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场区土层性状、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建筑物的类型、基础形式、基础持力层状况分析,产生地面及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开裂原因。
关键词: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及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中图分类号】TU74
一、工程概况
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某住宅区位于潮阳区谷饶镇东南侧2-3公里。该住宅区的北边及西北边乡镇工业发达,北边200-300m以外为工业厂房。
住宅区占地面积约250250m2,所有民宅均为单层建筑单体,长宽大多为14-11m之间,大部分住宅于1984-1994年建成,采用浅基基础,埋深约0.80-1.60m,基础底部置于第2土层可塑-流塑态粘土层(硬壳层)中,松木贝灰砂结构,干打垒贝灰砂承重墙。
该住宅区大部分地段于2004年6月份以后发现地面沉降、建筑物墙体开裂、倾斜等现象,沉降最严重地段
位于住宅区西北片,详见右图,沉降
量最大达20-30cm。为调查该住宅
区发生地面沉降的原因,于2004年7月开始进行地质勘查及沉降观测工作,沉降观测结果如下表: 根据《建筑测
量规程》JGJ/T8-97,以日沉速度小
沉 降 量 观 测 成 果 表
日期 幢数 次数 天数 沉降量
(mm) 日沉速度
(mm/日)
2004.7.11 -2004.7.26 9 3 15 2.29-16.36 -0.062- -1.182
于-0.01- -0.04mm/日时为沉降稳定标准,本次对各危房进行沉降观测所测得的日沉速度均大于上述范围值,说明沉降仍未稳定。
二、场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条件
据钻探揭露情况,场区岩土层自上而下可分为7个层次,各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1)、素填土层:全区分布,层厚0.60-2.50m,
灰-灰黄,湿-饱和,极松软-松软状,该层顶部
普遍为厚度10-15cm水泥埕路面,其下由粘性土、
砂土混少量石块,局部夹泥薄层组成,成分以粘性
土为主。
(2)、粘性土层:全区分布,层厚5.50-11.90m。青灰-黄色,以可塑态为主,部分地段该层顶部呈软-软可塑态。粘土土质纯,部分地段不连续分布松散-中密状粗、中砂薄层或透镜体。
(3)、中、粗砂层:该层部分地段缺失,余层厚0.60-4.30m。黄-灰白色,饱和,松散-中密状,以稍密状为主。
(4)、粘土:全区分布,已揭露厚度为2.20-12.10m。黄-青灰色,可塑态,局部含砂5-15%,变为粉质粘土,该层无摇振反应,光滑一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部分地段该层夹松散-稍密状粗砂薄层或透镜体、软塑态灰色粘土透镜体及松散-稍密状粉土透镜体。
2、水文地质条件
(1)孔隙潜水:潜水主要分布于住宅区西北片地表下沉,地势较低地段,赋存于第1土层中,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生活废水渗入,其余地段由于天气干旱未见潜水。潜水观察孔水位观测情况见下表。
孔 号 潜水埋藏深度(m) 水位高程(m) 观 测 日 期
ZK5 0.85 -0.41 2004.7.18
ZK16 0.47 0.41 2004.7.9
ZK28 未见潜水 2004.7.26
(2)层间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第4、6砂土层及第3、5、7层的砂土夹层或透镜体中。
由于场区北部地基土发生不沉降最不均匀沉降,民用排水沟部分地段变形破坏,坡度改变,致使污水由原自北向南排泄改变为向北回灌,因此生活废水下渗到地表下,造成部分地段潜水位上升,故测得的钻孔的综合水位变化较大,稳定水位高程-3.10--0.03m,于B1、B2 、B3孔测得承压水综合水位高程分别为-1.22m、-2.03m、-3.16m。相应埋深分别为0.80m、2.30m、3.45m。
