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学生和社会整体得益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cd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是现代教育中为促进家庭与学校的互动而倡导的一种策略。学术界对“家校合作”的涵义至今未见统一的界定,其基本的核心内容大致当指学童的家庭、父母或其它监护人与学校、教师形成的一种共同协作达致有利于促进学童成长的关系。目前这种关系的建立已被视为现代学校所不能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适应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需要和学校教育、管理开放性民主性要求的一种制度性保障。然而,时至今日,不论在中国内地还是港澳等地区,现代学校的家校合作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无论在观念、制度还是在技术层面上,都还存在着许多的障碍和不适。
  真道书院是香港一所中小学一贯制的“直资学校”。该校创办于2002年,学制特点是将常规的小一至中七13年打通整合为11年,以培养新世纪国际化人才为办学目标。开放性的文化心态和豁达开扬的胸襟需要在舒展包容和衷共济的教育环境中养成,因此,创设开放兼容、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家校合作与家庭教育指导机制,也成为真道书院办学的主打项目之一。与一些学校视家校合作为教学工作之外的一项勉为其难的负担完全不同,从学校创办之始,真道书院就把家校合作作为创建学校文化、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融入学校的总体工作中。试剖析该校实践与经验,对现代学校的家校合作经营应有足资借鉴的意义。
  
  一、真道书院家校合作模式:理念与架构
  
  香港教育界同行普遍感到面对的重大挑战,是来自不同的问责体系的不同诉求,以及相互关系欠佳,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充分的理解。真道书院在协调影响学校办学的各种关系时,引入了“持份者(stakehalder)”的概念。所谓的学校“持份者”,指对学校教育有着利益关系的个人和团体,大致包括三大系列:政府系列,各级教育部门均要向上级行政管理负责;学校系列,包括教职员、校董会等;“顾客”系列,即教育直接服务的对象,如学生和家长,还有学生将来的就业部门(雇主)等。不同的“持份者”对学校教育都有着利益诉求,都拥有对学校问责的权力,都希望能提升教育水平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但从目前相当普遍的情况看,各方的立场和诉求多站在本位的不完整不全面的视角,相互缺乏应有的理解,紧张的关系从不同的方向聚焦到学校,使许多办学者倍感压力沉重。
  学校面对来自不同方向的诉求时,作为办学的主体地位就受到了挑战。是尽量消极回避,像一些学校那样反对把家长代表引入学校事务,以免受干扰;是忙于被动应对不同的方面,以便处处都“交足功课”;还是发挥学校教育专业主导,调谐和引领各方面沟通理解,和衷共济,共同提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专业对各方的调谐引领又能有多大的权限,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学校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生和家长,这是最大最重要的“持份者”。由于学生未成年,对学校的诉求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通过家长传达的,或者是家长把自己的理解和期待通过代表学生利益的方式而提出来的。现代学校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是民主管理的制度,但家长作为一个缺乏组织性的群体,其思想理念、意见诉求往往五花八门,莫衷一是,像一些校长所言,“一间学校的家长意见往往是‘多声道’的”。
  学校作为一个公共机构,不应该也不能回避或拒绝社会和家长的监督和参与,而应以更主动的作为,既积极吸纳建设性的意见以改进工作,同时承担起教育专业机构的引领职责,调动家长和社会了解教育、配合教育,承担起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在这方面应能发挥教育引领和协调的核心作用,引导家长从顾客的立场,局外品评者的立场转换成与学校并肩的教育者立场、局内参与者的立场上来,共同办好学校。
  真道书院从开办之始,就把“调谐不同持份者的利益关注,调动他们共同提升学校教育”作为一项学校常规工作中的重要大事来经营,“必须要和衷共济,互相配合,才能令教育变革成功,令学生和社会整体得益”。6年的办学时间里,真道书院在家校合作方面建立起了学校常规机制、家长自治团体,以及渗透到教学活动诸环节的多元复合“一家亲”家校合作体系,不仅有效地消弭了各种因素间的分歧、抵触和冲突,更创造性地协调和调用各方资源,拓展和优化办学条件,在“自我增值”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家校合作:学校常规机制
  
