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所“大”事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l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军事家曾说过,“战争是物质的,吃和穿影响着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官兵的吃、穿、防等军需保障是战斗力生成的第一要素。
  
  2009年某演习场上,几名官兵穿着最新式的数码迷彩作战服,采用防雨、透气、牢度好的格子布,并配新型防水作战靴。他们穿上新研制的作战服犹如“隐形人”在灌木丛地中穿梭自如,即使“假设敌”有火眼金睛也是望而兴叹。夜幕降临,官兵们有的把水壶里的水往饭盒里一倒,几分钟之后就吃上了热腾腾的可口面条,有的打开米粥罐头喝起粥来。经过一天劳顿的官兵们拿出雨衣和睡垫,用睡具支杆交叉支起,即组合成了单人帐篷。他们钻进短短几分钟搭起的帐篷进入了香甜的梦乡。
  一叶知秋,从上面的那个场景就能看出我军现在所配备的军需装备走在世界前列。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不过百人的军需研究单位为我军研制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军需保障物品,在提高了我军官兵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升了战斗力。军需装备研究所在军需装备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荣立集体二等功。创业者艰辛的汗水、开拓者奋进的足迹、后来人满腔的热情,共同绘就了军需所绚丽的历史画卷。
  
  “小”纤维,“大”学问
  
  有不少人都认为军需被服工作没什么可研究的,“上衣总是一个领子两个袖子,下衣总是一个裤腰两条腿,修修改改,没有意思”。其实这衣服里的学问可大着呢。
  1962年之前,我军冬装一直是一套“老棉衣”,实行单一层次服装供应制。冬夏换季时,脱了棉衣就换单衣,没有绒衣、罩衣,缺少中间调节层次,服装保暖调节与季节变化很不相适应。研究人员设计出“棉衣+罩衣、内衣+绒衣、外衣+大衣”的配套方案,基本解决了换季问题。1964年装备全军,受到普遍欢迎。我军士兵服装近30年来一直采用的确良、涤卡面料,这种面料存在着不透气、起静电、抗皱保形差等问题,军服面料一直落后于国际水平。而我国羊毛产量小,几百万战士更换马裤呢、凡立丁等羊毛制品谈何容易!高级工程师张建春经过大量的调研,大胆提出走“化纤仿毛”的路子。然而,化纤仿毛是国际纺织界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致力于用化纤代替羊毛,解决化纤仿毛过程中极光、静电、起毛起球等世界难题,开发生产出适合中国国情、毛感好、质优价廉的服装面料。它是一项集理论、技术、工艺、设备和工程化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张建春他们经过多年攻关,攻克了异型喷丝板技术、化纤牵伸技术、长丝复合变形等重大技术关键,发明了多异多重复合变形丝,这种长丝经过特殊的纺织工艺形成具有皮芯结构的特种变形复合纱,纱的外层是均匀异形截面形状低收缩率的较长丝,细丝赋予织物良好的皮肤触感和柔软性能,粗丝赋予织物挺括和抗皱性能,高低不同收缩率经过染整加工时赋予织物蓬松性能,使纱线更具有毛纱的内紧外松的特征,使面料具有毛织物般的柔和光泽,另一方面增加了织物的导湿、排汗等性能。为了解决静电问题。他们又研制出将具有抗静电性能的有机导电丝与特种变形涤纶丝复合在一起形成特殊复合抗静电丝,以适当方式织人织物中。在织物中通过传导或电晕放电来避免静电产生。
  经过刻苦攻关,他们研制的“化纤仿毛”新型服装材料,具有穿着舒适、抗皱保形、抗静电、耐磨、易洗快干等多种性能。该项目使化纤仿毛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同行业领域的领先地位,攻克了国内外目前尚未解决的异型喷丝板技术、化纤牵伸、复合变形工艺、染色加工工艺等系统化生产的技术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士兵以后可以穿毛料军装了!这一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全军官兵为之欢呼雀跃,像庆祝自己的节日。