三、场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经本次勘察查明,场区钻探深度范围内为第四纪全新世一晚更新世海陆交互相沉积层,除第1土层为近期人工填土外,自上而下分三个地质结构层:
1、上部软弱土结构层:由第2、3土层组成,其中第2层(耕土)为近期冲积形成,层上段呈软可塑态,下段呈流软塑态,强度低(ILm=0.90);第3土层为流塑态淤泥,具高含水量(ωm=76.2%),高压缩(a1-2=1.370MP-1),抗剪强度低等工程特点,本结构层工程地质条件不良。
2、砂土结构层:即第4土层,该层分布不连续,普遍层厚较小,呈松散-稍密状,局部为中密状,强度变化大,均匀性较差,所以该结构层工程地质条件不良。
四、地面及建筑物沉降变形原因分析
经本次勘察结果,对造成新泰住宅區西北片地面沉降、建筑物墙体开裂的原因,作如下几方面的初步分析:
1、场区土层性状及建筑物类型和基础形式
新泰住宅区均为单层贝灰砂干打垒承重墙结构建筑,地基处理采用浅基,基础材料为夯实贝灰砂,基础以第2土层(耕植土)作为持力层,该层层厚0.90-2.00m,一般为1.30-1.60m(少部分地段缺失),上部(约50-60cm)呈软可塑态,中、下部呈流塑-软塑态,该层物、力性质不均匀,液性指数IL=0.38-1.17,平均值ILm=0.90,压缩系数a1-2=0.420-2.55MPa-1, a1-2m=1.370 MPa-1。下卧第3层为淤泥层,呈流塑态,含水量ω=76.2-99.3%,ωm=76.2%,孔隙比e=1.520-2.721,em=2.065,a1-2=1.150-3.040MPa-1, a1-2m=1.963 MPa-1,故第2、3土层具高压缩性、力学强度低且不均匀等特点。其中第2层(耕土)下部超固结比OCR=0.50-0.85,平均OCR=0.71;第3土层(淤泥)OCR=0.31-0.47,平均OCR=0.38,OCR均小于1。根据前述基础底面下主要压缩层的软弱和不均匀性及基础处理情况,建筑物建成后可能已有一定的沉降变形,但变形量较小而不易被觉察,在长期荷载下当地基土承载力达到极限状态时,建筑物便产生急速变形。 2、场区地下水位下降而产生地面沉降加剧的分析
2004年因天气干旱,降雨量少,供水水库蓄水量减少,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的供给,一段时间当地居民及场区附近工厂用水依靠大量开采地下水,据初步调查,地下水来源主要为砂层孔隙承压水及深部的强风化带裂隙水,且当地居民埋设的摇水井取水深度一般在10-40m间,而从钻探资料分析,10-40m深度范围内分布着第4、6砂土层及第5、7土层的砂夹层或透镜体,上述砂土层均为该深度范围内的含水层,因干旱及人为抽汲原因,导致水井枯竭或缺水,水井的枯竭或水量减少皆因地下水位下降及含水层的水量减少所致,再据场区综合承压水位的变化(详见右侧《综合承压水位曲线图》) 观测点位置示意图
可以看出,场区钻探深度范围内承压水
综合水位埋藏高程有从东南向西北有下
倾的趋势,即承压水头呈东南浅,西北
深,与1980年所测承压水位有较大的不
同。由于该区域水位的下降可引起可压
缩性土层的自重应力增加,产生附加压
缩及含水层孔隙水压力的降低而使地层 综合承压水位曲线图
产生压密作用,从而诱发地面及建筑物
的沉降变形加剧。
3、生活污水的回灌
据本次调查,住宅区东南侧(未
发现沉降地段)浅层未见地下水,而于
住宅區西北侧地面产生较大沉陷地段地
下水位埋藏浅,属浅层潜水,经本次勘察查明,该浅层潜水是由于地面的不均匀沉降、排污沟变形破坏、坡度改变而使生活废水回灌下渗,而浅部地层主要由粘性土及淤泥组成,其渗透性差,使回灌的浅层潜水积聚于浅部,在某些地段在地面以下0.4-0.7m已见水,生活废水的回灌使上部土层饱和、软化及降低抗剪强度,进一步加剧地面和建筑物的沉降与不均匀沉降。
综上所述,造成地面及建筑物沉降与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一是从连年来连续干旱(2004年尤甚),同时工业与居民又过量抽汲地下水,而产生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从而诱发土层产生附加压缩;二是建筑物持力层及其主要压缩层土层质差,承载力低,且不均匀;三是基础刚性及整体性差,未能自行调节不均匀沉降变形。