  真道书院设立常规部门和一整套制度以保障家校合作良好运作,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质有效地传达给广大家长,满足不同家长的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在学校发展和子女教育上取得广泛的共识和支持。为此,学校在部门建设和制度保障上作出了重大的投入。
  
  (一)家长联络部:职能专业化
  这是该校特设的一个专责部门,承担与全校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和引领家校合作的工作,包括应对家长咨询,协调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安排各年级家长晚会,指导家长自治团体如“家长会”、宗教团契、各种问题关顾小组、家长义工活动,等等。学校设立这一部门立意是提升学校家校合作的整合性、规划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减轻教师过于频繁直接面对家长的压力,为教师更专心致力教学创设条件。家长联络部主任由教学水平很高的资深教师专职担任,一般不再兼任学科教学的课程。成员包括若干对学校理念领会深刻、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教师。涉及学校教育、政策执行等问题的咨询,主任会主动结合现象背后的理念和设想,直接予以响应;如果是具体学科教学问题或孩子一些具体情况,联络部会通过转介特定班主任或学科教师予以回应。专责部门和专职人员的配备使家校联系工作专业化,这种特设的部门和职位在中国学校中极为罕见。
  
  (二)学前接触:为新生活奠基
  学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生活环境生活内容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往往容易出现适应性障碍。真道书院为了帮助学童顺利进入学校新生活,把适应性辅导工作前移到学前8个月。该校每一届的新生招生工作在前一年夏天即开始,录取对象约在12月就基本定下来。此时到翌年9月正式开学还有很长的时间,允许学生改变主意另择学校,但家校合作帮助学童顺利过渡的工作从此时即已开始。在9月1日正式入学前,真道书院安排了四次学校生活体验。学校生活体验包括家长会议、校园参观、由香港持证的教育心理学家作专题指导、孩子进入课室尝试上课等。在这样的适应性辅导下,幼儿园到小一的过渡变得平稳、自然、健康。开局做得好,接下来就顺利得多。
  
  (三)家长晚会:常规的例会
  每一年开学后不久,各年级都要开一次家长晚会。晚会上,每一位班主任、科任教师、行政人员都要向家长作自我介绍,并就自己的工作范畴向家长提示有关要求,以便与有需要的家长建立直接的联系。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主任也会讲话。晚会开得生动有趣,轻松愉悦。晚会的后半段则安排与本班班主任沟通交流。这样的家长晚会在不同的阶段都会召开,一年里总有两三次。
  (四)家长面谈:“一对一”的会面
  在常规情况下,班主任每年有两次对家长“一对一”的专门接待面谈。根据学生一段时间的情况,班主任为家长提供学生的学习历程档案,向家长汇报该学段教学内容、要求和效果等情况,并作出评估报告,商讨孩子下一步的发展。每接待一个学生的家长(或父母一方或双方),须约20分钟,每年两次,每次约需时间一天半。这一机制使最难得与学校接触的家长也有专门的个别交流机会,而且增加了教师对孩子个别诊断和指导的机会。 上述各项安排使家校的接触沟通机会贯穿整个学年,据统计,如果每一次都能参加的话,一个家长每年到学校超过10次!
  
  三、家校合作:家长自治团体
  
  相对于由学校设定的家校合作主管部门、各种制度和各种制度规定下的活动,学校里活跃着的各种家长自治团体使真道书院家校合作呈现出更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该校为家长创设广阔空间,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由家长背景所构成的社会资源也更充分地服务于学生成长与学校发展。
  真道书院的家长团体基本以自由自愿、自治自主的原则组成并开展活动,校方通常只是为其活动提供适当的条件支持,家长联络部在其中发挥调谐和引领作用。这类团体有效地团结、帮助和维系家长的家庭教育,辅助学校促进家校合作,团结广大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和相互帮助排难解忧,形成“一家亲”文化氛围。
  
