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实景演出,唤醒千年的无字天书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ing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千多年前的神秘花山岩画,人们渴望去读懂它更多的故事。
  如果说,看花山岩画时,那种触动是静水流深似的,那么,看《花山》实景演出,那种触动则是热烈而直接的。
  当女巫齐刷刷地出现,端坐在悬崖边上,弹起犹如天籁般的神秘天琴之音时,我还是瞬间被震撼到。即使,我已经看过2次这台大型实景演出《花山》。
  花山岩画,
  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
  2016年,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遗项目空白。在这之前,世界对花山岩画的知晓,非常有限。人们在那千年岩画下的山间地头江上耕作捕鱼,一代又一代,崖壁上的那些赭色的红人,就这样俯瞰着它们脚下的骆越后人。那些神秘的壁画,是当地人头顶上的神明和信仰。
  作为亚洲东南部规模最大的岩画群,“左江花山岩画”集中分布在105公里长的左江两岸的崖壁上。38个岩画点、109处、4050个造型各异的图案,由战国至东汉时期生活在左江两岸的壮族先民骆越人所绘制。他们以“蹲式人形”为基础符号,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祭祀活动,反映出人类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精神追求。
  岁月不語,青山如斯。明江悠悠,乘船顺流而下,江边凤尾竹摇曳生姿,两岸青山巍巍,那悬崖峭壁上清晰可见的千年岩画,给人一种沟通天地人的既视感,先人们如何在这峭壁上作的画,又缘何而画,所画内容又如何解读……这跨越2000年的无字天书至今都是未解之谜,仍没有一个完满的答案。
  在2019年第14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举行时,东盟国家的文化旅游部门部长以及东盟国家的文化界嘉宾到南宁参会。作为文化论坛的配套活动,花山系列考察吸引了诸多重要外宾的参加。
  船行江上,人在画中。在这跨越千年的无字天书面前,来自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缅甸等东盟国家的嘉宾连连赞叹。新加坡剧团“海燕等人”艺术总监林海燕说:“回去后,想写一本关于这神秘骆越文化的书,它太神秘了,凝视崖壁上的红色图像,会让人生发无限遐想。”缅甸宗教事务和文化部副部长哈宁温茂在参观过花山岩画之后说:“神秘而震撼,是花山岩给我最大的触动。”
  原来,对于文化的理解,有时候是可以跨越国界的。那些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在用不同的方式,引发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思考关于人类亘古不变的问题: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或许这些终极疑问,在历史长河中,早有先人参透并留下了答案,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循着这些人类文明的蛛丝马迹,继续追寻答案。
  唤醒沉睡千年的花山
  两千多年前的神秘花山岩画,人们渴望去读懂它更多的故事。
  如果说,看花山岩画时,那种触动是静水流深似的,那么,看《花山》实景演出,那种触动则是热烈而直接的。
  花山岩画上绘制的生活场景,在《花山》中得到了一一呈现。从生息繁衍到遭遇洪灾,从虔诚祭祀到落荒逃难,从盛放之花变成花山赤子的一幕幕述说,都将千年前的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花山赤子仿佛变成了崖壁上的红人,坚韧的血泪如同不断的生命之水,延续着不屈和坚韧,怀着永恒的信仰,守护着家园。
  舞台依托着花山岩画的山体为背景,开凿出与自然山水融合的实景舞台,现代多媒体舞美视觉特效和舞台灯光的结合,使得演出非常精彩。除了造型特异的“河妖”出场时略有出戏感,剧场的整个声光影都堪称完美。当夜幕降临,白天庄严巍峨的岩壁被灯光投影点亮, 成“天赐的巨幕”,那些赤红的人像仿佛从岩壁上一一复活,逼真地生活作息在观众的眼前。特别是女巫端坐崖边,拨弄起天琴,急凑之音响起时,那种震撼之感从视觉直抵心灵。
