上,雨后春笋般出现并茁壮成长起一批本土服装设计师,如张肇达、郭培、祁刚、马艳丽等。这批先驱者中,起步较早并且最为中国消费者熟知的,莫过
期刊
2013年的春天,在中国服装饰品行业的发展史上,注定要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严冬过后的春天,但春寒料峭,让人们对春天究竟能否如约而至倍感好奇。  冷与热  寒冷是触手可及的。  由于成本的上升、高库存以及出口疲软,从2011年开始,纺织服装行业的寒冬已经持续了两年。统计显示,2012年全年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增速是近20年来的第二个低谷。  资本市场上,在证监会行业类制造业9个细分板块中,纺织服装
期刊
编完这期杂志,2012年便从《财富人物》杂志的工作台历上轻轻翻了过去。回首这一年,多少个紧张忙碌的白天和夜晚已烟消云散,就像浅浅溪流渗入了茫茫沙漠。也许只有在翻阅往期杂志时,我们才会从那些幽暗的字里行间,偶尔瞥见一些它们破碎虚幻的影子。  当下,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报纸杂志无疑正经受着新兴媒介(互联网和手机阅读)的巨大冲击。这是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结果,我们愿意面对,也敢于接受(包括忍受)。我们别
期刊
别跟我说你懂营销  ——中国式营销的  江湖规则  出版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作者 / 穆 峰  分类 / 管理营销  定价 / 35.00元  作者行文嬉笑怒骂,使原本乏味的营销理论活色生香。作者从营销角度对很多问题提出的解决之道,让人耳目一新。如今营销环境变化很快,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考验着每个营销人的大脑。怎样让营销更有价值,让品牌更有尊严,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课题。  (摘自《别跟我说
期刊
对于一个学贯古今中外的学者而言,诗是他命定的气质,而书法是用一生的气血营造的宇宙气场。黄以明用他超群的觉悟与思考能力,将当下与远古的人本思想融会贯通,在扼腕挥毫之间,构架出不仅属于他个人的精神神殿,也对人类境况进行了大爱无疆式的奠基。这种“俯下身来”“与天合一”的自然精神,要求我们对他在书法、诗歌、思想界的成就,必须施以更大的视野和胸怀。  媒体曾称黄以明是“诗人的诗人,艺术家的艺术家”,此言并无
期刊
日前,同为老国货的蜂花护发素、宫灯杏仁蜜、春娟黄芪霜、凤凰甘油、咏悔乳液等都已举步维艰,只有百雀羚凭借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阶段性崛起。百雀羚一路的得失,自然成为老国货们复兴的借鉴。  共同困境  在零星的超市卖场中,百雀羚的王牌产品——绘满五彩小鸟的深蓝色铁盒脂依稀可见,但都被扔在货架的底层角落。提起国货护肤品,人们脑海里浮现出的印象就是简陋的包装,低廉的价格,简单的诉求。“经典国货”的帽子
期刊
白宫顾问带出来的实习生  200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就读的王静燕考取了赴美留学交换生的资格,到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王静燕刻苦学习,所有课程的成绩都是A,大三时提前进修了被美国学生称为“霸王课”的金融科,她是商法课上阅读案例最多的学生,她更是拿到了营销课自开课数年以来唯一的满分的学生。美国的导师和同学们对王静燕都有发自内心的赞誉。  如此优秀的学生,在2004年春天,成为了世
期刊
2002年4月27日,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CPU芯片制造商AMD首席执行官杰里·桑德斯正式脱下了“战袍”,他创造的与英特尔“抗战30载”的业界神话从此画上了句号。  正如著名作家麦克尔·马龙所说,在所有的高科技故事中,AMD的故事是最可怕,也最英勇的。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顽强地挑战这个星球上最成功、最著名、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之一英特尔。  桑德斯说这并不表明他要退休了,他说:“奋斗了33年以后,我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