  (一)家长会
  真道书院的“家长会”是由家长组成的参与学校事务的团体。与香港许多学校的“家长教师会”不同,该校“家长会”没有教师参加。学校意图是使该团体能持更鲜明的中立立场,不致有由学校组织、为教师左右的色彩。家长会按规范的法理程序运作。核心领导层由主席、秘书长等构成,定期换届。家长会成员并不包括所有学生家长,是自愿参加的。目前家长会约有会员300人。
  家长会领导层定期针对家长的诉求和学校面临的一些问题召开会议,提出问题,拟定对策。并针对不同的困难和问题,成立若干“家长关顾小组”,如校长检讨工作小组、膳食检讨工作小组、学生服饰检讨工作小组等。面对问题,由家长会出面,在家长中征集相关专业或职业的家长成立小组去解决。
  家长会成员常常自发地开展促进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和帮助的工作。因应学校一些举措、学生中一些情况,或者一些家长遇到的困难,会有人发起,利用晨昏接送孩子的有限时间,三五人七八人一起做“晨光小叙”、“黄昏小叙”活动,围绕孩子成长形成许多松散随意而贴心温馨的非正式团体。
  
  (二)宗教团契
  真道书院为基督教教会主办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中有一定数量的基督教教徒,该校的宗教团契就是基督教教徒的团体。该团契也是由学生家长自主建立、自愿参与。并请教师担任顾问。家长团契在参与学校事务方面与“家长会”作用相似,但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有定期的宗教活动内容,如每周六的教徒聚会。宗教团契举办多种活动,这些活动所反映的基本精神理念与学校主流文化是契合的,是在特定宗教教义和文化之中引导家长互助互爱,积极参与学校教育,以心育引导孩子全人健康发展,灵与德提升,向着新世纪国际化优秀人才的目标成长。
  香港有宗教背景的各类学校很多,家长团契活动也是较普遍的一种家校合作方式。真道书院的家长团契与校方沟通畅顺,机制完善,组织者奉献意识强烈,教育理念前卫,规划组织到位,因而在该校的家校合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家长合唱团
  这一团体在真道书院别有情致。合唱团成员在学生家长有意愿者中选择吸收。真道书院家长中不乏音乐基础的人,甚至还有的非常专业,但这并非家长合唱团吸收团员的主要标准。有不少家长在加入之初连简谱都不会看,更缺乏基本的训练。该团主要以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参与活动的热情作为吸收团员依据。
  真道书院家长合唱团与其它家校合作团体一样,都是通过组织家长开展活动来充实生活,领悟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增强凝聚力,提升合作水平。用该校丘校长的话来说:“学校好似一个具有规模的乐队,不管是管乐部,还是弦乐部,都同样重要。即使各部都表现出色,若不能协同合作,吹奏出来的只是噪音。”协调配合,各施所长,就能整合成卓绝的团队。
  家长合唱团人数多活动声势也大,通常保持有200人以上,训练有素,节目精彩,随时能包演一个专场。目前该合唱团应邀跨境演出频繁,节目动人,影响也很大。但凡此类活动,从组织到实施,全由家长自治,没有让学校费心。
  