参考文献:《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关键词: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及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中图分类号】TU74
一、工程概况
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某住宅区位于潮阳区谷饶镇东南侧2-3公里。该住宅区的北边及西北边乡镇工业发达,北边200-300m以外为工业厂房。
住宅区占地面积约250250m2,所有民宅均为单层建筑单体,长宽大多为14-11m之间,大部分住宅于1984-1994年建成,采用浅基基础,埋深约0.80-1.60m,基础底部置于第2土层可塑-流塑态粘土层(硬壳层)中,松木贝灰砂结构,干打垒贝灰砂承重墙。
该住宅区大部分地段于2004年6月份以后发现地面沉降、建筑物墙体开裂、倾斜等现象,沉降最严重地段
位于住宅区西北片,详见右图,沉降
量最大达20-30cm。为调查该住宅
区发生地面沉降的原因,于2004年7月开始进行地质勘查及沉降观测工作,沉降观测结果如下表: 根据《建筑测
量规程》JGJ/T8-97,以日沉速度小
沉 降 量 观 测 成 果 表
日期 幢数 次数 天数 沉降量
(mm) 日沉速度
(mm/日)
2004.7.11 -2004.7.26 9 3 15 2.29-16.36 -0.062- -1.182
于-0.01- -0.04mm/日时为沉降稳定标准,本次对各危房进行沉降观测所测得的日沉速度均大于上述范围值,说明沉降仍未稳定。
二、场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条件
据钻探揭露情况,场区岩土层自上而下可分为7个层次,各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1)、素填土层:全区分布,层厚0.60-2.50m,
灰-灰黄,湿-饱和,极松软-松软状,该层顶部
普遍为厚度10-15cm水泥埕路面,其下由粘性土、
砂土混少量石块,局部夹泥薄层组成,成分以粘性
土为主。
(2)、粘性土层:全区分布,层厚5.50-11.90m。青灰-黄色,以可塑态为主,部分地段该层顶部呈软-软可塑态。粘土土质纯,部分地段不连续分布松散-中密状粗、中砂薄层或透镜体。
(3)、中、粗砂层:该层部分地段缺失,余层厚0.60-4.30m。黄-灰白色,饱和,松散-中密状,以稍密状为主。
(4)、粘土:全区分布,已揭露厚度为2.20-12.10m。黄-青灰色,可塑态,局部含砂5-15%,变为粉质粘土,该层无摇振反应,光滑一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部分地段该层夹松散-稍密状粗砂薄层或透镜体、软塑态灰色粘土透镜体及松散-稍密状粉土透镜体。
2、水文地质条件
(1)孔隙潜水:潜水主要分布于住宅区西北片地表下沉,地势较低地段,赋存于第1土层中,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生活废水渗入,其余地段由于天气干旱未见潜水。潜水观察孔水位观测情况见下表。
孔 号 潜水埋藏深度(m) 水位高程(m) 观 测 日 期
ZK5 0.85 -0.41 2004.7.18
ZK16 0.47 0.41 2004.7.9
ZK28 未见潜水 2004.7.26
(2)层间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第4、6砂土层及第3、5、7层的砂土夹层或透镜体中。
由于场区北部地基土发生不沉降最不均匀沉降,民用排水沟部分地段变形破坏,坡度改变,致使污水由原自北向南排泄改变为向北回灌,因此生活废水下渗到地表下,造成部分地段潜水位上升,故测得的钻孔的综合水位变化较大,稳定水位高程-3.10--0.03m,于B1、B2 、B3孔测得承压水综合水位高程分别为-1.22m、-2.03m、-3.16m。相应埋深分别为0.80m、2.30m、3.45m。