该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已装备驻港部队、驻澳部队和国庆50周年阅兵部队,而且已确定为我军新一代军服主体面料,并被我国公安、工商、检察院、法院、海关等行业部门确定为制服面料。为了让高原官兵吃好穿暖,该所的科技人员们多次到西藏搞调研做实验。克服了许多令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试验资料。被服装具研究室的高级工程师苏扬同志多次上西藏岗巴,为了缓解检查组同志们或多或少的高原反应,岗巴边防营领导为大家准备了氧气瓶,一次,当苏扬听说氧气瓶是从300公里外的日喀则运来的,立即表示自己不需要,因为他知道,从日喀则到岗巴边防营汽车要在随时都会有危险的山路上行驶6个小时,运来这么多比半个人都高的医用氧气瓶,战士们的辛苦可想而知,看着战士们黑紫的嘴唇,他对岗巴边防营领导说:“请留给最需要的人。”
  军需所政委赵桂林深有感触地说:“国外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出再多的钱人家也不会给你。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攀上高新技术的塔尖。”
  寻求环保、优质的新型纤维资源,是世界纺织业关注的前沿课题。军需所张建春副所长带领课题组潜心研究10余年,终于寻找到理想的新型纤维——汉麻,他们先后完成了汉麻改良、种植、加工的专项技术,研制成功了机械脱胶软麻设备,闪爆加工设备,生物脱胶、高温蒸煮设备,分纤漂洗、液氨整理设备和纤维分级梳理设备及相关的工艺技术,不仅为军用被服材料研究开辟了新领域,也为国家构建新型产业链提供了强劲支持。
  
  “小”头盔,“大”跨越
  
  头盔,古时便成为士兵的重要防护装具。“盔”最初称“胄”,由于“胄”常和护体的铠甲一起使用,因此,“甲胄”成为古代防护装具的统称。在弹片横飞的战场上,头盔是一种重要的单兵防护装备。现代战争战伤统计资料表明,破片及直射弹对战场人员头部的伤害是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士兵头部受伤后死亡率高达4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因头部受伤而阵亡的人数占阵亡总人数的32.5%,远远高于身体其他部位受伤而阵亡的几率。英军统计资料表明,士兵佩戴头盔后死亡率可降低19%。美军在入侵格林纳达的战斗中,有22发7.62毫米子弹击中士兵头盔但无一例击穿和伤亡。战场上,头部面积虽不大,可一旦受伤,大都致命。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由于没有头盔防护,我军官兵头颈部战伤死亡率高达50.8%,约是二战期间装备了头盔的美军战伤死亡率的1.6倍。
  我军第一代头盔是上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的GK80型钢盔,于80年代初装备部队。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军GK80型钢盔在防护性能、防护面积、佩戴舒适性等方面已不适应。于是,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历经多年攻关,终于研制成功我军第一代非金属军用头盔。
  当记者走进中试基地参观头盔的生产过程时,惊奇地发现这些头盔的制作过程出奇的简单:把十几张像塑料纸一样的布黏贴在一起,再用模子制成头盔的形状,经过几次的反复压制就成了刀枪不入的防弹头盔。旁边陪同我们参观的技术人员解释道:“可别小看这薄薄的一层材料,它的科技含量可高了呢。QGF03头盔由盔体、悬挂系统和迷彩盔罩3部分组成。盔体就是大家平时看到的头盔外层部分,悬挂系统是佩戴头盔的带子以 及佩戴其他设备的绳带。”
  据了解,上世纪70年代,该研究所和当时鞍山钢铁厂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防弹头盔——GK80型钢盔。但钢盔型号单一、防弹和隔热性能较差,同时还有二次破片伤人的事故记录。为了改变钢盔防护性能落后问题,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周国泰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历时10多年的艰苦攻关。对我军指战员头型进行统计分析、盔型及悬挂件设计、树脂配方筛选、胶膜制备、层压工艺参数确定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先后攻克了头盔制作过程中叠层、热压和切边加工等多项技术难题,终于研制成功第一代非金属头盔,实现了我军防弹头盔研究质的跃升。此后,他们建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军用头盔系统“设计——制造——集成——评价”体系,实现了非金属头盔的工程化、产业化。