  四、家校合作:教学活动渗透
  
  (一)教学活动中的家校合作
  在真道,每天的晨会都能看到许多家长在操场的周边观看;下午放学后的运动队训练,也常有家长在一旁陪着。真道对家长进入校园“不设防”,孩子上课和活动允许家长“围观”,学科的教学和课外的活动常常渗透了家校合作的因素。
  教学上的家校合作首先反映在学科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最突出的莫过于“家庭生活教育”课。“家庭生活教育”课每周一节,贯穿整个在学期间,针对学生作为家庭成员的角色去栽培,接续了传统家庭教育的相关内容,去发展孩子对生命、个人、关系的认识,期望孩子在作为家庭成员、在将来建立家庭时,具备较成熟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该课程是“双轨课程”,即通过孩子的功课,配合家长学堂,同时也影响和熏陶家长。功课的设计强调家长回应的空间。家长要接受孩子的访问,有些内容要与孩子共同完成。这叫“天伦教室”。然后,有“天伦支票”和“存折”,不断帮助孩子提升对自我的省觉。“家庭生活教育”课程内容和活动背后的价值核心是积极建立和谐的家庭。通过这些家庭功课,不仅孩子获行人格发展和学业提升,连带一些家庭夫妻也增加了沟通,关系也变好了。
  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都很欢迎家长参与。数月前,学校组织学生到广州,与该市桂花岗小学进行篮球赛,一下子来了几十位家长,有的帮忙照顾学生,有的就是来当观众。一种友善亲切的家校合作文化在真道形成。学校举办运动会,参与的师生约1500人,前来助兴的家长、校董和嘉宾竟达800多人!休息期间,600多位家长和他们的子女在跑道上做亲子游戏,在教师的号令下,不论年长年幼都全情投入,场面极为感人。
  家长义工队也是学校活动渗透的一个侧面。真道的家长义工队每年都有一两百人报名参加,每天在校做义工的家长都有30多人,帮助照顾晨会秩序和安全、协助阅读活动、照顾午餐、在图书馆服务等,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串字特工队”辅导有读写障碍的孩子。这些家长要经过教育心理学家的训练。每位“特工队”员配一名学生,征得该学生家长同意实行一对一指导。一般不对应自己孩子和所在的班级。效果很好,经过一段时间的个别跟进,孩子都有进步。
  
  (二)别开生面的公开课
  真道最能体现教学活动中的家校合作的,莫过于该校 的“公开课”。真道的公开课制度是教师专业培训的一种手段。由于它不仅仅限于教师间的交流,还向家长公开,也就同时具有了家校合作的属性。
  真道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都要上一次公开课。课前围绕学校核心理念,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作充分的研究,常常是和同事一起设计探讨,因而许多课上成了很精典的范例。公开课除了学校同事外,通常还有几十过百的家长来观课,多的时候甚至两三百人。最有意思的是课后环节。执教老师说课,科组长评课后,是观课的家长提问发意见,展开交流讨论。然后是课程主任作点评。评课与对教师教学水平、业绩等评价没有关系,形成良好的发展性观课交流文化。
  学校课程主任和首席指导是资深课程专家,他们的点评是对这次观课活动的升华和拓展。其中首席课程指导的点评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学生的表现,把评课拓展到家庭教育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范畴,指导家长去理解这一节课所提供的启示,例如在家里不单要关注孩子有没有做功课,还要从多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关于学习兴趣与思维方式,关于观察力训练、聆听与表达、团队意识、等等。把家庭配合教育的原则、方法和期望,讲得显浅、洗练、贴心。这样的观课活动,让家长感受到的不仅是学习、交流,还是高品位的享受。
  
  五、家校合作体系的结构功能特征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构成状态和相互关系。教育结构的依据和归宿,一是教育目标的需要,亦即学生成长的需要;二是结构本身的性质和规律,也就是内部关系协调程度和运行状态;三是在教育大系统全局中的功能实现水平,亦即其作用发挥得如何。检验教育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度,要看其能否适应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能否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服务,以及服务的水平如何。家校合作是学校整体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发挥着促进家校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整合社会资源、优化成长环境的作用。真道书院家校合作体系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校中心工作起到了有力的辅助作用。
  由于现代学校具有社会多元利益集合的属性,负有社会主流文化传导的责任,同时又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关键性场所,因而家校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学校与社会的合作。真道书院从学校创办伊始就高度重视这一体系的经营,在6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提升,使之成为与学校各方面工作血肉相连的一个局部,同时又是完整丰满的自足系统。
  