  一台实景演出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震撼感,有赖于演出内容的深刻内涵,同时,高科技的机械设备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花山》演出中动用了众多高科技机械设备,演出共用到16台4万流明投影机,配合剧情在舞台背景、地幕、铜鼓、实景山崖等进行画面投影,将舞台打造成绚丽多彩的梦幻世界。声光电多种特效更是打造出了多彩梦幻的演出舞台。全场安装各种灯光设备,水、火、雾特效渲染出不同环境色调氛围,多层次展现丰富饱满的舞台张力。
  看过花山岩画的人会发现,铜鼓是岩画重要的元素,无论是祭祀还是庆祝仪式,铜鼓都是骆越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礼器。《花山》演出中大型可旋转铜鼓的造型和花纹设计考究了历史文物,配以多种特效演出,那浓厚的民俗色彩在剧中不断渲染开来。
  在参加2019年第14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之后,菲律宾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奥兰多·博卡林·马格诺参加了论坛考察行程。他全程观看了《花山》演出,并让同行的翻译一句句翻译了剧中的台词,他认真地倾听、观看,沉浸在那个遥远的时代,虚虚实实的时空,以及那神秘的信仰中。
  实景演出的文化种子
  这出宏大的实景演出剧《花山》的种子,或许在37年前已于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创始人梅帅元的心中种下。
  1984年,梅帅元与张仁胜、杨克等人来到广西崇左花山,随性地游玩了一回,这是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就是那次旅行,杨克写下了诗歌《走向花山》,张仁胜创作了小说《热带》,梅帅元创作了小说《红水河》。
  2017年,梅帅元又来到花山,这次他要在这里打造一台关于花山的大型实景演出。第二年的 12月15日,在壮美的花山山水之间,《花山》终于与观众初见。2019年春节之后,拉开了正式演出季的帷幕。这是中国实景演出核心创始团队——山水盛典继开山之作《印象·刘三姐》之后,阔别广西12年后的回归之作。有人说,在桂北看《印象·刘三姐》,看到了广西的山水风情;在桂南看《花山》,看到了中国最大少数民族——壮民族的文化血脉。
  梅帅元曾这样说过,实景演出是中国人的独创,是中国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的特殊产物。我们深刻挖掘地方文化的根源,找到文化的种子,加以包装,生长成为一棵文化的“大树”,这棵“树”是生长在这片土壤之上的,是独一无二、不可以取代的,代表了地方的文化记忆、民族的记忆乃至国家的记忆。他说:“实景演出就是要通过这些记忆,把已经埋在地底下的文物或者是凝固在岩壁上的壁画,恢复成一种鲜活的形态,让游客感受这种文化的内涵。”
  文旅演艺是接触大众市场最广泛的艺术手法,看过《花山》的人,无疑会被骆越先民的那坚韧的信仰所震撼和感动。这对于一场文旅演出来说,已是莫大的成功。
其他文献
“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  夜幕降临,漓江之上,清脆婉转的壮族山歌仿佛天籁之音从十二峰处悠悠响起,打破了桂林阳朔寂静的夜晚。  只见漓江之上,一叶小舟浮于江面,一身质朴钗裙的少女立于舟之上,唱着刘三姐的歌,歌声如潺潺漓江水,清脆悠扬,直击人心。漓江渔船、点点灯火,身着蓑衣的渔夫借着灯火,以桨击水,穿流而过,身侧静静等待的鸬鹚望着鱼群伺机而动。  一叶竹排,渔夫
期刊
青山,白云,绿水,红荔,这是我踏入钦州灵山的第一感受。青天白云之下,满山头的荔枝树几乎要被红荔压弯了腰,犹如一张墨绿的画布,泼洒了浓烈的红墨,星星点点,缀在盈盈绿水间。  荔枝红了的季节,也正逢端午前后。这个时节来灵山,除了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还可以尝到粽香四溢的大粽。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灵山人  七月的灵山,格外地闷热。灵山盛产荔枝,乃中国荔枝之乡,夏日的午后,荔枝便成为灵山人最佳消暑圣
期刊
在钦州,随意的拐角,便能偶遇一家典雅别致的坭兴陶小店,步入其间,店面不大,陶器整齐摆放,琳琅满目,在微黄的灯光下熠熠生辉。小店深处,竟有一隔间,半成品泥坯堆积如山,约摸十八九岁模样的少年在台灯微弱的灯光下,以刀代笔,一笔一划,一勾一勒,细细雕刻手中的陶坯。飞鸟、白莲、水波栩栩如生,似乎要在指尖一跃而出,沉寂多时的陶坯被赋予灵动的生命,仿佛在一分一秒雕琢的时间里苏醒。  从泥路走来的  千年坭兴陶 