  军需装备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防弹指标、防护面积和头盔重量,是衡量盔优劣的3个“硬指标”。其中防弹指标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头盔的根本性能。而V50值则是准确反映头盔防弹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所谓V50值就是用质量为1.1克的斜边圆柱体模拟弹丸,在规定距离内以不同的速度射击头盔,在达到50%击穿概率的条件下,所发射弹丸速度的平均值即为这顶头盔的V5值。该值越大,头盔防弹性能越好。目前,我军QGF03头盔的V50值超过了美军现役的PASGT头盔。在54式手枪、51式标准弹和5米射距垂直入射条件下,该头盔的抗弹率为100%。
  在介绍完防弹指标后,技术人员又兴致勃勃地谈起QGF03头盔的防护面积和重量。该头盔的有效防护面积比GK80型钢盔增加了16%。这16%在战场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头盔的重量自然是越轻越好,而该头盔采用的防弹材料主要是增强树脂、玻璃纤维及芳纶,重量比过去轻了不少。
  随着数字化部队的出现,在未来战场上,单兵头盔发展方向如何?技术人员充满自信地告诉记者:“未来的头盔将会集多功能化、集成化、数字化于一体,更先进、更方便、更人性化……”
  
  “小”食品,“大”奉献
  
  古语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食物对一场战争的胜利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军在1949年以前没有制式军用食品,“背着米袋急行军,拎着大饼上战场”,曾经是我军战争年代食品保障的真实写照。
  围绕现代战争保障需求,今天的军需所科技人员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成功研制出野战炊事挂车、野战主食加工车、自行炊事车、野战面包加工方舱等大型骨干装备,以及班排连野战炊具、热食前送器具等便携式装备,构建起集饮食加工、制作、贮存和前送一体化的饮食保障系统,彻底结束了我军“埋锅造饭”的历史。现在官兵们吃到的是一种体积较小、营养丰富、口味接受性好、携带使用方便、具有高效自加热功能的野战口粮。别小看这口粮,它可以更好地满足部队战役反突击、坚守要点、穿插迂回、侦察及抢险救灾、野外训练、高原、边防和海岛巡逻守备等战场饮食保障热食化的需要。不管是凉水还是热水,只要倒进去,一碗热腾腾的饭就做好了。
  要想吃得好,先得装备好。
  青藏高原,那里平均海拔4000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50%,昼夜温差达30度,一年四季,狂风肆虐,沙尘弥漫。当地人常说:“吃饱没吃饱不知道t睡着没睡着不知道;喝醉没喝醉不知道,感冒没感冒不知道。”
  在这里,躺着就是奉献。
  就是因为青藏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官兵们经常吃得都是夹生的饭。为了验证在生命禁区中的保障能力,2009年4月20日,由饮食装备研究所组成的试验组一行12人,从江苏无锡出发,途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7个省(自治区),累计行程5000公里,沿途驻车炊事作业4次,海拔高度分别是西安海拔800米、沱沱河4595米、昆仑山4728米、唐古拉山5231米。
  这是历史上机动饮食装备首次横贯天路,行程5000公里,抵达西藏。
  刚从江苏无锡出发,大家有说有笑,兴致很高,随着行程的增加,海拔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路况越来越差,颠簸越来越严重,人车也越来越疲惫。第四天抵达海拔2300米的西宁时,2名试验组成员因车辆颠簸剧烈、高原反应严重,身体虚弱,退出试验一第六天抵达4595米沱沱河时,1名驾驶员因长期劳累和剧烈高原反应,昏睡过去,第八天抵达试验终点站拉萨时,又有2名试验组人员因身体虚弱,无法工作,退出试验,至此试验组只剩下7人继续坚持后面的高原试验。