  1.真道家校合作体系的功能属性:学校整体中的一个辅助性部门,为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撑。这是学校整体工作中的一个局部,也是一个闪耀着智慧、热情和温馨光芒的亮点。在家庭——学校——社会这一教育大系统中,该校的家校合作体系发挥着沟通、调谐、促进理解和支持的作用,其组织开展的所有活动不仅都能在学校的核心价值——“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中找到落脚点,在日常的具体工作中也能处处体现它的作用。正因此,学校各项工作有了一个强大的体系为背景支撑。学校专设家长联络部,与同类学校相比,似乎增加了非教学部门和人员,但却分担了学科教学人员直接面对外界许多突发的干扰,保障了教学部门人员职能更好的发挥,从而也优化了各部门间的协调运作。日常各种教学活动向家长开放,引入家长的参与,似乎容易导致家长干预教师的教学,但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也让家长更直观地感受到学校的理念和文化。有许多活动似乎仅仅以家长为服务对象,如一些讲座、宗教活动、合唱练习和演出等,有的活动甚至干脆就是家长自己组织的,但最终效果仍然是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识,增强家校合作的凝聚力,帮助有需要的家长面对困境,解决问题,渡过难关,实际上也就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
  
  2.真道家校合作体系的基本模式:学校教育专业为主导的民主平等合作模式。家校合作的基础是共同的利益——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凡与此利益相关者,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其它有关的机构或个人,都因此对学校教育拥有了权利和责任。这是民主办学的基础。真道书院充分尊重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意愿,为家长的自主参与创造条件,家校合作活动大多是自由自愿的,不少还是家长自发的。该校成立“家长会”而不是沿用许多学校的“家长教师会”做法,为的就是使之保持更多的中立色彩。学校的重大改革总是经过反复的征询和宣传。但是,如果来自不同方向的诉求缺乏相互沟通和理解,完全呈独立无序的状态,则效果不堪设想。理想主义论者希望家校合作建立在绝对平等的关系上,殊不知完全的对等均势往往造成对峙与隔膜。良性整合总是在充分尊重不同特质基础上形成主流引领才有可能实现。家校合作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使来自不同方向的诉求凝聚为一股合力,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学校是办学主体,是学校教育的直接责任人,理应成为家校合作的主导。同时,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教育最系统最集中最前沿。学校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他们大多都有教学经验,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执行教学任务,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去展开工作。真道书院视教师为家长的最好朋友,以校长和一群资深教育专业人士形成高水平的专业主导,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使该校家校合作的民主性开放性建立在学校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先进理念上。强有力的专业引领促进了各方围绕孩子成长的中心合作并享受自身的成长,减少了非教育因素的侵人和干扰,避免了运作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对峙和冲突。
  
  3.真道家校合作体系的内部关系:各要素间处于和谐协调、沟通互补的良好状态。真道书院家校合作体系呈现出来的内部结构除了平等合作与专业主导的辩证统一外,还表现在刚性与柔性、丰富与简约、显性与隐性的有机统一上。
  (1)刚性与柔性的辩证统一。复杂系统的有效运作需要一定的稳定性因素保障,真道书院设置了专职部门并形成了一系列常规工作制度。同时,开放家长自治团体,把家长自发自愿的活动与学校刚性机制融为一体,使系统富有弹性。赋予松散的家长自治以充分的自主性和自组织性,使活动成为参与者自己的事。刚性的制度化设置与柔性的松散型自治有机统一,使家校合作更为圆满。
  (2)丰富与简约的和谐统一。真道书院的家校合作涉及部门团体多,活动频繁,形式多样,可谓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管理的角度看也许会被认为是相当沉重的负担。因此,一项举措如果要正常地持续下去,就必须常态化和简约化。各部门团体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使真道书院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而不会令人感到混乱和繁重。开放、自主的程度也反映出经营管理的能力水平。
  (3)显性与隐性的协调统一。如果说,一个个部门团体,一次次专项活动是家校合作中显性的因素,那么渗透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许多内容,如家庭教育科关于家庭、角色的概念,亲子共同完成的家庭作业,团契中的宗教活动,以 及特色独具的公开课等,其主要目标不在家校合作而实际上也渗透了家校合作的因素,使得该校的家校合作支持了教学工作,而教学工作也支持了家校合作。
  真道的家校合作以学校教育专业为主导,充分调动教师和家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一个浑然饱满的体系,为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发挥出良好的辅助效能。各要索功能清晰特征鲜明,但边际保留一定的模糊性,一些要素间存在相互重叠的部分,这有利于保持足够的自由度,满足不同的情意指向,增强整个系统的丰富性和涵盖面,使各项工作和活动“各有各精彩”,从而也增强了自组织性。这一体系有利于儿童成长,让家庭受惠,使学校能量充分发挥;它管理规范而富有弹性,反馈灵敏,运转自如;它彰显出真道办学特色,形成品牌,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望。
  