三、场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经本次勘察查明,场区钻探深度范围内为第四纪全新世一晚更新世海陆交互相沉积层,除第1土层为近期人工填土外,自上而下分三个地质结构层:
1、上部软弱土结构层:由第2、3土层组成,其中第2层(耕土)为近期冲积形成,层上段呈软可塑态,下段呈流软塑态,强度低(ILm=0.90);第3土层为流塑态淤泥,具高含水量(ωm=76.2%),高压缩(a1-2=1.370MP-1),抗剪强度低等工程特点,本结构层工程地质条件不良。
2、砂土结构层:即第4土层,该层分布不连续,普遍层厚较小,呈松散-稍密状,局部为中密状,强度变化大,均匀性较差,所以该结构层工程地质条件不良。
四、地面及建筑物沉降变形原因分析
经本次勘察结果,对造成新泰住宅區西北片地面沉降、建筑物墙体开裂的原因,作如下几方面的初步分析:
1、场区土层性状及建筑物类型和基础形式
新泰住宅区均为单层贝灰砂干打垒承重墙结构建筑,地基处理采用浅基,基础材料为夯实贝灰砂,基础以第2土层(耕植土)作为持力层,该层层厚0.90-2.00m,一般为1.30-1.60m(少部分地段缺失),上部(约50-60cm)呈软可塑态,中、下部呈流塑-软塑态,该层物、力性质不均匀,液性指数IL=0.38-1.17,平均值ILm=0.90,压缩系数a1-2=0.420-2.55MPa-1, a1-2m=1.370 MPa-1。下卧第3层为淤泥层,呈流塑态,含水量ω=76.2-99.3%,ωm=76.2%,孔隙比e=1.520-2.721,em=2.065,a1-2=1.150-3.040MPa-1, a1-2m=1.963 MPa-1,故第2、3土层具高压缩性、力学强度低且不均匀等特点。其中第2层(耕土)下部超固结比OCR=0.50-0.85,平均OCR=0.71;第3土层(淤泥)OCR=0.31-0.47,平均OCR=0.38,OCR均小于1。根据前述基础底面下主要压缩层的软弱和不均匀性及基础处理情况,建筑物建成后可能已有一定的沉降变形,但变形量较小而不易被觉察,在长期荷载下当地基土承载力达到极限状态时,建筑物便产生急速变形。 2、场区地下水位下降而产生地面沉降加剧的分析
2004年因天气干旱,降雨量少,供水水库蓄水量减少,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的供给,一段时间当地居民及场区附近工厂用水依靠大量开采地下水,据初步调查,地下水来源主要为砂层孔隙承压水及深部的强风化带裂隙水,且当地居民埋设的摇水井取水深度一般在10-40m间,而从钻探资料分析,10-40m深度范围内分布着第4、6砂土层及第5、7土层的砂夹层或透镜体,上述砂土层均为该深度范围内的含水层,因干旱及人为抽汲原因,导致水井枯竭或缺水,水井的枯竭或水量减少皆因地下水位下降及含水层的水量减少所致,再据场区综合承压水位的变化(详见右侧《综合承压水位曲线图》) 观测点位置示意图
可以看出,场区钻探深度范围内承压水
综合水位埋藏高程有从东南向西北有下
倾的趋势,即承压水头呈东南浅,西北
深,与1980年所测承压水位有较大的不
同。由于该区域水位的下降可引起可压
缩性土层的自重应力增加,产生附加压
缩及含水层孔隙水压力的降低而使地层 综合承压水位曲线图
产生压密作用,从而诱发地面及建筑物
的沉降变形加剧。
3、生活污水的回灌
据本次调查,住宅区东南侧(未
发现沉降地段)浅层未见地下水,而于
住宅區西北侧地面产生较大沉陷地段地
下水位埋藏浅,属浅层潜水,经本次勘察查明,该浅层潜水是由于地面的不均匀沉降、排污沟变形破坏、坡度改变而使生活废水回灌下渗,而浅部地层主要由粘性土及淤泥组成,其渗透性差,使回灌的浅层潜水积聚于浅部,在某些地段在地面以下0.4-0.7m已见水,生活废水的回灌使上部土层饱和、软化及降低抗剪强度,进一步加剧地面和建筑物的沉降与不均匀沉降。
综上所述,造成地面及建筑物沉降与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一是从连年来连续干旱(2004年尤甚),同时工业与居民又过量抽汲地下水,而产生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从而诱发土层产生附加压缩;二是建筑物持力层及其主要压缩层土层质差,承载力低,且不均匀;三是基础刚性及整体性差,未能自行调节不均匀沉降变形。
参考文献:《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