  “征途励意志,高原见精神,科研为部队,尽显赤诚心。”这是在海拔5231米唐古拉山顶试验时赵桂林政委代表所党委发来的慰问短信。参试人员互相转发了这条短信,在茫茫的雪域高原,试验人员们感受到了大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了组织的关爱,感受到了和谐团队的凝聚力。
  5月1日下午3点多,在唐古拉山完成第二次炊事作业后,大家已筋疲力尽,组长和胡欣博士想把做好的米饭送到藏民家中,路上胡博士两腿发软、呼吸急促,蒸屉突然跌落,米饭撒在地上,过了许久,在他人的搀扶下才慢慢的站了起来,只见他嘴唇青紫,脸部颈部的疱疹更加明显了。他连续吸了几次氧,仍然没有缓解,为了装备和其他参试人员的安全,组长决定暂时停止试验,参试人员在唐古拉山安多兵站休整。
  别说是初上高原的年轻人吃不消,就是常年奔跑在青藏公路上的老高原魏忠国司机也感到体力不支,他对实验人员说:“在这个地方,老司机都知道车辆和人员都要快速通过,不能停留,不要说人,即使车辆都爬不动,而你们却要在这里做饭,并且持续时间很长,这是要死人的。”并建议组长不要再做饭了,赶紧下山。魏忠国司机是这次试验的高原向导,每年都要沿青藏线跑几个来回,哪里有加油站、哪里可以充氧气、哪里路况最危险,他都了如指掌,一路上都是他在介绍情况。可是这回,他好像也出问题了,下山途中一声不吭,组长问:老魏,你是不是也挺不住了?咱们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吧。胡欣博士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低声道:“氧气只剩下这一袋了,留给驾驶员用吧!”
  在“3·14”事件以后,西藏的治安情况恶化,一些极端的藏独分子伺机报复,尤其是对军人的误解很大,局部地区藏独分子聚众闹事,持刀行凶,对试验组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给试验工作增添了许多困难。
  按照试验要求,试验地点无法回避藏民居住区,试验过程中,常有些藏族妇女和儿童在现场观看,还有不少带刀的藏族壮汉,在试验现场围观。实验人员一方面要尽快完成规定的试验任务,另一方面要密切注视他们的动态,避免发生冲突,保证试验的顺利进行。
  5月6日,金友发所长带着所党委的关心,亲临试验现场,并同项目组一起进行了一天的炊事作业试验。当晚在试验驻地召开了试验前期的总结会,听完项目组的汇报后,金所长被试验组的事迹所感动,充分肯定了前期的试验成果,指出了试验组身居藏区一定要注意安全,并部署了以后的装备试验工作。
  在所党委的直接指导下,高原试验于5月19日圆满结束,全体试验人员安全返京。在雪域高原的日日夜夜,他们和部队官兵同吃、同住、同试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这次任务组长的他深情地说:“我们居住在国际大都市,享受现代文明,有充足的阳光雨露,有优越的工作条件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理应夜以继日的拼命工作,为部队官兵提供顶用的装备,否则就对不起正在雪域之巅奉献青春和生命的战友们。”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句哲言,当你伸着一根指头指点别人的不是时,至少有三根指头恰恰指向自己。作为带兵干部,不能靠昂头放开嗓子吼,还要弯腰埋头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战士们的信服……戈壁滩头铺设光缆那件事。让我明白了这个浅显的道理。    1996年,我所在的连受领一场特殊的“战斗任务”——在南疆地区进行光缆施工。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滩,如何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施工任务?作为排长,我深感担子的沉重。  在戈壁
期刊
“我站着要做一个路标,倒下也要做块铺路石,请把我埋在高原上,永远守护新藏线。”这是一位25岁的战士在生命最后一刻的留言。    新藏公路是新疆通往西藏阿里地区的唯一通道,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交通命脉。它北起新疆叶城县,穿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昆仑山,南止珠穆朗玛峰山下的西藏拉孜县,全长2000多公里,平均海拔4500多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山公路。  8年前,武警交通八支队官兵奉命开