  六、家校合作体系的结构功能归因
  
  在真道书院,无处不可感受到家校之间的和谐互动,这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健康良好的环境,为学校改革和发展创造了丰富的资源,也刷新了家长的生活意义,找到了情感的归宿。
  家校合作的成功缘自于真道办学者深悟到社会不同“持份者”意识和力量的整合对现代教育具有的重要价值,跳出狭隘的教学观成绩观去把握学生全人发展的办学目标,把“令学生和社会整体得益”视为自己的教育使命,走真正民主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办学道路,以开阔的胸襟接纳而不是排斥当今社会对学校的多元诉求和干预,面对而不是回避都市环境对学生所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
  真道家校合作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国际化的视野。培养国际化杰出人才是该校育人宗旨。国际化公民需在充分开放兼容、多元互动的文化环境中长成。真道吸纳包容多元社会因素为学校教育服务,在体现办学者的眼光气度的背后,更有着服从学校育人目标需要的深刻根源。该校教职员队伍也呈现出这种多元整合的特点,他们不仅来自本港,还有的是留洋的海归,有的在大陆、台湾、新加坡等地学习工作过,还有外籍教师——地道的外国人,以及家在大陆内地的“交换教师”。该校每位教师每年都有走出香港交流考察学习的计划。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化”、“世界性”已成热门话题,“教育要走向世界”也是许多学校醒目的标识,而要真正面向世界,则必须真正着手去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突破樊篱,学习面对多元复杂的社会资源,包容并加以整合、引导。
  真道家校合作的成功还基于其现代大教育观念。传统教育希望把学生“保护”在一个学校教育主流文化完全饱和的纯洁环境中。这种期望在现代社会注定要落空。开放的教育、多元文化的包容固然不能不顾孩子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泥水俱下良莠不分,事实上,负责任的教育任何时候都应该严苛地守护着社会信息通向孩子的信道,但是,不能把传统的狭隘性误解为严格和负责任,就像不能把放纵失控视为开放性一样。现代教育是透过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来实现的,只有多方面的合力,才能使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真道顺应了现代教育的这一特点,发挥了学校教育专门机构的主导作用,使教育大系统中诸因素和谐互补,在内环境外环境中都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
  真道家校合作的成功还得益于该校的专业化经营。家校合作是现代学校制度之一,但设立专门部门安排资深人员专司其职,在大陆港澳中小学中则并不多见。设立家长联络部,一方面可以分担一线教师在繁杂事务上应对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发挥对家校合作各环节的引领和协调作用。而一线教师也并非因此就可以放弃与家长合作的职责,他们仍然在与家长沟通交流,但是,他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上,放在对学生更深入的分析和更有效的指导上。从宏观上看,专门的机构也有利于对家校合作进行通盘的统筹策划,过程的跟进也更到位,工作更有整体感和发展性。
  真道家校合作的成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唤起广大家长的归宿感。归宿感的思想基础建立于价值观和文化特质的认同,真道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为广大家长理解和接受,家校合作中的许多工作已成为一些家长自诩的职责所在,如家长会、关顾小组等;有许多活动本身就是为家长而设,如合唱团、天伦课室、摄影技术培训等。家长承担学校工作、参与学校活动时表现出极为高涨的热情。虽是围绕孩子成长的目标,但透过这些投缘的、忧乐与共的合作,家长和教师也充实了自己,提升了自己,改变了自己。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往与活动成了许多家长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甚至填补了情感的缺失,解决了人生的困扰,赋予了生活以新的意义。对于许多家长来说,这种归宿感使“学校是家庭生活的延伸”这一现代教育理念成为现实,也使学校教育的效益最大化成为现实。家长以校为家,则家校合作怎会不成功!
  真道书院成功地实践了民主、开放的办学原则,构建了“一家亲”家校合作体系,唤起了广大家长的团体归宿感,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全人健康成长的大环境,实现了“自我资源增值”,为现代学校经营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其他文献
从国际上看,日本是教育费私人负担极重的国家。其教育费的家庭负担虽常说有限度,但随着大学升学率持续上升,家庭的教育费负担也大增。其家庭的教育费负担虽支撑日本较高的大学升学率,但有研究指出,日本现在经济低迷如继续下去,今后其家庭沉重的教育费负担将难以保证。这不仅会影响整体大学升学率,更会对低收入阶层的大学升学有影响,使教育机会均等严重化。  为应对这些预想事态,很有必要搞清最需要的教育费的家庭负担及减
期刊
今天,我们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全体理事,在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欢聚一堂。  首先,请允许我对一如既往地热情支持、积极参与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各位理事,表示热烈的欢迎。  对多少年来矢志不渝,坚持不懈地热心于家庭教育事业,在理论研究和科学普及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在座的或不在座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  我们这次年会的召开,适值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在座的各位,都亲历了这不平凡的三十年。此时此刻