期刊
2004年,世界首部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的爆红,为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东南亚国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讲述属于他们的灿烂文明和光阴故事,于是,有了后来的《又见马六甲》《会安记忆》和《吴哥的微笑》……在声色光影间寻回千百年前曾经失落的记忆。  如果有幸到马来西亚马六甲、越南会安、柬埔寨吴哥窟,就去赴一场视觉盛宴吧,在迷离的光影间,以朝圣者的姿态感受千百年前曾灿如星河的人类文明。  穿梭六百年
期刊
马来西亚沙巴州首府亚庇,位于婆罗洲岛西北部,依山傍海,气候温润,四季如春,风景如画,有“花园城市”之美誉,是马来西亚的著名旅游城市,每年前来观光、度假的世界各地宾客络绎不绝。  满城蓊郁的“浪漫胜地”  亚庇是一座50多万人口的小城市,规模不大,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这里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清澈见底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美丽的珊瑚、繁茂的植物,到处是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致,尤其那随处可见的红花绿草,高高挺
期刊
Liuzhou, also known as the Dragon City or the Pot City, is one of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and also an important industrial cit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bundant in cultural
期刊
广西西南部的大山深处,有块曾与世隔绝的神秘之地,隐居着一支独特的壮族分支——黑衣壮。嶙峋的石山、缺水的土地、黑色的衣服、奇特的银饰、嘹亮的歌声……未曾探访过那坡黑衣壮的人们,总是对其加以各种想象。几百年来,黑衣壮绝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在那片隐秘之地繁衍生息。如今,黑衣壮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外界对于“黑衣壮”的认识,也不再只是“黑衣”,还有他们五彩斑斓的壮族文化的精神内核。  跨千山蹚万水,只为
期刊
坐拥9700多万人口的越南号称“骑在摩托车上的国度”,全国摩托车保有量高达4500万辆,包括老人孩子在内,平均每2个人就有1辆摩托车。在越南,摩托车也是生活必备品,孩子长到16岁,只要经济条件允许,父母多半会送辆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连越南人自己都说“没有摩托车,你就谁都不是”。  汽车没有摩托快  对于彪悍生猛的越南人而言,摩托车只用来代步简直是暴殄天物,开挂起来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期刊
穿过河内老城区迷宫般的街道,始建于20世纪初期的河内大剧院就坐落在这个古塔、庙宇和法国殖民建筑交叠在一起的城市角落。1911年,参照新巴洛克风格修建的河内大剧院正式在还剑湖前落成。2021年2月,在城市的这片街区中,距离大剧院几步之遥的一栋法国殖民时期的旧建筑被重新改造成为嘉佩乐酒店,成为许多新时代热爱歌剧艺术之人期待打卡的歇脚地。  回到20世纪的华彩时光  提起河内这家新开业的嘉佩乐酒店,其选
期刊
在缅甸乃梭村,长颈族女性有着以长脖子为美的风俗,因此女孩们从10岁起,便每年在颈上多加一个环,直到25岁为止。这些环只能往上添,不能往下拿,终生都要佩戴。图左的Luay Mazin Ai Mudarris从5岁起,便戴上了铜环。  關于长颈族的这一风俗,有着男权主义遗留、长颈龙图腾等说法,起源已不可考。但时至今日,以长颈风俗吸引游客的旅游业,已经成为乃梭村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撑,Luay Mazi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