期刊
32年军旅情,漓江流不尽他对那片热土的眷恋;千万首天籁音,山歌唱不完他对那方山水的挚爱。一位老兵,面对走留,他以实际行动毅然作答;情注壮乡,他用生花妙笔绽放豪情;心系群众,他以士兵情怀投身八桂;军人风范,他让历练的本领再创佳绩……    三月的北京,初露春色,万木待荣。举世瞩目的“两会”召开时,空军的代表向记者推荐了一位颇具典型的转业干部。他,前程备受领导和战友们看好的时候,却自愿脱下军装转业到地
期刊
军人当兵期间,难得回家几次。离家越远,时间越长,对亲人的思念、牵挂、惦记就会埋得越深,久了这种情感就会在心里慢慢地打上了一个结,这个结就是军人的亲情结。但是既然选择了军人这个职业, 就注定要做出牺牲和付出,本期主题“我和我的亲人之亲情篇”,希望这张张笑脸和温情场景会给战友们带来一些安慰和温暖,帮助你们慢慢解开自己对亲人的亲情结。——编者  3月4日,168编队去索马里护航从三亚起航时,《人民海军》
期刊
“早听人说过‘投保易,理赔难’,今天真叫我碰上了,快帮我分析分析!”性格开朗的某师胡干事一踏进该部队兼职律师小郭的办公室就抱怨起来。郭律师忙让座、倒茶,细一打听,才明白事情原委。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有心人,经常为自己和家人买份保险防患于未然,胡干事也不例外。2009年12月,他向某保险公司买了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今年春节期间,他借着休年假,报了旅游团,带着家人欢欢喜喜到了海南。不料“祸从天降”,在
期刊
亲情是什么?是父母兄弟?是妻子儿女?还是人生中他们所给予的无法忘却的瞬间与片段?这些代表着爱的影像从心尖滑过,从笔尖流出,以有形的文字记录着无尽的感动与感恩。的确,自我记事以来,我无时不被身边的人那朴素而无私的关怀温暖着,给予我自信与力量。  ——丁晓兵    母亲找到了我    在20世纪80年代,自从家人知道我上了战场,就过上了提心吊胆的日子。母亲更是吃饭尝不出咸淡,睡觉分不清昼夜。  母亲那
期刊
近日记者来到地处南粤的武警广东总队,探访警营文化创新活动。近年来,这个总队党委面对社会多元文化的新形势,确立“巧组资源搭新台、融入时代大舞台”的新思路,使警营文化活动新意盎然,新浪迭起,引人欣赏,给人启迪。    小DV拍出大天地    2009年12月下旬,一则喜讯从北京传来。由武警广东总队摄制的DV短片《输赢》,在全军首届DV作品大赛中荣获特等奖。  2010年1月,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展播大赛
期刊
对所有新兵来说,今天绝对是个渴望已久的日子——授衔仪式。上午九点,当金光灿灿的领花和军衔缀钉在绿色军装上的时候,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我正式地成为了一名军人,这是我的梦想、我的向往。我感到肩负的是如山的重担、组织的信任和亲人的期盼,这一刻我忽然觉得,自己跨入了人生的另一个起点,从此我会更加成熟。——摘自李国文日记    初见李国文,是在他大学时的照片上。照片中的男孩子很有些艺术青年的范儿,长发几乎盖住
期刊
2006年元月15日,胡锦涛主席的特使、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出席利比里亚当选总统就职仪式时,专程视察了维和运输分队营地,官兵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李肇星部长及代表团成员的高度赞誉。李外长欣然题词:为和平发展无私奉献,为伟大祖国广交朋友。    2006年2月28日上午,利比里亚绥德鲁市阿尔伯特·怀特体育场彩旗迎风招展,鼓乐声震寰宇,在联合国为中国第三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官兵授勋仪式上,联合国
期刊
饭前一支歌,是基层连队雷打不动的“课目”,一首《团结起来准备打仗》因为言简意赅(歌词仅八个字,演唱用时14秒)而成为深受欢迎的“饭前歌曲”。“自助餐”模式引入军营后,有“好事者”在军网上将其歌词“善搞”(“恶搞”之反义)为“自觉起来准备打饭”,以此调侃提醒少数战友在自助用餐时的欠佳表现。笔者据此总结了连队自助餐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战友们共诫。    纪律一:节约粮食。    “吃饱了不想家”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