期刊
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高德伟教授认为,人的性意识是从两三岁就开始的,两三岁的小孩是青春期以外的另一个重要时期。中国著名性学家和泌尿科专家吴阶平教授指出:人的一生都需要性教育,其中婴幼儿和青春期尤为重要。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协会的马丽考尔德伦博士强调:“幼儿阶段,特别是5岁以前,性教育特别有效。”本文所指的幼儿期是3-6岁的孩子。    一、相关概念界定    性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也是一种
期刊
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使“地球村”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但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沟通年代却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不和谐音: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并不因为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变得亲密,反而似乎变得越来越疏离。一项涉及11个国家及地区的研究显示,学前父子疏离现象已日益严重口。这里谈的父子疏离现象是指父亲与孩子关系的疏远、隔离现象,是现代社会中不和谐的一种人伦现象。  在美国波士顿,米尔顿·科特尔丘克(Milton
期刊
1999年,我在对“望子成龙”之“望”进行20年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父母之道”理论体系构建的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陆续在《朝阳广播电视报》上连载4年,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后,于2004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家庭教育理论专著《父母之道》一书。  该书出版后,很快受到学界和传媒的重视,新浪网率先向全国推介并连载了全书内容。紧接着,中国教育信息网、中国家庭教育网、中国家庭教育专业网、大洋网等各大网
期刊
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和关怀。当一个人处于婴幼儿时期,或者病痛和衰老来临之际,这种需要显得尤其迫切和普遍。我们接受关心,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而在我们的人生中,接受最早也是最长久的关心当是来自家长的关心。父母对于我们的关心超过了其他的任何人,
期刊
在整个教育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容忽视的特殊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然而,家庭教育,由于难以列入国家教育计划,统筹安排,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虽然家长都有把子女培养成才的愿望,但往往因教育不得法或家长素质不高而事与愿违。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为有效地提高家长的家教意识,优化家教水平开通了新的渠道,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得到健康成长。  
期刊
回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研究其家庭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回族有着民族性、宗教性十分突出的独特文化,回族家庭教育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回族的家庭教育在保存和传承伊斯兰文化,形成和发展回族文化,进行民族整合,满足个体发展与享用及社会发展与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研究回族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既可以打开回族世界与其他民族相互了解的窗口,又可以丰富和充实我国的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 
期刊
一、社会变迁影响婚姻家庭多元化社会的婚姻特点    中国内地改革开放30年,已经融入世界地球村,人权和自由意识苏醒,自由导致多元,男女的共同解放导致多元化时代来临。这和世界性政治进步、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普及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这样剧烈的社会变迁,不可遏止地影响和改变着女性,同时改变着婚姻与家庭。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当一个国家落后和野蛮的时候,每个女人都可能成为商品和奴隶。例如奴隶社会,封建
期刊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就此产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